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敘五種黃病者,即黃汗、黃膽、谷疸、酒疸、女勞疸是也,觀《別錄》,則不止于斯。然疸與黃,其實一病,古今立名異耳。黃汗者,以胃為脾表,屬陽明,陽明蓄熱,喜自汗,汗出,因入水中,熱必郁,故汗黃也。黃膽者,此由暴熱,用冷水洗浴,熱留胃中所致,以與諸疸不同,故用黃字目之。又云∶因食生黃瓜,氣上熏所致。人或疑其不然,古賢豈妄詮也,必有之矣。谷疸者,由夫肌發(fā)熱,大食傷胃氣,沖郁所致。酒疸者,以酒能發(fā)百脈熱,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女勞疸者,由大熱,交接竟入水,水流濕入于脾,因腎氣虛,勝以所勝克入,致腎氣上行,故有額黑身黃之證,世謂脾腎病者,即此證也,其間兼渴與腹脹者,并難治。發(fā)于陰,必嘔;發(fā)于陽,則振寒,面微熱。雖本于胃氣郁發(fā),土色上行,然發(fā)于脾,則為肉疸;發(fā)于腎,則為黑疸。若論所因,外則風寒暑濕,內(nèi)則喜怒憂驚,酒食房勞,三因悉備,世醫(yī)獨麗于《傷寒論》中,不亦濫矣。學人宜識之。
病者身體腫,發(fā)熱不渴,狀如風水,汗出染衣,色正黃,如 汁,名曰黃汗。
治黃汗,身腫汗出,出已輒輕,久久必身,胸中痛,腰以下無汗,腰弛痛,如有物在皮中;劇者不能食,煩躁,小便不利。桂枝(去皮) 芍藥(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黃耆 (五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三枚,煎七分,去滓溫服,仍飲熱粥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未汗又服。
治身體洪腫,發(fā)熱自汗,汗如 汁,其脈沉。黃耆 (五兩) 芍藥(三兩) 桂心(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苦酒三合,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不以時服。初服,當心煩,以苦酒阻故也;至六七日,稍自愈。
病者發(fā)黃,身、面、眼悉黃如金色,小便如濃煮汁,名曰黃膽。
治傷寒瘀血不解,郁發(fā)于表,發(fā)為黃膽,其脈浮緊者,以汗解之。
麻黃(三兩,去節(jié))
上一味,以醇酒五升,煮取二升,每服一盞,溫服,汗出愈。秋冬用酒煮,春夏用水煮。
病者發(fā)黃內(nèi)熱,食則腹?jié)M眩暈,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
治胃蓄瘀熱氣濁,食谷不消,大小便會計資格不利,脹滿不下食,趺陽脈緊而數(shù)。亦治因勞發(fā)熱,熱郁發(fā)黃。
苦參(三兩) 龍膽草(一兩) 梔子(去皮炒,半兩) 人參(三分)
上為末,以豬膽汁入熟蜜少許,搜和丸,如梧子大。以大麥煮飲下五十丸,日三;不知,稍加之。
五疸唯酒疸變證最多,蓋酒之為物,隨人性量不同,有盈石而不醉者,有濡吻而輒亂者。以醞釀而成,有大熱毒,滲入百脈為病,則不特發(fā)黃。溢于皮膚,為黑為腫;流于清氣道中,則眼黃鼻癰,種種不同。故方論中,酒疸外,有肉疸、黑疸、癖疸、勞溢,乃至令人恍惚失常等,數(shù)證不同。
治酒疸發(fā)黃,身無熱,靖言了了,腹?jié)M欲嘔,心煩足熱,或成癖,心中懊,其脈沉弦,或緊細。
半夏(洗去滑) 茯苓 白術(各三兩) 前胡 枳殼(麩炒去瓤) 甘草(炙) 大戟(炒,各二兩) 黃芩 茵陳 當歸(各一兩)
上銼散。每m.quanxiangyun.cn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空腹服。
治肉疸飲少,小便多,如白泔色,因酒所致,其脈弦滑。
凝水石( 水飛) 白石脂( ) 栝蔞根 桂心(各一兩一分) 菟絲子(酒浸別研) 知母(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大麥飲調(diào)下。
治酒疸因下后,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韭齏狀,大便正黑,皮膚不仁,其脈微而數(shù)。
桂心 白術(各一兩) 枳實(麩炒去瓤) 京豉 干葛 杏仁 甘草(各半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治酒疸發(fā)黃,結飲癖在心胸間,心下縱橫堅滿,骨肉沉重,逆害飲食,小便赤黃。此由本虛,飲食生冷,與脾胃痰結所致,其脈弦澀方。
白術 茯苓(各三兩) 當歸 黃芩 茵陳(各一兩) 前胡 枳實(麩炒去瓤) 甘草(炙) 杏仁(麩炒,去皮尖,各二兩) 半夏(湯洗七次,二兩半)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姜七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治飲酒房勞,酒入百脈,令人恍惚失常。
人參 白芍藥 栝蔞根 枳殼(麩炒去瓤) 茯神 酸棗仁 甘草(炙,各一兩) 熟地黃(二兩)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治酒毒不散,發(fā)黃,久久浸漬流入清氣道中。宜引藥納鼻,滴出黃水愈。
苦瓠子(去皮) 苦葫蘆子(去皮,各三七個) 黃黍米(三百粒) 安息香(二皂子大)
上為末。以一字搐入鼻中,滴出黃水一二升。忌勿吹;蜻^多,即以黍瓤燒灰、麝香末各少許搐鼻,立止。
夫交接輸瀉,必動三焦,上焦屬心,中焦屬脾,下焦屬腎,動則熱,熱則欲火熾,因入水中,中焦熱郁,故能發(fā)黃;下焦氣勝,故額黑;上焦走血隨瘀熱行,大便溏黑;貴勝人有 男女同室而浴者,多成此病,攝生之人,不可不知。
治女勞疸,身黃額黑,日晡發(fā)熱惡寒,小腹急,足下熱,其脈浮緊。腹或滿者,難治。
滑石 石膏(,各等分)
上為細末。以大麥粥飲調(diào)下二錢匕,日三四。小便極利,則瘥。
治女勞疸,其腹臚脹,膀胱急,欲作水狀。大便黑者,非水;其脈滑腹?jié)M者,難治。
硝石( 汁盡) 礬石( 汁盡)
上為末。每服二大錢,大麥汁調(diào)下,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隨大小便出,大便黑、小便黃是效。
五疸之外,有時行瘴瘧風寒暑濕等證疸不同。
治時行病急黃,及瘴瘧疫癘。
茵陳 梔子(去皮尖) 芒硝 杏仁(去皮尖,炒,各三分) 豆豉(二分半,湯浸軟別研) 恒山鱉甲(醋炙,各半兩) 巴豆(去皮,壓去油,一分) 大黃(蒸,一兩一分)
上為末,餳飴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飲下,吐利為效;未知,加一丸;覺體氣有異,急服之妙。
治因傷風瘀熱不解,發(fā)為風疸,舉身皆黃,小便或黃或白,寒熱好臥,不欲動,其脈陽浮陰弱。
生艾(三月采一束,搗取汁,銅器煎如膏) 大黃(蒸) 黃連(炒) 栝蔞根 凝水石( ) 苦參 葶藶(紙隔炒,各等分)
上為末,以艾膏和得所,丸如梧子大。初服六七丸,漸加至二十丸。有熱,加苦參;渴 ,加栝蔞根;小便澀,加葶藶;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黃連;大便難,加大黃,所加并倍之。
五苓散 治伏暑郁發(fā)黃,小便不利,煩渴,用茵陳煎湯調(diào)下。(方見傷暑門)
治濕疸。始得之,一身盡疼,發(fā)熱,面色黑黃,七八日后,壯熱,熱在里,有血下如 肝狀,小腹?jié)M者,急下之,身目盡黃,小便不利,其脈沉細。
礬石( ) 滑石(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大錢,大麥粥飲調(diào)下,日三服,食前,便利如血者效,或汗愈。
治人無漸忽然振寒,皮膚曲塵出,小便赤澀,大便時秘,氣無異,飲食不妨,服諸湯不除,因為久黃方。
苦參 黃連 瓜蒂 黃柏(去皮) 大黃(蒸,各一分) 葶藶(炒,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大錢,飲調(diào)服,當吐下。隨時消息加減。
治黃膽,小便色不異,欲自利,腹?jié)M而喘者。不可除熱,熱去必噦。
半夏(湯洗七次)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二盞,姜十片,煎七分,去滓,不拘時。
養(yǎng)榮湯 治五疸腳弱,心忪口淡,耳響微寒,發(fā)熱氣急,小便白濁。當作虛勞治之。(方見虛損門)
點擊查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