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種 附五種)
殼陳定九荔枝譜∶有奇荔,能治病,經兵燹后,亦僅有存者,今錄之于佐以備用。
粵語∶南方離火之所出,荔枝得離火多故一名離枝,亦曰麗枝。麗,離也。文從兩日,天地之數,水一而火二,故麗從兩日。日為五行之華,月為六氣之精,日麗乎支,猶之乎日出于扶桑也。麗枝乃震木之大者,震木以扶桑為宗子,而麗支其支子,故曰麗支。日出于離,離盡午中,故麗支以夏至熟。離為坤之中,其色黃,故曰黃離。麗支之核,外赤內黃,則黃離之美也。坤之中其味甘,故曰甘節(jié)。麗支之肉少酸多甘,則甘節(jié)之吉也。荔枝以臘而萼,以春而華,夏至而翕然,子赤,生于木而成于火也。皮紅肉白,而核復純丹,火包其外,復孕其中也。肉白為金,金為內外火所煉,故味醇和而甘。其液乃金水之精,甘又屬土,備五行之粹美,而以火為主者也;浺曰鸬峦酰不ǘ嘀焐,皆火花;實多朱實,皆火實,太陽烈氣之所結;饘嵵畬俜舶俜N,而荔枝為長,火為母,荔枝則火之長子也。荔枝多食,未嘗傷人,飲蜜一杯即解。或以青鹽調白火酒飲,或飲荔枝酒過醉,則以荔枝殼浸水飲之。又荔枝多露,有過食者執(zhí)業(yè)護士網味爽,就樹間先吸其露,次咽其香,使氤氳若醉,五內清涼,則可以消肺氣,滋真陰,卻老還童。 荔枝歲初而蕾,二月而花發(fā),發(fā)時多電則花落實小,多雨則花腐,少雨則花液相膠而不實。估計者,視其花以知其實多少而判之。藏荔枝法∶就樹摘完好者,留蒂寸許蠟封之,乃翦去蒂,以蠟封翦口,以蜜水滿浸,經數月,味色不變。
保和枝 產泉郡北陳巖石蓮花峰,實大色黃,可消胸膈煩悶,調逆氣,導營衛(wèi)。其核燒灰酒回春果 產漳郡康仙祠,葉大如掌,色翠,與眾荔殊。其實味苦澀酸辣,不可口,采以浸酒神,葉亦然(以上閩產)。
紫玉環(huán) 產四川瀘州,曝干,啖一枚,可去瘴癘,即早行大霧中,嵐氣不得侵也。以上川產玉露霜 產廣東新會崖門山,白殼丹肉,不摘,經冬不落,其味甘酸,啖之止嗽,降肺火,妃子笑 產fo山。色如琥珀,大如鵝卵,核小如豆,漿滑如乳,啖之能除口氣,使齒牙經宿猶香。
牟尼光 產潮州大浦山中,味如乳,飲之功同參嶺(以上廣東產)。
墨荔 產廣西平樂萬山中,皮肉俱黑如墨,味臭而苦辣,不可啖;或曰,出賀縣山中;或曰,荔浦、修仁二邑山中多有之,味臭,有大毒。誤食之,必心腐腸爛而死。
按∶荔枝名品最多,有綠皮者、綠核者,有黃皮者、白皮者,三月、四月、七月熟者,然其性大約相同,惟此數品,治療各異,故類及之。
殼 痘出無漿,心不爽快,以荔枝殼煎湯飲(不藥良方 王圣俞云∶荔殼能理血透發(fā)分標,凡一切疹 不能透達,痘出模糊一片者,非此不能解表成漿)。
血崩 同壽錄∶用荔枝殼燒灰存性研末,好酒空心調服,每服二錢,輕者一服即止;至重者,三服愈。
殼附綱目龍眼核主治,多言其肉,至其核之功用最廣,只載其能治胡臭,他皆未之及,又不及其腦漏 黃氏醫(yī)抄∶用廣東圓眼核,入銅爐內燒煙起,將筒熏入患鼻孔內,數次即愈。
一切瘡疥 高只元傳世方∶用龍眼核 存性,麻油調敷即愈。
治癬 祝氏效方∶圓眼核兩個、去外黑皮捶碎,雄黃、硫黃、密陀僧、枯礬、川椒末,各三蘸擦患處即愈。 集聽方∶患癬,用龍眼核去外黑殼,用內核,米醋磨搽。
滅斑生發(fā) 張覲齋云∶桂圓核仁,凡人家有小子女者,不可不備,遇面上或磕傷及金刃傷,生肌,愈后無瘢;若傷鬢發(fā)際,愈后更能生發(fā),不比他藥,愈后不長發(fā)也。
小腸疝氣 不藥良方∶荔枝核、龍眼核各七枚,俱燒灰,大茴二粒炒,共為末,好酒調下;消。 經驗廣集∶治疝氣偏墜小腸氣痛,神效,荔枝核炒、龍眼核炒、小茴香炒,各等分,為細末?招姆诲X,以升麻一錢,水酒煮送下。
念珠丸 張氏必效方∶治陰疝偏腫,囊中疼痛難忍。乳香去油凈二錢,圓眼核三錢,黃蠟二大,分為一百零八丸,蛤粉為衣,用線穿起,露一宿收貯;遇癥每服三丸,乳香湯下。
小便不通 用龍眼核去外黑殼,打碎,水煎服。如通后欲脫者,以圓肉湯飲之。
足指癢爛 藥鏡∶用桂圓核燒灰摻之,立效。
無名腫毒 黃氏醫(yī)抄∶桂圓核以水調涂,俱效,能止折傷出血,療金瘡滅斑。
煙筒 傷喉 萬近蓬云∶凡煙管誤戳傷喉,出血不止者,用桂圓核去外黑皮,惟取內核仁,焙中傷處,用筆管安末吹之,即定疼止血而愈,屢試果驗。
治刀傷出血 殷仁趾傳方∶以龍眼核炒搗,磨細敷之。
刀斧傷 黃販翁醫(yī)抄∶桂圓核不拘多少,用火燒枯存性,研末摻患處,即愈。
按∶陳杰回生集大興李振祖西平云∶龍眼核末敷金刃傷,昔在西秦及巴里坤軍營,救愈多人草,俱末紀載,可知世間有用之材,自古迄今淹沒者,不可勝計矣。
龍眼殼 乃龍眼外裹肉之殼,本黧黃色,閩人恐其易蛀,輒用姜黃末拌之令黃,且易悅目也。廣中桂圓多不用姜黃拌,故今廣圓猶存本色。入藥用殼,須洗去外色黃者。
敷湯泡傷 行篋檢秘∶用圓眼殼 存性為末,桐油調涂患處,即止痛,愈后又無斑痕,真良方也。
泉州府志∶龍眼最小者呼鬼眼,龍眼是其中者,今不復識別。
粵志∶其子五月色黃,味甜酸,飄洋者兼金購之,有夭桃與相類,六、七月熟,大如木瓜,凡渡海者,食之不嘔浪。
肇慶志∶蜜望子一名莽果,樹高數丈,花開極繁,蜜蜂望之而喜,故名。交廣錄∶蜜望二月一名望果。其類有夭桃,五月開花,六、七月子熟。年歲荒則結實愈多,粵謠云∶米價高,食夭桃,故廣人貴望果而賤夭桃。貴之,故望之,蜂望其花,人望其果也。
止船暈 按∶船暈,北人謂之苦船?嘁魩。此癥多嘔吐不食,登岸則巳,胃弱人多有之。
蜜望果甘酸,能益胃氣,故能止嘔暈。
羅浮志∶蒲桃樹高二、三丈,其葉如桂,四時有花,叢須藥品數據無瓣,如剪出絲球,長寸許,色兼黃綠;結實如蘋果,殼濃半指,絕香甜;核與殼不相連屬,搖之作響。羅浮澗中多有之,猿鳥合啄之,余隨流而出,山人阻水取之,動盈數斛。以之釀酒曰蒲桃春,經歲香不減,作膏尤美。
童北硯食規(guī)∶出江西虔南,土人如造藕粉法制成,貨于遠方,作食品,一名烏芋粉,又名黑甘寒無毒,毀銅銷堅,除腹中痞積,丹石蠱毒,清心開翳,去肺胃經濕熱,過飲傷風失聲,瘡毒干紫,可以起發(fā)(北硯食規(guī))。
生山土中,春有苗三葉,似韭而細,葉上有光,其根如豆大,年久則愈大,入藥用根,一名山荸薺。
磨粉水中濾過,曬干點眼,去翳障如神(取粉忌鐵器)。
按∶山荸薺喜燥,其生必于高原,干土尤最易蕃衍。有人移入園圃,一經污濕,根即朽爛。
如錢大耳。昔客東甌,聞馬氏點眼藥粉為天下第一,見其修制,乃由此磨粉合海鰍目、珠粉加入藥中,著效異常。云其性能去面黝斑痣,消痞,去目星努肉,較產池澤者,尤峻利也。
磨光散 種福堂方∶點眼神藥,用野荸薺粉洗凈去皮,石臼中搗爛,密絹絞汁,如做藕粉法。再用清井水飛、曬干爐甘石,用黃連、黃柏、黃芩、甘菊、薄荷煎水 ,再用童便 一次;將藥水飛曬干珍珠,入豆腐內煮過,研細水飛,每荸薺干粉一兩,配制過甘石五錢、珠末點之。
明目去翳秘方 種福堂方∶錦紋大黃一兩,北細辛四兩,將二味用上高泉水一百二十兩,將藥入砂鍋,煎至二十兩,以細絹濾去渣,用大銀碗一個盛藥,碗下以磚三塊放定,碗底下將燈盞注麻油,用燈草七根,燃燈熏碗底內,煎藥成膏,滴水成珠。每膏一兩,用野荸薺粉五錢(多些亦不妨),冰片三分,和勻作錠,如多年濃翳,每兩加水飛過蟬蛻末五分(須要去頭足泥沙,水洗曬干為末,水飛三次用)。又方∶野荸薺粉、豬胰各等分,搗和。用雞子殼半個,放藥在內,臨臥合印堂上,俟水流入目中,翳隨淚出,二十日即愈。并治田螺頭眼。
山櫻桃今人常用以洗疹 ,服之亦發(fā)透 痘,以其得春氣早,而性熱善達表也。綱目不載,豈以發(fā)風熱故耶。逢原云∶櫻桃核今人用以升發(fā)麻斑,力能助火,大非所宜,春夏時尤忌入藥。用山櫻桃核佳。
發(fā)麻疹 痘,滅斑痕凍瘃。
出痘喉啞 王永光方∶用甜櫻桃核二十枚,砂鍋內焙黃色,煎湯服。
眼皮生瘤 醫(yī)學指南∶櫻桃核水搽之,其瘤漸漸自消。
有毛,與櫻桃別是一種。
辛平味劣,止瀉腸癖,除熱調中。
綱目載其治反胃、消渴、瀉血,此外無他,不知其能解參之力,勝于萊菔,故急錄之。
沙角乃小菱也。生杭西湖,里六橋一帶多有之,以其四角尖如針芒刺手,故名。春盡時,兒童采取入市貨賣。菱生水中,根苗與大菱不殊,其葉下有氣管,故其性通肝腎。凡一切病多忌生冷,惟此菱不忌,最能開胃生津。其菱大者如蠶豆,小者如黃豆,味絕鮮美,雖至秋老,亦不甚大,蓋地土使然,誠水仙佳種也。 陳 花鏡∶一種最小而四角有刺者,曰刺菱,野生,非人所植,花紫色,人曝其實為菱米,可以點茶。
味甘鮮,性平無毒,生食補脾健胃,止渴生津,平肝氣通腎水,益血消食。老者煎食,健脾止泄痢。
根 利水通淋。
乃菱中一種小者,只兩角,臨平湖一帶多產之。出嘉興者,名餛飩青,以其似餛飩也,較他菱體小味甘。沙角較餛飩菱尤小,色紅,味甘異常。
味甘平,大補脾土,不滯氣。餛飩青性寒,生食解積暑煩熱,生津;煮食健脾和胃益氣。
(花鏡云∶遲熟而甘肥者,名餛飩菱。藥性考∶餛飩沙角生熟俱得,老則甘香,補中益氣,生
出廣東。今果肆皆有市者,皮黃黑色,肉白,有文層疊如海螵蛸狀,酒筵中以為豆籩食品。
綱目集解下云∶烏欖青黑,肉爛而甘,取肉捶碎放干,自有霜如白鹽,謂之欖醬。其子仁肥大,名欖仁。而主治所載,悉言白欖,即今常食之青果。又所載欖仁治吻燥者,亦指青果核中仁而言,非指烏欖仁也,今采嶺南果錄中補其遺。按粵志木語∶橄欖有青、烏二種,閩人以白者名青果,粵中只名白欖,不曰青果也。白欖利微,人少種焉。烏欖下番禺諸鄉(xiāng)皆種之,種至二年,其秧長八、九尺,必 之乃結實, 至三年而子小收,十年而大收矣。其樹本高而端直,多獨干,至頂乃布枝柯,有雌有雄,雄為主,雌為客,猶婦之歸于夫也。予如棗大,長寸許,光無棱瓣,先生者下同,后生者上向,八、九月熟,梯子擊以長竿;或刻其干東寸許,納以紅鹽,則其干東子落,刻其干西或南北亦然,古詩所云紛紛青子落紅鹽也。烏欖子大肉濃,其性溫,故味澀甘。以溫水泡軟,俟紫脂浮起溢出,乃可食,水冷則生膠,熱則肌膚反實,故必溫水之和,乃醇其性,亦有婉諫之道焉。總二欖論之,白欖雄而烏欖雌,白屬陽而烏屬陰,陽故色白而行氣,陰故色紅而補血。惟烏者陰,故有仁可食;白者陽,故仁小而不成,此其別也。
仁味甘淡,潤肺下氣補血,殺諸魚毒。
宦游筆記∶刺梨形如棠梨,多芒刺不可觸,味甘而酸澀,漬其汁同蜜煎之,可作膏,正不減于楂梨也;ㄓ谙,實于秋,花有單瓣、重臺之別,名為送春歸,蜜萼繁英,紅紫相間,植之園林,可供玩賞。獨黔中有之,移于他境則不生,殆亦類優(yōu)曇花之獨見于南滇耶。
食之已悶消積滯(筆記)。
本經逢原云∶枇杷其核大寒,伐肝脾,以之同落蘇入麩醬,則色青翠;同蟹入鍋,則至熟不赤,性寒走肝可知。
敏按∶石頑所說,以其核能駐色不變,斷為性寒,不知枇杷獨有先天四時之氣,其性溫平,其核能化一切毛羽,觀花圃人貯雞、鵝毛水以灌花者,患其難化,輒搗枇杷核數枚,投入缸水中,不三日,則雞、鵝毛皆爛化,知其直走厥陰,更捷利也。
治肝有余諸癥,氣實者可用。
敏按∶祝士校游戲方,枇杷核煮蛤蜊能脫丁,則其性又善離;蓋枇杷具四時全氣,其實能令分者合,故肺嗽能斂;核能令合者離,故肝實可疏。一合一離,正見互為乘除之妙。物理小識,枇杷核能去霉垢,故能化痰。
粵語∶其種來自大洋,一曰洋桃,高五、六丈,大者數圍,花紅色,一蒂數子,七、八月間熟,色如蠟,一名三斂子,亦曰山斂。斂,棱也。俗語誤棱為斂也,亦以其味酸能斂顏色也。有五棱者,名五斂。以糯米水澆則甜,名糯羊桃,廣人以為蔬。綱目∶五斂子,即羊桃。
惟言其主治風熱,生津止渴,他功效皆未及,今依粵語補之。 爾雅∶長楚銚 (注∶今羊桃也),或曰,鬼桃葉似桃花,白子如小麥,亦似桃。陸機疏云∶葉長而狹,花紫赤色,其枝莖弱,過一尺引蔓于草上。鄭氏曰∶藤生子赤,狀如鼠糞,故亦名鼠矢。兒童食之,一名羊腸,一名御弋。蜀本圖經∶子細如棗核,苗長弱蔓生,不能為樹,今呼為細子,根似牡丹。群芳譜∶羊桃,福州產,其花五瓣,色青黃。詩檜風∶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即指此也。
酸甘澀平無毒,久食能辟嵐瘴之毒。中蠱者,搗自然汁飲,毒即吐出;脯之或白蜜漬之,持至北方,不服水土與瘧者,皆可治。 嶺南雜記∶有食豬肉咽喉腫痛,食羊桃即解。
藥性考∶羊桃生時極酸,不可食,熟則帶甘,過食寒中,內熱者宜之。多食冷脾胃、動泄,可曬干。歌曰∶ 猴桃,寒酸甘止渴調中,下氣解煩,除熱骨節(jié)風痛,能壓丹石,通淋療痔,瓤可煎食。
綱目∶都捻子,即倒捻子,僅言其治痰嗽噦氣,暖腹臟,益肌肉而已。時珍曰∶食之必倒捻其蒂,故謂之倒捻子,訛為都捻子也。味甚甘軟;浾Z∶都捻子樸 叢生,花如芍藥而小,春時開有紅、白二種。子如軟柿,外紫內赤,亦小,有四葉承之;子汁可染,若胭脂;ǹ蔀榫疲~可曲,皮漬之得膠以代柿。蘇子瞻名為海漆,非漆而曰漆,以其得乙木之液,凝而為血,可補人之血,與漆同功,功逾青黏,故名。以其為用甚眾,食治皆需,故名都念。產羅浮者,高丈許,子尤美。嶺南酒有以花為釀而雜以諸果者,花則以檳榔花為最,果則以倒捻子為最。倒捻子,又名黏子,花于暮春,實于盛夏,諺曰∶六月六,黏子熟。熟以為酒,色紅味甘,人與猿猴爭食之,所在皆然。
東坡雜記∶吾謫居南海,以五月出陸至滕州,自滕至儋,野花夾道,如芍藥而小,紅鮮可愛,樸 叢生,土人云,倒黏子花也,至儋則已結子,爛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細核,嚼之瑟瑟有聲,亦頗苦沁。兒童食之,使大便難。野人夏秋下痢,食葉輒已。
子活血、補血,研濾為膏餌之,又止腸滑。
皮綱目甘蔗條,瀕湖特補蔗滓,言其治小兒白禿,燒煙入目令目暗,其他未能悉,今復廣之。
救生苦!檬湛陂L肉,背疽惡瘡,用之屢效。收甘蔗滓曬燥, 存性,研極細,以小竹管如瘡口大者一個,以細夏布扎緊于上,篩藥填滿瘡孔內,膏藥蓋住,自能收口。
醫(yī)鍵云∶對口,一名梟疽,用甘蔗滓焙燥為末,白色狗屎焙末,和勻,將竹管一個,稀絹包竹管頭,入藥篩膏藥上貼之,垂死者亦生。
痘疔 經驗單方∶用甘蔗滓曬干,真香油點燈燒成灰,以津液調勻,銀簪挑破點上,立效。
一方加珍珠油胭脂調涂,更效。 敏按∶蔗有數種,紫皮者,名昆侖蔗;青皮者,乃扶風蔗也。黃海若云∶凡痘疹不出,及悶痘不發(fā),毒盛脹滿者,此痘屬急癥,宜青皮甘蔗榨汁與食,不時頻進,則痘立起。其寒散解毒之功,過于蚯蚓白鴿,惜人不知其功用。入藥如用滓,亦宜以青皮蔗滓為上。
蔗皮 綱目止載治口疳,而不知其皮可入香料,海外三珠有四葉香餅,乃用蔗皮。又干者墊臥,可去郁熱。本草匯有接氣沐龍湯,亦用其皮,故為補其說。
臘梨初起 百草鏡∶紫甘蔗皮 存性,香油調搽。
接氣沐龍湯∶專治陽衰久痿滑精,不用內服,惟主外治。大約患此者或由稟弱,或由縱欲,或憂郁所致,或心腎不交,用此最妙。紫稍花、甘草、甘遂、良姜、文蛤、母丁香、巴戟天、川烏、附子、吳茱萸、川椒、細辛、yin羊藿、蛇床子、楝樹子、甘松各一兩,鎖陽、蓯蓉、官桂、羊皮、紅蔗皮、滿山紅、罌粟殼水泡去筋各二兩,紅豆七十粒。須擇酒藥內所用辣者,白頸蚯蚓七條炙,倭鉛八兩切薄片,勻七劑,每日一劑,瓦鍋內煎湯,先熏后洗,以冷為度,晚重溫藥湯再洗,如此七日內禁房事。
坐板瘡 甘蔗皮燒存性,香油調涂(家寶方)。
竹衣乖 經驗廣集∶此藥治竹衣乖,并無皮膚,膿血淋漓,赤剝楊梅,一切胎毒。用爐甘石童便四次)一兩,黃柏(豬膽涂炙七次)、紫甘蔗皮燒存性、孩兒茶、赤石脂各五錢,綠豆粉炒七分,冰片五分,為末,先用麻油將雞蛋黃煎黑,去黃候冷,調涂即愈。
宦游筆記∶出臨海深山茅草中,土名仙茅果,秋生冬實,樵人采食,并可磨粉,其性溫補,然城市亦無食之者。綱目有猴騷子,形與此別。又臨海出猴總子,一名土柿,每年九、十月間生,形與紅柿同,皆非一物。臨海異物志∶猴闥子如指頭大,味苦可食,他處所無。
性溫,暖丹田,益五臟,健脾,增氣力。
傳信方∶治腸紅,不論新久,三服全愈。用地榆炒黑一錢,白薇一錢五分,蒲黃炒黑一錢,桑白皮一錢五分,瓜子殼二兩,煎湯代水。(不藥良方∶單用瓜子殼一味煎服,治腸風下血。)吐血 不藥良方∶瓜子殼一茶鐘,煎湯一碗吃下,血即止。
止呃忒如神。
同壽錄有制橙餅法方∶擇半黃無傷損橙子(太青者性硬難酥),將小刀劃成棱,入凈水浸去酸澀水一、二天,每日須換水,待軟取起,擠去核,再浸一、二天取起,將簪腳插入每縫,觸碎內瓤,然后入鍋用清水煎之,勿令焦,約有七、八分爛,取出,拌上潔白洋糖,須乘熱即拌,即日曬之,待糖吃進,再摻再曬,令糖吃足,將干糖再塞入橙肚內,略壓扁,入瓶貯用,亦可點湯服。
消頑痰,降氣、和中開胃,寬膈健脾,解魚蟹毒、醒酒。若氣虛瘰癧者勿服。
產緬甸,見千金方。
味苦平,性滑,主益心血,養(yǎng)肺金,止渴生津液,多食口爽,失滋味,安和五臟,久食輕身明目。
治斷即愈
產回回國地,見忽必烈飲膳正要。
味甘無毒,治調中順氣,滋肺金,定喘急,久食利人。三陰瘧百藥不效,必思答三枚,酒一盞,煎半飲之,即止。
難產不下,或子死腹中,必思答七枚,酒煎服即下。又治胞衣不下。
廣志∶黃皮果狀如金彈,六月熟,其漿酸甘,似葡萄。與荔枝并進,荔枝饜飫,以黃皮果解之。諺曰∶饑食荔枝,飽食黃皮。綱目于果部附諸果條下,僅引海槎錄云∶出廣西橫州,狀如楝子及小棗,味酸。至其功用并未之及焉,今依廣志補之。
消食順氣,除暑熱(廣志)。酸平無毒,主嘔逆痰水,胸膈滿痛,蛔蟲上攻心下痛(食物本草)敏按∶廣東瑣語載果中有白蠟子,與黃皮果絕相似,而味尤勝。諺有云∶黃皮白蠟,甜酸相廣東通志∶黃皮果大如龍眼,又名黃彈子,皮黃白,有微毛,瓤白如肪,有青核數枚,甚酸澀。食荔枝太多,用黃皮果解之。
狀如巴欖子,仁附肉,有白靨,不可食,能發(fā)人病,北人呼為海胡桃。
味甘氣烈,治脾胃虛寒食少,泄痢不止,形體 羸,泄下虛脫,百方不效。用甘劍子七枚,三服即止,再服調理藥。
生閩越,其子生樹皮中,體有脊形甚異,長四、五寸,味甘無毒。通百脈,強筋骨,和中益氣,潤肌膚,好顏色。花鏡∶此果長五寸,色青無核。臨海異物志∶揚搖有七脊,子生樹皮中,其體雖異,味則無奇,長四、五寸,色青黃,味甘。
出林邑,樹似梧桐,色白,葉似青桐,子如栗,肥甘可食; 南方草木狀∶占城即林邑,產海梧子,與中國松子同,但結實肥大,形如小栗,三角肥甘,樽俎間佳果也。
味平無毒,利大腸、小腸,益智慧,開心胸,明耳目。
心下怔忡,夜多惡夢,健忘,每日空心食海梧子十數枚,月余自愈。
疝氣囊大如斗,海梧子七個,燒灰服之,即愈。
出廣西,皮色形狀如大枇杷,肉味甘美,秋冬實熟。味甘性平,治吐逆不食,關格閉拒不通,脾虛下陷,肛門墜脫不收;清熱,涼大腸,去積血,利百脈,通調水臟,止渴生津,解暑,消酒,利耳目,治咳嗽上逆。
桂陽虞衡志∶出廣西,大如半升碗,數十房攢聚成球,每房有縫,冬生青,至夏紅熟。
味甘,補脾胃,固元氣,制伏亢陽,扶持衰土,壯精神,益血,寬痞消痰,解酒毒,止酒后發(fā)渴,利頭目,開心益志。
婦人不孕,用櫓罟子浸好酒內三日,日日飲之,百日有孕;又目生翳障,漸漸昏暗,視物不明,櫓罟子浸白蜜內,每日連蜜啖一枚,一月即退。
出九真交趾,子如桃實,長寸余,二月開花,連著子,五月熟,色黃。鹽藏食之,味酸如梅性涼平,清心潤肺,止渴生津,制亢極之陽光,消炎蒸之暑氣,又降三焦實火。治鼻中出血,又牙宣牙齦出血,用 子核連仁,燒存性,調水含咽即止。
出廣西,夏熟,味如栗,狀如橄欖,其皮七層,出橫州者皮九層,剝至九層方見肉,故又名思恩府志∶羅晃子俗名九層皮,形類蠶豆,可茹,味如煨栗,外有黑殼,連肉有皮九層,故性溫,治臟腑生蟲,及小兒食泥土腹痛,癬痞積硬。
養(yǎng)肝膽,明目去翳,止渴退熱,解利風邪,消煩降火。翻胃吐食,或食下即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用羅晃子七枚, 存性,每日酒調下方寸匕,服完為度,即愈。
腹中蛔蟲上攻,心下痛欲死,面有白斑,用羅晃子、牽牛子各七枚,水煎服,蟲自下。
南方草木狀∶出交趾武平山谷中,三月開花,連著子,五、六月熟。入雞、魚、豬、鴨羹中;味最美,亦可鹽食。味甘性平,主寧心志,養(yǎng)血脈,解暑渴,利水道,生津液,止逆氣喘急,除煩清熱,潤肺,滋命門,益元氣。骨蒸勞熱、四肢瘦削如枯柴,用夫編子同白鴨爛煮,不用鹽醬,日日啖之,吃鴨三頭見效。
出交趾,樹高丈余,味甘美如胡桃。
味甘平,主潤肺,止渴清熱消食,祛風暑濕氣。治疥癬及山嵐瘴氣所侵,變成 瘧,寒熱往來,頭痛痰逆,足膝屈弱難行,寒濕邪氣所侵,用白緣子一片,舂爛浸酒,日飲一次,月余全愈。
廣志∶狀圓而細,色赤如軟棗,其味初苦后甘,可食,味平無毒。主益五臟,悅澤人面,去頭面諸風。
產后痢疾不止,用系彌子一合,酒、水各一盞,煎八分,空心服下,片刻即效。
出海南,又出廣中,樹似含桃,子如桃實,春花夏實,至春方熟,蜜煎甘酸可食。其核兩邊俱似人面,耳目口鼻,無不畢具。
廣志∶人面子大如梅李,其核類人面,兩目口鼻皆具;肉甘酸,宜為蜜煎;仁絕美,以點茶如梅花片,光澤可愛,茶之色香亦不變。以增城水東所產為佳,其核中仁搖之即脫去,他產則否。此樹最宜沙土,沙土松易發(fā),數歲即婆娑偃蓋,山民植之以為利。味甘,性平無毒,醒酒解毒,治風毒著人,遍身疙瘩成瘡,或痛或癢,食之即愈。
難產不下,產母手握人面子一個,單日右手握,雙日左手握,即下。
嶺南雜記∶人面子煮肉及鴨,必用捶爛熬膏,甘酸益津。
出祁連山,木生如棗,剖以竹刀則甘,鐵刀則苦,木刀則酸,蘆刀則辛,行旅得之,能止饑味甘辛酸無毒,明目養(yǎng)肝,寧神定志,和胃進食,下氣止咳。
腎虛腰痛,不能反側,用四味果同狗腰子煮熟并食,每日一次,一月愈。
敏按∶東方朔神異經云∶南方大荒,有樹名如何?結子味如飴,有核形如棗子,長五尺,圍如長,金刀剖之則酸,蘆刀剖之則辛;食之者地仙,不畏水火白刃。又啟蒙記∶如何隨刀而改味?或曰∶此即仙經所謂大棗,據此二說,即今四味果也。
南方草木狀∶出交趾,蔓生,子在根下,須綠色,交加如織,一苞恒二百余顆,皮殼青黃色,殼中有實如栗,味亦如之,干則殼肉相離,撼之有聲,如肉豆蔻。 關涵嶺南隨筆∶千歲子多子根須,干則殼肉相離,撼之有聲。
味甘平,主和中益胃,利肺,除熱止渴,醒酒解暑。
小便閉塞,千歲子十數枚,打碎水煎,清飲下,即通利。
發(fā)背惡瘡,千歲子不拘多少,搗爛如泥,調涂三次見效。
蔓生,大如雞卵,味甘性冷,消酒輕身,王太仆曾獻之,見酉陽雜俎。
甘寒無毒,食之不饑,延年強健,消酒除濕,治黃膽小便不利,溺如黃金色,口渴煩熱,齒小兒重舌、木舌,侯騷子核燒灰擦之,或用蜜調涂亦可。
浮癰發(fā)背,侯騷子煎湯飲之,再搗涂之,大效。
乃仙人掌上所生子也粵語∶仙人掌多依石壁而生,葉勁而長,若齟齬狀,開花儼如鳳形,子生花下,名曰鳳栗,葉曰鳳尾。 發(fā)苞外類芋,渠內攢瓣如珠,各擎子珠于掌,一枝一掌,自下而上,子自青赤而黃,有重殼,外濃內薄。熟其仁食之,味甜兼芡栗,可以延年,又名千歲子。此草可辟火,廣人多植之堂側。性宜沙土,惡肥膩。 明黃佐仙人掌賦序∶仙人掌,奇草也。多貼石壁而生,惟羅浮黃龍金沙洞有之。葉勁而長,若齟齬狀。發(fā)苞時,外類芋魁,內攢瓣如翠球,各擎子珠如掌然,青赤轉黃,而有重殼,剖之,濃者在外如小椰,可為匕勺;薄者在里如銀杏衣,而裹園肉煨食之,葉兼芡栗,可補諸虛,久服輕身延年,俗呼為千歲子,此與蔓生者名同物異也。 云南通志∶仙人掌葉肥濃如掌,多刺,相接成枝,花名玉英,色紅黃,實似山瓜,可食。
味甘性平,補脾健胃,益腳力,除久瀉。
敏按∶群芳譜仙人掌出自閩粵,非草非木,亦非果蔬,無枝無葉,又并無花,土中突發(fā)一片,與手掌無異。其膚色青綠,光潤可觀。掌上生米色細點,每年只生一葉于頂,今歲長在左,來歲則長在右,層累而上。植之家中,可鎮(zhèn)水災。如欲傳種,取其一片切作三、四塊,以肥土植之,自生全掌矣。近日兩浙亦有,據所載當另是一種,與此全別,或名同物異歟。
出西域,藤大如臂,花堅硬可以酌酒,文章映澈,實大如指,味如豆蔻,食之消酒。相傳張甘辛平無毒,消食下氣,消酒止渴,辟邪瘧,消癰腫,殺蛔蟲。治尸蛀勞瘵,蟲蠱瘰癧,癭果成積,用酒杯藤子燒灰,糖拌,服下五、七錢自效。
飲酒過量成病,用酒杯藤子煎服,極驗。
關涵嶺南隨筆∶藥果似橙而味酸,可染紅。
治噦。
出交趾合浦,藤緣樹木,正月開花,四、五月熟如梨,赤如雞冠,核如魚鱗。
甘平無毒,主中惡氣,飛尸邪蠱,心腹卒痛,狂邪鬼神,鬼疫癘瘧,夢寐邪惡氣,心神顛倒不寧,昏冒如癡;治驚癇恍惚,或言語不倫,歌笑不休,用 子核七枚,燒末,入朱砂少許,姜湯下方寸匕,自愈。
食物考∶甘酸小于沙果,色黃紅黑如櫻桃顆,產于代北,味頗清香,作脯點茶俱可。此與林檎同名異類,本草未分,故正之。多食澀氣,令人好睡。子宜去盡,食之煩心。
益部方物略記∶生邳州山谷中,樹高丈余,枝修而弱,開白花,實大如雀卵,狀如荔枝,肉黃,膚味甘。
味甘無毒,治七種疝氣,及一切瘡瘍疥癬。
以上自津符子至隈支止諸果品,綱目附錄諸果后,僅載其形狀,不錄其主治。而沈云將食纂云∶諸果都出外國及邊瘴地方,雖不常見,但俱屬異品,不惟可口,兼可療治百病,凡行歷遠方者,即當攜其種流傳中土,有功于世不小,故附錄而兼細核其主治,予因取之以補李氏之遺。至其形狀,綱目已詳載,而復列之者,亦欲覽者便于解悉,后日遇物能名,故不厭重贅也。
本草補∶呂宋島中產一果,名加挖弄,外肉而內核,味苦不堪食。其初惟有一處深山峻嶺不識,旅人至島百年后,始知其中果可用,近三十年頗悉其療治各病,極有奇驗,遂攜至中國,若果之皮肉,其效尤捷,有呼為寶豆者。豆,言果之形狀;寶,治中毒服毒,將果或磨或刮,以清水或清油調服,毒即吐;蛇蝎蜈蚣等傷,磨清水服之,并仆,磨水服之;腹痛瀉利,磨水服;瘧疾初作時,磨水服。 刀斧傷即止血、止痛。 蛔蟲疳積,磨水服,蟲即吐出。 難產,磨水服。
頭瘡癢爛臘梨,切碎此果,以油煎之,乘熱遍擦,向火取暖,隨以布向火取熱,覆病患身上而睡,又以被蓋,不見生風,即愈。 潮熱,磨水服,漸減而愈。
點擊查看:<<本草綱目拾遺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