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老班藥(瑤族經(jīng)典用藥)
|
二級分類 | 七十二風(fēng)
|
分類 | 酸吉風(fēng)
|
年份 | sueh gitv buerng
|
別名 | 雞母酸、入地安、酸藤果、酸藤木
|
來源 | 紫金牛科植物酸藤子Embelia laeta(L.)Mez的根、莖、 葉及果實(shí)。
|
形態(tài)特征 | 常綠攀援灌木。莖枝紅褐色,有皮孔。單葉互生,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3~4厘米,寬1~1.5厘米,頂端圓形或鈍尖,基部楔形,邊全緣。花單性,雌雄異株,白色或淡黃色,4數(shù);總狀花序腋生或側(cè)生,生于前年無葉枝上。核果球形,光滑無毛,熟時(shí)暗紅色,直徑6毫米以下。花期12月至第二年3月,果期第二年4~6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山坡灌木叢中或疏林下。產(chǎn)于廣西梧州、藤縣、金秀、桂平、馬山、邕寧、南寧、寧明、那坡等縣市;分布于福建、江西、廣東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根、莖、葉全年可采,鮮用或切片曬干備用。果夏季采,蒸熟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酸、澀,性平。
|
功效 | 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止血止痛,收斂止瀉。果實(shí),味酸、甘,性平。強(qiáng)壯補(bǔ)血。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
用法用量 | 根、莖、果實(shí)15~30克,水煎或浸酒服;外用適量,全株水煎洗或鮮葉搗敷患處。
|
方例 | 1.脫肚 酸吉風(fēng)(酸藤子)30克,沉杉亮(埋在地下多年杉木)10克,巴腩青美(三葉青)15克、結(jié)端旁(黃花倒水蓮)15克,地下木樁(除有毒外不論什么樹,種下泥中,越久越好)30克,配豬大腸燉服。
2.腹瀉、小兒消化不良 酸吉風(fēng)(酸藤子)15~30克,跌當(dāng)端(路邊菊)、麻靈安(地榆)、溫羅敵(大蘆)根、八套咪(木賊)、慢驚風(fēng)(九龍盤)各10~15克,水煎服。
3.月經(jīng)過多 酸吉風(fēng)(酸藤子)、金骨風(fēng)(算盤子)各30克,剎烈消(舒戛千里光)、培碰噯(益母草)、結(jié)端旁(黃花倒水蓮)各15克,配雞肉燉服。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 | |
化學(xué)成分參考文獻(xiàn) | |
藥理參考文獻(xiàn) |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