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醫(yī)學正傳》卷三引《局方》。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益氣補中,健脾養(yǎng)胃,行氣化滯,燥濕除痰,理氣降逆。
|
主治 |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
用藥禁忌 | 真陰虧損者忌用。
|
臨床應用 | 1.瀉痢《壽世保元》:一人患痢,后重,自知醫(yī),用芍藥湯,后重益急,飲食少思,腹寒肢冷。予以為脾胃虧損,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炮姜,三劑而愈。 2.吞酸《壽世保元》:一婦人吞酸噯腐,嘔吐痰涎,面色純白。用二陳、黃連、枳實之類,加發(fā)熱作渴,肚腹脹滿。予曰:此脾胃虧損,末傳寒中。不信,仍作火治,肢體腫脹如蠱。余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胃氣漸醒,飲食漸進,虛火歸原,又以補中益氣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兼服,全愈。 3.眩暈痞悶《張氏醫(yī)通》:繆某,偶因小憤,遂致眩暈痞悶,三月來服豁痰利氣藥不應,反覺疲倦,飲食日減,下元乏力。至七月下浣,邀石頑診之,六脈似覺有余,指下略無沖和之氣,氣口獨滯不調,時大時小,兩尺俱濡大少力,此素多痰濕,漸漬于水土二經,復加剝削之劑屢犯中氣,疲倦少食,迨所必致。法當先調中氣,輸運水谷之精微,然后徐圖溫補下元。為疏六君子湯加當歸兼調營血,庶無陽無以化之虞。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醫(yī)方考》: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東南之土卑濕,人人有痰,然而不病者,氣壯足以行其痰也。若中氣一虛,則不足以運痰而痰證見矣。是方也,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前之四君子也,所以補氣;乃半夏則燥濕以制痰,陳皮則利氣以行痰耳。名之曰六君子者,表半夏之無毒,陳皮之弗悍,可以與參、苓、術、草比德云爾!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