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zfeng:我并沒有說病人沒有病,只是說病人沒有特別大的問題。不是醫(yī)生瞻前顧后,看看現在的醫(yī)患矛盾就知道了,以前我也用針灸救過病人,也免費用針灸給人治病,但現在很少用了,我的針灸水平其 ..?(2013-10-31 21:21)?700)this.width=700;" >
腧穴定位之我見
張增峰
《靈樞·形氣臟腑病形篇》曰:“中氣穴則針游于巷,中肉節(jié)則皮膚痛!闭f明穴位與非穴位區(qū)針刺效果是大不一樣的,取穴準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得氣的效果,而得氣又是取得療效的關鍵,因此,臨床上要取得較好的療效,則必須取穴準確,但是在臨床腧穴定位定位上,我們卻經常遇到許多問題,以致取穴不準,影響療效,F就以臨床中遇到的問題,談一下自己對腧穴定位的看法。
一輸穴定位中存在的問題
1 不同體位取穴結果不一:在臨床中,由于病人體位不同,則穴位也因體位改變而改變。例如取胃之合穴足三里,諸家皆言其位于膝下三寸,脛骨外緣,但是如果讓病人仰臥,下肢伸直,無論是用骨度分寸法還是指量法取穴后,再讓病人屈膝取之,則兩次取穴不能合一。其它諸多學位如陽陵泉,陰陵泉,養(yǎng)老穴等都存在這一問題,即穴位因體位不同而不同。
2 簡便取穴法和常規(guī)取穴法定位不一:簡便取穴法可以說是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方法,但它有時卻與常規(guī)取穴法存在著很大差異。以百會穴為例,目前常用百會穴,是取兩耳尖最高點連線與頭頂前后正中線的交點,但是按骨度分寸法折量,則偏差甚大,平均偏差值1.2-1.5寸(!),再以風市穴為例,有人對100例進行了測量,其結果是骨度分寸法與垂手中指端的差異波動范圍很大,垂手中指端標記在膝上6-11寸之間,與文獻記載膝上7寸相吻合者僅10人,占10%,而在膝上8-9.5寸者卻相對偏多,(2),這兩例皆說明了簡便取穴法和骨度分寸法存在著差異,其它穴位如列缺,絕骨穴等也存在著這樣的情況,使醫(yī)者在臨床上不只該用何法。
3 骨度分寸法與指量法取穴不一:由于人體比例不同,骨度分寸法與指量法在許多情況下并不吻合,例如一夫法的三寸和骨度分寸法的三寸并不相等,在臨床應用過程中,何時該用何法,各人莫衷一是。
4 各家取穴,多異與常:臨床上取多針灸名家對有些腧穴的定位并不是我們認為正確的,但臨床效果卻相當不錯,這又是我們遇到的一個問題。
二對腧穴定位的思考
為什么會出現以上各種情況呢?我認為各種腧穴定位法都是歷代醫(yī)家臨床經驗的總結,腧穴的定位過程應該是非常復雜的,并非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即只需用骨度法或手指量就能結決所有問題。讓我們看一下歷代醫(yī)家的取穴經驗吧: 《
針灸大成》說“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腘之間,動脈相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而用一經可正。”又說“凡點穴,以手揣摸其處……,其肉厚薄、或伸或曲、或平或直、依法取之,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陷其穴,于中庶得,近退方有準也”;《靈樞·離合真邪篇》中說:“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后取之”!鹅`樞·背腧》中說:“按其處,立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夺樉木塾ⅰ分小按蠓拆缙ψ钜酸,穴法從來著意尋,以手按痃無轉動,隨深隨淺而中心”。《針灸問對》膏肓穴取法“高下各去胛骨一側指許是穴,不可失其峽,峽之則內犯大筋,不可失其闊,闊之則外犯肋骨,必須是大筋之外,胛骨之內,空處按之,慣于前胸乳間,隔膜相應,乃是真穴。”《千金方》云“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悉商量,準而折之,又以肌肉紋理節(jié)解,縫會宛陷中乃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而!
《針灸資生經》作者王執(zhí)中亦認為:“須按其穴疼痛處灸之方效,按其穴之酸疼處即是受病處!辈⑶以跁杏么罅繉嵺`證明了這種取穴法,可見腧穴的定位并不是一個簡單過程,它必須經過“意審”和“動手審穴”兩個方面(3),“意審”即先據常規(guī)取穴法定出穴位的大概所在,做到心中有數,“動手審穴”即在意取的基礎上,在所取穴位附近或按之有疼痛或病人感到舒服處才是真穴,當然,“意審”出的穴位和“動手審”出的穴位可能重合,這大概也就是歷代醫(yī)家在其著作中皆以分寸來說明穴位所在的原因吧!另一方面,也許是為了后學者便于掌握,并在掌握的基礎上最終達到“以常達變”吧!另外許多腧穴的定位分寸記載不一,這又如何理解呢?我認為這應該說明腧穴在定位上存在著個體差異,據報道某單位對1000多例闌尾炎患者的實際測試,其痛點出現在足三里下1.5-2寸之間,膽囊炎患者在陽陵泉下1-2寸之間有壓痛(4),還有前面提到的風市穴,其垂手中指標記在膝上6-11寸之間,由此可見腧穴在人身上是有很大差異的,它的定位應該有一定的靈活性,而各醫(yī)家對腧穴分寸的記載又帶有個人觀點,因此出現了以上腧穴定位記載不一的現象。
三腧穴定位之我見
現代研究表明,機體在患病時,常在一定穴位上或相應經脈上出現異常感,如酸困、脹麻或有結節(jié)、條索等,而這些異常現象主要集中在背腧穴、募穴、原穴、郄穴及其它特定穴和個別反應點上。(5)又有人根據古人關于“經脈伏行于分肉之間”的論述統計了“分肉間”的經穴約占總穴數的62.5%,其余穴位則多分布于肌肉、肌腱及其起止點上(6),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觀察了309穴,其中針刺后正當動脈干著24穴(占7.26%),旁有動靜脈干者262穴(占84.36%)。(7)這些皆說明了絕大多數腧穴是有其病理學和形態(tài)學基礎的,這也和古代醫(yī)家取穴經驗相吻合,因此我以為絕大多數腧穴是可以通過循、摸、按、壓定出其確切位置的,常規(guī)輸穴定位法只是為了醫(yī)者能盡快掌握這種方法而采取的一種機械描述,并不能完全定準穴位,運用常規(guī)腧穴定位后,必須施以循、摸、按、壓等手法加以矯正才行,只有這樣才能解決臨床取穴中的問題。
四具體操作方法
當我們要對一個腧穴定位時,首先應該用骨度法或指量法或其它方法先粗定,然后用手指在此部位附近循、摸、按、壓,尋找筋骨關節(jié)所形成的凹陷或動脈附近,這也就是《甲乙經》在記述穴位時說:“某穴在某陷處,或動脈應手之處,或用手指找出所定腧穴附近的酸麻脹痛最明顯最中心或指壓病情緩解或減輕的部位,這樣才算真正找到了穴位,例如取足三里時,先用傳統方法定位,然后用手指再此穴位附近沿經觸摸,手指落空到凹陷處即是“真穴”。還有商陽,二、三間,合谷穴皆可用醫(yī)者大拇指,沿病人食指末端大腸經向上滑動觸摸,當手指遇到有阻力或落空處即是“真穴”。還有絕骨穴,側必須用手指從外踝尖沿腓骨向上滑行觸摸,當摸到“骨絕”之處才是“真穴”,當大腸病變時,取上巨虛時,則必須要找到壓痛點,臟腑病要取背腧穴時,亦要找到壓痛點,才是“真穴”。其它穴位定位時,亦應如此。
參考文獻:
(1)尚景舜中醫(yī)藥信息1986(1)29-30
(2)王啟才風市穴定位疑誤/上海針灸雜志1985(3)26-28
(3)楊介賓申穴經驗談/四川中醫(yī)1986 (4)52
(4)李學武試論腧穴定位差異/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84(5)38-39
(5)鄧春雷殷克敬實驗針灸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32(6)同(5)263
(7)同(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