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堊灰、;、石堊、五味、染灰、散灰、白灰、味灰、鍛石、石鍛、礦灰、白虎 |
漢語拼音 | shi hui |
英文名 | Lime-stone, Lime |
藥材基原 | 為石灰巖經加熱煅燒而成的生石灰,及其水化產物熟石灰,即羥鈣石,或兩者的混合物。 |
動植物形態(tài) | 1.石灰?guī)r 主要由方解石所組成,為致密塊狀體。白色或灰白色,由所含雜質成分差異,顏色變化甚大。如含鐵質則呈褐色,含有機質時呈灰至黑色。土狀光澤,透明度較差。非常致密時多呈貝狀斷口。 2.石灰 晶體結構屬等軸晶系。為粒狀致密塊體,罕見有立方體或八面體狀單晶。白色,或帶灰白、灰黃等色調。土狀光澤。硬度3.5。相對密度3.3。 3.晶本結構屬三方晶系。粉末狀疏松塊體,極罕見其細鱗片狀晶體。白或灰白色。土狀光澤。硬度2。相對密度2.23。易溶于熱鹽酸。在水中的溶解度與溫度有關。 |
資源分布 | 石灰,尤其熟石灰,在長期存放中,若與空氣中二氧化碳接觸,可形成方解石,并與熟石灰共存。故陳年石灰中含細分散的碳酸鈣。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全國各地均有產出。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1)生石灰 主為不規(guī)則塊狀,大小不一,表面有微細裂縫,多孔。白色或灰色;條痕白色。不透明。土狀光澤。體較輕,質硬,易砸碎,斷面粉狀。以塊狀、色白、無雜石及其他雜質者為佳。 (2)熟石灰 為粉末狀或為疏松塊體,白色或淡灰白色,土狀光澤。以粉細、色白、無硬塊者為佳。 |
中藥化學成分 | 生石灰為氧化鈣(CaO),熟石灰為氫氧化鈣[Ca(OH2)]。生石灰或熟石灰露于大氣中,不斷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成碳酸鈣(CaCO3),因此石灰陳久,成分都變?yōu)樘妓徕}。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1)取生石灰1塊,加入水,生成氫氧化鈣并放出大量熱量。(檢查鈣鹽) (2)取本品粉末約0.2g,加入稀鹽酸5ml,使其溶解,濾過。①取鉑絲,用鹽酸濕潤后,蘸取濾液,在無色火焰中燃燒,火焰即顯磚紅色。(檢查鈣鹽)②取濾液1ml,加甲基紅指示液2滴,用氨試液中和,再滴加鹽酸至恰呈酸性,加草酸銨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檢查鈣鹽)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1.凈制:采得石灰?guī)r礦石,擇較潔凈者,除去塵土上等雜質。 2.煅制:作窯煅燒,柴煤一層置下,礦石一層置上,火從下發(fā),層層自焚而散(900℃以上高溫),取出,去夾石等雜物。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生石在具吸水性,可作干燥劑。 2.石灰水具堿性,可制液堿、漂白粉等。有抑菌、消毒、殺蟲、去污等作用。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1.配白礬:收斂療瘡、止血定痛;配茯苓:健脾止瀉;配五倍子:解毒斂瘡。 2.伏硫黃,去錫上暈,制雄黃,制硇砂可用之。 |
藥性 | 辛;苦;澀;溫;有毒 |
歸經 | 肝;脾 |
功效 | 解毒蝕腐;斂瘡止血;殺蟲止癢 |
功效分類 | 外用藥;祛濕藥 |
主治 | 癰疽疔瘡;丹毒;瘰疬痰核;下肢潰瘍;創(chuàng)傷出血;湯火燙傷;久痢脫肛;贅疣;疥癬;濕疹;痱子 |
用法用量 | 內服:入丸、散,或加水溶解取澄清液服。外用:研末調敷,或以水溶化澄清涂洗。 |
用藥禁忌 | 凡有實火,胃熱者及孕婦者皆禁用。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有毒,墮胎。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生石灰性偏燥熱,只為外用;以燥濕殺蟲為長;熟石灰性偏辛溫,即可外治(功似生石灰),亦可炮制內服,以止痢止帶為優(yōu)。 |
各家論述 | 1.《本草經疏》:石灰,《本經》不言其毒,觀所主皆不入湯,其為毒可知矣;饸馕瓷,性能灼物,故主去黑子息肉及墮眉也。其主疽瘍疥瘙,熱氣惡瘡,癩疾死肌,髓骨疽者,皆風熱毒氣浸淫于骨肉皮膚之間,辛溫能散風熱毒氣,且能蝕去惡肉而生新肌,故為諸瘡腫要藥也。辛而燥,故又能殺痔蟲。古方多用合百草團末治金瘡殊勝者,以其性能堅物,使不腐壞,且血見石灰,則止,而百草又能活血涼血故也。 2.《醫(yī)林纂要》:石灰,辛能散能行,苦能降能堅,澀能收能止。 3.《本經》:主疽瘍疥瘙,熱氣惡瘡,癩疾死肌墮眉,殺痔蟲,去黑子息肉。 4.《別錄》:療髓骨疽。 5.《藥性論》:治疥,蝕惡肉,不入湯服,止金瘡血,和雞子白、敗船茹甚良。 6.《日華子本草》:生肌長肉,止血,并主白癜、疬瘍、瘢疵等,療冷氣,痔瘺疽瘡,癭瘤疣子。又治產后陰不能合,濃煎汁熏洗,治酒毒,暖水臟。 7.綱目》:散血定痛,止水瀉血痢,白帶白淫,收脫肛陰挺,消積聚結核,貼口wo,黑須發(fā)。 8.《醫(yī)林纂要》:瀉心堅腎,破瘀攻積,斂肺清金,殺蟲解毒。 |
考證 | 出自1.《本經》。 2.陶弘景:石灰,今近山生石,青白色,作灶燒竟,以水沃之,即熱蒸而解末矣。性至烈,人以度酒飲之,則腹痛下痢。療金瘡亦甚良。 3.《唐本草》:石灰,《名醫(yī)別錄》及今人用療金瘡止血大效。若五月采蘩縷、葛葉、鹿活草、槲葉、芍藥、地黃葉、蒼耳葉、青蒿葉,合石灰搗為團如雞卵,暴干,末,以療瘡生肌,大驗。 4.《本草圖經》:石灰,今所在近山處皆有之,此燒青石為灰也。又名石鍛,有兩種:風化、水化,風化者,以鍛了石,置風中自解,此為有力;水化者,以水沃之,則熱蒸而解,力差劣。古方多用合百草團,末,治金創(chuàng)殊勝。今醫(yī)家或以臘月黃牛膽取汁搜和,卻納膽中,掛之當風,百日,研之,更勝草葉者。 5.《綱目》:今人作窯燒之,一層柴,或煤炭一層在下,上累青石,自下發(fā)火,層層自焚而散。入藥惟用風化、不夾石者良。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Calx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Limestone;Lime;Portlandite |
科屬分類 | 鈣化合物類 |
出處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