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健運用經(jīng)方治驗舉隅
金采映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
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經(jīng)方是張仲景長期臨床實踐經(jīng)驗的結晶,其組方精簡,配伍嚴密,用之得當,療效卓著,為歷代醫(yī)家所稱頌。導師蔣健是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內(nèi)科教授,對仲景學說十分推崇,運用經(jīng)方治療外感、內(nèi)傷疾病,不拘不泥,靈活機變,頗有經(jīng)驗。茲選錄其治驗數(shù)則,以資品味。
1.
芍藥甘草湯治療胃痛
胡某,女,40歲,2005年10月18日就診。1個月前因胃痛行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螺門幽旋桿菌陽性。在他院用奧g、
阿莫西林治療后,疼痛反而加重,故自行停用西藥,轉(zhuǎn)求中醫(yī)治療。自訴胃痛每于飯后半小時左右發(fā)作,雖屬隱痛,但每次發(fā)作持續(xù)1小時許,伴胃脘脹滿不適,舌淡紅,邊有齒痕,苔薄黃,脈細滑。胃痛屬于氣陰兩虧,治以益陰緩急止痛,方以
芍藥甘草湯加味:
白芍20g,甘草15g,
肉桂6g,予7劑。10月25日二診訴藥服僅2劑,持續(xù)月余之胃痛、痞脹便霍然而止。
按 芍藥甘草湯在《
傷寒論》原治“腳攣急”,其第29條云:“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蓋“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攣急,用甘草以生陽明之津,芍藥和太陰之液,其足即伸,此即用陰和陽法也”(成無已《傷寒明理論》)?梢姳痉接捎谟兴岣驶幹,用治陰虛攣急,F(xiàn)代臨證,本方常用于治療多種痛癥。《藥性論》云肉桂:“主治九種
心痛……主破血……止腹內(nèi)冷氣,痛不可忍……”,表明肉桂本適宜于陽虛胃痛,但配合酸甘化陰之芍藥甘草湯,則只要陰陽偏頗不甚之胃痛,均可概治,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此三味藥均可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而有鎮(zhèn)痛的作用。
2.
半夏瀉心湯治療
胃痞 殷某某,男,54歲,職員,2005年8月19日就診。胃
脘痞悶堵阻感月余,食冷則易泛酸至咽,舌紅,苔黃,脈細弦。胃鏡檢查示
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炎。螺門幽旋桿菌陽性,在他院行三聯(lián)療法4周。胃痞屬于寒熱錯雜;治以寒溫并用,辛開苦降;
半夏瀉心湯加味:半夏12g,
黃芩10g,
黃連6g,干
姜6g,
黨參15g,甘草6g,
茯苓30g,
青皮12g,
陳皮12g,
丹參20g,
降香10g,
蒲公英30g,煅瓦楞40g,予10劑(囑咐10劑藥服14日)。二診時癥狀顯現(xiàn)改善,再予7劑。三診時胃脘腹痞悶堵阻感幾無,原方7劑鞏固療效。
按 《金匱要略》云:“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金匱要略心典》認為嘔、痞、腸鳴,“是雖三焦俱病,而中氣為上下之樞,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黃連、黃芩苦以降陽,半夏、
干姜辛以升陰,陰升陽降,痞將自解。
人參、甘草則補養(yǎng)中氣。以為交通陰陽上下之用也!逼渥C常系在脾胃虛寒的基礎上,復加邪熱內(nèi)陷或肝膽邪熱橫犯,
寒熱互結,擾亂中焦氣機升降使然;颊叻核、舌紅、苔黃為熱象,不喜食冷為有寒,寒熱錯雜,故用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開結除痞;更以茯苓助參、草健脾益胃,蒲公英助芩、連清熱解毒;青皮、陳皮行氣消痞,丹參、降香活血降逆,煅瓦楞制酸。雖有加味,藥證不悖,故收良效。
3.
烏梅丸治療
泄瀉 唐某某,男,39歲,2005年7月8日就診。泄瀉5~6年余,每日3~4次,有滑泄傾向,含有不消化之食物,時夾黏凍,大便不盡感,臍周痛,凡飲食不慎、緊張或空調(diào)受冷即易
腹痛泄瀉,舌質(zhì)偏紅潤,邊有齒印,苔薄,脈沉細。曾經(jīng)在他處多次服用抗生素、得舒特及中藥無效。初診脾虛泄瀉;治以健脾利濕,佐以清熱;藥予參苓
白術散加減。處方一::醫(yī)診斷、次數(shù)痛。治感,惡心,納差,噯氣,舌紅苔黃膩,脈黨參15g,白術15g,茯苓15g,
山藥15g,
麥芽15g,
神曲12g,
澤瀉15g,
車前子15g,
厚樸6g,
馬齒莧30g,予3劑;處方二:除以下三點外,與處方一相同(1)將白術增至20g、茯苓、山藥、車前子增至30g;(2)另加
蓮肉12g,
扁豆12g,
芡實10g,
訶子10g;(3)以
金銀花30g取代
馬齒莧,予4劑。囑先服處方一,繼服處方二。
二診:服用處方一和處方二后,
腹瀉、腹痛無明顯改善,診舌偏紅,苔中白膩,脈細弦、尺部無力。法以寒熱并治,
烏梅丸加味:烏梅12g,
細辛3g,肉桂10g,黃連10g,
黃柏10g,
當歸10g,黨參12g,
附子5g,
川椒10g,
炮姜12g,白芍30g,
元胡30g,白術30g,茯苓30g,車前子30g,敗
醬草30g,予7劑。
三診:藥后泄瀉次數(shù)減至1日2次,腹痛減輕,舌脈同上。在烏梅丸全方不變的基礎上,略作加味調(diào)治至4周之際,大便1日1次,偶然2次,便質(zhì)基本成形,無黏凍,無不消化之物,無不盡感,基本無腹痛,僅偶爾腹不適。
按 初診時辨證為脾虛泄瀉,導師考慮到患者經(jīng)他醫(yī)長期治療無效,故在參苓
白術散化裁的基礎上作出兩個處方,處方二進一步加強了健脾化濕固澀并清熱的作用,意欲比較兩方的作用而選定其一。導師常用此法進行試探性治療,以求在較短時間內(nèi)找到有效治療方法。但初診兩個處方均告罔效。二診時反省患者有空調(diào)著冷即腹痛易瀉,舌質(zhì)雖紅但苔色中白,腹瀉病程甚長,辨證抓住了寒熱錯雜的病機,便改投烏梅丸,加白術、茯苓、車前子加強健脾化濕的作用,加
敗醬草加強清熱解毒止瀉的作用,加白芍、元胡加強止痛的作用。全方攻補兼施,寒熱并用,終于收效。劉完素曾謂烏梅丸:“末治久泄者,仲景論厥陰經(jīng)治法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