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89,13(6):55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葛根、黃芩、黃連、甘草、馬齒莧、地錦草、煨木香、茯苓、炒扁豆衣花、淮山藥。 |
加減 | 高熱加銀花、連翹;嘔吐加姜半夏或五樞丹;泄瀉遷延者加煨訶子皮或石榴皮;食而不化加炒麥芽、雞內(nèi)金;舌苔厚膩,加藿佩蘭或川樸花、蒼術(shù)。 |
功效 | |
主治 | 嬰幼兒腹瀉。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嬰幼兒腹瀉60例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3-23個月;發(fā)病時間10-12月49例,6-9月7例;其中并發(fā)肺炎1例,上感3例,佝僂病2例;腹瀉次數(shù)最多20余次;中度脫水17例,輕度脫水22例;發(fā)熱46例;嘔吐者38例;血白細胞總數(shù)在1萬以上14例;大便鏡檢粘液、紅細胞(+)以上4人,脂肪滴(+)以上者27人。結(jié)果均獲痊愈。退熱時間最短1日,平均2日;脫水糾正時間最短半天,平均2.5日;止瀉時間最短1日,平均3.3日。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