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小兒藥證直快1119年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人參7.5g,白茯苓15g,白術(shù)15g(炒,)藿香葉15g,木香6g,甘草3g,葛根15g(渴者加至30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小兒脾胃虛弱,嘔吐泄瀉,頻作不止,口渴煩躁。但欲飲水,乳食不進,身體消瘕。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每服9g,水煎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1.嬰幼兒腹瀉:用本方:白術(shù)30g,人參30g,白茯苓30g,藿香30g,木香30g,炙甘草30g,干葛60g,虛甚者倍人參,加山藥;水瀉者加豬苓;熱盛者減木香;中寒者減干葛,加干姜;嘔吐甚加半夏、生姜;傷乳者加砂仁、焦三仙。用時共研細末。1-2歲每次2g,3-4歲每次2.5-3g,5-6歲每次3-3.5g,7-8歲每次3.5-40g。每日3次,白開水送下。重癥用湯劑,3日為1療程,超過3個療程為無效。治療嬰幼兒腹瀉586例,男314例,女272例;年齡1-2歲160例,3-4歲292例,5-7歲134例;患病時間1-26日。結(jié)果:第1療程治愈98例,第2療程治愈216例,第3療程治愈182例,共治愈496例,占84.6%;好轉(zhuǎn)35例,占5.9%;無效55例,占9.3%;總有效率為90.5%。 2.脾虛發(fā)熱:用本方加減:黨參、茯苓、葛根各9g,白術(shù)、烏梅各6g,木香1.5g,藿香、甘草各3g,日1劑水煎服,分3-4次服。治療脾虛發(fā)熱。49例中,男29例,女20例;治療年齡6個月至13歲;病程3周至4個月。診斷標準:①凡持續(xù)發(fā)熱(腋下體溫在37.5-39.4℃)在3周以上,有明顯脾虛癥狀者;②血常規(guī)、血培養(yǎng)、血沉、抗“0”、肥達氏反應(yīng)等化驗,及胸透或胸片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者;③排除器質(zhì)性病變者,辨證分4型:脾虛型,肺脾氣陰兩虛型,脾虛挾痰濕型,脾虛挾食滯型。療效標準:痊愈:治療1周內(nèi)體溫恢復(fù)正常,諸癥消失者;有效:治療1周內(nèi),體溫在37.5℃以下,或較初診時體溫明顯下降,諸癥明顯好轉(zhuǎn)者。結(jié)果:總有效率84%,痊愈率為55.1%,其中以脾虛型痊愈率最高。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