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烏飯果、烏飯子 |
漢語拼音 | nan zhu z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杜鵑花科村物烏飯樹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6(9)m。多分枝,幼枝被短柔毛,老枝紫褐色。葉柄長2-8mm,通常無毛或被微毛。葉片薄革質(zhì),橢圓形、菱狀橢圓形、披針狀橢圓形,長4-9cm,寬2-4cm,先端銳尖,漸尖,基部楔形,寬楔形,邊緣有細(xì)鋸齒,表面平坦有光澤,側(cè)脈5-7對,斜伸至邊緣以內(nèi)網(wǎng)結(jié)?偁罨ㄐ蝽斏蛞干,長4-6cm,有多數(shù)花,花序軸密被短柔毛;苞片葉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宿存或脫落,小苞片2,線形或卵形,密被微毛或無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萼齒短小,三角形,長1mm左右;花冠白色,筒狀,有時略呈壇狀,長5-7mm,外面被短柔毛,內(nèi)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內(nèi)藏;花絲細(xì)長;花盤密被短柔毛,漿果直徑5-8mm,熟時紫褐色;ㄆ6-7月,果期8-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東、中南至西南以及臺灣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丘陵地帶或海拔400-1400m的山地,常見于山坡林內(nèi)或灌木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8-10月間果實成熟后采摘,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果實類球形,直徑4-6mm。表面暗紅褐色至紫黑色,稍被白粉,略有細(xì)縱紋。先端具黃色點狀的花柱痕跡,基部有細(xì)果;蚬:。有時有宿萼,約包被果實2/3以上,萼筒鐘狀,先端5淺裂,裂片短三角形。質(zhì)松脆,斷面黃白色,內(nèi)含多數(shù)長卵狀三角形的種子,橙黃色或橙紅色。氣微,味酸而稍甜。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干燥果實含糖分約20%,游離酸7.02%,以蘋果酸(malic acid)為主,枸櫞酸(citr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少量[1]。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提取物在體外能使艾氏腹水癌細(xì)胞變性。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酸;甘;性平 |
歸經(jīng) | 肝;腎;肝經(jīng) |
功效 | 補肝腎;強筋骨;固精氣;止瀉痢 |
功效分類 | 補益藥;收澀藥 |
主治 | 肝腎不足;須發(fā)早白;筋骨無力;久泄夢遺;帶下不止;久瀉外痢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蛉胪鑴。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綱目》:強筋骨,益氣力,固精駐顏。 2.《藥材學(xué)》:強精益腎。治久泄夢遺,體虛氣弱,赤白帶下。 3.《要藥分劑》:《綱目》于南燭枝葉,載有止泄、除睡、變白三條,于子載有固精、駐顏二條,其強筋益力,子與枝葉相同,此殆互文,非若他藥之主治,或子或枝或葉,有絕不相同者也。余嘗以南燭子治久痢久瀉,輒效,以治飯后瞌睡,亦效,可知止泄除睡不獨枝葉為然也。又嘗以子治痢血日久癥,亦效、此并《本草》所來及者。曾制一方,用南燭子為君,制首烏為臣,谷芽生、焦各半為佐,其使藥則隨癥加用,如久痢加黃連、木香、訶子,久瀉加山藥、建蓮,除睡加益智、遠(yuǎn)志,痢血加黃連、槐花、當(dāng)歸、地榆,真是如響斯應(yīng)。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 1.《本草圖經(jīng)》:南燭,今惟江東州郡有之。株高三、五尺,葉類苦楝而小,陵冬不雕,冬生紅子作穗。人家多種植庭除間,俗謂之南天燭,不拘時采其枝葉用。亦謂之南燭草木。其子似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葉不相對,似茗而圓厚,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莖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 2.《綱目》:南燭,吳、楚山中甚多。葉似山礬,光滑而味酸澀,七月開小白花,結(jié)實如樸樹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則紫色,內(nèi)有細(xì)子,其味甘酸,小兒食之。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ructus Vaccinii Bracteat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mb.[V.spicatum(Lour.)Poiret;V.malaccense Wight;V.bracteatum var.Thunb.longitubum Hayata] |
科屬分類 | 杜鵑花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