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海青菜、巖頭青、蠣皮菜
|
漢語拼音 |
li cai
|
英文名 |
kelp;tangle
|
藥材基原 |
為石莼科植物蠣菜的藻體。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藻體亮綠色,叢生,高2-4cm,自藻體邊緣向基部深裂成許多裂片,相互重疊,似重瓣花朵,邊緣略卷曲。體上部膜質(zhì),厚30-50μm;基部厚100-125μm,軟骨質(zhì),稍硬。細(xì)胞長方形,下部隨著藻體增厚,細(xì)胞呈棱柱形,長為寬的1.5-2倍。
|
資源分布 |
我國沿海均有分布,南海沿岸較多。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長在中潮帶以上,帶有沙土的巖石上或石沼邊緣。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藻體干縮成團(tuán)塊狀。水浸展平后,葉狀體綠色,長2-4cm,密集叢生,略擴(kuò)展。葉狀體深裂,裂成多數(shù)裂片或分枝,各裂片相互重疊,邊緣扭曲。葉狀體上部膜質(zhì),厚30-50μm,下部厚100-125μm,基部較硬,氣微,味淡。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藻體含硫酸多糖(sulfated polysaccharide),甲基二-α-L-鼠李糖甙(methyl di-α-L-rhamnosid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咸;寒
|
歸經(jīng) |
腎;肺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利尿
|
功效分類 |
祛暑藥
|
主治 |
中暑;甲狀腺腫;水腫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泡水作為清涼飲料。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全藻:味咸、性寒,有清熱、解毒、利水的功能。用于中暑、甲狀腺腫。廣東用以泡茶作清涼飲料。
|
考證 |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Alga Ulvae Conglobatae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Ulva conglobata Kjellm.
|
科屬分類 |
石莼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