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吹木葉、細(xì)葉菜、 釣茄子、細(xì)葉茶。 |
漢語拼音 | ling mu |
英文名 | Twig and leaf of Japanese Eurya |
藥材基原 | 為山茶科植物柃木的枝葉或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柃木 灌木,高1-3m。嫩枝有棱,無毛或有疏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5mm;葉片革質(zhì),成兩列狀,橢圓形至圓狀披針形,長3-6cm,寬1.5-3cm,先端銳尖或漸尖,微凹,基部楔形,邊緣具鈍齒,上面深綠色,下面黃綠色,兩面均無毛,主脈在上面下陷,側(cè)脈不明顯;▎涡裕菩郛愔,常1-3朵簇生于葉腋和枝側(cè);花梗短,下垂;萼片5,近圓形,宿存;花瓣5,白色或黃綠色,卵形,基部連合;雄花的雄蕊多數(shù),短于花瓣,退化子房有或無;雌花無雄蕊,花柱短,先端3淺裂。漿果圓球形,徑約5mm,成熟時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7-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浙江、臺灣、湖南、四川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山坡陰濕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枝葉全年可采,果實8月采,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枝條灰色,皮孔明顯,有枝痕和葉柄痕。葉多破碎,完整葉片披針形,長4-6cm,寬1.5-2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xì)圓鋸齒或呈鋸齒狀;表面黃綠色或暗綠色,嫩葉色淡,有柔毛,老葉色深,較光滑;革質(zhì)。果實呈不規(guī)則的球形,皺縮,直徑3-4mm,暗紅色或紫黑色。氣微,味微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新鮮的葉中含維生素C29-219mg/100g。果實含矢車菊甙(chrysanthemin),矢車菊素3-乙酰蕓香糖甙(cyanidin 3-acetylrutinodide);花含柃木花甙(euryanoside),哈里瑞酮(halleridone)和木來木甙(cornosid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澀;涼 |
歸經(jīng) | 脾;膀胱經(jīng) |
功效 | 祛風(fēng)清熱;利水消腫;止血生肌 |
功效分類 | 祛風(fēng)濕藥;消腫藥 |
主治 | 風(fēng)濕痹痛;腹水膨脹;發(fā)熱口干;瘡腫;跌打腫痛;創(chuàng)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熏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硐龍絡(luò)葉或果適量,煨水熏洗患處;又用硐龍絡(luò)葉或果一兩。煨水服。 2.治臌脹:硐龍絡(luò)葉、果各二兩。煨水服。 3.外傷出血:硐龍絡(luò)葉搗絨,外敷傷口。(江西《草藥手冊》) 4.治發(fā)熱口干:柃木三錢,烏泡二錢,十大功勞二錢,車前草二錢,水燈草二錢。水煎服。 |
考證 | 出自《湖南藥物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Eurya japonica Thunb. |
科屬分類 | 山茶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