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scleral staphyloma |
拚音 | GONGMOPUTAOZHONG |
別名 | 中醫(yī):火疳,火瘍,白睛青藍,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眼科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鞏膜葡萄腫是由于鞏膜組織變薄,其抵抗眼內壓力減弱,與葡萄膜組織一起向外突出擴張,形成紫葡萄色的隆起所致。根據(jù)其病變的部位不同,可分為兩型,即前部及赤道部鞏膜葡萄腫與后部鞏膜葡萄腫,前者多發(fā)于鞏膜外傷、眼內腫瘤、鞏膜炎或繼發(fā)青光眼之后,后者多于高度近視。 |
中醫(yī)釋名 | 淺層鞏膜炎、深層鞏膜炎屬于祖國醫(yī)學的“火疳”、“火瘍”、“白睛青藍”等范疇!蹲C治準繩·七竅門》云:“初起如椒瘡榴子一般,小而圓,或帶橫長而圓,如小赤豆,次后漸大,痛者多,不痛者少!闭撌隽吮静〉呐R床特征。 |
西醫(yī)病因 | 根據(jù)其病變的部位不同,可分為兩型,即前部及赤道部鞏膜葡萄腫與后部鞏膜葡萄腫,前者多發(fā)于鞏膜外傷、眼內腫瘤、鞏膜炎或繼發(fā)青光眼之后,后者多于高度近視。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本病屬白睛疾病,白睛內應于肺。故本病的形成與肺密切相關。凡肺熱亢盛;心肺熱毒內蘊;或外感風濕熱邪,上攻白睛,皆可發(fā)為本病。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本病辨證以肺熱蘊結為主。初期,鞏膜呈見紫紅色結節(jié)樣隆起,自覺癥狀較輕,多屬肺經郁熱;結節(jié)大而隆起,紅赤甚者,多為心肺熱毒所致;伴有眼珠脹悶疼痛,苔膩者,多為風濕熱邪上攻所致;病至后期,結節(jié)紅赤壓痛較輕,舌紅少苔者,多為虛火上炎所致。本病失治誤治?晌<昂诰、瞳神,甚者使局部白睛變薄向外隆起形成葡萄腫。 1.肺熱亢盛 證候:發(fā)病初期,白睛深層局部紫紅色結節(jié)隆起,自覺患眼澀痛,全身可伴有咽痛,咳嗽、便秘,苔薄黃,脈數(shù)。 辨析:①辨證:以白睛深層出現(xiàn)紫紅色結節(jié),苔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病機:肺熱亢盛,氣機不利,氣不行血,氣血瘀滯成瘀,結于白睛,故見白睛出現(xiàn)局限性紫紅色結節(jié);咽痛、便秘,苔黃脈數(shù)皆為熱邪亢盛之征。 2.心肺熱毒 證候:發(fā)病較急,疼痛明顯,羞明流淚,視物不清,白睛結節(jié)大而隆起,周圍血脈紫赤怒張,壓痛明顯,病變部位多在瞼裂部。全身可見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辨析:①辨證:以眼珠脹痛,白睛結節(jié)高隆,脈絡紫赤怒張,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為辨證要點。②病機:心肺熱毒結聚,目絡壅阻,氣血瘀滯不行,故見結節(jié)高隆,脈絡紫赤怒張;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為實熱之征。 3.風濕熱邪攻目 證候:白睛結節(jié),色較鮮紅,周圍赤絲牽絆,眼珠悶脹而疼,且有壓痛感。自覺羞明流淚,視物不清,全身伴有骨節(jié)疼痛,肢節(jié)腫脹胸悶納差,舌苔白厚或膩,脈滑,或濡。 辨析:①辨證:以白睛結節(jié)鮮紅,悶脹疼痛,舌苔白厚或膩,脈滑或濡為辨證要點。②病機:風濕熱邪上攻白睛,經氣阻滯,血瘀白睛,或客于肌肉關節(jié),故見白睛鮮紅色結節(jié),骨節(jié)痠痛腫脹;舌苔厚膩而白,脈滑或濡,皆為濕熱交蒸之征。 4.久病傷陰 虛火上炎 證候:病情反復發(fā)作,病變之處變薄,色呈青藍,且高低不平,四周輕度腫脹,壓痛不明顯,自睛赤腫漸消,黑睛邊緣參差不齊,眼干不適,視物昏花,全身可見口咽干燥,潮熱,顴紅,便秘不爽,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辨析:①辨證:以病情反復發(fā)作,病變之處變薄,色青藍,疼痛不明顯,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病機:久病熱邪傷陰,陰傷正虧而邪留不去,氣血瘀滯白睛,故病情反復發(fā)作,白睛呈青藍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為陰虛內熱之征。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1.前部及赤道部鞏膜葡萄腫:前部鞏膜葡萄腫多發(fā)生在鞏膜薄弱的睫狀體部、角膜緣及前睫狀動脈通過的直肌附著點附近,可單獨隆起,有時也可融合形成環(huán)狀,呈灰藍色或紫色突出,眼部檢查易發(fā)現(xiàn)。赤道部鞏膜葡萄腫多發(fā)生在渦狀靜脈穿出鞏膜處,為黑色單獨隆起,不融合成環(huán),檢查時須令轉動眼球,否則不可見,如屈光間質透明,檢眼鏡及三面鏡檢查有助于診斷。 2.后部鞏膜葡萄腫:病變多位于視神經周圍的眼球后極部,常見干伴有視網(wǎng)膜脈絡膜變性的高度近視。眼底檢查時,在視乳頭顳側可見白色新月形區(qū)的“近視弧”。A超檢查可發(fā)現(xiàn)眼軸增長,B超可見眼球后極部局限性向后突出。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鞏膜葡萄腫需與眼球表面腫瘤相鑒別?筛鶕(jù)有無鞏膜炎、外傷、原發(fā)或繼發(fā)青光眼及高度近視等病史,以及A、B超檢查來鑒別。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1.針對不同病因治療原發(fā)疾病。 2.降眼壓藥物及維生素類藥物應用,目的在于控制病情進展。如0.5%噻嗎心安眼藥水,2次/日滴眼,乙酰唑胺250mg,每日3次或每6小時一次口服,維生素B2、C、E等口服。 3.手術治療:鞏膜葡萄腫的早期及眼壓增高時,可行減壓術,如小梁切除、分層鞏膜咬切或的濾等外濾過性手術;赤道部葡萄腫可行鞏膜切除縮短術;高度近視的后部葡萄腫可行鞏膜墊壓加固術;若眼球已無光感而且疼痛時,可行眼球摘除術。 |
中醫(yī)治療 | 本病治療應以清瀉肺熱為本,因邪熱易累及血分,故應酌加活血散瘀之品。同時,可在局部運用有關外治法,以提高療效。 (一)辯證選方 1.肺熱亢盛 治法:瀉肺利氣,活血散結。 方藥: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加減。地骨皮20g,桑白皮15g,甘草6g,粳米15g?杉葶藶12g,杏仁10g,增強瀉肺之功;牛蒡子15g,連翹12g,浙貝母10g,以清熱散結;加紅花10g以活血化瘀;便秘者,加大黃;頭痛者加白芷。 2.心肺熱毒 治法:瀉火解毒,涼血散結。 方藥,還陰救苦湯(《原機啟微》)加減。升麻9g,蒼術12g,甘草梢6g,桔梗15g,柴胡15g,防風12g,羌活12g,細辛6g,藁本12g,川芎12g,歸尾15g,黃連10g,黃芩15g,黃柏12g,生地15g,知母12g,連翹12g,紅花6g,龍膽草12g?诳收,加石膏、蘆根;大便于加大黃、枳殼;眼瞼水腫加車前子、茯苓。 3.風濕熱邪攻目 治法:法風化濕,清熱散結。 方藥:散風除濕活血湯加減。羌活12g,獨活15g,防風12g,當歸15g,川芎:10g,赤芍15g,雞血藤30g,前胡12g,蒼術12g,白術15g,忍冬藤20g,紅花6g,枳殼12g,甘草6g。胸悶,食欲不振者,加寇仁、藿香;關節(jié)疼痛,遇寒加重者,加川烏(久煎,不可久服);肢體重著麻木者加薏苡仁。 4.久病傷陰 虛火上炎 治法:養(yǎng)陰清肺,兼以散結。 方藥:養(yǎng)陰清肺湯(《重樓玉鑰》)加減。生地18g,麥冬15g,生甘草6g,玄參20g,貝母10g,丹皮12g,薄荷10g,炒白芍15g。陰虛火旺加知母、黃柏;白睛結節(jié)日久,難以消退者,可去白芍,加赤芍、丹參、郁金、瓦楞子、海浮石以清熱消瘀散結。 其它療法 1.點眼療法 (1)犀黃散:每日早晚各1次點眼,每次點藥粉約半粒芝麻大于內眥部,然后閉眼5~10分鐘。適用于火疳初起。 (2)五膽膏:豬膽汁、黃牛膽汁、羊膽汁、鯉魚膽汁各7.5g,白蜜60g,胡黃連(研未),青皮(研未)、川黃連未、熊膽各7.5g。將上藥和勻(充分研細)入瓷瓶內、,封牢,坐飯甑中蒸,待飯熟為度。每蘸少許點眼中,每日2次。適用于本病心肺熱毒型。 (3)珠黃散:珍珠粉2.1g,犀黃3g,朱砂2.1g,麝香2.1g。共研細未,瓷瓶收貯。每日點眼2次。適用于本病各證初起。 (4)八寶眼藥點眼,適用于陰虛火旺證。 2.外敷療法 (1)濕熱敷:內服中藥藥渣煎水濕熱敷,適用于肺熱亢盛證和心肺熱毒證。 (2)自制消腫膏外敷:藥物:紫草15g,川黃連6g,升麻,丹皮各3g,紫荊皮、當歸各6g,兒茶、元明粉、三七參粉各1.5g。制法:上藥共為極細粉,用凡士林45g,調成軟膏,外敷眼瞼。適用于心肺熱毒證。 |
中藥 | 1.雷公藤多甙片:每日每公斤體重1~1.5g,分3次口服。炎癥控制后,口服片劑量較前減半,繼服5天后停藥。 2.清開靈(北京中醫(yī)學院實驗藥廠生產)注射液:本藥2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 500ml中靜滴,每日1次。本方清熱解毒,適用于火疳心肺熱毒證。 |
針灸 | 針灸療法:針刺太陽穴、上星,使之出血,四白、承位、合谷、睛明輪換針刺。 放血療法:針刺內上迎香出血,并取耳后靜脈(耳尖處),用三棱針點刺,擠出血2~3滴,每日1次(針前皮膚消毒)。5.梅花針療法(1)點刺第3~4腰椎以上脊柱兩側(重點在患眼同側的臀明穴和1~4頸椎旁)。以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次,每次約10分鐘。(2)在背部3~7胸椎旁開1.5寸,相當于肺俞穴~膈俞穴之間,用碘酒,酒精常規(guī)消毒皮膚,用拇指、食指平握梅花針后端,用手腕力由輕到重敲打,至皮膚發(fā)紅且有間斷針尖狀出血為止。停刺后,用酒精棉球消毒皮膚,覆無菌紗布,隔日再刺。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一般認為,本病是全身疾病的一種局部過敏性炎證,多見于結核、梅毒、麻風及結締組織 病。治療上首先應針對病因,同時全身或局部使用激素為治療本病的重要措施。局部可熱敷、 散瞳,口服水楊酸鈉、消炎痛、保泰松等。中醫(yī)治療以瀉火解毒、涼血散結為主,輕癥可用鞏膜炎方(生地、赤芍、丹皮、紅花、歸尾、黃芩、知母、連翹、夏枯草)。重證可用還陰救苦湯;病變后期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可選用養(yǎng)陰清肺湯。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