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油菜子。 |
漢語拼音 | yun tai zi |
英文名 | Seeds of Bird Rape |
藥材基原 | 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的種子。 |
動植物形態(tài) | 油菜 二年生草本,高30-90cm。無毛,微帶粉霜。莖直立,粗壯,不分校或分枝。基生葉長10-20cm,大頭羽狀分裂,項生裂片圓形或卵形,側生裂片5對,卵形;下部莖生葉羽狀半裂,基部擴展且抱莖,兩面均有硬毛,有緣毛;上部莖生葉提琴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部心形,抱莖,兩側有垂耳,全緣或有波狀細 齒。總狀花序生枝頂,花期傘房狀;萼片4,黃帶綠色;花瓣4,鮮黃色,倒卵形或圓形,長3-5mm,基部具短爪;雄蕊6,4長2短,長雄蕊8-9mm,短雄蕊6-7mm,花絲細線形;子房 圓柱形,長10-11mm,上部漸細,花柱明顯,柱頭膨大成頭狀。長角果條形,長3-8cm,寬2-3mm,先端有9-24mm的喙;果梗長5-15mm。種子球形,直徑約1.5mm,紅褐或黑色,近球形。花期3-5月,果期4-6月。 |
資源分布 | 主產(chǎn)區(qū)是長江流域和西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為栽培植物,喜肥沃、濕潤的土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4-6月間,種子成熟時,將地上部分割下,曬干,打落種子,除去雜質(zhì),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種子近球形,直徑1.5-2mm。表面紅褐色或棕黑色,放大鏡下觀察具有網(wǎng)狀紋理,一端具黑色 圓點狀種臍。破開種皮內(nèi)有子葉2片,肥厚,乳黃色,富油質(zhì),沿 中脈相對摺,胚根位于2縱摺的子葉之間。氣微,味淡。以子粒飽滿、色澤光亮者為佳。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表皮粘液細胞1列,略切向延長;下皮細胞1列,巨大。柵狀細胞1列,其內(nèi)壁和側壁木化增厚,紅棕色。色素層細胞頹廢,內(nèi)含紅棕色色素。內(nèi)胚乳細胞類方形,含糊粉粒。子葉和胚根細胞多角形或近長方形,含糊粉粒和脂肪油。 |
中藥化學成分 | 蕓薹子含葡萄糖異硫氰酸酯類成分:葡萄糖芫蓄芥素(gluconapin),葡萄糖異硫氰酸戊-4-烯-酯(glucobrassicanapin),前告伊春(progoitrin);又含脂肪油,蛋白質(zhì),蕓香甙(rutin);菜子甾醇(brassicasterol),22-去氫菜油甾醇(22-dehydro-campesterol)及較多量的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天冬氨 酸(aspartic acid),賴氨酸(lysine),蛋氨酸(methionine)等;還含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磷脂酰膽堿(phosphatidylcholine),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芥酸(erucicacid),阿糖配半乳聚糖(arabinogalactan)等。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置硬質(zhì)試管內(nèi),加氫氧化鈉1小粒,置酒精燈上灼熱,放冷,加水2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lml,加5%鹽酸酸化,即有硫化氫產(chǎn)生,遇新制的醋酸鉛試紙顯有光澤的棕黑色。另取亞硝基鐵氰化鈉1小粒,置白瓷板上,加水l-2滴使溶解,加上述濾液l-2滴,顯紫紅色。(檢查異硫氰甙類)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抗菌作用:對革蘭氏陽性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2.潤腸:本品含植物油量多,潤腸通便。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1.配當歸,兩者皆能活血,然一偏于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一偏于行血通經(jīng),一潤一燥,養(yǎng)血散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兼破氣散結,可使補而不滯,主治血虛偏寒挾瘀之血滯腹痛,血瘀痢,產(chǎn)后心腹諸疾等。 2.配益母草,活血祛瘀力增,宜治血瘀血滯,寒凝痛經(jīng),及產(chǎn)后瘀阻腹痛及跌打損傷。 |
藥性 | 辛;甘;平 |
歸經(jīng) | 肝;腎經(jīng) |
功效 | 活血化瘀;消腫散結;潤腸通便 |
功效分類 | 活血藥 |
主治 | 產(chǎn)后惡露不盡;瘀血腹痛;痛經(jīng);腸風下血;血痢;風濕關節(jié)腫痛;癰腫丹毒;乳癰;便秘;粘連性腸梗阻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
用藥禁忌 | 陰血虛,大便溏者禁服。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1.蕓薹散(《產(chǎn)乳集驗》),治產(chǎn)后惡露不下,血結沖心刺痛,并治產(chǎn)后心腹諸疾。2.蕓薹散(《世醫(yī)得效方》),治產(chǎn)后血氣沖心,不省人事。3.治頭痛方(《圣惠方》):蕓薹子,川大黃,搗散,取少許吹鼻中。4.止痢散(《圣惠方》):蕓薹子,甘草,搗散,水煎服。治大腸風毒,下血不止。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千金·食治》:主夢中泄精。 2.《本草綱目》:行滯血,破冷氣,消腫散結。治產(chǎn)難,產(chǎn)后心腹諸疾,赤丹熱腫,金瘡血痔。 3.《安徽藥材》:治血痢,腰腳痿痹,瘭疽,乳癰,痔瘡,湯火的傷等。 4.《四川中藥志》:能消虛脹,清肺,明目。治腹脹,大便結;外用敷無名腫毒。 5.《本草綱目》:蕓薹菜,子、葉同功,能溫能散,其用長于行血滯,破結氣,故古方消腫散結,治產(chǎn)后一切心腹氣血痛,諸游風丹毒,熱腫,瘡痔,諸藥咸用之。經(jīng)水行后,加入四物湯服之,云能斷產(chǎn)。又治小兒驚風,貼其頂囟,則引氣上出也。 |
考證 | 出自《千金·食治》。 |
藥物應用鑒別 | 蕓薹葉味辛性涼,偏于清熱解毒;蕓薹子味辛則性溫,偏于溫通經(jīng)脈,破氣散結。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Brassica campestris L. |
科屬分類 | 十字花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