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天茄子、小鬧楊、小顛茄、金扭頭,巴山虎、五宅茄、金扣鈕、細黃茄、勒矮瓜、細顛茄、假茄子、天星子、滿天星、五角顛沛、狗柿花、苦果、苦子、刺茄、貓眼睛、野辣子、金扣攔路虎、金吊鈕、金扣頭、千金錘
|
漢語拼音 |
jin niu ko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茄科植物刺天茄的根及全草或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小灌木,高0.5-1.5m。被灰色星狀絨毛。小枝圓柱形,褐色,密被星狀絨毛及倒鉤刺。葉互生;葉柄長2-4cm,密被星狀毛;葉片卵形,長2-5cm,寬1.5-3.5cm,先端鈍,基部心形或不相等,邊緣溶裂或成波狀淺圓裂,兩面均被星狀柔毛,尤以下面為密,蝎尾狀花序腋外生,長3.5-6cm;小花梗長約1.5cm,密被星狀絨毛及鉆形皮刺;花萼杯狀,5裂,裂片卵形,端尖;花冠藍紫色,淺鐘狀,開放前折疊,裂片5,卵形;雄蕊5,著生于花冠喉上,花花黃色,頂孔向上;子房2室,柱頭截形。漿果球形,光亮,成熟時橙紅色,直徑約1cm,宿存萼反卷;種子淡黃色,近盤狀,直徑約2mm。全年開花結(jié)果。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林下、路邊、荒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狀性鑒別 根呈不規(guī)則圓柱形,多扭曲,有分枝,長達30cm,直徑0.7-5cm。表面灰黃色或棕黃色,粗糙,可見突起細根痕及斑點,皮薄,有的剝落,剝落處顯淡黃色。質(zhì)硬,斷面淡黃色或黃白色,纖維性。
|
中藥化學成分 |
金鈕扣整株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薯蕷皂甙(dioscin),原薯蕷皂甙(protodioscin),甲基原薯蕷皂甙(methylprotodioscin),薯蕷皂甙甲基原前皂甙元 A(methylprotoprosapogenin A of dioscin)。 根、莖、葉;ā⒐鞑课痪硎氃磉霸(diosgenin),羊毛甾醇(lanosterol),澳洲茄堿(solasonine),澳洲茄邊堿( sola-margine),澳洲茄胺(solasodine)。根、葉、果都含有茄堿(sola-nine)。 果實中分得黃果茄甾醇(carpesterol),3β-(對-羥基)-苯甲酰氧基-22α-羥基-4α-甲基-5α-豆甾-7-烯-6-酮[3β-(p-hydroxy)-ben-zoyloxy-22α-hydroxy-4α-methyl-5α-stignast-7-en-6-one] ,刺天茄甙(indioside)。 種子含脂肪油:月桂酸(lau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抗腫瘤作用:金鈕扣全株乙醇提取物的氯仿溶解成分和氯仿不溶成分對結(jié)腸癌Colo-205細胞、鼻咽癌KB細胞、子宮頸癌 HeLa細胞、肝細胞瘤HA22T細胞、喉表皮瘤Hep-2細胞、神經(jīng)膠質(zhì)瘤 GBM8401/TSGH細胞和黑素瘤H1477細胞有一定的細胞毒性。分離得到的薯蕷皂甙、甲基原薯蕷皂甙細胞毒性更強。薯蕷皂甙、薯蕷皂甙甲基原前皂甙元A甲基原薯蕷皂甙和原薯蕷皂甙在C6神經(jīng)膠質(zhì)瘤細胞培養(yǎng)試驗中也表現(xiàn)出細胞毒性。薯蕷皂甙甲基原前皂甙元A甲基原薯蕷皂甙和原薯蕷皂甙在體內(nèi)試驗中可以抑制C6神經(jīng)膠質(zhì)瘤細胞生長,并且10μg/ml的薯蕷皂甙可以抑制C6神經(jīng)膠質(zhì)瘤細胞DNA的合成。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涼;有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被動風;清熱;解毒;止痛
|
功效分類 |
被動風藥;清熱藥;解毒藥;止痛藥
|
主治 |
頭疼;鼻淵;牙痛;咽疼;淋巴結(jié)炎;胃痛;風濕關(guān)節(jié)痛;跌打損傷;癰瘡腫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研末,1.5-3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本品有毒,不宜過量。
1.《生草藥性備要》:"不可多服,多服則迷悶人。"
2.《全國中草藥匯編》:"本品有毒,過量服用,可致口干,口渴,吞咽困難,體溫升高,皮膚干燥發(fā)紅,瞳孔擴大,視力模糊等中毒癥狀。重者可出現(xiàn)呼吸、循環(huán)抑制,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本品以刺天茄之名載于《滇南本草》,又名天茄子!吨参锩麑崍D考》載:"滇、黔山坡皆有之,長條叢蔓,細刺甚利。葉長有缺,微似茄葉,然無定形。花亦似茄,尖瓣黃蕊,粉、紫、淡白,新舊相間;T,結(jié)圓實,大者如彈,熟紅,久則褪黃。自春及冬,花實不斷。"據(jù)此形態(tài)及分布描述,并觀其附圖,與茄科植物刺天茄相符。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seu Fructus Solani Indic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olanum indicum L. [S.chinense Dunal]
|
科屬分類 |
茄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