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謹臣運用藥對經(jīng)驗摭拾
原載于《江蘇中醫(yī)》1994年第3期
先父孫謹臣業(yè)兒醫(yī)六十九載,他善于從臨床實踐中把握小兒證候特點,悉心尋求最佳方藥,以期得到較好的療效。茲將他的用藥經(jīng)驗摭拾一二,介紹如下:
1
浮萍、
薄荷外用 清暑散熱
劉××,男,3歲。
夏日兒感暑熱之邪,玄府郁閉,以致壯熱無汗,面頰殷紅似妝,氣息聲粗,常于寐中驚醒,口渴多飲。舌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暑熱閉肺,毛竅失宣,有劫肝動風之虞!秲(nèi)經(jīng)》云:“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治宜開腠發(fā)汗,清暑散熱。擬辛涼透表法外治,使藥液遍及全身,其發(fā)汗泄熱之效可唾手而得。藥用鮮薄荷150克,鮮紫背萍250克(二藥干者亦可,量酌減),煎水約4000毫升(煮沸即可),濾去藥渣,注入盆內(nèi),俟水溫低于25℃時,脫去兒衣,置兒于水中,半仰臥,頻繁用手帶水在患兒四肢、腋窩及胸背部位按摩,約10~15分鐘后,將兒抱起,揩干身體,隔3~4小時再如法1次。洗后,即腠開汗出,熱退身涼。
按:本例為暑令外感
發(fā)熱,與暑溫發(fā)自陽明者不同。暑溫多汗而熱勢不減,本證無汗而表熱熾盛,故開腠發(fā)汗,清暑泄熱,最為對證。薄荷味辛性涼,有疏解風熱、清暑辟穢之效。浮萍味辛性寒,功專解表行水,李時珍謂:“其性輕浮,入肺經(jīng),達皮膚,所以能發(fā)陽邪汗也”(《本草綱目》)。李中梓盛贊其發(fā)汗功效,曾有歌云:“天生靈草無根干,不在山間不在岸,始因飛絮逐東風,紫背
青皮飄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時須在七月半。選什癱風與大風,些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內(nèi)服三丸,鐵漢頭上也出汗”(《醫(yī)宗必讀·本草征要》)。先父用浮萍與薄荷為伍,辛寒辛涼相合,對表熱熾盛須從汗解者最為適應(yīng)。溫水浸浴,撫摩肢體,能開發(fā)腠理,疏通經(jīng)絡(luò)、有助于發(fā)汗解熱。
近幾年來,筆者用此二藥加香需、豆卷、
銀花、鮮
竹葉、
大青葉適量,煎水如上法,治療小兒
夏季熱10余例,洗1~4次,遍身汗出。體溫即降至正常。
2
蟬蛻、
全蝎為散 熄風止痙
徐××,男,4歲。
壯熱憎寒,
頭痛,哭鬧欠安,入夜忽大聲驚叫,旋見兩目上視,角弓反張,唇顫,四肢搐搦,昏不知人。經(jīng)家人掐人中、咬足跟后,半晌方蘇。天明邀診,驚風又作,身熱灼手,額有微汗,舌紅、苔白,脈弦數(shù)。小兒肝常有余,春三月肝旺之時,陽邪內(nèi)迫,鼓動肝風,發(fā)為驚厥。急投疏風清熱、鎮(zhèn)肝熄風之劑,以冀熱降風平,方能轉(zhuǎn)危為安。處方;蟬蛻3克,全蝎3只,共研細末。另用銀花15克,
連翹9克,薄荷(后入)3克,淡豆鼓9克,雙
鉤藤(后入)12克,
碧玉散(包)15克,金器1件(金戒指或
金耳環(huán)均可),煎湯,緩緩啟齒,徐徐送服。服后約1小時許汗出,熱平,驚止。原方再進1劑而愈。
按:本例為
熱極生風之候,驚厥頻作,熄風止痙,應(yīng)視為當務(wù)之急;身熱熾盛,疏表泄熱,不失為治病之本。先父認為“急則治標”,痙暫解必將再作;“審因治本”,熱邪去則痙自平,必標本并治,始能挽其狂瀾。方用蟬蛻、全蝎為散,以熄風止痙。蟬蛻善疏風熱,又能平肝定驚,用于外感高熱抽風最為合拍;全蝎“獨入厥陰”,為“風家要藥”。先父據(jù)《沈氏尊生》“蟬蝎散”去
南星、
甘草,用治陽證
急驚風甚驗,加用銀花、連翹、鉤藤、碧玉散、金器煎湯為飲,意在表里兩清,潛熄井用。筆者常用“蟬蝎散”(蟬蛻、全蝎、生南星、甘草)加生
鐵落、釵
石斛、石
決明、石
菖蒲等藥一并為散,膠囊盛貯,每服6~8粒,1日3服,用治5歲以上兒童
癲癇,常能控制發(fā)作。
3
前胡、
白前同用 下痰止咳
曹××,女,1歲。
感冒后
咳嗽纏綿不愈,咳則面紅氣急,嗆吐飲食、粘痰,寐時喉間有水雞聲。舌紅、舌中根見淡黃薄膩苔,指紋紫滯,脈數(shù)?葧r無面紫腰屈及雞鳴樣回聲,非頓咳也。證屬痰阻氣道,肺失肅降。治以下痰止咳,“二前湯”主之。處方:前胡、白前、
杏仁各4.5克,
桔梗、
橘紅、生甘草各3克,法
半夏、片
黃芩各4.5克,大
貝母6克,
枇杷葉(包)9克。2劑。藥后咳減大半,原方繼服2劑,咳已。
按:本例為痰阻氣道,肺失肅降所致之咳嗽!岸啊睂V鹘禋庀绿担瑲饨堤迪麆t咳逆自愈。前胡微寒,白前微溫,二藥相伍,其性平和,小兒咳嗽無論新久、寒熱均可投之。加杏仁、橘半、甘桔、芩貝、
枇杷葉等藥,其肅肺降氣,化痰止咳之效尤佳。
4
降香、
血竭為酊 散瘀解痛
張××,男,6歲。
因登高戲走跌仆后,左髕骨、右脛骨部位軟組織損傷,局部紅腫疼痛,不能運步。血絡(luò)受損,氣血瘀結(jié),予活血消腫止痛藥外治。處方:降香、血竭各5克,共研細末,加入75%
乙醇100毫升浸泡(用時搖晃),用藥棉涂搽患處,1日3次,連涂3~5天,可腫消痛止。
按:降香有行瘀止痛作用,《傷科補要》“紫金丹”中,本品與
乳香、
沒藥、
川烏、
松節(jié)、
蘇木、螻蛄等為伍,用治跌打損傷,瘀血疼痛。李時珍云:“今折傷家多用其節(jié),云可代沒藥、血竭”(《本草綱目》),可見其功效卓著。血竭專主行瘀止痛,適用于外傷血瘀腫痛,李中梓盛贊其“走南方兼達東方,遂作陰經(jīng)之主,和新血且推陳血,真為止痛之君”(《醫(yī)宗必讀·本草征要》)。乙醇有透入肌膚、血絡(luò)作用。筆者常用二藥配制成酊劑,供作家庭常備藥品,涂于小兒跌打損傷處(適用于局部青紫,皮膚未破者),屢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