漢語拼音 | Wen shu lan
|
傣藥名 | 里羅囡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石蒜科植物文殊蘭的葉、鱗莖及花蕾。
|
動(dòng)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文殊蘭 Crinum asiaticum L.var.sinicum(Roxb.ex Herb.) Baker
多年生粗壯草本。鱗莖粗壯,圓柱形。莖粗大,肉質(zhì),高達(dá)lm。葉多枚,肉質(zhì),舌狀披針形或帶狀披針形,反曲下垂,長(zhǎng)可達(dá)lm,寬7~12cm或更寬,先端漸尖,邊緣波狀,暗綠色。從葉腋間生出直立的肉質(zhì)花葶,傘形花序頂生,通常有花10~24朵;佛焰苞狀總苞片披針形,外折,長(zhǎng)6~10cm,白色,膜質(zhì);花白色,芳香,梗長(zhǎng)0.5~2cm;花被管纖細(xì),伸直,是高腳碟狀,裂片6,條形,長(zhǎng)6~9cm,寬7~9mm,向尖端逐漸狹窄;小苞片窄條形,長(zhǎng)3~7cm。果實(shí)近球形;ㄆ谙募。
生于河旁沙地及山澗林下陰濕處。福建、臺(tái)灣、廣東、廣西和云南等省區(qū)有分布。多為栽培。
|
采收加工 | 花夏季采收;葉、鱗莖全年可采;多用鮮品,或洗凈曬干備用。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鱗莖含文殊蘭堿(crinne),文殊蘭星堿(crin-sine),石蒜堿(lycorine),多花水仙堿(tazettine),鮑威文殊蘭堿(piwekkube)[1]。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淡,性涼。鱗莖有小毒。入水、風(fēng)塔。
|
功效 | 通氣血,消腫痛,接骨續(xù)筋,催吐解毒。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花蕾10g,搗爛汗水沖服。外用:適量,鮮葉或鱗莖,搗爛敷。
|
注意事項(xiàng) |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xiàn) | 化學(xué)成分
[1]江蘇新醫(yī)學(xué)院.中藥大辭典(上冊(cè))上海: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77.1361
藥理
[1]Schmidt J,et a1.C A,1962,56:16081c
[2]Liebmann H,et al.C A,1962,56:16098a
[3]Altymyshev A.C A,1965,62:16824c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