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河北中醫(yī)學院學報1987,2(3):3 |
劑型 | 膏劑 |
藥物組成 | 龍珠油、紫蘭、元胡、蜂蜜。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 |
制備方法 | 上藥按2:1:1:1配成,加工制成膏劑。 |
用法用量 | 每次10g,日3次空腹服,1個月為1個療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276例均按1982年重慶會議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分類、纖維胃鏡診斷標準及萎縮性胃炎的病理診斷標準》(試行草案)和河北省衛(wèi)生廳制定的《疾病診療要點及療效判定標準》,經(jīng)纖維胃鏡檢查確診。慢性胃炎183例,消化性潰瘍93例。其中男199例,女77例;年齡15-81歲,平均33.5歲;病程5個月至25年;職業(yè)以工人為多,計105例,占38%,其次為農(nóng)民和干部。根據(jù)臨床癥狀分為4型:肝胃不和型。胃脘脹痛,胸脅脹滿善嘆息,噯氣,嘔惡,舌淡,苔白,脈弦,計89例;脾胃虛寒型:胃脘隱痛,腹脹納呆,喜溫喜按,便清,唇淡口和,舌談苔白,脈沉細或沉弱,計153例;脾胃虛熱型:胃脘灼熱,嘈雜易饑,口干欲飲,尿黃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計21例;脾胃瘀血型:胃脘刺痛,痛有定處,連及后背,拒按,食后痛甚,或嘔血黑便,舌有瘀斑或紫暗,脈弦澀,計13例。療效標準:近期痊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纖維胃鏡檢查,慢性淺表性胃炎之胃粘膜水腫、糜爛或紅白相間等消退,潰瘍病之潰瘍面愈合,周圍粘膜色澤正常,且半年以上未見復發(fā)者;顯效:臨床主要癥狀(如胃脘痛等)消失,纖維胃鏡檢查,慢性淺表性胃炎之胃粘膜水腫、糜爛或紅白相間等明顯減輕,或與上次胃鏡檢查對比1-2項病變近于消失,潰瘍病之潰瘍面近于愈合,周圍粘膜仍輕度充血;好轉:臨床癥狀減輕,纖維胃鏡檢查,慢性淺表性胃炎之胃粘膜水腫、糜爛或紅白相間等與上次胃鏡檢查和病理檢查比較有所改善,潰瘍病之潰瘍面有所改善,周圍粘膜尚有充血;無效:癥狀無改善或病變惡化者。結果:有效者271例,總有效率98%(慢性胃炎的總有效率為99%,消化性潰瘍的總有效率為97%),其中近期痊愈119例(43%),顯效94例(34%),好轉58例(21%),無效5例(2%)。中醫(yī)辨證分型和療效關系:本藥對肝胃不和療效最好,痊愈33例(37.1%),顯效38例(42.7%),好轉18例(20.2%),總有效率為100%。脾胃虛熱中3例無效,脾胃虛寒和脾胃瘀血各有1例無效。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