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牙齒痛甚不可忍,涕淚俱出者,此乃臟腑之火旺,上行于牙齒而作痛也。
治法不瀉其火則不能取效。然火實不同,有虛火,有實火,大約虛火動于臟,實火起于腑。而實火之中,有心包之火,有胃火;虛火之中有肝火,有脾火,有肺火,有腎火。同一齒痛,何以別之?不知各經(jīng)在齒牙之間,各有部位也。兩門牙上下四齒,同屬心包也,門牙旁上下四齒,屬肝也,再上下四牙乃胃也,再上下四牙乃脾也,再上下四牙乃肺也,再上下之牙乃腎也。大牙亦屬腎,腎經(jīng)有三牙齒,多者貴。
治病不論多寡,總以前數(shù)分治之多驗。火既有如許之多,而治火之法,宜分經(jīng)以治之矣。雖然,吾實有統(tǒng)治火之法,方用治牙仙丹∶
無論諸火,服之均效。察其為心包之火,加黃連五分;察其為肝經(jīng)之火,加炒梔子二錢;察其為胃經(jīng)之火,加石膏五錢;察其為脾經(jīng)之火,加知母一錢;察其為肺經(jīng)之火,加黃芩一錢;察其為腎經(jīng)之火,加熟地一兩。飲一劑而火輕,再劑而火散,四劑而平復如故矣。
夫火既有虛實不同,何以一方而均治?不知火之有余,無非水之不足也。我滋其陰,則陰陽之火,無不相戢矣。況玄參尤能瀉浮游之火,生地亦能止無根之焰,二味又瀉中有補,故虛實咸宜,實治法之巧,而得其要者也。況又能辨各經(jīng)之火,而加入各經(jīng)之藥,有不取效如神乎。或曰∶火生于風,牙齒之疼,未有不兼風者,治火而不治風,恐非妙法。不知火旺則生風,未聞風大而生火,人身茍感風邪,則身必發(fā)熱,斷無風止人牙而獨痛之理。況火病而用風藥,反增其火熱之勢,是止痛而愈添其痛矣。或疑膀胱有火,肝經(jīng)有火,心經(jīng)有火,大小腸、三焦俱有火,何俱遺之而不言,不知臟病則腑亦病,腑病則臟亦病,治臟不必治腑,瀉腑不必又瀉臟,況膀胱、心與三焦、大小腸俱不入于齒牙,故略而不談也。
此癥外治亦可,用蓽芫湯∶
內(nèi)治用沙豆湯亦妙。
沙參(一兩) 荊芥 丹皮(各三錢) 山豆根(一錢) 水煎服。二劑即愈。
人有多食肥甘,齒牙破損而作痛,如行來行去者,乃蟲痛也。夫齒乃骨之余,其中最堅,何能藏蟲乎?不知過食肥甘,則熱氣在胃,胃火日沖于口齒之間,而濕氣乘之,濕熱相搏而不散,乃蟲生于牙矣。初則止生一二蟲,久則蕃衍而多,于是蝕損其齒,遂致墮落。一齒既朽,又蝕余齒,往往有終身之苦者。此等之痛,必須外治,若用內(nèi)治之藥,未必殺蟲,而臟腑先受傷矣。方用五靈至圣散∶
五靈脂(三錢,研絕細末) 白薇(三錢) 細辛(五分) 骨碎補(五分) 各研為細末。先用滾水含漱齒至凈,然后用前藥末五分,滾水調(diào)如稀糊,含漱齒半日,至氣急吐出,如是者三次,痛止而蟲亦死矣,斷不再發(fā)。
蓋齒痛原因蟲也,五靈脂、白薇最殺蟲于無形,加入細辛以散火,骨碎補以透骨,引五靈脂、白薇直進于骨內(nèi),則蟲無可藏,盡行剿殺,蟲死而痛自止也。
此癥用破顏丹,亦可外治,甚效。
丹砂(三分) 麝香(半分) 冰片(一分) 雄黃(一錢) 為細末,將末搽于痛處,口吐涎而痛立止。
內(nèi)治亦可用安寧飲∶
玄參 生地 麥冬(各五錢) 白薇(一錢) 骨碎補(五錢) 天門冬(三錢) 水煎服。三劑亦愈。
人有牙痛日久,上下牙床盡腐爛者,至飲食不能用,日夜呼號,此乃胃火獨盛,有升無降之故也。人身之火,惟胃最烈,火既升于齒牙,而齒牙非藏火之地,于是焚燒于兩頰,而牙床紅腫,久則腐爛矣。似乎亦可用治牙仙丹加石膏以治之,然而其火m.quanxiangyun.cn/yaoshi/蘊結(jié),可用前方,以消弭于無形,今既已潰破腐爛,則前方又不可用,以其有形難于補救也。方用竹葉石膏湯加減∶
石膏(五錢) 知母(二錢) 半夏(二錢) 茯苓(三錢) 麥冬(三錢) 竹葉(二百片)葛根(三錢) 青蒿(五錢)水煎服。連服四劑,而火退腫消矣。然后再用治牙仙丹,以收功也。
石膏湯以瀉胃火,用之足矣,何加入葛根、青蒿也?不知石膏但能降而不能升,增入二味,則能引石膏至于齒牙以逐其火。而葛根、青蒿尤能退胃中之陰火,所以m.quanxiangyun.cn/Article/同用之以出奇,陰陽之火盡散,齒牙之痛頓除,何腐爛之不漸消哉。
此癥可用石母降炎湯∶
石膏 茯苓 荊芥(炒黑,各三錢) 知母(一錢) 麥冬(一兩) 玄參(一兩) 甘草(一錢)升麻(五分) 天花粉(三錢) 水煎服。四劑全愈。
人有牙齒疼痛,至夜而甚,呻吟不臥者,此腎火上沖之故也。然腎火乃虛火,非實火也,若作火盛治之,多不能勝,即作虛火治之,亦時而效時而不效。蓋火盛當作火衰,有余當認作不足,乃下虛寒,而上現(xiàn)假熱也。人身腎中不寒,則龍雷之火下安于腎宮,惟其下寒之甚,而水又無多,于是上沖于咽喉,而齒牙受之。正如龍雷之火,至冬則地下溫暖而龍雷皆蟄,春氣發(fā)動,則地底寒冷而不可蟄,乃隨陽氣上升矣。至于夜分,尤腎水主事,水不能養(yǎng)火,而火自游行于外,仍至齒而作祟。
譬如家寒難以棲處,必居子舍而作威,而子又貧乏,自然觸動其怒氣矣。治法急大補其腎中之水,而益以補火之味,引火歸源,則火有水以養(yǎng)之,自然快樂,而不至于上越矣。方用八味地黃湯加骨碎補治之,一劑而痛止,再劑而痛不發(fā)也。
蓋六味地黃湯補其腎水,桂附引火以歸于命門,但補水引火之藥,不先入齒中,則痛之根不能除,所以必用骨碎補以透入齒骨之中,而后直達于命門之內(nèi),此拔本塞源之妙法耳。
此癥亦可用制火湯∶
熟地(二兩) 生地(一兩) 玄參(五錢) 肉桂(三分) 骨碎補(一錢) 車前子(二錢)水煎服。二劑即止痛。
人有上下齒牙疼痛難忍,閉口少輕,開口更重,人以為陽明之胃火也,誰知是風閉于陽明、太陽二經(jīng)之間乎。此病得之飲酒之后,開口向風而臥,風入于齒牙之中,留而不出,初小疼而后大痛也。論理去其風宜愈,而風藥必耗人元氣,因虛以入風,又耗其氣,則氣愈虛,風邪即欺正氣之怯而不肯出,疼終難止也。古人有用灸法甚神,灸其肩尖微近骨后縫中,小舉臂取之,當骨解陷中,灸五壯即瘥。但灸后,項必大痛,良久乃定,而齒疼永不發(fā)也。然而人往往有畏灸者,可用散風定痛湯治之。
白芷(三分) 石膏(二錢) 升麻(三分) 胡桐淚(一錢) 當歸(三錢) 生地(五錢)麥冬(五錢) 干葛(一錢) 天花粉(二錢) 細辛(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即愈,不必三劑也。此方補藥重于風藥,正以風得補而易散也。
此癥可用宣揚散∶
柴胡(五分) 白芍(五錢) 甘草 白芷 干葛 細辛(各一錢) 青蒿(三錢) 天花粉(三錢)石膏(二錢) 水煎服。二劑愈。
人有上下齒痛甚,口吸涼風則暫止,閉口則復作,人以為陽明之火盛也,誰知是濕熱壅于上下之齒而不散乎。夫濕在下易散,而濕在上難祛,蓋治濕不外利小便也。水濕下行其勢順,水濕上散其勢逆,且濕從下受易于行,濕從上感難于散,故濕熱感于齒牙之間,散之尤難。以飲食之水,皆從口入,必經(jīng)齒牙,不已濕而重濕乎。濕重不散,而火且更重矣,所以經(jīng)年累月而痛,不能止也。治法必須上祛其濕熱,又不可單利小便,當佐之以風藥,則濕得風而燥,熱得風而涼,濕熱一解,而齒痛自愈矣。方用上下兩疏湯∶
茯苓(五錢) 白術(三錢) 澤瀉(二錢) 薏仁(五錢) 防風(五分) 白芷(三分) 升麻(三分)荊芥(二錢) 胡桐淚(五分) 甘草(一錢) 水煎服。四劑而濕熱盡解,而風亦盡散也。
蓋茯苓、白術、澤瀉、薏仁原是上下分水之神藥,又得防風、白芷、升麻、荊芥風藥以祛風。夫風能散濕,兼能散火,風火既散,則濕邪無黨,安能獨留于牙齒之間耶,仍恐邪難竟去,故加入甘草、胡桐淚引入齒縫之中,使?jié)駸o些須之留,又何痛之不止耶。況甘草緩以和之,自不至相雜而相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