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傷寒論206年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芍藥9g,甘草6g(炙),生姜(切)9g,白術(shù)9g,茯苓9g,大棗12枚(擘)。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太陽病(服桂枝湯或下后,仍頭項強痛,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上藥加水500ml,煮取200ml,去滓,溫服100ml,小便利則愈。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胃脘痛:應(yīng)用本方:炙甘草15-30g,茯苓50g,白術(shù)50g(搗),白芍50g,大棗30g(去核),生姜50g(切片)。以水1500ml煎至500ml藥液,分3次服,日服3次,飯前半小時服下,服藥期間,忌飲烈酒,忌食生冷、辛、酸、甜、辣之物。治療胃脘痛200例,男79例,女121例;發(fā)病時間最短者為1個月,最長者為15年;20歲以下19例,21-30歲者4O例,31-40歲72例,41-50歲29例,51-60歲24例,61-70歲16例;服藥最少者3劑,最多者28劑。療效標準:痊愈:疼痛消失,無脹滿之感,無噯氣,飲食正常,體力恢復(fù)正常,在半年內(nèi)無發(fā)作者。好轉(zhuǎn):疼痛減輕,或在服藥期間疼痛消失,而在停藥2月后發(fā)作,但發(fā)作時較前明顯減輕。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結(jié)果:痊愈189例,好轉(zhuǎn)6例,總有效率為97.5%。其中脾胃氣虛證150例,痊愈147例,好轉(zhuǎn)2例,無效1例;脾胃氣虛兼肝郁證33例,痊愈28例,好轉(zhuǎn)3例,無效2例;胃陰虧虛征17例,痊愈14例,好轉(zhuǎn)1例,無效2例。
|
藥理作用 |
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D1)、桂枝去芍加茯苓白術(shù)(D2 )、桂枝加茯苓白術(shù)湯(D3 )3方,每方均設(shè)3個劑量組。中劑量按不同動物等效劑量折算相當(dāng)于人的臨床劑量。桂枝加茯苓白術(shù)湯為15g/kg(小鼠)、7g/kg(大鼠),桂桂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為13g/kg(小鼠)、6g/kg(大鼠),桂枝去芍加茯苓白術(shù)湯為11g/kg(小鼠)、5g/kg(大鼠);大劑量為中劑量的1倍,小劑量為中劑量的1半,口飼給藥。進行①鎮(zhèn)痛作用的比較;②解熱作用的比較;③發(fā)汗用的比較;④利尿作用的比較。結(jié)果顯示:3方中大、中、小3種劑量均有鎮(zhèn)痛作用,且呈一定的量效關(guān)系。從直線回歸方程計算ID50 。分別是:D1 0.88g、D2 I.44g、D3 2.74g/kg,作用以D1 為最強。3方均有明顯的解熱作用,作用維持在6小時以上。D1 M組后1小時體溫開始明顯下降,至6小時逐漸靠近基礎(chǔ)體溫。D2 M、D3 M較之D1 M下降的幅度則明顯減弱,提示D2 解熱效果較D2 、D3 為強。D1 M、D2 M、D3 M較之對照組有明顯的發(fā)汗作用,同時D1 M各時間點的汗點提高率又明顯高于D2 M和D3 M。發(fā)汗高峰期(1.5小時)3方的ED50 。分別是87.78g/kg(O1)、101.50g/kg(O2)、105.52g/kg(D3)。因此D1 發(fā)汗作用較D2 、D3 為強。3方在藥后1小時均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且呈量效關(guān)系,其中D1 的3個劑量均有明顯的利尿作用,D2 、D3 僅大劑量有利尿作用。利尿高峰(藥后1小時)時的3方ED50分別是D1 8.623(g/kg)、D2 1.670(g/kg)、D3 14.198(g/kg),提示D1 的利尿作用強于D2 及D3 。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