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掐不齊、人字草、小蓄片、妹子草、紅花草、地蘭花、土文花、滿路金雞、細(xì)花草、鴛鴦草、夜關(guān)門、老鴉須、鋪地龍、螞蟻草、蓮子草、花花草、夏閉草、花生草、白扁蓄、小關(guān)門、瞎眼草、小號蒼蠅草、紅骨丹。 |
漢語拼音 | ji yan cao |
英文名 | Japan Clover Herb, Herb of Japan Clover, Herb of Korean Lespedeza |
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雞眼草和豎毛雞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1.雞眼草 一年生草本,高10-30cm。莖直立,斜升或平臥,基都多分枝,莖及枝上疏被向下倒生的毛。葉互生;托葉膜質(zhì);三出復(fù)葉,小葉被緣毛;葉片倒卵形或長圓形,長5-20mm,寬3-7mm,先端圓形,有時(shí)凹入,基部近圓形或?qū)捫ㄐ危瑑擅嬷忻}及邊緣有白色長硬毛;ㄍǔ1-2朵腋生;稀3-5朵;花梗基部有2苞片,不等大;萼基部具4枚卵狀披針形小苞片;花萼鐘形,萼齒5,寬卵形,帶紫色;花冠淡紅紫色,長5-7mm,旗瓣橢圓形,先端微凹;雄蕊10,二體。子房橢圓形,花柱細(xì)長,柱頭小。莢果寬卵形或橢圓形,稍扁,長3.5-5mm,頂端銳尖,成熟時(shí)與萼筒近等長或長達(dá)1倍,表面具網(wǎng)紋及毛。種子1顆;ㄆ7-8月,果期8-9月。 2.豎毛雞眼草 一年生草本,高5-20cm。莖斜升或直立,分枝開展,小枝細(xì)弱,莖及枝上疏生向上的細(xì)硬毛,有時(shí)僅節(jié)處有毛。葉互生;托葉卵形,三出復(fù)葉,小葉長3-8mm;葉片倒卵形,寬倒卵形或倒卵狀楔形,長5-15mm,寬3-12mm,先端微凹或近圓形,具針尖,基部楔形,上面無毛,下面中脈及邊緣有白色長硬毛,側(cè)脈平行;ㄍǔ1-2朵腋生;花梗被白色硬毛;小苞片4,比萼筒稍短或近等長;花萼鐘狀,萼齒5,裂片卵形;花冠淡紅紫色,長5-7mm,旗瓣橢圓形,先端微凹,基部有爪,龍骨瓣較旗瓣及翼瓣長。莢果橢圓形或卵形,長約4mm,稍扁,表面被毛。種子1顆,平滑,黑色;ㄆ7-8月,果期8-9月。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各地。 2.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生于林下、田邊、路旁,為習(xí)見雜草。 2.生于山地、丘陵、田野,為常見雜草。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7-8月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1)雞眼草莖枝圓柱形,多分枝,長5-30cm,被白色向下的細(xì)毛。三出復(fù)葉互生,葉多皺縮,完整小葉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5-15mm;葉端鈍圓,有小突刺,葉基楔形;沿中脈及葉緣疏生白色長毛;托葉2片;ㄒ干ㄝ噻姞,深紫褐色;蝶形花冠淺玫瑰色,效萼長2-3倍。莢果卵狀矩圓形,頂端稍急尖,有小喙,長達(dá)4mm。種子1粒,黑色,具不規(guī)則褐色斑點(diǎn),氣微,味淡。 (2)豎毛雞眼草 莖多枝,較粗壯,長10-25cm,疏被向上生長的硬毛。三小葉,完整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長7-20mm,寬3-12mm;葉端圓或微凹,具短尖,葉基楔形;上面無毛,下面中脈及葉緣有白色長硬毛;ù厣谌~腋,花梗有白色硬毛,花萼鐘狀,花冠暗紫色。莢果卵形,長約3mm。種子黑色,平滑。氣微,味淡。 顯微鑒別 雞眼草莖橫切面:表皮細(xì)胞1列,細(xì)胞多為橢圓形,外被角質(zhì)層,尚有非腺毛或其殘基。表皮下可見1-3列細(xì)胞組成的厚角組織,常邊續(xù)成環(huán)。韌皮部外側(cè)具帽狀纖維束,其周圍可見草酸鈣方晶,纖維壁微木化。形成層成波狀環(huán)。髓部寬大。 葉表面制片:上表皮細(xì)胞垂周壁淺狀彎曲。下表皮細(xì)胞垂周壁波狀彎曲。上下表皮均有平軸式氣孔。非腺毛常為2(1-3)個(gè)細(xì)胞,基部細(xì)胞甚短,頂細(xì)胞長,先端漸尖,壁密生壁疣。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雞眼草莖葉含有染料木素(genistein),異葒草素(isoorientin),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異牡荊素(isovitexin),山柰酚(kaempferol),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蕓香甙(rut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甙(β-sitosterolglucoside),黃酮甙類。種子中含有黎豆胺(stizolamin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雞眼草水浸劑在體外對四種痢疾桿菌(弗氏、宋氏、志賀氏、舒氏)和大腸稈菌無抗菌作用,僅醇浸液對弗氏痢疾桿菌顯示微弱作用。長萼雞眼草水浸液在體外對弗氏、舒氏、志賀氏痢疾桿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平板法)。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辛;微苦;性平 |
歸經(jīng) | 肝;脾;肺;腎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健脾利濕;活血止血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健脾藥 |
主治 | 感冒發(fā)熱;暑濕吐瀉;黃疸;癰癤瘡;痢疾;疳疾;血淋;咯血;衄血;跌打損傷;赤白帶下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30g,鮮品30-60g。搗汁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本草求原》:治跌打撲腫,解毒。 2.《植物名實(shí)圖考》:除火毒。中暑搗取汁,(和)涼水飲之。 3.《南京民間藥草》:利小便。 4.《福州草藥》:治蛇咬傷。 5.《中醫(yī)藥實(shí)驗(yàn)研究》:治婦人白帶,濕熱黃疸,暑瀉,腸風(fēng)便血,紅白痢疾。 6.《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吐血,瀉痢及小兒疳疾。 7.《貴州民間藥物》:止血。治腹痛。 8.《四川中藥志》:解熱、散痧。治腰痛腹瀉,發(fā)痧,白痢。 9.《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利濕健脾,解熱止痢。 10.《上海常用中草藥》:治感冒發(fā)熱,咳嗽胸痛,尿路感染,腸炎,痢疾。 11.《福建中草藥》:利水消積。治消化不良腹瀉。 12.《陜西中草藥》:收斂,固脫。治子宮脫垂,脫肛。 |
考證 | 出自《救荒本草》。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1.Kummerowia striata (Thunb.)Schneidl. [Hedysarum striata Thunb.] 2.Kummerowia stipulacea(Maxim.)Makino[Lespedeza stipulacea Maxim.] |
科屬分類 | 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