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陰證略例 仲景陰證論例 上課筆記
    

陰證略例教程:仲景陰證論例

>仲景陰證論例仲景緊脈,俱見許學士條下。又云∶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于下,名曰渾也。陰中于邪,必內栗也,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于陰也;陽中于邪,必發(fā)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中霧露之氣…
>

仲景陰證論例

仲景緊脈,俱見許學士條下。

又云∶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于下,名曰渾也。陰中于邪,必內栗也,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于陰也;陽中于邪,必發(fā)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里氣微急,三焦相混,內外不通,上焦怫郁,臟氣相熏,口爛食齦也。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wèi)不通,血凝不流。

若沖氣前通者,小便赤大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國家醫(yī)學考試網游于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遏,則為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 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腹湫痛,命將難痊。

吳茱萸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治上焦。一少陰吐利,手厥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厥陰干嘔,吐涎沫者,頭痛極甚,吳茱萸湯主之。

四逆湯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寒故也,宜服四逆湯輩。太陰手足自溫,脈浮者,桂枝湯。

脈浮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胃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主之。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大汗若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下利腹脹,滿身疼痛者,先溫里乃攻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宜四逆湯主之。屬厥陰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湯主之。吐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病發(fā)熱頭痛,身體不疼痛,當救里,宜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

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此屬厥陰。

當歸四逆湯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白通湯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白通湯主之。

白通加豬膽汁湯

少陰病,下利脈微,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真武湯

太陽病發(fā)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為有水氣,其人,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小建中湯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服之。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理中湯

胸脾心下痞留,氣結胸滿,脅下逆氣搶心,理中湯主之。治脾胃不和,中寒上沖,胸脅逆滿,心腹 痛,痰逆惡心,或時嘔吐,心下虛痞,隔塞不通,飲食減少,短氣羸瘦,溫中逐水,止汗去濕。又治腸胃冷濕,泄瀉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鳴,及傷寒時氣,及里寒外熱,霍亂吐利,手足厥冷,胸脾心痛逆氣,并皆治之。有寒者,加附子。胸痹脅下妨悶者,加枳實半兩,茯苓半兩。此方自晉宋以后至唐,名醫(yī)治心腹病者,無有不用此湯,或作丸隨證加減,各有其法。

理中丸

霍亂,頭痛發(fā)熱,熱多欲飲水,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大病瘥后,喜睡,久不了了,胸中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桂枝附子湯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術附湯主之。

術附湯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枝桂附子湯。若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術附湯主之。

附湯

若下之后,復發(fā)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姜附湯主之。

海藏云∶若自汗者術附湯;若無汗,姜附湯。

茯苓四逆湯

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易老法霍亂吐瀉足陽明總攝六經

大抵仲景藥為主,理中湯、理中丸、五苓散、建中湯、平胃散、四君子湯類。

假令胃與太陽經并,脈浮者,于前所用藥內加∶自汗者加桂枝,無汗者加麻黃,以其有頭項肢節(jié)痛故也。

假令胃與少陽經并,脈弦者,于前所用藥內加柴胡、干木瓜,以其脅下痛故也。

假令胃與陽明本并,脈實者,于前所用藥內加大黃,以其吐瀉后大小便不通故也。

假令胃與太陰經并,脈沉細者,于前所用藥內加芍藥、干姜,以其腹痛體重故也。

假令胃與少陰本并,脈沉遲者,于前所用藥內加姜、附,以其四肢拘攣身寒故也。

假令胃與厥陰本并,脈微緩者,于前所用藥內加姜、附、當歸、吳茱萸,以其四肢厥逆冷故也。厥陰本藥,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皆是。

霍亂與少陰寒熱同候

海藏云∶霍亂頭痛發(fā)熱,其邪自風寒而來。中焦為寒熱相半之分,邪稍高者居陽分,則為熱,熱多飲水者,五苓散以散之;邪稍下者居陰分,則為寒,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以溫之。所以同少陰入里,與手經接為熱,大承氣湯下之;與足經接為寒,四逆湯溫之。

叔和陰脈例

海藏云∶仲景陰脈,皆叔和次之,藥俱見仲景本經條下。

按之似有舉還無,氣滿三焦臟腑虛,冷氣不調三部壅,通腸建胃始能除。右沉脈。

澀脈關前胃氣并,當關血散不能停,尺部如斯逢逆冷,體寒臍下作雷鳴。右澀脈。

關前弱脈陽道虛,關中有此氣多疏,若在尺中陰氣絕,酸疼引變上皮膚,右弱脈。

寸口脈緊一條弦,胸中急痛狀繩牽,關中有弦寒在胃,下焦停水滿丹田。右弦脈。

微脈關前氣上侵,當關郁結氣排心,尺部見之臍下積,身寒飲水即呻吟。右微脈。

陰毒傷寒身體重,背強眼痛不堪任,小腹痛急口青黑,毒瓦斯沖心轉不禁,四肢逆冷唯思吐,咽喉不利脈細沉,若能速灸臍輪下,六日看過見喜深。

臍下五穴,并見宜灸條下。

活人陰脈例

太陰、少陰、厥陰,皆屬陰證也。太陰者,脾也;少陰者,腎也;厥陰者,肝也。

何謂太陰證?太陰脾之經,主胸膈 脹!都滓医洝吩啤眯吧陉栒,得之風雨寒暑;邪中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又曰∶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腑,陰受之則入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為喘呼∶入五臟則 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 。

何謂少陰證?少陰腎之經,主脈微細,心煩但欲寐,或自利而渴。經云∶一二日少陰病者,何也?謂國中病時,腠理寒,使入陰經,不經三陽也。

傷寒雖是三陰三陽,大抵發(fā)于陽則太陽也,發(fā)于陰則少陰也,此二經為表里,其受病最為多。陽明、太陰受病頗稀。至于少陽、厥陰,肝膽之經,又加少焉。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陽證不罷者,但治太陽。有初得病便見(去聲)少陰證者,直攻少陰,亦不必先自巨陽次傳而至。

蓋寒氣入太陽,即發(fā)熱而惡塞;入陰經,只惡寒而不發(fā)熱也。三陰中寒,微則理中湯,稍厥或中寒下利,即干姜甘草湯。

手足指頭微冷蓋謂之清(音去聲,)此未消吃四逆,蓋疾輕故也,只可服理中干姜之類。

大假重者用四逆湯,無脈者用通脈四逆湯也。

何謂厥陰?厥陰肝之經,主消渴,氣上沖心中疼熱,饑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則利不止也。若陰氣獨盛,陽氣暴絕,則為陰毒,其證四肢逆冷,臍腹筑痛,身如被杖,脈沉疾,或吐利,當急救,可灸臍下,服以辛熱之藥,令陽氣復而大汗解矣!古人云∶辛甘發(fā)散為陽,謂桂枝、甘草、干姜、附子之類,能復其陽氣也。微則用辛甘,甚則用辛苦熱。陰極發(fā)躁,陰證似陽也。學人當以脈別之。

問∶手足逆冷,臍腹筑痛,咽喉疼,嘔吐下利,身體如被杖,或冷汗煩渴,脈細欲絕者,何也?此名陰毒也。陰毒之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強咽痛,糜粥不下,毒瓦斯攻心,心腹痛,短氣,四肢厥逆,嘔吐下利,體如被杖,宜服陰毒甘草湯、白術散、附子散、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之類,可選用之。大抵陰毒本因腎氣虛寒,或因冷物傷脾,外傷風寒,內既伏陰,外又感寒,或先外寒而內伏陰,內外皆陰,則陽氣不守,遂發(fā)頭痛腰重,腹痛,眼睛疼,身體倦怠,四肢逆冷,額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煩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間或可起行,不甚覺重。診之則六脈俱沉細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

陽證六脈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陰證也。大抵陽毒傷寒,其脈多弦而洪數;陰毒傷寒,其脈沉細而弦疾,不可不知也。

若誤服涼藥,則渴轉甚,躁轉急,有此病證者,更須急服辛熱之藥,一日或二日便安。

若陰毒漸深,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轉甚,或咽喉不利,心下脹滿結硬,躁渴虛汗不止。

上此一條服涼藥躁渴轉甚,當服熱藥可也。

陽盛則身熱而無汗,陰盛則身冷而有汗。岐伯云∶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躁而寒,寒則厥。(清即冷也。)上此岐伯說陰躁之原。

或時鄭聲,指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而疾,一息七至已來。有此證者,速于氣海或關元二穴,灸三二百壯,以手足溫和為效,仍兼服正陽散、回陽丹、天雄散、白術散,內外通,遂令陽氣復而大m.quanxiangyun.cn/kuaiji/汗解矣。

陰毒盛而陽氣暴絕,則為陰毒;若陽獨盛而陰氣暴絕,則為陽毒。大凡陰陽離絕,非大汗不能復正氣也。

陰陽則夫婦也,各得中則和,若偏勝則各專以權,至于極,繼之以離矣!藥石以攻邪,邪去正復,是猶鞭撻以教而欲并生也。

若陰毒已深,疾勢困重,六脈附骨取之方有,按之既無,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數,至此則藥餌難為攻矣!但于臍中用蔥慰法,或灼艾三五百壯已來,手足不溫者,不可治也。如手足得溫,更服熱藥以助之。若陰氣陽氣來,即漸減熱藥而調治之。

若陽氣乍復,往往卻見煩躁,慎不可投涼藥,煩躁甚者,再與返陰丹即定。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問胸膈不快, 滿閉塞,唇青手足冷,脈沉細,少情緒,或腹痛者,何也?此名太陰也。近人多不識陰證,才見胸膈不快,便投食藥,非其治也。大抵陰證者,由冷物傷脾胃,陰經受之也,主胸膈 滿,滿面色及唇皆無色澤,手足逆冷,脈沉細,少情緒,亦不因嗜欲,但內傷冷物,或損動胃氣,遂成陰證。復投巴豆之類,胸膈愈不快,或吐而利,經一二日遂致不救,蓋不知寒中太陰脾之經也。

右膈不快,不可用食藥,下之則成痞。

海藏云∶陰證胸膈不快,此無病形也,若投巴豆之藥,即取有形也病,故輕則轉痞,重則成勞,尤重則一二日遂成不救也。故《活人》本經云∶丸子巴豆,乃攻食積耳!問∶萬一飲食不節(jié),胸膈不快,寒中陰經,何法以治?答曰∶急則理中湯加青陳皮,銼如麻豆小,服一二劑,胸膈即快。枳實理中丸、五積散尤良。

五積散一句,是兼表也,或無有表證,或自內而之外,傳至極高之分,則宜是藥。若無表則不宜用此也,用理中法足矣!問脈微細,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六七日自利而渴者,何也?此名少陰也。少陰之為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六七日自利而渴者,虛也,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矣。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四逆湯主之。

舉陽證 少陰證,口燥舌干而渴者,須急下之,不可緩也,宜大承氣湯主之。若脈沉而遲者,須溫之,四逆湯主之。蓋以口燥舌干而渴者知其熱,脈沉而遲者別其寒也。

少陰病屬腎,古人謂之腎傷寒也。腎傷寒口燥舌干而渴,固當急下,大抵腎傷寒亦多表里無熱,但若煩憒默而極,不欲見光明,有時腹痛,其脈沉細,舊用四逆湯。古人恐其熱不敢遽用,云腎病而體猶有熱者,可服黃連龍骨湯。若已十余日,下利水止,手足微冷,乃無熱候,可服增損四順散。

上此一條,雖有腎病,而體猶有熱一句,亦當以久暫察之,不可乍見便以為身熱也。

不用四逆用黃連,及手足冷卻用四順,亦不甚的當。

舉陽證 少陰病,若惡寒而倦,時時自煩,不欲濃衣者,大柴胡下之。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常見少陰無陽證者,亦須微發(fā)汗,宜麻黃附子甘草湯。此學人不可不知也。

問身微熱,煩躁,面赤,脈沉而微者,何也?此名陰證似陽也。陰發(fā)躁,熱發(fā)厥,物極則反也。大率以脈別之為準,諸數為熱,諸遲為寒,無如此最為驗也。

上此一句,可以為世法。

假令身體微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者,皆陰證也。身微熱者,里寒故也;煩躁者,陰盛故也;面戴陽者,下虛故也。治者不看脈,以虛陽煩躁,誤以為實熱,反與涼藥,則氣消成大病矣!《外臺秘要》云∶陰盛發(fā)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仲景少陰證,面赤者,四逆加蔥白主之。

上外熱內寒,煩躁,不可用涼熱。

問∶身冷,脈細沉疾,煩躁而不飲水者,何也?此名陰盛格陽也。傷寒陰盛格陽者,病患身冷,脈細沉疾,煩躁而不飲者是也。若欲引飲者,非也。不欲飲水者,宜服霹靂散,須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此藥通散寒氣,然后熱氣上行,汗出乃愈;鹧嫔ⅰ丹砂丸并主之。

問身體重少氣,陰腫入里,腹內絞痛,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婦人則里急,腰胯連腹內痛者,何也?此名陰陽易也。傷寒病新瘥,陰陽氣未和,因合房室,則令人陰腫,入腹絞痛,婦人則里急,腰胯連腹痛,名為陰陽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名曰陽易;其婦人病新瘥,未平復,男子與之交接得病,名曰陰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為易者,陰陽相感動甚,毒疫著人,如換易然。其病狀身體熱沖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花,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拳則皆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若小腹里急,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百節(jié)解離,經脈緩弱,血氣虛,骨髓竭,便翕翕氣力轉小,著床而不若搖動,起止仰人;蛞龤q月不死,燒 散、 鼠糞湯、竹皮湯、干姜湯、青竹茹湯、當歸白術湯,可選用之《孫兆口訣》,治陰盛隔陽,傷寒其人必躁熱,不欲飲水者,宜服霹靂散。

附子一枚,燒灰存性,為末,蜜水調下,為一服而愈。此逼散寒氣,然后熱氣上行,而汗出乃愈。
點擊查看:<<陰證略例>>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