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疾病診療 > 正文:分泌性中耳炎 中醫(yī)治療診斷方法/治療方藥方劑
    

分泌性中耳炎

  
疾病名稱(英文) secretory otitis media
拚音 FENMIXINGZHONGERYAN
別名 中醫(yī):耳脹耳閉,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耳科疾病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西醫(yī)病名定義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積液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疾病。
中醫(yī)釋名
西醫(yī)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咽鼓管功能障礙:包括咽鼓管機械性阻塞及功能失調二個方面因素。任何原因引起的咽鼓管完全或部分阻塞導致鼓室負壓,均可發(fā)生本病。如咽鼓管炎癥、鼻咽部腫瘤(尤其是鼻咽癌)、后鼻孔或鼻咽部填塞過久等,均可因阻塞壓迫損傷咽鼓管咽口或局部靜脈淋巴回流障礙而導致本病。也可能是由于咽鼓管表面缺乏一種能降低粘液氈表面張力的物質,如磷脂,這種物質能使咽鼓管管腔相對容易在吞咽時張開,有利于中耳通氣,如果這種物質由于感染等原因受到破壞,即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2.感染因素:本病可能是經咽鼓管累及中耳的一種輕型或低度的細菌感染,由于致病細菌毒力較低,局部有一定的免疫力,使病變未能達到化膿階段。其主要致病菌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厭氧菌。細菌的內毒素在發(fā)病機理,特別是病變遷延不愈或復發(fā)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內毒素可引起中耳粘膜水腫、毛細血管擴張、腺體及杯狀細胞增生,分泌增加,從而導致本病。內毒素不易被滅活,可長期存在于中耳,引起病理改變。 3.中耳粘膜免疫防御系統(tǒng)異常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中耳積液細菌培養(yǎng)陽性率高,積液中查出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質、細菌的特異性抗體、各種補體、免疫復合物、淋巴細胞激活因子、溶酶體蛋白酶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屬于一種局部免疫復合物病,屬Ⅲ型變態(tài)反應。免疫復合物沉積在中耳粘膜,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現(xiàn)中耳積液。小兒8歲以后局部免疫系統(tǒng)開始成熟,這也可能是兒童8歲以前發(fā)病率高的原因之一。 4.在飛行、潛水、高壓氧艙治療等,由于大氣壓急劇變化,引起鼓室內外壓力差較懸殊所致的氣壓損傷性中耳炎。由飛行所致者稱航空性中耳炎,由潛水、沉箱作業(yè)所致者稱潛水員耳病。 關于咽鼓管功能失調引起本病的發(fā)病機理,一般認為,咽鼓管軟骨部在靜止狀態(tài)時閉合成一裂隙,當張口、呵欠、歌唱時,由于腭帆張肌、腭帆提肌、咽鼓管咽肌的收縮,可使咽鼓管咽口開放,以調節(jié)鼓室氣壓,從而保持鼓膜內外壓力的平衡。負壓愈大,所造成的吸引力使管腔變得愈窄,吞咽時進入中耳的氣體愈少,若中耳負壓達4.0~5.33kPa(30~40mmHg),咽鼓管正常者尚能通過吞咽來解除負壓,但在咽鼓管功能失調(如粘膜炎癥引起腫脹時),上述負壓的吸引力將使峽部關閉。感冒時即使0.67kPa(5mmHg)的中耳負壓,也難以通過吞咽得以解除。若負壓不能及時解除,中耳粘膜毛細血管壁滲透性增加,產生滲出液。這種減少了的氣腔容積,維持著空腔與組織間一定的壓力差。如果咽鼓管的阻塞持續(xù)足夠長的時間,最后整個中耳腔將被液體充滿。病程較長的病例,可出現(xiàn)上皮細胞變形、杯形細胞增多、腺體增多變大、上皮下間隙擴大,以及粘膜內囊腫形成、血管增多及瘢痕形成等。
中醫(yī)病因 本病急性者多因風邪襲表,肺失宣肅,循經上犯,邪閉耳竅;或外感風邪,傳于少陽,循經入耳,閉阻清竅。慢性者多由正氣不足,鼻、鼻咽部病變,肺系余邪未清,或急性者反復發(fā)作,致邪毒滯留,氣血痰瘀阻耳竅而成。
季節(jié) 本病四季均可發(fā)病,但以冬春季多見。
地區(qū)
人群 成年人及兒童均可發(fā)病。本病為兒童最常見的致聾原因。國內學齡兒童(6~15歲)患病率為1.51%。
強度與傳播
發(fā)病率
發(fā)病機理
中醫(yī)病機
病理 中耳積液發(fā)生時,中耳和乳突的正常扁立方上皮被肥厚的假復層粘液分泌性上皮所替代,其內可見杯細胞和分泌粘液腺體。纖毛運動不良,粘膜下出現(xiàn)水腫和血管擴張,吞噬細胞、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數(shù)量增加。 中耳積液多為漏出液、滲出液和分泌液的混合液體,因其病因及病程的不同而以其中某種成分為主。一般認為,病程早期為漿液性,后期為粘液性。中耳液體的性質可分為三種:①漿液性液體:液體稀薄,呈水樣,淡黃色。②粘液性液體:液體較粘稠,混濁,灰白或黃色。③膠耳:由于含有高分子糖蛋白,故液體呈膠凍狀,灰白或棕黃色。由于中耳內粘稠的液體,常常不能通過纖毛運動的作用經咽鼓管排出,所以不論咽鼓管通暢與否,中耳積液都無法排除。
病理生理
中醫(yī)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 1.風熱上壅
證候:耳內脹悶鬧塞感,或有耳內疼痛,耳鳴,聽力減退。檢查見鼓膜充血,或有鼓室積液征。伴見頭昏痛,鼻塞,涕粘黃,咽干咽痛,或有咳嗽,聲嘶,舌質偏紅,苔薄黃,脈浮略數(shù)。
辨析:①辨證:以耳內脹閉疼痛,聽力減退,鼓膜充血內陷及有積液征為辨證要點。②病機:風邪襲表,郁而化熱或風熱犯肺,循經上壅,清竅不利,故見耳內脹悶閉塞,耳鳴耳聾;邪滯耳竅,清氣不能上充于耳,故見鼓膜內陷;肺失宣肅,營衛(wèi)運行失調,營液外滲,蓄積于耳,則為鼓室積液;全身及舌脈所見,均為風熱在表之證。
2.痰瘀交阻
證候:耳內脹悶閉塞,經年下愈,聽力減退,逐漸加重,或伴耳鳴。檢查見鼓膜內陷,混濁,咽鼓管不通或欠通暢,全身可伴肺、脾、腎虛之證。
辨析:①辨證:耳內脹閉不適,反復發(fā)作,聽力減退,鼓膜內陷、混濁為辨證要點。②病機:本病急性期失治或反復發(fā)作,致邪毒滯留,日久痰濁凝滯,氣血瘀阻,故耳內脹悶閉塞,耳聾耳鳴,鼓膜內陷混濁,咽鼓管亦瘀塞不通;竅絡瘀阻不利,更因肺脾腎虛,清陽清氣難以上達溫養(yǎng)耳竅,故癥狀逐漸加重。
西醫(yī)診斷標準 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診斷標準:
1.耳悶、耳聾、耳痛、自聲增強。
2.鼓膜充血、內陷、活動受限、鼓室積液。
3.聽力呈傳音性耳聾,早期低頻區(qū)下降為主,晚期高頻區(qū)力下降。
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診斷標準:
1. 病程長,發(fā)展較緩慢。
2.聽力減退,耳鳴,耳內堵悶感。
3.聽力檢查呈傳音性聾。
4.鼓膜可見內陷、增厚、萎縮、粘連、鈣化等變化。
5.積液粘稠。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根據(jù)癥狀和臨床檢查, 一般可明確診斷。
發(fā)病
病史
癥狀
體征 分泌性中耳炎按病史長短可分為三期,病史<1月為急性期,1~3月為亞急性期,>3月為慢性期。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病前有上感史者約占70%~80%。
1.耳堵塞、悶脹感:多在不自覺中發(fā)生,患者主訴耳內如塞棉花感。
2.聽力減退:垂直體位時明顯,前傾或平臥位時改善,此因垂直體位時積液阻塞蝸窗,平臥時積液流散離開蝸窗之故。當中耳液體粘稠時,聽力不隨頭位變動而有所變化。常伴自聽增強。
3.耳鳴:屬低頻,為持續(xù)性或間歇性,可呈搏動性耳鳴。當打呵欠、擤鼻、張口時,耳內可有氣過水聲。當運動、搖頭時耳內可有水流動感。
4.小兒患者多難于主訴,常由家長或保育人員發(fā)現(xiàn)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而就醫(yī),如一耳患病,另耳聽力正常,可長期不被發(fā)現(xiàn)。
5.急性期少數(shù)人可有輕微耳痛,頭暈者罕見。慢性者主要癥狀為隱匿的漸進性耳聾。

體檢 1.鼓膜:應以顯微鼓氣耳鏡或鼓膜顯微鏡仔細觀察。本病急性期鼓膜松馳部及緊張部周邊有放射狀血管紋,或鼓膜呈淡紅色,內陷明顯,失去光澤。亞急性期或慢性期中耳積液明顯時,鼓膜呈淡黃、暗黃或琥珀色,反光增強呈油亮狀。有時可見氣、液面或氣泡,尤其在咽鼓管吹張后明顯。顯微鼓氣耳鏡檢查可見鼓膜活動度不同程度受限。偶見鼓膜外凸。病程較久者,可見鼓膜肥厚、色暗淡,可出現(xiàn)鈣質沉著。少數(shù)可出現(xiàn)鼓膜菲薄、透明,為纖維層萎縮所致。偶見藍色鼓膜,多為深色積液所致,積液一旦抽出,鼓膜藍色即消失。 2.純音聽閾測試:絕大多數(shù)為傳導性耳聾,聽力損失程度不一,輕者聽閾在20~30dB,重者可達40~50dB。聽力損失特別在病之早期,一般以低頻為主。少數(shù)病例由于傳音結構質量增加、蝸窗膜張力和勁度增加,可有高頻聽力下降及骨導聽力下降,造成感音神經性聾的假象,抽液后骨導聽力隨即恢復正常,骨導聽力不能恢復者,示內耳中毒功能受累所致。 3.聲導抗測試:對診斷有重要價值,尤其對無法檢查純音聽閾的兒童更顯重要。平坦型(B型)鼓室導抗圖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表現(xiàn),亦可出現(xiàn)負壓低峰C型鼓室導抗圖,其他類型鼓室導抗圖少見。聲導抗測試不僅可診斷中耳腔有無積液,而且還可觀察病情變化及轉歸,對指導治療幫助甚大。經驗表明,聲導抗測試的改變往往早于臨床癥狀及體征,待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聲導抗測試仍可有異常改變。 4.尋找病因:應常規(guī)行鼻腔、鼻竇、口咽及鼻咽檢查,注意有無下鼻甲肥大、鼻息肉、鼻竇炎、扁體肥大、腺樣體肥大、成人應特別警惕有發(fā)生鼻咽癌的可能性,以免誤診。近年來對久治下愈的頑固病人,多采用纖維鼻咽鏡、鼻內窺鏡等仔細檢查,以尋找病因。
電診斷
影像診斷 急性者乳突X線片示氣房模糊。
實驗室診斷 1.診斷性鼓室穿刺木:在診斷有困難時,診斷性穿刺以明確鼓室有無積液及其性狀。 2.特殊檢查:對疑為膽固醇肉芽腫病例或為鑒別診斷的需要(如藍色鼓膜等),應行中耳乳突X片或CT掃描檢查。
血液
尿
糞便
腦脊液
其他診斷
免疫學
組織學檢驗
西醫(yī)鑒別診斷 1.鼻咽腫瘤:對一側分泌性中耳炎的成人,應特別警惕有無原發(fā)疾病一鼻咽癌的可能。仔細檢查鼻咽部及血清EBV-VCA-IgA抗體測定,應列為常規(guī)檢查項目。對男性青年漸進性鼻塞,反復鼻出血,應常規(guī)檢查鼻咽部,以排除患鼻咽纖維血管瘤的可能。
2.前庭窗外淋巴漏:多繼發(fā)于中耳創(chuàng)傷、氣壓損傷或鐙骨手術后,瘺管好發(fā)于蝸窗或前庭窗,常伴有眩暈,為感音神經性聾或混合性聾。
3.腦脊液耳漏:顳骨骨折或顱底骨折并腦脊液耳漏而鼓膜完整者,腦脊液聚集于中耳腔內,產生類似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表現(xiàn)。根據(jù)外傷史及影像學檢查可資鑒別。
4.膽固醇肉芽腫:病因未明,可為分泌性中耳炎晚期并發(fā)癥。鼓室內棕褐色液體聚集,鼓室及乳突腔內有暗紅色或棕褐色肉芽,內有含鐵血黃素與膽固醇結晶溶解后形成的裂隙,伴有異物巨細胞反應。鼓膜呈藍色或藍黑色。乳突X片示氣房模糊,顳骨CT掃描示鼓室及乳突腔內有軟組織影,可有骨質破壞。
5.鼓室硬化:本病是中耳粘膜在長期慢性炎癥刺激下,鼓膜及鼓室粘膜發(fā)生纖維組織增生,透明變性,局部鈣質沉著乃至骨化,聽骨鏈固定等變化。化膿性中耳乳突炎或非化膿性中耳炎均可引起本病。對鼓膜穿孔者,鼓室內有粉紅色或灰白色高低不平的硬化灶,易于鑒別。少數(shù)患者鼓膜完整,根據(jù)緊張部鼓膜可見萎縮性瘢痕、鈣斑、鼓膜混濁肥厚也容易鑒別。
6.頸靜脈體瘤:為原發(fā)于化學感受器的血管性腫瘤,可起源于鼓室及頸靜脈球外膜的頸靜脈體,在分泌性中耳炎出現(xiàn)藍鼓膜時應與之鑒別。早期臨床表現(xiàn)為搏動性耳鳴、聽力減退、鼓膜完整呈藍色,透過鼓膜見到后下部有紫藍色陰影,陰影不隨頭位變動而變位,依靠影像學檢查(乳突X片、CT掃描、MRI)鑒別不難。當腫瘤破出鼓膜,在外耳道可見易出血肉芽性息肉樣腫物,依靠病理檢查,容易鑒別。
中醫(yī)類證鑒別
療效評定標準 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鼓膜恢復正常,鼓室無積液。
2.好轉:耳悶減輕,聽力增強,鼓膜充血好轉,鼓室積液減少。
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療效判定標準:
好轉:耳鳴、耳悶脹感有明顯改善,聽力檢查有較大提高。
預后
并發(fā)癥
西醫(yī)治療 一、保守治療:適合于病程較短,中耳積液稀薄者。
1.保持鼻腔與咽鼓管通暢:鼻部滴藥,可使鼻腔、鼻咽及咽鼓管咽口消炎消腫,以利于中耳的通氣與排液。以呋麻液滴鼻,或與二丙酸倍氯米松氣霧劑交替使用,每日3~5次。可采用雙30"位滴鼻:平臥,頭后仰30"向患側轉30°,滴4~6滴或更多呋麻液,靜臥3~5分,坐起后,排除鼻分泌物后,再行第二次滴藥。
2.咽鼓管吹張:①自行吹張法:采用捏鼻鼓氣的瓦爾薩爾法,適合病情輕的雙側病變。②橡皮球吹張法(波列策法):適合于雙側病變,上呼道感染未愈、鼻腔分泌物多者應暫緩吹張。③導管吹張法:單雙側病變均適用,井可向咽鼓管內吹入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或酶制劑,但兒童多難合作。
3.藥物治療:
①抗感染治療:適用于急性期,用藥2~4周?勺们檫x用氨芐青霉素、頭孢菌素類(如頭孢拉定),喹諾酮類(如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等)等口服。
②抗過敏治療:不做常規(guī)應用,有明顯過敏反應征象時采用,因抗組胺類藥物可干擾粘膜纖毛運動而影響咽鼓管功能。
③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激素不做常規(guī)應用,對頑固慢性易復發(fā)病人可試短期應用,選用地塞米松、強的松口服,
④其他藥物:解充血劑(麻黃堿、偽麻黃堿)、抗膽堿藥(阿托品、東莨菪堿)等,臨床應用無確實療效。且能影響咽鼓管功能,多不主張采用。
4.其他治療:超短波理療、氦-氖激光照射、高壓氧治療、SF6惰性氣體鼓室內注射、經鼓膜室離子透入療法(地塞米松及磷霉素液)、中藥治療等,其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和總結。
二、外科治療
1.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
(1)鼓膜穿刺排液:成人采用布楠液鼓膜表面麻醉或無麻,以針尖斜面呈45°的7號針頭,在無菌操作下從鼓膜前下象限刺入鼓室,可于鼓膜前上或后下再點刺一點,以利排液。排液方法:
①穿刺后直接抽液。
②吸引管對準芽刺孔問斷抽吸。
③外耳道加壓排液法,適用于咽鼓管通暢而積液稀薄的患者,以橡皮球口端緊塞于外耳道口,加壓使積液由咽鼓管排出。液體排出后可將糜蛋白酶5mg/ml和地塞米松1mg/ml,注入鼓室或外耳道,氣球加壓,即可沖洗鼓室及外耳道。
④高負壓吸引及藥物置換法。以上正壓或負壓均應<53.3kPa(400mmHg),每周1~2次。
(2)鼓膜切開術:經反復鼓膜穿刺(3次)無效,液體較粘稠,應行鼓膜切開術。對不合作的小兒,局麻下不能作鼓膜穿刺時亦應行鼓膜切開術。麻醉:成人局麻,兒童全麻。
(3)經鼓膜切開鼓室置管術適應癥(成人,):
①經鼓膜穿刺排液3次和/或鼓膜切開1~2次治療無效。
②鼓膜穿刺后咽鼓管功能測試(聲導抗測試儀),>+3.92kPa(+400mmH2O)咽鼓管不能開放和/或-1.96kPa(-200mmH2O)經吞咽壓力不變者,
③咽鼓管功能短期不能恢復正常者,如腭裂、鼻咽癌等頭頸部放射治療、鼻咽手術損傷等。
適應癥(兒童,):
①中耳持續(xù)積液3月以上,保守治療無好轉。
②純音氣導聽閾(語言頻率平均值),雙耳>30dB。
③鼓膜松馳部有較深的內陷袋。
鼓膜麻醉方法,成入局麻,采用鼓膜切開術作者采用的麻醉方法,兒童采用全麻,在鼓膜顯微鏡下或手術顯微鏡下,于鼓膜前下象限作平行鼓環(huán)2mm弧形切口,長約2.5~3.0mm,將鼓室內液體吸除,插入內徑為2mm亞鈴狀硅膠鼓室通氣管。術后三天內每日由外耳道加壓通氣一次(咽鼓管通暢者),1月內每周觀察一次,以后每月觀察一次直至通氣管脫落。
為防止通氣管早期脫落,可采取以下措施:①鼓膜前下弧形切口,以剛能插入通氣管為度,切口不宜太靠近鼓環(huán)或臍部;②鼓室積液為粘膠液者,在術時及術后次日均以"沖洗液"(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5mg/ml)沖洗通氣管、鼓室及咽鼓管,促使粘稠膠液全部排出,以減少通氣管堵塞機會,③通氣管有少許結痂堵塞時,可用3%雙氧水浸泡后吸除。
鼓室插管可引起多種并發(fā)癥,如感染性耳漏、鼓室硬化、鼓膜瘢痕、鼓膜穿孔、通氣管墜入鼓室、通氣管肉芽腫、鼓室粘連、繼發(fā)性膽脂瘤等。
通氣管留置時間愈長,感染性耳漏發(fā)生機會愈多,為減少插管后感染性耳漏,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術時盡量減少鼓室粘膜損傷,以避免細菌感染;②避免游泳;③洗澡時以耳塞或藥棉涂抗生素油膏堵耳;④避免用力擤鼻;⑤上呼吸道感染時及時治療。
(4)鼓膜造孔術有機械造孔(環(huán)鉆鉆孔)、熱灼孔、電灼孔、化學灼孔及激光造孔等。
適應癥和鼓膜局麻同鼓室插管術,小兒用全麻。
激光造孔的大小與下列因素有關,①激光器調整的功率較高或時間較長則造孔較大;②激光器光纖頭端平整而無斜面則造孔較大;③光纖頭端與鼓膜距離,如緊貼鼓膜則造孔較大;④鼓膜肥厚則造孔較小,反之,鼓膜萎縮菲薄則造孔較大。
2.鼓室探查術或乳突手術:各種方法治療無效,或病變演變?yōu)槟懝檀既庋磕[性中耳乳突炎,應行手術探查,手術除去妨礙中耳通氣、排液的粘連帶、囊性纖維組織或膽固醇肉芽腫等病變,最后置鼓室通氣管,以利于通風引流。
3.針對病因,積極治療鼻咽部和鼻腔疾。含F(xiàn)已證實誘發(fā)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有慢性鼻炎、鼻竇炎,鼻咽部感染如腺樣體肥大等,這些疾病常影響咽鼓管功能。目前多主張在小兒鼓室置管術的同時刮除腺樣體以減少分泌性中耳炎的復發(fā)。腺樣體誘發(fā)分泌性中耳炎的機理可能是:①對咽鼓管的饑械性或功能性阻塞;②大的腺佯體阻塞后鼻孔,吞咽時增加了鼻咽部壓力,可使分泌物經咽鼓管進入中耳;③腺佯體成為致病菌的蓄水池;④腺樣體被細菌等抗原刺激后,淋巴細胞活性增強,引起局部免疫異常,可能向中耳腔提呈抗原一抗體復合物或釋放淋巴因子,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中醫(yī)治療 一、辨證選方
1.風熱上壅
治法:疏風清熱,散邪通竅。
方藥:銀翹散(《溫病條辨》)加減,銀花10g,連翹10g,桔梗10g,薄荷6g,淡竹葉6g,荊芥10g,牛蒡子10g,淡豆鼓6g,蘆根15g,赤芍10g,甘草6g。鼻塞涕黃粘難出,加白芷、辛夷;鼓室積液者,加葶藶子、澤瀉車前子、木通。
2.痰瘀交阻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開竅。
方藥:桃仁四物湯(《醫(yī)宗金鑒》)合通氣散(《醫(yī)林改錯》)加減。桃仁IDg,紅花10g,當歸10g,赤芍10g,川芎10g,香附6g,柴胡10g,石菖蒲10g,蘇子10g,浙貝母10g,僵蠶10g、生黃芪30g。
二、其他療法
(一)鼓膜按摩以中指插入外耳道口,輕輕搖動數(shù)次后,突然拔出,重復10次;或以兩手掌心稍用力加壓按于外耳道口后,突然移開,反復20次。
(二)咽鼓管吹張:可作自行咽鼓管吹張,每日3~5次;或作導管法吹張。
中藥
針灸 1.體針:取聽宮、聽會、耳門、翳風、增音穴、外關,急性者用瀉法,慢性者用補法,每日一次。肺脾虛者加刺足三里、中脘、脾俞;腎虛者加刺三陰交、關元、肝俞、腎俞。
2.耳針:取耳道、肺、脾、肝、膽、皮質下、腎上腺,針刺或埋針,或用王不留行貼壓。
3. 穴位注射:取耳周圍穴位,如聽宮;增音穴、聽會、耳門、翳風等,每次1~2次,藥用復方丹參注射液,或維生素B1、B12,每次每穴注入0.3~0.5ml,每周2次。
推拿按摩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1.中耳腔注入α糜蛋白酶以降低分泌物的粘稠度,促進滲出物的擴散和吸收。中醫(yī)治療重點在于宣、清、補肺、滲濕通竅,旨在清除鼻、鼻咽及咽鼓管的炎癥性充血腫脹,改善體質,調節(jié)機體免疫機制。中藥石菖蒲、澤瀉、茯苓滲濕通竅,旨在使咽鼓管通暢引流。西醫(yī)鼓膜切開置管或抽取鼓室積液,鼻咽滴藥,除引流積液,防止中耳粘連外,主要使中耳通氣,保持鼓室與外耳道之間壓力平衡,使中耳粘膜的上皮化過程停止,恢復咽鼓管正常生理功能。
2.內治法包括口服中西藥物。中醫(yī)認為本病為耳閉、耳脹、證屬濕阻耳竅,口服中藥依病因病機辯證分為三型:(1)風邪外襲,經氣痞塞,宜疏風散邪,通竅宣痞:常用荊防敗毒散,邪熱重可加銀翹散。(2)肝膽氣逆,濕聚耳竅,宜疏肝降逆,利濕通竅:選用龍膽瀉肝湯。(3)邪毒滯留,氣血瘀阻,宜行氣活血,通竅開閉:選用通氣活血湯加減,肺氣虛者可用補中益氣湯,益氣聰明湯合通氣散加減。配合口服抗過敏藥:開瑞坦,特非那丁,息斯敏,仙特敏,維生素C等。
3.外治法包括抽取中耳積液,鼓膜切開置管,窺鏡下導管經耳咽管抽取積液,耳咽管吹張,同時積極治療鼻炎,鼻竇炎,必要時鼻咽部及扁桃體病灶行手術切除。
4.中耳腔內注入清開靈(主要成分為牛黃、水牛角、黃芩、銀花、梔子等)灌洗、充氣。清開靈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安神,收斂抗炎的功效,黃芩還具有抗過敏作用,局部應用時使藥液直接作用于粘膜,可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從而達到抗炎,減少滲出之目的。
護理
康復
預防
歷史考證 由于本病病因、發(fā)病機理等方面的研究有待繼續(xù)深入,故目前諸學者所持觀點不盡相同,本病多年來命名尚未統(tǒng)一,除分泌性中耳炎(1989年全國自然科學命名審定委員會命名)以外,還有滲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漿液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積液、鼓室積液,非化濃性中耳炎、膠耳(glueear)等名稱。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