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三兩三的相關文章,看到“首風三兩三”時總對其處方立意之解釋不夠滿意,覺得作者對其處方立意解釋的不夠明了,直到最近看金成無己撰的《
傷寒明理論》看至
頭痛條時才恍然大悟,原來處方立意在此,誠如本書嚴器之序言:“使習醫(yī)之流,讀其論而知其理,識其證而別其病,胸中了然而無惑”。
“三兩三”是民間醫(yī)秘傳鎮(zhèn)宅之寶,“三兩三”,亦稱“三兩三錢三”,很可能因為方劑分量而命名。名為“三兩三”的方劑很多大都屬于秘傳,多捷效,一般掌握在民間醫(yī)師手里,草藥醫(yī)掌握的更多,所以在群眾中流傳這樣一句話,“病要好的快,須用三兩三”,可見群眾對“三兩三”的評價!笆罪L三兩三”是袁國華先生所傳,由宋孝志先生整理發(fā)表于1962年第2期《廣東中醫(yī)》。
首風三兩三
發(fā)病有時的頭痛或
偏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頑固性病證,不易根治,如果氣候有變化,或將要起大風時,先一日必出現劇烈頭疼,正如《內經?風論》所說:“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麻黃30g(打碎節(jié)先煎去沫)
桂枝30g(去皮)罌
栗殼30g
甘草9g。
痛偏于左的加
龍膽草0.1g
痛偏于右的加
鉤藤鉤0.1g
痛頭不偏的加陳細茶0.1g。
。1)煎服法:用水約四碗,先煎麻黃,沸后去凈沫(或連水都去掉),再用600g水納諸藥同煎,取水240g,分溫作三服,一服痛已即止后服。
。2)禁忌:服藥六日內禁生冷、油膩、魚腥酸辣,36日內禁房事,男女同法。
本方劑量不可減輕試用,否則患者容易產生抗藥性,以后再足分量,亦不生效。
。3)注意事項:麻黃必須打碎節(jié),先煎去沫,或去頭煎,桂枝必須去皮,不然會有
鼻衄的后果。
。4)頭痛的原因
頭痛、偏頭痛久而不愈的主要原因是風寒入于骨髓,一般性頭痛,其痛不會逾月的。
正如《素問?奇病論》中說:“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歧伯曰:‘當有新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又如《素問?風論》中所說:“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所沐中風,則為首風。”
。5)法則:袪風逐寒為主。
(6)、方解:凡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故必使之從皮毛而出。本方麻黃散寒,桂枝袪風,更以罌栗殼固表止痛,甘草和中。痛偏于左為肝氣上逆,用龍
膽草瀉肝火;偏于右者為百肺失清肅,以鉤藤鉤平肝風(左右以先天八卦定位:東方震木為肝;右為兌金為肺)。陳細茶解結止痛,服之鮮有不效者。輕者一服即愈,重者二劑必愈。如服一劑不效,不可再服。因尚有不屬于風寒入里之頭痛,如
梅毒蘊結、
胃熱熏蒸等,就不是本方所可治療的。
《傷寒明理論》頭痛條的解釋:
傷寒頭痛,何以明之?頭痛謂邪氣外在經絡,上攻于頭所致也。難經曰:三陽經受風寒,伏留而不去,則名
厥頭痛。言三陽之經上于頭爾。然傷寒頭痛者,太陽專主也,何者?以太陽之經起于目內,上額交巔,上入絡腦,經所謂太陽受病者。頭項痛,腰脊強,又曰七日病衰,頭痛少愈。雖然,陽明少陽亦有頭痛不若太陽之專主也。蓋太陽為病屬表,而頭痛專為主表證雖有風寒之不同,必待發(fā)散而后已。太陽病,頭痛
發(fā)熱,身疼
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傷寒也,
麻黃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中風也,
桂枝湯主之。雖有傷寒六七日不大便,頭痛有熱者,而與
調胃承氣湯下之者。又云:若小便清者,知熱不在里,仍在表也,當與桂枝湯。以頭痛未去,雖不大便六七日,其小便清者,猶為在表。是知頭痛屬乎表者明矣。頭痛一切屬三陽經也。而陰病亦有頭痛乎?太陰少陰二經之脈,皆上至頸胸中而還,不上循頭。則多頭痛之證,惟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病亦有頭痛。經曰:干
嘔吐,涎沫者,
吳茱萸湯主之者是矣。
夫頭者精明之府也,神明居之,小小邪氣作為頭痛者,必曰發(fā)散而可也。其或痛甚,入連于腦,而手足寒者,又為真病,豈能發(fā)散而已哉。嗚呼!頭痛為外疾猶有不可治者,又矧臟腑之疾乎。
《傷寒明理論》頭痛明言:然傷寒頭痛者,太陽專主也,雖然,陽明少陽亦有頭痛不若太陽之專主也。蓋太陽為病屬表,而頭痛專為主表證雖有風寒之不同,必待發(fā)散而后已。是知頭痛屬乎表者明矣。頭痛一切屬三陽經也。而厥陰之頭痛及真頭痛又以傷寒頭痛不同,不再首風三兩三治療范圍之內。
再觀三兩三之處方:麻黃30g(打碎節(jié)先煎去沫)桂枝30g(去皮)罌栗殼30g甘草9g。
痛偏于左的加龍膽草0.1g
痛偏于右的加鉤藤鉤0.1g
痛頭不偏的加陳細茶0.1g。
從此方看則明顯可以看出作者處方立意“乃必待發(fā)散而后已”,符合傷寒頭痛之病因病機。此方立意大有深意,散斂同用,散大于斂;攻補兼施,功大于補,符合久病虛實夾雜之理,麻黃桂枝甘草常用,其功效大家基本都明了,而罌栗殼其功主治:斂肺止咳,澀腸,定痛。治
久咳,久瀉,久痢,
脫肛,
便血,心腹筋骨諸痛,滑精,多尿,白帶。李杲云:“
罌粟殼收斂固氣,能入腎,故治骨病尤宜。”《綱目》云:“罌子
粟殼,酸主收澀,故初病不可用之,
泄瀉下痢既久,則氣散不固而腸滑肛脫;
咳嗽諸病既久,則氣散不收而肺脹痛劇,故俱宜此澀之、固之、收之、斂之”,推之,頭痛和泄瀉下痢咳嗽病程時間長,必亦有氣散不固而病久久不愈,此頭痛雖有外寒伏留而不去,用藥需散外寒,但久病正氣亦耗散,單純祛外寒則氣隨之散,故加一味罌粟殼固之、收之、斂之,況罌粟殼化學成分含有
嗎啡、
可待因、蒂巴因,那可汀、
罌粟堿及罌粟殼堿等生物堿,對于鎮(zhèn)痛效果很明顯,亦是鎮(zhèn)痛良藥,一兒科名醫(yī)對于小兒久咳,用罌栗殼0.5-1g,鎮(zhèn)咳效果非常明顯,可見此藥甚是霸道,很少人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