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2/1/7 09:15 編輯 m.quanxiangyun.cn定義: 顫證是以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不能自制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輕者表現(xiàn)為頭搖動或手足微顫,重者可見頭部振搖,肢體顫動不止,甚則肢節(jié)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又稱“振掉”、“
顫振”、“
震顫”。
源流: 《內經(jīng)》對本病已有認識。《素問 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逼洹暗簟弊郑春痤澲x!端貑 脈要精微論》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之論,
王肯堂《證治準繩 顫振》進而指出:“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陰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極為難治”,
“孫一奎《赤水玄珠 顫振門》又提出氣虛、血虛均可引起顫證,治法為“氣虛顫振,用參術湯”,“血虛而振,用秘方
定心丸”。此外又指出:“木火上盛,腎陰不充,下虛上實,實為痰火,虛則腎虧!敝畏ㄒ恕扒迳涎a下”。至今上述治法仍有臨床價值。
清代,張璐《張氏醫(yī)通 顫振》在系統(tǒng)總結了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對顫證的病因病機、辨證治療及其預后有了較全面的闡述,認為本病多因風、火、痰、瘀、虛所致,并載列相應的治療方藥十余首,使本病的理法方藥認識日趨充實。
范圍: 根據(jù)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西醫(yī)學中
震顫麻痹、
肝豆狀核變性、
小腦病變的姿位性震顫、特發(fā)性震顫、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凡具有顫證臨床特征的錐體外系疾病和某些代謝性疾病,均可參照本節(jié)辨證論治。
診斷要點 1、 臨床以頭及四肢顫動、振搖為主要特征。
2、 常伴有肢體拘急強直,表情呆板,步態(tài)慌張,語澀流涎等癥狀。
3、 本病以中、老年,素體肝腎陰虧為多見。
辨證分析 本證多由肝腎陰虧,氣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虛風內動而致;或風火夾痰,互阻絡道而成。臨床當分標本、虛實。肝腎不足,
氣血虛弱者為虛,風火夾痰者為實。如虛實相兼為病者,多以肝腎陰虧,氣血不足為病之本,風痰為病之標。治以益腎調肝,補氣養(yǎng)血,清化痰熱,兼以熄風等為治療本病之大法。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年老體虛
中年之后,脾胃漸損,肝腎虧虛,精氣暗衰,筋脈失養(yǎng);或稟賦不足,腎精虛損,臟氣失調;或久病體弱,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陰陽不足,筋脈失養(yǎng),虛風內動。
2.情志過極
情志失調,郁怒憂思太過,臟腑氣機失于調暢。郁怒傷肝,
肝氣郁結不暢,氣滯而血瘀,筋脈失養(yǎng);或肝郁化火生風,風陽暴張,竄經(jīng)人絡,擾動筋脈;若思慮太過,則損傷心脾,氣血化源不足,筋脈失養(yǎng);或因脾虛不運,津液失于輸布,而聚濕生痰,痰濁流竄經(jīng)絡,擾動筋脈。
3.飲食不節(jié)
滋食膏粱厚味或嗜酒成癖,損傷脾胃,聚濕生痰,痰濁阻滯經(jīng)絡而動風;或滋生內熱,痰熱互結,雍阻經(jīng)脈而動風;或因饑飽無常,過食生冷,損傷脾胃,氣血生化乏源,致使筋脈失養(yǎng)而發(fā)為顫證。
4.勞逸失當
行役勞苦,動作不休,使肌肉筋膜損傷疲極;或房事勞欲太過,肝腎虧虛,陰血暗損,虛風內動;或貪逸少動,使氣緩脾滯而氣血日減,筋脈失于調暢而不得任持自主,發(fā)為顫證。
(二)病機
基本病機:為
肝風內動,筋脈失養(yǎng)。
病位:顫證病在筋脈,與肝、腎、脾等臟關系密切。
病理性質總屬本虛標實。本為氣血陰陽虧虛,其中以陰津精血虧虛為主;標為風、火、痰、瘀為患。
病理因素為風、火、痰、瘀。風以陰虛生風為主,
病機轉化如陰虛、氣虛可轉為陽虛,氣滯、痰濕也可化熱等。顫證日久可導致氣血不足,絡脈淤阻,出現(xiàn)肢體僵硬,動作遲滯乏力現(xiàn)象。也有陽亢風動或痰熱化風者。痰或因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而成,或熱邪煎熬津液所致。痰邪多與肝風或熱邪兼夾為患,閉阻氣機,致使肌肉筋脈失養(yǎng),或化熱生風致顫。火有實火、虛火之分。虛火為陰虛生熱化火,實火為五志過極化火,火熱耗灼陰津,擾動筋脈不寧。久病多瘀,瘀血常與痰濁并病,阻滯經(jīng)脈,影響氣血運行,致筋脈肌肉失養(yǎng)而病顫。
辨證論治 肝腎虧虛型
[證見] 顫振不愈,兼見頭暈目眩,
耳鳴,
失眠多夢,腰酸腳軟,肢體麻本,呆傻
健忘,筋脈拘緊,動作笨拙。舌體偏瘦,舌質暗紅少苔,脈細弦或沉細弦。
[治法] 滋補肝腎,育陰熄風。
[方藥]
1、 主方:
大定風珠(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干
地黃、
麥冬、
沙參各15克,
阿膠12克(烊化),
枸杞子15克,
龜板、
鱉甲、
白芍、
牡蠣各30克,
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藥
六味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3次。
氣血兩虛型
[證見] 顫振日久,面色無華,神憊乏力,頭暈眼花。舌淡胖有齒
印或暗淡,脈細弱。
[治法] 益氣養(yǎng)血,熄風活絡。
[方藥]
1、 主方:
八珍湯(薛己《正體類要》)加減
處方:
黨參15克,
白術、
茯苓、
當歸12克,
熟地黃18克,
川芎6克,白芍15克,
天麻10克,
丹參20克,石
決明30克,
大棗5枚。水煎服。2、中成藥
八珍丸,每次9克,每日3次。
痰熱動風型
[證見] 顫振或輕或重,尚可自制,常兼胸
脘痞悶,痰稠色黃,頭暈口干。舌苔黃稠,脈弦滑數(shù)。
[治法] 清熱化痰,平肝熄風。
[方藥]
1、 主方:導痰湯(嚴用和《濟生方》)加減
處方:法
半夏15克,
橘紅6克,茯苓、
枳實、膽
南星、
竹茹、
梔子、
黃芩各12克,天麻、
鉤藤、
石決明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藥
猴棗散,每次1支,每日3次。
顫證的中醫(yī)治療原則
顫證是指以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輕者僅有頭搖或限于手足或單一肢體的輕微顫動,尚能堅持工作,生活自理;重者全身顫動、頭部震搖大動,甚則
扭轉痙攣,手足及四肢顫動不止,筋肉僵硬,頸項強直,四肢拘急,甚者臥床不起。本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某些錐體外系疾病所致不隨意運動,如震顫麻痹、舞蹈病、
手足徐動癥等,凡出現(xiàn)以頭部及四肢震顫、抖動為主要特征的病證,均可按本病論治。
病因 1.風痰阻絡、氣血不通
素體肝
腎陰虛,郁怒傷肝,肝風內動,風痰瘀血阻滯經(jīng)絡,氣血不通,筋脈失養(yǎng),頭部動搖,肢體拘急僵硬或顫搖不已;風痰瘀血阻滯腦絡,則見頭暈、視物模糊之證。
2.氣血虧虛,筋脈失榮
飲食不節(jié),內傷脾胃,或肝郁脾虛,氣血生化乏源;或房勞、思慮過度,精血虧耗,筋脈失養(yǎng),則肢體顫抖、倦怠、乏力,頭暈眼花。正如《醫(yī)宗己任編·顫證》所云:“大抵氣血俱虛,不能榮養(yǎng)筋骨,故為之振搖,”
3.腎精虧耗,髓海不足
年老體衰,或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室不節(jié),肝腎之精血虧耗,髓?仗,神明失養(yǎng),筋脈失約,則肢體麻木、拘攣,甚則顫抖不已,久則
癡呆健忘。
4.痰熱動風,擾動筋脈
七情不遂,肝火熾盛,陽化風動,風火痰熱,擾動筋脈,筋脈失司,發(fā)為肢顫動搖,胸脘痞悶,頭暈口干,苔黃膩,脈滑數(shù)之證。
綜上所述,本病多由年老體衰,或先天稟賦不足,加之七情不遂,飲食不節(jié),房勞過度,致肝、脾、腎三臟功能受損,氣血乏源,髓海空虛,筋脈失司所致。病位在腦髓、筋脈,病理性質當屬本虛標實,本于肝腎、氣血虧虛,標屬風(內風)、火(肝火)、痰(濕痰、熱痰)、瘀(瘀血)四端為患。臨床多見虛實夾雜之證。發(fā)病之初,以肝風、痰濁、瘀血等標實相互兼見;病久則肝、脾、腎三臟虧損、正虛與邪實并見,此時病勢轉重,纏綿難愈,且易變生他證。因此,以預防為主,并積極防止中毒、中風、顱腦外傷等的發(fā)生,對顫證防治有重要意義。
疑難剖析 (一)治療難取速效,且易于復發(fā)
本病起病緩慢,呈漸進性加重,且好發(fā)于中老年人,初病正氣不衰,邪氣尚淺,治療及時,療效尚佳,然每因勞累,情志不遂等因再次復發(fā)。每次復發(fā)則癥狀較前加重,治療難度也相應增加。若起病即見腎精虧損,真陰虧耗之表現(xiàn),或先天稟賦不足而在青壯年發(fā)病者,多難根治,且預后亦差。此為本病難治原因之一。
(二)病機轉化錯綜復雜
顫證在風、火、痰、瘀、虛諸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并漸進加重。初病以肝風、痰濁、瘀血為主,正虛不著。痰濁、瘀血與肝風可同時相兼為患,亦可以風、痰為主,兼見瘀血;又可以風、瘀為主,兼見痰濁;風痰可以致瘀,瘀血可以化痰,痰熱即可動風,瘀血亦可以生風而相互轉化。若病情遷延,風盛于內,痰瘀為患,氣血陰精虧損,邪氣漸深,轉化為癡呆、健忘之病證,進一步發(fā)展為氣血衰敗,肝脾腎益損,終成不治。
由于其病機變化及其復雜,不同病變階段,各種病理因素兼見錯雜,臨證則較難準確辨治,為本病被稱為疑難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涉及病種較多
本病原發(fā)者涉及西醫(yī)學的錐體外系疾病,如帕金森綜合征等一大類疾病。繼發(fā)者,可由溫病、中風、中毒、顱腦外傷等而致,病情輕重不一,病因及病機差異較大,很難統(tǒng)而治之必需針對其特殊性,靈活地辨證施治,方切于臨床,行之有效。這樣就相應增加了臨證施治的難度。
辨疑思路 本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起病較緩,成漸進性發(fā)展,不能自行緩解,嚴重者可導致癡呆。憑典型臨床表現(xiàn)鑒別診斷并非難事。然由于其病機復雜,風、火、痰、瘀、虛常相互兼見,相互影響,錯雜為患,臨證若非詳辨病候,精選方藥,則難以取效。
(一)辨標實,當重內風、瘀血
《素問·至真要大論》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說明本病與肝風關系尤為密切。從臨床來看,內風(肝風)為患常常貫穿于本病之始終。而導致“內風”之病機各異。如
肝腎陰虛,水不涵木;氣血虧損,血虛生風;肝火內盛,陽化風動;痰熱動風等。應根據(jù)其兼證表現(xiàn),詳加分辨。
其次,顫證亦多兼瘀血。源其因有腎虛致瘀,肝郁致瘀、氣虛致瘀、氣滯致瘀、痰阻血瘀之別。瘀
血證候當有面色黯黑、舌質紫候或有瘀斑,舌底或有瘀絲、瘀點、舌下脈絡粗張,脈細澀,或肢體疼痛,痛處固定不移,或肢體麻木不仁等。
(二)察本虛,當分陰虛(血虛)、氣虛
顫證多屬虛實夾雜,本虛則以氣血虧虛與肝腎陰虛最為常見。其血虧虛者,有氣虛導致血虛,或陰血暗耗,氣失所附,氣血同。桓文I陰虛者多由年老體衰,房勞過度,或先天稟賦不足所致。如先天稟賦不足,年輕時發(fā)病,其癥狀較重,預后較差。
(三)辨痰,當分濕痰、熱痰
痰為本病病理因素之一。辨痰尤以脈舌為憑。濕痰者,多有痰色發(fā)白、肢體麻木酸、舌苔白膩、脈滑等見癥;兼見黃膩苔、脈滑數(shù)者屬實;
陰虛火旺,虛火灼津為痰者,痰多色灰,質黏難咯,舌絳少苔,脈弦細數(shù)。又有瘀血阻絡,致瘀痰為患者,亦應詳辨。
資料來源:北京弘醫(yī)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