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左小腿劇痛25天
    

名師垂教:左小腿劇痛25天

四川省樂山市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研究室主任  余國俊男患,46歲,重987年1月5日初診;颊邎猿殖D昀渌10余載,極少生病。2個月前出差北方,跋涉奔波,左足外踝曾扭拐數(shù)次(未扭傷)。返家后因久坐、熬夜而受涼,感覺左小腿肌肉酸痛,未嘗介意。25天前的黃昏,左小腿疼痛加劇,…

四川省樂山市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研究室主任  余國俊

男患,46歲,重987年1月5日初診。

患者堅持常年冷水浴10余載,極少生病。2個月前出差北方,跋涉奔波,左足外踝曾扭拐數(shù)次(未扭傷)。返家后因久坐、熬夜而受涼,感覺左小腿肌肉酸痛,未嘗介意。25天前的黃昏,左小腿疼痛加劇,不時痙攣,不敢伸直,不能站立。當即熱敷、搽麝香舒活靈,貼麝香虎骨膏,服撲炎痛、布洛芬等,攣痛漸漸緩解。但半夜時攣痛增劇,患者呼痛、呻吟達旦。翌晨請一中醫(yī)來診,醫(yī)予以艾灸、針刺,并疏重劑芍藥甘草附子湯,服2劑而劇痛略減。復診于西醫(yī)外科,被懷疑為“缺鈣”、“痛風”、“小腿肌肉損傷”、“半月板損傷”、“交叉韌帶損傷”等。但經實驗室檢查,血鈣、尿酸均在正常范圍;經X線攝片,亦未見左腿諸骨關節(jié)之異常。既無法確診,便只能“對癥治療”,而予以消炎止痛藥及維生素。不得已改延一老中醫(yī)診治。老中醫(yī)細察精詳,熟思良久曰,“此為小腿傷筋、風寒侵襲之證”。治療方案為:①內服舒筋活血湯加減,約用羌活、獨活、川芎、防風、秦艽、牛膝、乳香、沒藥血竭等,1日1劑;配服三七粉、云南白藥、跌打藥酒。②外用祛風散寒除濕活血中草藥,煎水乘熱熏洗,1日3次。③艾灸、針刺左腿足有關穴位,1日2次。諸法兼施、綜合治療23天,仍無明顯起色。

刻診:左腿足畏寒,肌肉萎縮,不敢伸直,伸直則攣痛。右側臥時疼痛稍輕,如左側臥或仰臥,則疼痛難忍。下午、夜間疼痛增劇,不時痙攣;上午疼痛較輕,且能彎腰曲背,扶杖而移動幾步,但不敢直立,直立則劇痛不已。納可,舌脈無明顯異常。

綜合分析病史與治療經過,認為老中醫(yī)診斷為“小腿傷筋、風寒侵襲”是頗有見地的。然則攣痛如此劇烈,顯然已經轉化為痹證——陽虛陰盛、寒凝腿絡之痛痹。治宜溫陽消陰、祛寒通絡,處方:

①取陽和湯之意,合麻黃附子細辛湯:生麻黃50g,熟地1OOg,北細辛30g,熟附片1OOg,3劑。

煎服法及禁忌:熟附片先用文火煮沸1小時,納諸藥,再用文火煮沸40分鐘,連煎2次,約得藥液500ml,分5次溫服,1日1劑。忌食醋、水果及其他生冷食物。

山萸肉500g,用白酒2000ml浸泡7天以上,備用。

二診:服藥丑劑,左小腿疼痛顯著減輕。服完3劑,坐、臥時左腿已能伸直,且能m.quanxiangyun.cn扶杖徐行百步,但仍不能長時間直立。效不更方,原方續(xù)進3劑。

三診:左小腿疼痛消失,已能較長時間直立,可棄杖緩行數(shù)百步,惟覺左腿足較沉重、不靈活。囑其每日午、晚飯后各飲山萸肉酒50ml,連飲15天。

1個月后隨訪,已經康復如初。

【學員甲】本例左小腿劇痛,時屆冬令,《內經》又有“諸寒收引,皆屬于腎”之明訓,顯系陽虛寒凝、不通則痛之證。而首診中醫(yī)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溫陽養(yǎng)陰,緩急止痛,服2劑劇痛略減,說明辨證尚無大誤。若能及時調整處方,專事溫陽散寒,必能很快治愈。遺憾的是更醫(yī)后卻改弦易轍,而按“傷筋”論治。雖則諸法兼施,綜合治療,終因藥證不合,奏效甚微,致令遷延纏綿,值得引為鑒戒。

【學員乙】但老師認為“小腿傷筋、風寒侵襲”之診斷頗有見地,可能是考慮到:①患者本有左足外踝數(shù)次扭傷史;②左小腿劇烈攣痛,乃陳舊性傷筋,卒感風寒所致;③服溫陽養(yǎng)陰、緩急止痛的芍藥甘草附子湯后無顯效。是這樣的嗎?

【老師】是這樣。此外還考慮到患者堅持常年冷水浴10余載,夏天大污出之時亦用冷水沖淋,平時又極少生病,可能存在陳寒痼冷凝滯肢體絡脈之隱患。此與左腿足陳舊性傷筋皆為本病之潛在性病因,而風寒侵襲則為誘因;合而形成陽虛陰盛、寒凝腿絡之痛痹。《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后人續(xù)貂云“留而不去,其氣則實”,值得玩味。

【進修生甲】既為陽虛陰盛、寒凝腿絡之痛痹,芍藥甘草附子湯便非對證之方,為什www.med126.com么患者服后劇痛有所緩解呢?

【老師】全賴方中附片溫陽散寒之力,而收暫時之微效。芍藥甘草附子湯見于《傷寒論》68條摲⒑梗〔喚,反恶寒諗]??? 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此證乃汗后陰陽兩虛,故用本方扶陽益陰。而用于陽虛陰盛之證,已非“毫厘之差”——因方中辛熱之附子受酸寒之芍藥的牽制,若繼續(xù)用之,便很難進一步發(fā)揮溫陽散寒的功效。

【進修生乙】老師有鑒前醫(yī)之失,轉取陽和湯之意合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消陰、祛寒通絡,甚為對證。但名曰“取陽和湯之意”,其實只用了方中的麻黃、熟地2味藥;且麻黃用量達50g之多,不慮其大汗亡陽嗎?

【老師】《外科證治全生集》之陽和湯(藥用熟地、白芥子、鹿角膠、肉桂炭、麻黃、生甘草),功擅溫陽補腎、散寒通滯,主治一切陰疽、貼骨疽、流注、鶴膝風等陰寒之證。清代外科名醫(yī)馬培之贊曰“此方治陰證,無出其右”。我早年治療陰疽、痛痹、寒喘、陽虛腰腿痛等陰寒之證,便喜用本方。因嫌使用原方劑量見效較慢,便逐漸加重方中麻黃至30g(原方僅用1.5g),療效乃顯著。后來閱歷漸多,遂借鑒近代名醫(yī)祝味菊(人稱撟??? 附子”)用本方時喜加附子之經驗,而加熟附片,更加北細辛,即合麻黃附子細辛湯,以增強溫陽散寒之力,奏效果然快捷。近年來留心驗證、篩選實用效方,而著意于精方簡藥,功專效宏,便只取方中麻黃與熟地2味(實為本方之主藥)。發(fā)現(xiàn)凡治療陽虛寒凝、絡脈痹阻之重證,麻黃須用至50g左右,熟地用100g以上,方顯出破陰祛寒、通絡活血之高效;且益信該書“麻黃得熟地則通絡而不發(fā)表”之說不誣。我臨床體驗,麻黃煮沸40分鐘以上,即使用至100g,亦不會發(fā)汗,何來大汗亡陽之慮?值得重視者,大劑量麻黃經久煮之后,其發(fā)汗解表之功幾乎蕩然無存,而通絡活血之力卻分毫無損。今人使用麻黃,多取其發(fā)汗解表之功,而忽視其通絡活血之力。其實麻黃通絡活血之卓效,《神農本草經》上就有記載,該書謂麻黃“破癥堅積聚”。

【學員丙】麻黃撈浦⒓嶧蹟一語,因很不好理解,所以五版《中藥學》在附錄《本經》麻黃條文時,惟獨刪除了這一句。

【老師】豈只今人不好理解,就連清代注釋《本經》的3位名醫(yī)(陳修園、張隱庵、葉天士)對這一句的理解也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如陳修園說,“癥堅積聚為內病,亦系陰寒之氣凝聚于陰分之中,日積月累而成。得麻黃之發(fā)汗,從陰出陽,痖堅積聚自散,凡此皆發(fā)汗之功也”。既然如此,其他辛溫發(fā)汗藥何以不能像麻黃一樣“破癥堅積聚”呢?張隱庵說,“麻黃除身外之寒熱,則太陽之氣,出入土中,而痖堅積聚自破矣”。此釋不著邊際,玄之又玄,不足為訓。葉天士說,“痖堅積聚者,寒氣凝結而成之積也。寒為陰,陰性堅。麻黃苦入心,心主血,溫散寒。寒散血活,積聚自散矣”。(以上引文均見《神農本草經三家合注》)此說從麻黃苦溫之性味而推論其活血散寒之功效,看似言之成理。然而苦人心,溫散寒之藥物甚多,是否均能破癥堅積聚呢?由此可見,麻黃是否真能破癥堅積聚的問題,在理論上是難以回答的。所以我們臨床醫(yī)生要避免在理論上糾纏不清,而要發(fā)揮臨床的優(yōu)勢,反復驗證之,而判斷其真?zhèn)巍?/p>

【進修生丙】細辛之用量,古代就有撓感斂還當之諺;五版(中藥學)規(guī)定細辛常用量為1?g。而本例竟用30g,萬一僨事怎么辦?

【老師】《神農本草經》謂細辛主治“百節(jié)拘攣,風濕痹痛,死肌”;《本草正義》謂細辛“內之宣絡脈而疏百節(jié),外之行孔竅而直達肌膚”,其功偉哉!但該藥為草本植物,又無毒性,若不論病情之輕重,一律僅用3g以下,何能發(fā)揮此等卓效?我用細辛入煎,少則3g,多則60g,從未出現(xiàn)過毒副作用。而撓感斂??? 過錢”之諺,自古迄今,不知糊弄了多少人,甚至一些名醫(yī)亦未能識破迷團,如張錫純便從之曰“細辛有服不過錢之說,后世醫(yī)者恒多非之,不知其說原不可廢”。我想,此諺可能來源于《本草別說》“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此說才真正不可廢,因為這是指將細辛軋細為末吞服,而不是水煎服。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細辛含有揮發(fā)油與非揮發(fā)油兩種成分;經動物實驗證實,揮發(fā)油中的甲基丁香粉和黃樟腦油可使呼吸中樞先興奮后麻痹——呼吸、隨意運動逐漸減弱,反抗消失而死于呼吸麻痹。但細辛經久煎之后,其揮發(fā)油幾乎揮發(fā)殆盡,而非揮發(fā)油這一有效成分依然存在。故用大劑量細辛久煎,實際上是取其非揮發(fā)油的通絡鎮(zhèn)痛作用,何來僨事之憂呢?

【實習生】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故治療痛證,應當疏通氣血,而大忌收澀之藥。但老師治本例腿痛,其善后之方,竟是重用酸斂收澀的山萸肉泡酒飲服,真是聞所未聞!

【老師】《神農本草經》謂山茱萸撝鷙詳,《中藥學》在附錄該書山茱萸條文時,卻刪除了這一句。張錫純最擅重用本品治療心腹肢體疼痛。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