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凡七咪
|
年份 | fanh cietv miev
|
別名 | 菊葉三七、漢三七、水三七、紫背三七、上三七、破血丹
|
來源 | 菊科植物三七草Gynura segetum(Lour.)Merr.的全草。
|
形態(tài)特征 |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達(dá)110厘米。根莖肉質(zhì)肥大,淡黃褐色。莖有縱條紋。單葉互生,長橢圓形,長達(dá)15厘米,寬7厘米,羽狀深裂,裂片頂端漸尖,邊有不規(guī)則的鋸齒,基部楔形,兩面有疏柔毛,下面紫綠色;莖上部葉近無柄;金黃色,全為管狀;頭狀花序多個(gè),排成頂生的圓錐花序。瘦果狹圓柱形,被毛,有豐富的白色冠毛;ㄆ9~10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低山、路旁、草地上、林下。產(chǎn)于廣西全州、資源、龍勝、南丹、天峨、那坡、金秀等縣市;分布于江蘇、浙江、河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陜西、云南、貴州、廣東、臺灣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甘、微苦,性溫。
|
功效 | 散瘀止痛,活血通經(jīng),涼血止血,解毒消腫。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
用法用量 | 9~15克,水煎服;或根3~6克,研粉開水沖服;外用適量搗敷。
|
方例 |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 | |
化學(xué)成分參考文獻(xiàn) | [1]劉寶慶等:《中草藥》,1984,15(1):27。 [2]唐世蓉等:《中草藥》,1980,11(5):193。 [3]Liang X T,et al.Planta Med,1984,50(4):362. [4]袁珊琴等:《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bào)》,1983(4):89。 [5]Takanira M,et al.Tetrahedron Lett,1977,(41):3647. [6]袁珊琴等:《藥學(xué)學(xué)報(bào)》,1990,25(3):191。 [7]劉玉芬等:《中草藥》1988,19(2):56。 |
藥理參考文獻(xiàn) |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