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鹽麩子、叛奴鹽、鹽梅子、木附子、鹽膚木子、假五味子、油鹽果、烏酸桃、紅葉桃、紅鹽果、鹽酸果、鹽酸白 |
漢語拼音 | yan fu zi |
英文名 | Fruit of Chinese Sumac |
藥材基原 | 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的果實(shí)。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鹽膚木,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2-10m。小枝棕褐色,被銹色柔毛,具圓形小皮孔。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葉軸及柄常有翅;小葉5-13,小葉無柄;小葉紙質(zhì),多形,常為卵形或橢圓狀卵形或長圓形,長6-12cm,寬3-7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邊緣具粗鋸齒或近無毛,葉背被銹色柔毛。圓錐花序?qū)挻,頂生,多分枝,雄花序長30-40cm,雌花序較短,密被銹色柔毛;花小,雜性,黃白色;雄花花萼裂片卵形,長約1mm,花瓣倒卵形狀長圓形,長約2mm,開花時(shí)外卷,雄蕊伸出,花絲線形,花藥卵形;雌花花萼裂片較短,長約0.6mm,花瓣橢圓狀卵形,長約1.6mm;花盤無毛;子房卵形,長約1mm,密被白色微柔毛;花柱3,柱頭頭狀。核果球形,略壓扁,徑約4-5mm,被具節(jié)柔毛和腺毛,成熟時(shí)紅色,果核徑3-4mm;ㄆ8-9月,果期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全國各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50-2300m的石灰山灌叢、疏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10月采收成熟地時(shí)實(shí),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鹽膚子含鞣質(zhì)50%-70%,也有高達(dá)80%的,主要為五-間雙沒食子酰-β-葡萄糖(penta-m-digalloyl-β-glucose),尚有游離沒食子酸(gallic acid)及脂肪、樹脂、淀粉。有機(jī)酸有蘋果酸(mal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枸櫞酸(citric acid)等。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酸;咸;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生津潤肺;降火化痰;斂汗止痢 |
功效分類 | 生津藥 |
主治 | 痰嗽;喉痹;黃疸;盜汗;痢疾;頑癬;癰毒;頭風(fēng)白屑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年久頑癬:鹽麩木子、王不留行。焙干研末,麻油調(diào)搽。(《湖南藥物志》)②治癰毒潰爛:鹽膚木子和花搗爛,香油調(diào)敷。(《湖南藥物志》)③治肺虛久嗽胸痛:鹽膚木干果研末。每晨服一至三錢,開水送服。(《福建中草藥》)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本草拾遺》:主頭風(fēng)白屑。 2.《開寶本草》:除痰飲瘴瘧,喉中熱結(jié),喉痹,止渴,解酒毒,黃疸,天行寒熱,痰嗽,變白,生毛發(fā)。 3.《綱目》:生津降火,化痰,潤肺滋腎,消毒,止痢收汗。治風(fēng)濕,眼病。 4.《本草求原》:治下血、血痢,功同五倍。 5.《野生藥植圖說》:洗瘡。 6.《綱目》:鹽麩子,咸能軟而潤,故降火化痰消毒;酸能收而澀,故生津潤肺止痢。腎主五液,入肺為痰,入脾為涎,入心為汗,入肝為淚,自入為唾,其本皆水也。鹽麩、五倍先定腎肝,有救水之功,所以痰涎、盜汗、風(fēng)濕、下淚、涕唾之證,皆宜用之。 |
考證 | 出自《開寶本草》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ructus rhois chinensis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Rhus chinensis Mill.[Schinus indicus Burm.;Rhus semialata Murr.;R.javanica Thunb.] |
科屬分類 | 漆樹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