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陽這一章我們?nèi)詮钠}談起,篇題的其他內(nèi)容前面兩章已作過討論,這里僅就少陽的涵義作四方面的簡述。
何謂少陽?少者小也,未大也。所以,若從字面來直接理解少陽的本義,那么,少陽應該就是初生之陽,未大之陽!端貑枴り庩栴愓摗穼⑸訇栍鳛椤耙魂枴,亦就包涵有這個意義。這是少陽的第一層意思。
第二層,道家于四方設有四帝君,而東華帝君即號少陽。東華帝君主東方之事,以東華帝君命少陽,說明道家將少陽定位在東方。少陽與東方相關(guān),當然就與春三月相關(guān),當然就與寅卯辰相關(guān)。這樣一個定位很符合少陽的本性,古云:醫(yī)者、道者,其揆一也。誠非虛語。
第三層,少陽以一陽言之,以初生之陽言之,以未大之陽言之,以東華帝君言之,它顯然具有木的性用,而在運氣中少陽卻明確定為相火,這就說明在經(jīng)典里少陽兼具木火兩重性用。這樣一個兩重性實際上也就是一個體用性。我們看《易》的先后天八卦,離卦屬火,在后天八卦中它處于南方正位,南方火這是眾所周知的,這也是從用的角度談?墒窃谙忍彀素灾,離火卻位于東方,卻位于木位。這就關(guān)系到一個體的問題、源的問題;饛哪睦飦恚炕饛哪局衼。古時候不像現(xiàn)在,有各種各樣的取火工具,有火柴、有火機、還有電子打火。古人靠什么取火呢?靠鉆木取火。所以,火從木中來。那么更早一些,連鉆木取火的方法都沒有的時候,這個火從哪里來?這個火就從雷電中來。驚蟄節(jié)后,春雷響動,大的雷電將干草枯木擊燃,這便是最自然、最原始的火種。雷屬春,春屬木,這便又將木火連為一體了。雷屬春,龍亦屬春,雷屬東方,龍亦屬東方,華夏以龍自稱,華夏民族為龍的傳人,那么這個龍究竟是什么?是恐龍嗎?絕不是!龍是虛指還是實指呢?我們只在雷鳴電閃之時仿fo能見到古人所描繪的龍的形象,龍雷之間是不是有一種很實在的、很直接的關(guān)系?這是作為龍的傳人應該搞清楚的問題。而古人將木火,將少陽火稱為龍雷之火,顯然與火的自然出處有關(guān)。龍雷火,木火,木中有火,火出木中,這便是少陽所具的兩重性。
從經(jīng)絡的意義看,少陽有手足少陽,在這里足少陽的意義顯得更為突出。足少陽布身之兩側(cè),足太陽布身之后,足陽明布身之前!端貑枴り庩栯x合論》云:“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边@樣一個開合樞的關(guān)系正好與上述經(jīng)絡的布局相應。少陽在兩側(cè),正應門樞亦在兩側(cè),門樞主門之開合,少陽主太陽陽明之開合。更具體一些來區(qū)分,左為陽,右為陰,陽主開,陰主合,故左少陽主要負責樞轉(zhuǎn)太陽之開,右少陽主要負責樞轉(zhuǎn)陽明之合。因此,左少陽發(fā)生病變它主要影響太陽,應合太陽而治之,論中的柴胡桂枝湯即為此而設;右少陽發(fā)生病變則主要影響陽明,應合陽明而治之,論中的大柴胡湯,以及小柴胡加芒硝湯即為此而備。
少陽府主要包括膽與三焦,膽是六府之一,也是六府中一個非常奇特的府,為什么說它奇特呢?因為六府中的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都只限于一個“六府”的性用,而惟獨這個膽,它還兼具有奇恒之府的性用。從藏府的性用而言,藏為陰,府為陽,二者皆有偏性,故五藏主藏精氣而不瀉,六府主傳化物而不藏。一個藏而不瀉,一個瀉而不藏。而惟獨上述這個膽與眾不同,它既具六府之性,即瀉而不藏,同時又具五藏之性,即藏而不瀉。一府而兼兩性,不偏不倚居乎中正,這是五藏六府中獨一無二的。正因為這樣一個特性,《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云:“凡十一藏,取決于膽也!闭驗檫@樣一個特性,《素問·靈蘭秘典論》將膽封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所以,膽的這個“中正之官”不是隨便就封的,你要真能不偏不倚,你要真能處乎中正。中正之官的意義。光是瀉而不藏,或光是藏而不瀉,那都不行,那都是偏倚,那都不是中正。而惟有這個中正的前提具備了,方能行使決斷的功能。不中正能行決斷嗎?你不中正,你偏倚了,你偏袒了其中一方,這個還叫決斷嗎?這個不叫決斷!這叫徇私舞弊,這叫貪贓枉法。因此,《素問·靈蘭秘典論》給膽所作的這樣一個功能定位,它不但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同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
另外,我們從膽的造字看,膽的聲符用“旦”,“旦”是什么呢?日出地者為旦,旭日東升,九州普照,所以,旦為明也。而惟其明者,方能行司決斷。你不明,你昏庸了,你財迷心竅了,你權(quán)迷心竅了,你怎么能做到中正,不中正怎么決斷呢?所以要明,明則行,明則決斷。膽的造字就包含了這樣一個意義。
膽為中正之官,膽主明,膽又為清凈之府,膽的這些功用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清正廉明。而事實上,惟有做到“清正廉明”,這個“決斷”方有真正的意義。因此,今天我們來談論膽的這個問題,它顯然已不是一個純粹的生理學、生命學、生物學的問題,它還涵括了很重要的社會問題。透過生理現(xiàn)象映射出一定的社會問題,而通過社會現(xiàn)象的研究反過來促進生理問題的認識,這便是《素問·靈蘭秘典論》向我們展示的社會醫(yī)學模式。
接下來我們看“三焦”這一府,三焦的官位,《靈蘭秘典論》封定為:“決瀆于官,水道出焉。”什么是決瀆呢?決者,疏通也,流行也,開閉也,故《靈樞·九針十二原》曰:“閉雖久,猶可決也。”那么,瀆呢?瀆,《說文》云:“溝也。”溝這是從小的方面言瀆,大的方面,“江湖淮濟為四瀆”,即江水、湖水、淮水、濟水名為四瀆。所以,決瀆合起來就是疏通流行溝渠水路,使水道暢通,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而惟有水道暢通,才能保障水利萬物而不害萬物。因此,決瀆這一官對于身體健康,對于國計民生,都是很重要的一官。
決瀆這一官為什么會是三焦來承擔呢?這個問題很復雜,也很www.med126.com有爭議,似乎我也沒有這個能力把它全面的澄清。因此,這里只是就三焦這個概念談一些相關(guān)的想法。三焦我們首先來看“焦”,“焦”的意義應該比較清楚,它是火字底,所以與火有關(guān)系。我們將什么東西往火上一烤,它就顯現(xiàn)這個“焦”臭來,因此,焦者火之臭也。焦就是火的作用的一個顯現(xiàn)。我們看運氣,運氣的少陽相火即以三焦言,說明三焦與火的聯(lián)系是很確鑿的。決瀆之官要三焦來擔當,開通水道的作用要三焦來完成,這說明什么問題呢?這說明了水的功用必須靠火來幫助完成,這又再一次證明了我們在太陽這一章中闡述的理論。
焦的意義我們清楚了,它與火有關(guān),那為什么要叫“三焦”呢?三焦說明火的性質(zhì)有三,火的來路有三,說寬一點,三火就是天火、地火、人火,說窄一點,就是上焦之火、中焦之火、下焦之火。上焦之火主要講心肺之陽,中焦之火主要講脾陽,下焦之火主要講腎陽。我們回憶一下《中醫(yī)內(nèi)科》,《中醫(yī)內(nèi)科》在講到水腫的時候,水液的代謝是不是主要與肺、脾、腎三臟相關(guān)?確實主要與肺、脾、腎相關(guān);鸬男再|(zhì),火的來路我們講了三個,同理,靠火作用的這個水的出路亦應該有三個,這就是上焦天水,中焦地水,下焦水水。三水說。從自然的角度講,天水即自然降雨之水,而肺為五藏之天,肺為水之上源,肺所主的這個水與天水相關(guān);地水即地下水,地下之暗河系統(tǒng)即屬于此類,脾主運化,脾屬土,土克水,脾所主的這個水與地水相應;水水即江河湖海之水,腎為水藏,腎所主的這個水與水水相應。
上面這些水,上焦水、中焦水、下焦水,分開來是三水,合起來是一水,因為水與水之間始終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三水之中,我們尤其應該注重這個中焦水,中焦水也就是地下暗河系統(tǒng)的水,這個暗河系統(tǒng)的走向形成了傳統(tǒng)所說的“龍脈”。龍脈不僅是風水學關(guān)心的一個大問題,也應該是現(xiàn)代生態(tài)學關(guān)注的一個大問題。有些地方為什么草木茂密,郁郁蔥蔥?有些地方為什么寸草不生,甚至還要沙漠化?關(guān)鍵的在于這個“龍脈”的有無。有龍脈,有地下水,那自然萬物生長,山林茂密。沒有龍脈,沒有地下水,那自然萬物不生,山野荒漠。青山綠水這句話應該往深處看,這個綠水是青山的前提,有綠水才有青山,沒有綠水,那就只有不毛之地。而這個綠水有時是我們看到的河溪,有時則是看不到的地下水,是龍脈。因此,人工植樹造林也要看條件,看你植樹的地方有沒有這個龍脈,有龍脈你植的樹就容易成林,沒有龍脈呢?你很可能白打工。所以,植樹造林也不能光憑熱情,還要講科學,還要講風水。風水術(shù)中就有辨認龍脈的具體方法。你把龍脈轉(zhuǎn)換成地下水,轉(zhuǎn)換成暗河系統(tǒng),那尋找龍脈就變成了科學。其實古代的很多學科研究的都是科學,只是這個名字叫起來使我們很容易聯(lián)系到迷信。因此,命名的科學化、現(xiàn)代化倒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新的醫(yī)學模式。中焦地水關(guān)系到整個生態(tài),現(xiàn)在搞西部開發(fā)首先強調(diào)生態(tài)環(huán)境,但是,如果沒有很好地認識這個地水與生態(tài)的關(guān)系,還是這樣無限止的開采地水,那這個生態(tài)沒法好起來。另外就是地水受到日益嚴重的破壞,這對于人體的中焦會有什么影響呢?這個因素必須考慮進去,F(xiàn)在現(xiàn)代醫(yī)學已經(jīng)意識到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對于醫(yī)學的影響,搞了社會醫(yī)學模式,心理醫(yī)學模式。那么,這個環(huán)境醫(yī)學模式,生態(tài)醫(yī)學模式應該遲早會提出來。
前面談少陽經(jīng)義的時候,少陽經(jīng)所處的這個位置與它主樞的功用非常相符,這使我們想到經(jīng)典概念的嚴密性,它不僅有功能的基礎,也有結(jié)構(gòu)的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在探討每一個經(jīng)典的概念時,都必須做到嚴肅認真,切忌得過且過。經(jīng)典概念的涵義很廣,以我們目前所編寫的教材而言,這個涵義還遠遠沒有探求出來。迄今為止,統(tǒng)編教材已搞了六版,現(xiàn)在又在緊鑼密鼓地組編七版,這些不同版的教材有什么區(qū)別呢?除了版本上的區(qū)別,在內(nèi)涵上看不出有什么大的突破。中醫(yī)教育適不適合搞統(tǒng)編教材,我們需不需要這樣頻繁的變更教材?這個問題值得大家商討。
對于經(jīng)典的每一個概念都應該花大力氣去研究、去探求,我的這部著述起名為《思考中醫(yī)》,其實就是通過對中醫(yī)一些主要概念的思考,尤其是對《傷寒論》中一些主要概念的思考展開來的。中醫(yī)的一些基本概念思考清楚了,中醫(yī)的整個脈絡就會十分明晰地呈現(xiàn)在你的眼前。這個時候不管你搞不搞中醫(yī),也不管外界對中醫(yī)是個什么看法,都無法動搖你對中醫(yī)的認識。這樣一個認識在fo門中又叫定解,定解不容易獲得,而一旦獲得就牢不可破。在現(xiàn)代化的時代里要想學好中醫(yī),這個定解非建立不可。
在運氣里,少陽主相火,相火這個概念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它映射出的問題恐怕不是現(xiàn)在這個篇幅可以探討清楚。因此,本節(jié)只能由淺入深地作一個相似的討論。
很顯然,相火是針對君火而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因此,討論相火必然就得跟君火聯(lián)系起來。我們看運氣的相火在人屬三焦、心包,君火在人屬心與小腸,現(xiàn)在我們暫且撇開三焦、小腸,來看這個心與心包。心之外有一個獨立的心包,而且有專門的手厥陰相連,這在中醫(yī)確實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為什么五藏之中只有心有包?除心之外,肝脾肺腎有沒有相應的肝包、脾包、肺包、腎包呢?沒有!只有心有。因此,心之有心包,與火之分君相是有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我們不能將它作為一般的問題來討論。過去一些醫(yī)家,特別是金元時期的一些醫(yī)家,把這個問題簡單化了,一般化了,以為火分君相,一個變兩,這便將土木金水一對一的格局打破了,本來是一水對一火,現(xiàn)在搞出兩個火來,一水怎能治二火呢?于是“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的觀點被提出來了,而滋陰一派,瀉火一派亦應運而生。
上述這個問題不能這樣簡單來看,火之有君相,即如心之有心包,一個是從五行六氣的角度談,一個是從藏府的角度談。五行之間有區(qū)別,水火怎么沒區(qū)別,它有寒熱的區(qū)別,天地怎么沒區(qū)別,它有高下的區(qū)別。從寒熱,從高下來談區(qū)別是可以的,但,從有余不足去談這個區(qū)別,那就會有不妥處。心與其余四藏,火與其余四行,我們很難將它們放在同一水平來思維。它們之間不平等,它們之間有差別。你不承認這個不平等,你不承認這個差別,那整個自然之性就會被扭曲。前門趕走虎,后門引來狼。所以,我始終對男女平等的提法持保留意見,男女不可能平等,也不能平等。除非你能讓男人來月經(jīng),讓男人生孩子。還是女的來月經(jīng),還是女的生孩子,你卻要搞男女平等,其結(jié)果會怎樣呢?從長遠的利益看,從根本的利益看,損失的還是女性。女性的“權(quán)利”好像增加了,而女性的負擔卻越來越重。前門趕走虎,后門迎來狼。越搞平等,其實就越不平等。
上述這個差別,上述這個不平等,在形而上與形而下里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易·系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有關(guān)形而上與形而下以及道與器的問題,我們在第一章中已作過討論,心為君主之官,處形而上之位,其余藏府則為臣使之官,而處形而下的范圍。上述的這個關(guān)系如果從五行的角度看,則能得到更好的說明。五行中,火屬心,其余金木水土分屬肺肝腎脾。五行之間一個最大的差別是什么呢?就是火與其余四行的差別;鸱砰_了,它往上走,因為火性炎上,而其余的金木水土放開了,它們往哪走?它們只能往下走。因此,在五行里,這個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區(qū)別是了了分明的。用不著我們?nèi)幽X筋,它自然地就上下分明。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與器有什么區(qū)別呢?除了上面這個有形無形,向上向下的區(qū)別外,還有一個很內(nèi)在、很本質(zhì)的區(qū)別:是器它就有生化,它就有升降出入。所以,《素問·六微旨大論》云:“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有器就有生化,有生化就必有不生化:有器就有升降出入,有升降出入就必有升降息、出入廢,這是非常辯證的一對關(guān)系。既然有器形成,那自然就有器散的時候,“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有生化就有不生化,而從fo門的觀點說就是有生必有滅,生滅相隨。那么,這個生化與不生化以及這個生滅的根源在哪里呢?很顯然與這個器有關(guān),與這個形而下有關(guān)。所以,器世界的東西,形而下的東西都是有生化的,都是生滅相隨。有生化,有生滅,這就有變動,《易》也好,醫(yī)也好,都強調(diào)一個“成敗倚伏生乎動”。因此,這個變動生起來,成敗、興衰就生起來,輪轉(zhuǎn)漂流就生起來。你要想獲得永恒,在器世界這個層次,在形而下這個層次,那是萬萬不可能。因為你有生化,有生滅。要想獲得永恒,那怎么辦呢?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設法不生不化。無有生滅,無有生化,自然就無有變動,如如不動那還有什么成敗,還有什么興衰,這就永恒了。對這樣一個問題的可能性,黃帝也十分關(guān)切,于是便有“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見《六微旨大論》)的這樣一段對話。醫(yī)道中的“不生不滅”?梢姴簧换峭耆锌赡艿,條件就是“與道合同”,與“形而上”合同。因為在形而上這個層次,在道這個層次,在心這個層次,它不具器,不具器,那就不會有生化,沒有生化,所以它能“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因此,fo家也好,道家也好,她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她m.quanxiangyun.cn/shouyi/的理想目標,其實就在形而上這個范圍里。《老子》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睋p什么呢?就是損這個器世界的東西,就是損這個形而下的東西。你對器世界的執(zhí)著越來越少,你對形而下的執(zhí)著越來越少,那當然就趨向形而上了,這就是“與道合同”的過程。fo家講“看破,放下,隨緣,自在”,看破什么?放下什么?就是要看破、放下這個器世界,這個形而下。在形而下里,在器世界里,到處是束縛,到處是障礙,你怎么可能獲得自在?所以,你要想真正地大自在,那就必須“看破、放下”。
fo家修煉講“明心見性”,道家修煉講“修心養(yǎng)性”,可見都在形而上這個圈子里。因此,形而上與形而下不僅將道器區(qū)分出來,也將圣凡區(qū)分出來,也將中西文化的差別區(qū)分出來。你要搞中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如果你不把著眼點放在這個上面,你能比較出一個什么來?我們談火分君相,也要著眼到這個上面來。既然心火屬形而上這個層次,位居君主,不具形器,那它怎么跟器世界的其余藏府打成一片?作為火它怎么腐熟水谷?它怎么蒸騰津液?它怎么熏膚、充身、澤毛?那就只好由相火來,讓相火來履行這個“凡火”的職責。因此,相火概念的產(chǎn)生正是基于這樣一個理性思考和實際需要的前提。所以,從形而上與形而下來講,君火屬形而上,相火屬形而下。形而上,故君火以明;形而下,故相火以位。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易·系辭》曰“神無方”,神無方,故以相火為方,以相火為位。神用沒有方位可言,她只隨緣顯現(xiàn),而在器世界這個層次又不能沒有方位,因此,建立相火以為方位。
前面我們曾經(jīng)談到人與其他動物最大差別這個問題,這是我們提出“主動用火”亦是一個最大的差別。火與智慧有什么關(guān)系?迄今為止,在所有的動物中,只有人類是主動用火的,而在這個主動用火的現(xiàn)象背后存在一個更具實義的差別,就是人類獨特的思維。心火主神明,故火與思維有密切的關(guān)系。火與思維相關(guān),思維由火所主。而現(xiàn)在火作了君相的劃分,作了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劃分,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思維是否也有君相的差別?在思維這個領(lǐng)域,在意識這個領(lǐng)域,哪些屬于形而上?哪些屬于形而下?潛意識、無意識,以及思維中的直覺,是否就屬于形而上的范圍?而邏輯思維是否就屬于形而下的范疇?思維和意識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尤其是對那些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發(fā)現(xiàn)后面的這些思維和意識過程,這些過程中所顯現(xiàn)的和諧和驚世駭俗,令人們驚訝不已并深受感動。歷代的科學家們都在探討這個過程,想使之“真相大白”。心靈深處的這些東西是怎么爆發(fā)出來的?心靈深處所喚醒的東西來自何處?對此,柏拉圖在《斐德羅》中表述道:“這些被喚醒的東西并不是從外部輸入的,而是一直潛藏在無意識領(lǐng)域的深處!
行星運動定律的發(fā)現(xiàn)者開普勒為他的這一發(fā)現(xiàn)所顯示的和諧深深感動,在《世界的和諧》一書中,他寫道:“人們可以追問,靈魂既不參加概念思維,又不可能預先知道和諧關(guān)系,它怎么有能力認識外部世界已有的那些關(guān)系?……對于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所有純粹的理念,或如我們所說的和諧原型,是那些能領(lǐng)悟它們的人本身固有的。它們不是通過概念過程被接納,相反,它們產(chǎn)生于一種先天性直覺。”
著名物理學家泡利對開普勒的這一思想進行了更為精確的表述:“從最初無序的經(jīng)驗材料通向理念的橋梁,是某種早就存在于靈魂中的原始意象(images)———開普勒的原型。這些原始的意象并不處于意識中,或者說,它們不與某種特定的、可以合理形式化的觀念相聯(lián)系。相反,它們存在于人類靈魂無意識領(lǐng)域里,是一些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意象。這是不是伏藏腦?它們不是被思考出來的,而是像圖形一樣被感知到的。發(fā)現(xiàn)新知識時所感到的歡欣,正是來自這早就存在的意象與外部客體行為的協(xié)調(diào)一致!保ㄉ鲜鰞蓜t引文引自S·錢德拉塞卡著,楊建鄴、王曉明先生翻譯的《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一書,謹此致謝!)
一個創(chuàng)造,一個光輝的思想,一個激動人心的理論,它們來自于某種早就存在于靈魂中的原始意象。這個原始意象不來自于外部,不存在于意識這個層面,它來自于無意識;這個原始意象“不是被思考出來,而是像圖形一樣被感知到的”。這使我們想到了孔子在《易·系辭》中的一段名言:“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由上述這個原始意象產(chǎn)生出來的思想可以不同,由上述這個原始意象產(chǎn)生出來的創(chuàng)造可以不同,但是,對這個原始意象存在的認識和描述卻是這樣驚人的相似。這使我們由衷地感到:古圣今圣,其揆一也;中圣西圣,其揆一也。中圣西圣,其揆一也。我們不禁要問:《易》是一門什么樣的學問?儒家為什么要將《易》立為群經(jīng)之首?《易》是否就是要專門探討原始意象那個層面的東西?
“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山也還是那座山哪,梁也還是那道梁!比祟惪茖W迄今為止所發(fā)明的這些偉大理論,它們所揭示的,它們要說明的,不過就是自然界這奇異的均衡關(guān)系,不過就是自然界各部分之間以及各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固有的和諧?茖W并沒有在自然之外創(chuàng)造什么,科學也沒有在自然之內(nèi)減少什么。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茖W只是充分地利用了自然給出的這個均衡與和諧。寫到這里,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中醫(yī)不正是這樣一門科學,她在揭示人與自然的和諧方面,她在利用人與自然的和諧方面,做到了盡善盡美,無以復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