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瀉,有濕、火、氣虛、痰積。濕用四苓散加蒼術,甚者蒼白二術同加,炒用燥濕兼滲泄;火用四苓散加木通、黃芩,伐火利小水;痰積宜豁之,用海粉、青黛、黃芩,神曲糊丸服之。在上者用吐提,在下陷者宜升提之,用升麻、防風;氣虛,用人參、白術炒芍藥、升麻;食積,二陳湯和澤瀉、蒼術、白術、山楂、神曲、川芎,或吞保和丸;瀉水多者,仍用五苓散;久病大腸氣泄,用熟地黃半兩,炒白芍、知母各三錢,升麻、干姜各二錢,炙甘草一錢為末,粥丸服之。仍用艾炷如麥粒,于百會穴灸三壯。脾瀉當補脾氣,健運復常,用炒白術四兩,炒神曲三兩,炒芍藥三兩半,冬月及春初,用肉蔻代之,或散或湯,作餅子尤佳。食積作瀉,宜再下之,神曲、大黃作丸子服。脾泄已久,大腸不禁,此脾已脫,宜急澀之,以赤石脂、肉豆蔻、干姜之類m.quanxiangyun.cn/rencai/。
戴云∶凡瀉水,腹不痛者,是濕;飲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氣虛;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是火;或瀉時或不瀉,或多或少,是痰;腹痛甚而瀉,瀉后痛減者,是
【入方】
一老人奉養(yǎng)太過,飲食傷脾,常常泄瀉,亦是脾泄。
黃芩(炒,半兩) 白術(炒,二兩) 白芍(酒拌炒) 半夏(各一兩,泡) 神曲(炒) 山楂(炒,各一兩半)
上為末,青荷葉包飯燒熟,研丸如梧子大。食前白湯下。
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脈弦數(shù),獨胃脈沉滑,因飲白酒作痢,下血淡膿水,腹痛,小便不二日前證俱減,獨小便不利。以益元散與之,安。
治痛泄
炒白術(三兩) 炒芍藥(二兩) 炒陳皮(兩半)防風(一兩)
久瀉,加升麻六錢。上銼。分八帖,水煎或丸服。
止瀉方姜曲丸
隔年陳麥面作曲(二兩,炒。又一兩) 茴香(五錢) 生姜(二兩,又一兩)
上為末或丸。每服五七錢,白湯下。
又方
上為末,飯丸。或水調服。
清六丸 去三焦?jié)駸,治泄瀉多與清化丸同用,并不單用,兼治產(chǎn)后腹痛或自利者。能補脾補血,亦治血痢。
上為末,飯丸梧子大。每五七十丸,白湯下。
又方 治泄瀉,或嘔吐。
上以六一散生姜汁入湯調服。
【附錄】寒泄,寒氣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內雷鳴,米飲不化者,理中湯,或吞大煩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吞香連丸;濕瀉由坐臥濕處,以致濕氣傷脾,土不克水,梅雨久陰,多有此病,宜除濕湯,吞戊己丸,佐以胃芩湯,重者術附湯;傷食瀉,因飲食過多,有傷脾氣,遂成泄瀉,其人必噫氣,如敗卵臭,宜治中湯加砂仁半錢,或吞感應丸尤當;有脾氣久虛,不受飲食者,食畢即腸鳴腹急,盡下所食物,才方寬快,不食則無事,俗名祿食瀉,經(jīng)年不愈,宜快脾丸三五粒;因傷于酒,每晨起必瀉者,宜理中湯加干葛,或吞酒煮黃連丸;因傷面而瀉者,養(yǎng)胃湯加蘿卜子(炒研破)一錢。痛者,更加木香半錢;瀉甚者,去藿香,加炮姜半錢。有每日五更初洞瀉,服止瀉藥,并無效,米飲下五味丸,或專以五味子煎飲,亦治脾腎瀉。雖省即飲食忌口,但得日間上半夜無事,近五更其瀉復作,此病在腎,俗呼為脾腎瀉,分水飲下二神丸,及椒樸丸,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病久而重,其人虛甚,宜椒附湯;暑瀉,因中暑熱者,宜胃芩湯或五苓散,加車前子末少許甚效。世俗類用澀藥,治痢與瀉。若積久而虛者,或可行之;初得之者,必變他疾,為禍不小。殊不知多因于濕,惟分利小水,最為上
【附方】
四苓散(即五苓散內去桂)
五苓散 益元散 并見中暑類。
理中湯 www.med126.com見中寒類。
大已寒丸
上為末,水煮,面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空心米飲吞下。
八味湯
吳茱萸(湯洗七次) 干姜(炮,各二兩) 陳皮 木香 肉桂 丁香 人參 當歸(洗焙,各上銼。每四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香連丸
黃連(去須,十兩,用吳茱萸五兩同炒赤色,去茱萸不用) 木香(二兩四錢,不見火)
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二十丸,空心米飲下。
升陽除濕湯
升麻 柴胡 防風 神曲 澤瀉 豬苓(各半兩) 蒼術(一兩) 陳皮 甘草(炙) 大麥面(各三錢)
上作一服,水煎,飯后熱服。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半錢,姜棗煎。非腸鳴不用
戊己丸 治胃經(jīng)受熱,泄痢不止。
黃連 吳茱萸(去梗,炒) 白芍(各五兩)
上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米飲下。
胃苓湯 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
五苓散 平胃散
上合和姜棗煎,空心服。
術附湯(《和劑》)
甘草(二兩,炙) 白術(四兩) 附子(炮,一兩半)
上銼。每服三錢,姜五片,棗一枚煎,空心服。
治中湯 見脾胃類。
感應丸(出《寶鑒》)
木香 肉豆蔻 丁香(各一兩半)干姜(炮,一兩) 巴豆(七十個,去皮、心、膜,研出油) 杏仁(百四個湯浸,去皮尖研)
上前四味為末,外入百草霜二兩研,與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勻,用好蠟六兩,溶化成汁,以重絹濾去渣,更以好酒一升,于銀石器內煮蠟數(shù)沸,傾出待酒冷,其蠟自浮于上,取蠟稱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銚內熬令末散香熟,次下酒煮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銚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秋六修合。
清油一兩半同煎,煮熟成汁,和勻藥末成劑,分作小鋌子,油紙裹,旋丸服之。每三十丸,空心姜湯下。
保和丸 見積聚類。
酒蒸黃連丸
黃連(半斤,凈酒二升浸,以瓦器置甑上蒸至爛,取出曬干)
上為末,滴水丸。每五十丸,食前溫水下。
養(yǎng)胃湯 見瘧類。
五味子散 治腎泄。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半兩,細口綠色者)
上二味炒香熟為度,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下。有一親識,每五更初曉時,必溏泄一次,此名腎瀉,服此愈。
椒附丸(《微義》)
椒紅(炒) 桑螵蛸(炙) 龍骨 山茱萸(取肉) 附子(炮) 鹿茸(酒蒸,焙)
上為末,酒糊丸。每六十,空心。
二神丸
破故紙(炒,四兩) 肉豆蔻(二兩,生)
上為末,以大肥棗四十九個、生姜四兩,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肉,研膏入藥,和丸。每五十丸,鹽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