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鼻炎在中醫(yī)對應為“鼻鼽”。中醫(yī)重視辨證與辨病,對于鼻鼽,其病因病機關鍵在于衛(wèi)陽不固,肺氣不宣,或內熱外寒,或真陽不充。針對于此,筆者一般以過敏煎為基本方(防風、銀柴胡、烏梅、甘草),同時針對不同患者的體質辨證結合臟腑。 鼻鼽發(fā)病除肺臟外,與脾腎密切相關。脾位于中焦屬土,后天之本,運化水谷精微滋養(yǎng)肺臟,協助肺臟輸布灌溉上焦津液,脾氣不足,則津液失于輸布,肺氣不利,母病及子,可致發(fā)病。因此對于脾胃虛弱者,常加焦三仙、山藥、白術等助其健運,而伴有濕阻中焦者常加厚樸、茯苓、薏米、蒼術健脾除濕。 腎陽為諸陽之本,“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fā)”,腎陽不足,不能溫煦五臟,陽氣失其激發(fā)、促進、溫煦作用,使“衛(wèi)出于下焦”不能,或不足而感于病。組方中常用到鹿角膠、干姜炭溫補脾腎,以發(fā)全身陽氣,并結合季節(jié)氣候特點,酌情調整溫陽藥用量,以免出現溫燥傷津之象。 鼻塞流涕為患者就診時較為痛苦及常見的癥狀之一,嚴重者可伴隨頭暈、頭痛、納差、乏力等全身不適。此為陽經不利,氣機壅塞所致,治療時不能僅顧溫陽,不知通竅理氣,在此可同時配合引經藥物使“兵達賊境、藥通病所”。故常用細辛散寒通竅入肺經;枳實、枳殼寬胸理氣入脾胃;鵝不食草、蒼耳子通鼻竅;頭痛者,若前額痛加白芷,頭后痛加羌活,兩側痛加柴胡,巔頂痛加藁本,疏通經絡。 過敏性鼻炎最易反復發(fā)作,根本原因在于特殊的易感體質。而有針對性地對體質進行調理又是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比如患者多伴有蕁麻疹及受風后皮膚瘙癢癥狀,后者常常無明確皮損,瘙癢隱隱,部位瞬息多變,而女性患者多具有怕冷、怕風、冬季四肢冰冷表現,部分患者可出現反復感冒、咳嗽,甚至進一步可發(fā)展為咳嗽變異性哮喘。正氣不足,陰陽失調是此類疾病發(fā)病的根本,而臨床以陽虛不固多見。 治療上,循《素問·五常政大論》:“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本徑馄谌宰駵仃柾ǜ[的基本法則,以量輕之劑微微生火,調整陰陽,注重脾胃調養(yǎng),對于溫補過程中出現身熱、咽干、心煩者,可間斷應用紫草、丹皮清熱涼血,以循序漸進,最終達到改善體質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