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讀醫(yī)的人頭腦一定要活,要善于變通,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觀點,書要讀活用活。例如我們的中醫(yī)理論用活了也可以應用到西藥當中的,用藥無非就是用個氣味,誰說西藥不可以當中藥用。∥易陨砭褪沁@樣應用著,我覺得大有用武之地!
其實,經方六經的思想我覺得有可能用到臨床上,這樣大大地拓展了經方的應用范圍。在臨床上,往往有很多病人不喜歡吃中藥,但病情可能中藥治療起來效果會好點,這時我就會按胡希恕老師的觀點,按六經辨證給他開藥。你中藥不吃我用西藥用中成藥用打針可以吧!這樣很多病人就好接受了。下面我舉幾個例子看怎么應用。
例如有個病人來了,上感發(fā)燒,忽冷忽熱,口干口苦咽痛,這時可按病在少陽陽明處理,用的當然要用入少陽陽明經的藥。我往往會按他有寒熱往來給肌注
柴胡針以解少陽的病邪,至于咽痛口干那是入陽明經了,要清熱,這時我們可以給他打點西藥的消炎和抗病毒針,因消炎藥是苦寒的,相當中藥的清熱解毒藥,也即是陽明經的藥。再如有病人
咳嗽咽干咽痛很久,體質又較弱怕冷,這時我們可以按陽明太陰病處理,給用消炎的加
生脈飲針來處理,往往效果也是可以的。再例如有太陽癥
發(fā)熱的也可先給予
氨基比林針來退燒,因西藥的退熱鎮(zhèn)痛藥相當于中藥的太陽經發(fā)汗藥,這也是可以的。口服西藥和中成藥也可按此思路組方。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對大家有點參考價值。有的人或許會說,瞎扯中西理論那能如此匯通啊!但我想說的是世間萬事一切皆有可能,多一條思路就多一條道路,但愿這個思路能給經方發(fā)展起一點作用,這樣我們應用經方就能越用越廣,越用越普遍!本人認為中成藥用六經辨證來用最有前途,對那些不想吃中藥的人我們可以用這樣來用。辯對證了,用對量效果也會很好的。再舉個例,有個
早泄病人,吃了很久中藥但毫無效果,對中藥喪失了信心給我勸說了很久才愿意試一下中成藥,我根據(jù)他早上口苦胸肋苦滿,腰酸尿多,晚上尿頻小腹不仁,診斷是肝郁氣結化火,
腎氣不固,相當病在少陽太陰,給開予了
小柴胡顆粒和
金匱腎氣丸,吃了一個月諸般癥狀全消,痊愈。
所以,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基礎扎實,頭腦靈活,善于變通,我覺得我們一定能把中醫(yī)發(fā)揚光大!希望大家共勉之!再接再厲!為中醫(yī)和經方的發(fā)展不懈努力!
-------------------
三陽病用西藥可以變通,三陰病多用中藥或溫灸效果好!
-------------------
-------------------
雍乾:三陽病用西藥可以變通,三陰病多用中藥或溫灸效果好!?(2012-11-09 21:10)?700)this.width=700;" >
是的,說得有理!三陽病用西藥較易變通,三陰病也還是可以,例如
腦蛋白水解物,
白蛋白,維生素,強心藥等這些還是可以用到三陰病的。
-------------------
任重道遠啊,我將致力于中醫(yī)劑型的現(xiàn)代化,理論的現(xiàn)代化
-------------------
確有一部分人,在走這樣的一個思路。另外一方面來講,方劑的理法,似乎也可以在微觀的現(xiàn)代醫(yī)學的病理狀態(tài)中找到有的放矢的地方。本人沒有實踐,只是聽老師提到。他試著讓中醫(yī)的道理實在點。他也提到,有人用抗生素,亦是根據(jù)辯證來的,濕熱與純實熱者,選藥不同,效果有別。
-------------------
給樓主推薦一本書,是我大學時候看過的,看后會讓你有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爛柵處"感覺
鄧家剛(中藥新家族___化學中藥)
-------------------
-------------------
-------------------
-------------------
-------------------
-------------------
辨證使用抗生素,效果不佳時,是辨證不準,還是細菌耐藥?
-------------------
-------------------
qkc73:辨證使用抗生素,效果不佳時,是辨證不準,還是細菌耐藥??(2012-11-10 16:02)?700)this.width=700;" >
拋開對中醫(yī)或西醫(yī)的情感與成見不講,客觀地來看,這只不過是別人在其自身的臨床實踐中所發(fā)現(xiàn)的個人經驗。我說出來,不過是想表明,有這樣一種思路的實踐---即以中醫(yī)辯證的思維來指導西藥的使用。就像樓主所闡述的一樣。就我而言,我極力反對用抗生素或其他西藥,極其鼓勵大家都用中醫(yī)解決問題。但是,當其他人用其他的方式同樣很好地解決了臨床實際問題的時候,我不會去這樣實踐,但我表示欣賞,所謂“和而不同”。至于到底是“辯證不準”還是“細菌耐藥”呢,我想,濕熱還是實熱,辯證還是很容易的嘛,肯定是細菌耐藥啦,抗生素可不是個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