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chu chong j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除蟲菊的頭狀花序和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除蟲菊 多年生草本,高20-60cm。全株淺銀灰色,被貼伏的丁字毛或頂端分叉的短柔毛。葉互生,銀灰色,有腺點;基生葉長達20cm,寬1-2cm,卵形或橢圓形,沿有翅的羽軸作羽狀全裂,一回羽片羽狀或掌狀再淺至深裂,末回羽片條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鈍或短漸尖。頭狀花序,單生或數(shù)個排成疏傘房狀;總苞片約4層;舌狀花白色,先端平截或微凹;管狀花黃色。瘦果有縱棱,冠狀冠毛不不足1mm,邊緣截齊或齒缺;、果期5-8月。 |
資源分布 | 原產(chǎn)歐洲。我國南北各地區(qū)有栽培。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1.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和氣候,適宜生長在10-25℃左右的溫度條件,如溫度超過30℃,植物生長受到抑制。性強健,耐寒,但怕霜寒。喜潮濕,如土壤干旱,單株開花數(shù)和干花產(chǎn)量均明顯減少。宜中性或微堿性的砂壤土,粘土和低洼地以及酸性或堿性強的地區(qū)不宜栽種。 2.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和分株繁殖。種子繁殖:在可以越冬地區(qū),秋播比春播好。秋播于處暑至白露間,用干種子播種。春播于春分至清明間,用經(jīng)過催芽處理的種子播種。催芽處理方法,是在播種前1星期,將種子用水浸泡5-6小時,種子吸水膨脹后取出,在濕布上鋪開,在室溫15-20℃,保持5-6天每日翻動,約有2%種子萌發(fā),此時即可播種,穴播,行距 45cm,株距30cm,每1hm2播干種量約3.75kg,播后覆土,澆水。也可采用春季育苗移栽的方法。分株繁殖:分株時期以秋季9-10月間為宜;或早春將植株分開,根據(jù)植株生長年限、大小可分為4-7株不等。但這種方法生產(chǎn)中很少采用。 3.田間管理 定植后,在9月間行松土、除草,次年4月中旬結(jié)合培土再行松土除草。在生育期間用人糞尿,硫酸銨作追肥,4月中及7月中旬各施1次。 4.病蟲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萎縮病,多發(fā)生在每年5月份。 4.1.選排水良好的地塊,忌連作。 4.2.及時除草,使田間通風(fēng)、透光。 4.3.拔除病株,于病穴施入生石灰(堿性土不宜施)。 4.4.發(fā)病前噴波爾多液(1:1:120)。蟲害有地老虎、金針蟲、蠐螬等地下害蟲,苗期為害嚴重,可采用毒餌誘殺。 |
采收和儲藏 | 春播第2年在花完全開放時采收,其質(zhì)量最好。采收應(yīng)選晴天,采下后風(fēng)干入藥。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頭狀花序呈扁球形,直徑約1cm,總苞片40余枚,覆瓦近排列,2-4層。苞片近披針形,淡黃綠色,被短毛;ㄍ斜鈭A形,邊緣為一層舌狀花,15-30朵,雌性,花冠淡黃色,先端3裂。中央管狀花200-300朵,兩性,花冠黃色,先端5裂,雄蕊5枚,具冠毛。氣微香,味苦而辣。 以干燥、一碎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淡棕黃色。①花粉粒圓球形,直徑30-35m,外層呈刺關(guān)突出,萌發(fā)孔3個。②花粉囊細胞壁薄,具點狀,條狀或螺旋狀增厚。③苞片纖維狀細胞壁木化而厚,具壁孔。④舌狀花冠下表皮細胞壁波狀彎曲,有明顯的角質(zhì)層紋。⑤腺毛無柄,頭狀2-8個細胞,頂面觀的長圓形。⑥非腺毛丁字形,壁為單細胞,柄2-4個細胞。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花序主要含4種殺蟲成分,除蟲菊素(pyrethrin) Ⅰ、Ⅱ及灰菊素( cinerin)Ⅰ、Ⅱ;還含水蘇堿(stachydrine),除蟲菊醇(pyrethrol),除蟲菊內(nèi)酯(pyrethrosin,chrysan-thin),β-環(huán)除蟲菊內(nèi)酯(β-cyclopyrethrosin),另外含倍半萜內(nèi)酯成分:(11R)-11,13-二氫塔揣定[(11R)-11,13-dihydrotatridin]A、B,(11R)-6-O-β-D-葡萄糖基-11,13-二氫塔揣定B[(11R)-6-O-β-D-glucosyl-11,13-dihydrotatridin B],塔揣定(tatridin)A、B,二氫-β-環(huán)除蟲菊內(nèi)酯(dihydro-β-cyclopyrethrosin);黃酮類成分:棕鱗矢車菊黃酮素(jaceidin),芹菜素-7-半乳糖醛酸甲酯(apigenin-7-galacturonic acid methyl ester),芹菜素-7-葡萄糖醛酸(apigenin-7-glucuronic acid),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殺蟲作用:除蟲菊對多種昆蟲如蚊、蠅、臭蟲和蟑螂等有毒殺作用。昆蟲接觸除蟲菊素后1-2分鐘內(nèi)即出現(xiàn)過度興奮,運動失調(diào),迅速被擊倒和麻痹。但亦有部分昆蟲可于1天后復(fù)蘇。除蟲菊是典型的神經(jīng)毒,直接作用于可興奮膜(ex-citable membranes),干擾膜的離子傳導(dǎo),主要影響神經(jīng)膜的鈉通道,使興奮時納傳導(dǎo)增加的消失過程延緩,致使跨膜鈉離子流延長,引起感覺神經(jīng)纖維和運動神經(jīng)軸突反復(fù)活動,短暫的神經(jīng)細胞去極化和持續(xù)的肌肉收縮。高濃度時則抑制神經(jīng)膜的離子傳導(dǎo),阻斷興奮。 |
藥理學(xué) | 除蟲菊口服對哺乳動物的毒性很低,它對昆蟲和哺乳動物的毒性比其他大多數(shù)有機殺蟲劑都低,并且在體內(nèi)被迅速代謝,實際上不留下殘余物。除蟲菊內(nèi)酯對溫血動物有毒,兔52mg/kg皮下注射,可于48小時內(nèi)死亡。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殺蟲 |
功效分類 | 殺蟲藥 |
主治 | 疥癬;并用于滅蚊;蠅;蚤;虱;臭蟲;又為農(nóng)用殺蟲劑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研粉調(diào)敷。 |
用藥禁忌 | 《全國中草藥匯編》:"本品常作蚊香原料,亦作粉劑或乳油劑。敏感者接觸或吸入后,可出現(xiàn)皮疹、鼻炎、哮喘等。吸入較多或吞服,則可引起惡心、嘔吐、胃腸絞痛、腹瀉、頭痛、耳鳴、惡夢、暈厥等。嬰兒還可出現(xiàn)面色蒼白、驚厥等癥。"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另有同屬兩種植物的花和全草亦同等藥用,但所含除蟲菊素較少: 1.紅花除蟲菊 Pyrethrum coccineum(Willd.)worosch.[Chrysanthemum coccineum Willd.]與除蟲菊的主要不同點是植株綠色,近無毛。頭狀花序的占狀花紅色、粉紅色。原產(chǎn)高加索。我國有引種栽培。 2.新疆除蟲菊 Pyrethrumarcticum (L.) Stank.又名除蟲菊《新疆中草藥》。本種與除蟲菊、紅花除蟲菊的區(qū)別是葉二至三回羽狀分裂,小裂片條形。頭狀花序的舌狀花白色,管狀花黃褐色。分布于新疆北部。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et Flos Pyrethri Cinerariifoli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yrethrum cinerariifolium Trev. [Chrysanthemum cinerariifolium (Trev.) Vis.]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