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松實(shí)、松元、松果、小松球、松塔 |
漢語拼音 | song qi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松科植物馬尾松、油松、云南松的球果。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1.喬木,高達(dá)45m,胸圍1.5m。樹皮紅褐色,下部灰褐色,成不規(guī)則長塊狀裂。小枝常輪生,淡黃褐色,無白粉,無毛;冬芽卵狀圓柱形,褐色,先端尖,芽鱗邊緣絲狀,先端尖或有長尖頭。葉針形,2針一束,稀3針一束,長12-30cm,細(xì)長而柔軟,葉緣有細(xì)鋸齒,樹脂道約4-8個(gè),在背面邊生,或腹面也有2個(gè)邊生;葉鞘初呈褐色,后漸變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紅褐色,圓柱形,彎垂,長1-1.5cm,聚生于新枝下部苞腋,穗狀;雌球花單生或2-4個(gè)聚生于新枝頂端,淡紫紅色。球果卵圓形或圓錐狀卵形,長4-7cm,徑2.5-4m,有短梗,下垂,熟時(shí)粟褐色;中部種鱗近長圓狀倒卵形,長約3cm;鱗盾菱形,微隆起或平,鱗臍微凹,無刺。種子長卵圓形,長4-6mm,連翅長2-2.7cm;ㄆ4-5月,果熟期翌年10-12月。 2.喬木,高達(dá)25m,胸圍可達(dá)1m以上。樹皮灰褐色,呈不規(guī)則鱗甲狀裂,裂隙紅褐色。枝輪生,小枝粗壯,淡橙黃色或灰黃色;冬芽寬橢圓形,先端尖,紅褐色。葉針形,2針一束,深綠色,粗硬,長10-15cm,徑約1.5mm,邊緣有細(xì)齒,兩面有氣孔線;葉鞘初時(shí)淡褐色,漸變成暗灰色。雄球花圓柱形,長1.2-1.8cm,在新枝上聚生成穗狀;雌球花序闊卵形,長7mm,紫色,著生于當(dāng)年新枝上。球果卵形或圓卵形,長4-9cm,有短梗,向下彎垂,熟時(shí)淡黃色或淡褐黃色,宿存數(shù)年之久;中部種鱗近長圓狀倒卵形,長1.6-2cm,鱗盾肥厚,隆起或微隆起,扁菱形或菱狀多角形,橫脊顯著,鱗臍凸起有尖刺。種子卵圓形或長卵圓形,淡褐色,有斑紋,連翅長1.5-1.8cm。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月。 3..喬木,高達(dá)30m,胸圍達(dá)1.5m。樹皮橘紅色,不規(guī)則鱗片狀脫落。一年生枝淡黃色或紅黃色,微有白粉,無毛;冬芽長圓狀卵圓形,暗紅褐色,針葉2針一束,長5-12cm,徑約1mm,先端微尖,兩面有氣孔線,邊緣有細(xì)鋸齒,橫切面半圓形,樹脂道約4-6個(gè),邊生。雄球花淡紅黃色,圓筒形,5-12mm,聚生于新枝下部呈短穗狀;雌球花淡紅紫色,單生或2-3個(gè)聚生,一年生小球果的種鱗先端有短刺。球果熟時(shí)暗黃褐色或淡褐黃色;種鱗張開,易脫落,有微隆起的橫脊,鱗臍平或微凸起,有短刺。種子倒卵狀橢圓形或卵圓形,長4-7mm,連翅長1.5-2m,種翅寬5-7mm。花期4月,果熟期翌年9-10月。 4.喬木,高達(dá)30m,胸圍可達(dá)2m。幼樹皮暗灰色,老時(shí)灰黑色,粗厚,不規(guī)則塊裂。一年生枝淡褐黃色,無毛;冬芽銀白色,圓柱狀橢圓形或圓柱形,頂尖,芽鱗披針形,邊緣白色絲狀。針葉2針一束,深綠色,有光澤,粗硬,長6-12cm,邊緣有細(xì)鋸齒,兩面均有氣孔線,橫切面有樹脂道6-11個(gè),中生。雄球花淡紅褐色,圓柱形,長1.5-2cm;雌球花單生或2-3個(gè)聚生新枝近頂端,直立,卵圓形,淡紫紅色。球果熟時(shí)褐色,圓錐狀卵圓形或卵圓形,長4-6cm,徑3-4cm,有短梗,向下彎垂,中部種鱗卵狀橢圓形,鱗盾稍肥厚,橫脊顯著,鱗臍有短刺。種子倒卵狀橢圓形,長5-7mm,連翅長1.5-1.8cm,種翅灰褐色。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月。 5.喬木,高達(dá)30m,胸圍1m。樹皮褐色,不規(guī)則鱗片狀深裂,易脫落。一年生枝粗壯,紅褐色,二三年生小枝上苞片狀鱗葉易脫落,露出褐色內(nèi)皮;冬芽圓錐狀卵形,紅褐色,芽鱗披針形,先端散開,有白色絲狀毛。針葉3針一束,稀2針一束,長10-30cm,徑約1.2mm ,柔軟,稍下垂,橫切面扇狀三角形,樹脂道4-5個(gè),中生與邊生并存,葉鞘宿存。球果圓錐狀卵圓形,長5-11cm,梗長約5mm,熟時(shí)栗褐色或黃褐色;鱗盾肥厚隆起,有橫脊;鱗臍微凹或微隆起,有短刺。種子近卵圓狀倒卵形,邊翅長1.6-1.9cm;ㄆ4-5月,果熟期翌年10-11月。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河南、山東、江蘇等地。 3.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江蘇。南京一帶有栽培。 4.分布于遼寧、山東、江蘇等地;武漢、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多有栽培。 5.分布于西南地區(qū)及廣西。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生于海拔1500m以下山地。 2.生于海拔100-2600m的山地。 3.生于溫帶沿海山地和平原。 4.生于東部沿海山地。 5.生于1000-2800m的山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末夏初采集,鮮用或干燥備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苦;性溫 |
歸經(jīng) | 肺;大腸經(jīng) |
功效 | 祛風(fēng)除痹;化痰止咳平喘,利尿,通便。 |
功效分類 | 祛風(fēng)藥;潤下藥 |
主治 | 治風(fēng)寒濕痹;白癜風(fēng);慢性氣管炎;淋濁;便秘;痔瘡。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果搗汁搽或水煎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名醫(yī)別錄》:主風(fēng)痹寒氣,虛贏少氣,補(bǔ)不足。 2.《本草綱目拾遺》:治白點(diǎn)風(fēng)。 3.《本草求原》:補(bǔ)氣,散風(fēng)寒。 4.《重慶草藥》:治痔瘡。 5.《陜西中藥志》:潤腸,通大便。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1.《本草綱目拾遺》:松球,即山松所結(jié)卵球,初青,久則裂作鱗甲形,片片四開而墜。入藥取青嫩者。 2.《本草綱目》松下列松實(shí),云見果部,不知果部乃海松子,出關(guān)東,與山松異。山松球內(nèi)、老亦有子,細(xì)如粟米,不中食品。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1.Pinus massoniana Lamb. 2.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3.Pinus densiflora Sieb.et Zucc 4.Pinus thunbergii Parl |
科屬分類 | 松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