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名名藥
我們對中藥的認(rèn)識,往往是從廚房開始的。蔬菜、水果的時令養(yǎng)生和治病,香料、配料的使用,食物的烹飪和搭配的宜忌,都使我們很早就建立了藥食同源的常識。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人,人人都是中醫(yī)。
中藥的藥名,是很有內(nèi)涵的。古人在命名中藥時,是頗費腦筋且智慧非凡的。我們?nèi)绻x懂了藥名中蘊含的豐富內(nèi)容,那對準(zhǔn)確使用中藥是很有幫助的。
大部分中藥,從古至今,曾經(jīng)有過多種名稱。人們在長期的使用中,固定下來一種最貼切地反映該藥的性能、外觀、產(chǎn)地、入藥部位、功效等突出特征的藥名,這些藥名準(zhǔn)確易記,名里含義,所以,人們就用它作為正名,其他曾經(jīng)用過的名就不再使用了。
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藥學(xué)專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簡稱《本經(jīng)》)對藥物的命名,充分反映了古人對藥物的觀察、使用、療效的認(rèn)識非常精準(zhǔn),后世藥學(xué)著作里雖然不斷地增加藥物,但其藥名的命名方式方法均師承《本經(jīng)》。
本文試圖以解讀藥名入手,揭示出古人想通過藥名告訴我們什么,幫助讀者更方便地記憶中藥和準(zhǔn)確地使用中藥。
一、通過藥名就知道藥性
人體有病,是由于陰陽失去平衡造成:或陰虛陽亢、或陰盛陽衰。植物由于靜止、不能移動地生長在某個固定的風(fēng)土條件下。沙漠里、山林中、陰濕地、向陽坡等等不同地方的植物,秉受不同的風(fēng)(氣候)土(地質(zhì))而長成,很容易自然地具備明顯的寒熱溫涼各性,辛甘苦酸咸各味(形、色、氣、味)。中醫(yī)正是利用植物所具有的這些陰陽偏性,去對應(yīng)地糾正人體失衡的陰陽偏性,使陰陽恢復(fù)平衡,則人體機(jī)能正常,轉(zhuǎn)而健康。中醫(yī)稱健康人為平人,即指體內(nèi)陰陽處于平衡狀態(tài)。
中醫(yī)診病,要“首辨陰陽”;中醫(yī)治病,要準(zhǔn)確把握藥物的陰陽屬性,以圖針對病情,正確遣藥組方。中藥的性能是藥名里潛藏的最重要的信息,我們首先把它揭示出來,以方便正確地選藥。
古人把中藥的性(又稱為氣)分為寒熱溫涼四性(氣),依照陰陽學(xué)說,溫?zé)岫酝瑢訇,寒涼二性同屬陰,只是程度不同。?dāng)代在使用中,習(xí)慣只說中藥的寒溫二性,再加上為數(shù)不少的平性藥,就有了寒、溫、平三性之說,這個三分法,較四分法更為科學(xué)。本文研究的藥物,均選自我國當(dāng)代中醫(yī)藥教材《臨床中藥學(xué)》中的植物類藥物,且使用三分法來分析各藥的性(氣)與其藥名之間的密碼聯(lián)系。
寒性藥:
在正名、別名、習(xí)稱中含有如下字的藥物,多為寒性藥:地、母、女、陰、水、苦、膽、寒、冰、坤、茹、青、冬,如:
正名 | 曾用名 |
地髓 | |
地骨、地輔、地節(jié) | |
山地瓜 | |
地熏 | |
地丁、黃花地丁 | |
土茯苓 | 山地栗、地胡苓 |
地精、土精、土參 | |
地血 | |
白茅根 | 地菅、地筋、地節(jié)根 |
苧麻根 | 天青地白草 |
地蘇木、地血 | |
地螺絲、冰球子 | |
地蝦 | |
地老鼠 | |
地苦膽 | |
益母草 | 坤草 |
川貝母 | |
地扁竹、黃知母 | |
冬青子、女貞實 | |
女華、女節(jié)、女莖、陰成 | |
水瀉 | |
水蓈蔃 | |
馬兜鈴 | 水馬香果 |
水旱蓮、墨水草 | |
水萍、水白、水蘇 | |
水莽草 | |
水前胡 | |
水槐、地槐、苦? | |
苦楝 | |
三叉苦 | |
苦櫪木、苦樹、苦榴皮 | |
野菊花 | |
敗醬草 | |
膽南星 | |
苦榛子、小苦楝 | |
雪膽 | 苦金盆 |
龍膽白薇 | |
金果欖 | 地苦膽 |
水竹茹、竹二青 | |
青葙子 | |
大青葉 | |
青小豆 | |
紅冬青 | |
水楊藤 | |
冬桑葉 |
至于有個別熱性藥的藥名里也出現(xiàn)寒性藥特征字,對于這個現(xiàn)象,要分別分析,如:
人參,別名土參、土精、地精:生長于北方“上黨山谷及遼東、“多于深山背陰近椵漆樹下濕潤處”《本經(jīng)疏證》,古人多生用,《本經(jīng)》注明其性“微寒”,在當(dāng)時是符合實際的,藥名中自然就有表示寒性、陰性的字眼;后來,為了便于儲存,人們將其制為干品:曬參、紅參,其性轉(zhuǎn)溫,也是正確的,所以現(xiàn)代中藥教材標(biāo)注其性“微溫”。
半夏,別名地文、水玉:和人參一樣,屬于“生寒熟溫”《本經(jīng)》,由于生品毒性大,必須炮制后用。炮制后其性轉(zhuǎn)溫。
熟地黃:與上兩味藥相同的解釋,“生寒熟溫”。
紫菀,別名青菀:此藥古人之所以可名為“青”,是由于紫菀的功效(無論寒熱病癥,都可以使用)所決定的,它入肺經(jīng),解郁開結(jié),不論是寒凝所致還是熱郁而成,可以說它具有寒、熱二性。
《本經(jīng)》: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jié)氣;
《臨床中藥學(xué)》:咳嗽有痰、咯痰不爽者,無論寒熱虛實,皆可配伍應(yīng)用。
款冬花,白術(shù)(別名冬術(shù)、冬白術(shù)): 此處的“冬”字,表示該藥于冬季采收,“款”為到、至之意。
熱性藥:
在正名、別名、習(xí)稱中含有如下字的藥物,多為熱性藥:香、辛、陽、姜、辣、椒、紅、甜、肉、脂。如:
正名 | 曾用名 |
香茹、香草 | |
香五加 | |
廣藿香 | 土藿香、山茴香 |
谷香、香子、小香 | |
丁子香、雞舌香 | |
八角茴香 | |
芳香、香棒、香白芷 | |
香獨活 | |
香蘇葉 | |
香果 | |
石菖蒲 | 香菖蒲 |
野茴香 | |
黃瑞香、爬巖香 | |
小辛、少辛 | |
辛矧、姜樸花 | |
風(fēng)姜、良姜 | |
猴姜、毛姜、申姜 | |
山姜黃、綠姜 | |
白術(shù) | |
茶辣子、米辣子 | |
香荊芥、姜芥 | |
澄茄子 | 山雞椒、山香椒 |
山花椒 | |
紅豆蔻 | |
山里紅、紅果 | |
甜蓯蓉 | |
蜀脂 |
二、以功效特征命名,觀其名,即知其用處:
正名 | 功效解析 |
又名屏風(fēng),防治風(fēng)邪也。祛風(fēng)解表、祛風(fēng)濕。 | |
升陽舉陷、透疹解熱。 | |
知母 | 以其滋陰、益水之效而名。 |
決明子 | 清肝除熱,以決目明。 |
瀉,瀉利腸道,治便秘; | |
澤瀉 | 水澤泛身,健康受損,該藥可瀉利泛濫的水液。 |
女人以肝為天,此草活血調(diào)經(jīng),有益于女人。 | |
骨碎補(bǔ) | 骨頭碎了都能補(bǔ)。補(bǔ)腎強(qiáng)骨,活血續(xù)傷。 |
安定神志,使不忘,使強(qiáng)志。遠(yuǎn),即強(qiáng)、倍增之意。 | |
入心、肝經(jīng),使心肝安和,情志歡悅而收解郁安神之效。 | |
鎖陽 | 補(bǔ)腎陽、益精血,治療陽痿、不孕。如同鎖住了腎陽。 |
yin羊藿 | 前人觀察到羊吃了這種草后性交能力增強(qiáng)。補(bǔ)腎壯陽,強(qiáng)筋骨。 |
補(bǔ)骨脂 | 溫腎陽、固腎氣。腎為骨之本,補(bǔ)腎即補(bǔ)骨。 |
益智 | 補(bǔ)腎、溫脾,從而健腦益智、延緩衰老。 |
補(bǔ)肝腎、強(qiáng)筋骨,利于受損筋骨的愈合,可續(xù)接斷骨。 | |
須發(fā)烏黑、延緩衰老。 | |
補(bǔ)益肝腎、固精縮尿。服后夜間不需起夜,可將尿盆扣覆不用。 | |
消腫瘤、祛風(fēng)。 | |
尋找并祛除骨中的風(fēng)。祛風(fēng)濕、舒筋活絡(luò)。 | |
辛夷 | 辛,味辛;夷,用之平安,“化險為夷”。 |
舒筋活血。 | |
治關(guān)節(jié)酸痛、屈伸不利。 | |
功效與風(fēng)有關(guān),祛風(fēng)濕、舒筋,等等。 | |
具通利之性,活血通絡(luò)、利水消腫、通下乳汁。 | |
絲瓜絡(luò) | 絡(luò),與經(jīng)絡(luò)有關(guān),舒筋活絡(luò)、祛風(fēng)活血。 |
能使?jié)駸釢B泄而清熱解毒。曰漏,泄水也。 | |
有病無病服后很靈的芝草。 | |
女貞子 | 女,如也 |
敗醬草 | 醬,是積日醞釀而成,如暑天被酷日暴曬過的水有毒,用來洗澡,必生瘡癰。所以,醬中有毒,而此草能敗醬中之毒,故以名。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排膿。 |
遂,1意(動詞)墜、沉;2意(名詞)排水溝、水道。瀉水逐飲,消腫散結(jié)。甘,產(chǎn)于甘(甘肅)。 |
三、以產(chǎn)地名命名的方式
自然界的地形錯綜復(fù)雜,土質(zhì)多種多樣,小氣候千變?nèi)f化,導(dǎo)致生態(tài)環(huán)境各不相同。即便是相同的植物,在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繁衍、進(jìn)化,形成同種植物藥材在性能、功效及毒副作用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歷代醫(yī)藥家十分注意中藥的產(chǎn)地和療效之間的關(guān)系,為了用藥的準(zhǔn)確,從《本經(jīng)》開始,不少藥名就被直接冠以產(chǎn)地名,這就是道地藥材。如:
中藥 | 道地產(chǎn)區(qū)、原產(chǎn)地 |
巴豆、巴戟天 | 古時巴郡,今長江三峽地區(qū)。 |
四川。 | |
山西上黨地區(qū)。 | |
古時山東東阿地區(qū)。 | |
廣東。 | |
陜西華山。 | |
化橘紅 | 古時廣東化州。 |
秦艽、秦皮、 | 古時秦國,今陜西。 |
吳茱萸 | 古時吳國,今浙江。 |
浙江。 | |
古時銀州,今銀川。 | |
古天竺國,今印度。 | |
古時由西域引進(jìn)的域外藥物均冠以“胡、洋、番”。 | |
產(chǎn)自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
另外,有的藥物是由域外引進(jìn),其藥名是直接音譯過來的,如:
中藥 | 外文名及來源 |
Piper, 為胡椒科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植物。 |
四、以根、根莖、塊根入藥的:
中藥里有很多名中含“根”字的藥,容易辨認(rèn)(此處予以省略),而同為根部入藥,但不以“根”字入名的藥也有很多,其中,有的藥名中具有根標(biāo)志的字,我們可以記住,如:
1、參
稍微了解中醫(yī)中藥的人都有個困惑,為什么很多藥的藥名里都有“參”字?它代表什么意思?一查漢字字典,參字在字典里的解釋其詞義源頭是星宿,我始終覺得不對,想把它糾正過來。怎么是星宿,這些藥都和星宿有聯(lián)系嗎?非也!
“參”字在甲骨文中已被發(fā)現(xiàn),以郭沫若為主編的《甲骨文合集》的第六冊載有象形文字參(本文缺),這一象形文字屬上下結(jié)構(gòu),上部是人參地上部位,顯示出傘形花序、多個人參花的特征(古以三代表多數(shù))。另一說為參的盧(蘆即根莖,也稱地下莖,即主根頂端細(xì)長部分,俗稱“蘆頭”。每年秋季地上部分脫落,在根莖上留下一個莖痕,俗稱“蘆碗”,其數(shù)量隨參齡增加而增加,也是鑒別參齡長短的主要標(biāo)志);下半部的“大”字是雙腿邁步形態(tài)的“人”形,即代表人參根;“大”字下三撇代表參須(同樣以三代表多數(shù))。人參是根部入藥的,所以,后來凡冠名有“參”字的藥皆為根部入藥,他們這些藥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即根,如黨參、苦參、玄參、丹參、太子參、拳參等等,根!參的本義,草本植物之根。人參,即長的象人形的根;苦參,味苦之根;玄參,顏色烏黑的根;太子參,適宜兒童服用的人參 。等等。。。
如有疑問,請看成語:“參差不齊”。這個成語 的意思就是如“參”的根須一樣長短不齊,“差”即錯落,交錯的意思。只是,此處的“參”字不讀“shen1”,而是讀“cen1”
2、根的標(biāo)志字(含藥性意義):
| 人參、黨參、丹參、苦參、玄參、西洋參、南沙參、北沙參、拳參、紫參、華山參 |
姜(溫) | 生姜、干姜、高良姜、炮姜、姜黃、 |
術(shù)(溫) | 白術(shù)、蒼術(shù)、莪術(shù)、 |
本(溫) | 藁本。本,即根。 |
芷(溫) | 白芷。止,《說文解字》:“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凡止之屬皆從止! |
連(寒) | 黃連。根株蔓引相連,多者有幾百根,故名連,根相連,其色黃,黃連。 |
五、名與實不符之類:
藥名 | 字面意義與實際不符 |
天花粉 | 栝樓的塊根,舊時加工成粉入藥,現(xiàn)多切成小塊入藥。 |
以根部入藥,不是以草(地上部分)入藥。 | |
紫草 | (同上) |
茜草 | (同上) |
黃藥子 | 纏繞草質(zhì)藤本植物黃藥子的塊莖。(同上) |
多年生小草本植物天葵的塊根。(同上) | |
蚶科動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貝殼。(同上) | |
一些漆樹科植物葉上的蟲癭,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同上) | |
常綠攀援藤本植物菝葜的塊根,與異養(yǎng)菌類茯苓不同。 | |
甘遂 | 本藥味苦,名中“甘”字非甜之意,而是產(chǎn)地甘肅。 |
六、以其生長特點、形狀特征、采收時節(jié)等命名之類:
藥名 | 特 點 |
入夏即枯的草本植物。 | |
車前草 | 極易生長,普遍、處處皆生,古時車行不論何地,輪前都有此草,故名:車前草。 |
韋、柔皮也,如成語“韋編三絕”。滿布石上生長、貌如牛皮的植物。由此可知,“石葦”是誤名。 | |
金錢草 | 葉片狀如銅錢,所以名之。 |
異養(yǎng)的菌類,附于竹根,得霹靂(雷雨天)而生,故名。又名:竹苓、雷實。 | |
取其一枝,其葉與枝在一個平面上,呈扁平狀,故名側(cè)。 | |
因其播種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長三個葉柄, 每個葉柄生七個葉片,故名三七。 | |
茜草 | 茜,大紅色也。其根外皮紫紅色。又名:地血、茜根。 |
其莖有節(jié),狀似牛膝,故名。 | |
昆,大也,如“昆仲”(昆為兄,仲為弟);布,展開如布。昆布就是海帶。 | |
纏繞藤本植物何首烏的藤,因其夜里會相互交合而名。 | |
藤本植物,其莖枝上長有向下彎曲的鉤,故名。 | |
雞血藤 | 割開其藤,流出紅色汁液,切片斷面呈紅色,故名。 |
攀緣木質(zhì)藤本植物,其根須包絡(luò)石上生長。 | |
人參 | 參,即根,狀如人形的根。 |
浮萍 | 水平浮于水上的草。 |
草質(zhì)莖,其體質(zhì)似麻,色黃,故名。 | |
細(xì)辛 | 其根叢生且細(xì),味極辛,故名。 |
秦艽 | 秦,產(chǎn)于秦地;艽、糾也。其根分叉,扭曲相交糾,呈麻花狀,故名艽。 |
開花后,果實即分開兩瓣,相對而翹,故名。八月采下果實,陰干,即成。 | |
古名因陳。生長特點是,因舊苗而生,故名因陳!耙稹,強(qiáng)調(diào)其草本也。 | |
因該草有濃烈的魚腥氣而得名。 | |
馬齒莧 | 其葉形如馬齒,故名。 |
其果實大者如雞子,長白毛寸余,恰似白頭老翁,故名。 | |
其果鮮食回甘,故名。又名:青果、油甘果。 | |
跖,腳掌也。其葉形如鴨掌,故名。 | |
其花初開時黃色,盛開時白色,故名金銀。 | |
豨薟草 | 豨,古指豬,該草有類似豬身上的氣味,故名。 |
其氣味異臭,故名。 | |
白及 | 白,其根色白也;及,其塊莖間相互連及,故名。據(jù)此可知,“白芨”為誤名。 |
其外皮黑褐色,形狀如豬屎,故名。 | |
其皮上有虎紋,故名。 | |
附子 | 烏頭的母根稱烏頭,附著于母根生長的稱附子。 |
沉香 | 沉,入水即沉;香,其香氣濃,故名。 |
竹茹 | 茹,柔軟也。竹的莖稈刮去外皮,將中間層刮成絲條,細(xì)軟有彈性,即竹茹。 |
瀝,點滴流出也。新鮮竹竿經(jīng)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 |
蛇床子 | 蛇喜臥于其下,且喜食之,故名。 |
半夏 | 于六月(夏季的一半)采挖,故名。 |
款冬花 | 款,即到達(dá)之意,冬天12月地凍前開花,故名。 |
以其塊根叢生,數(shù)目多,故名。 |
七、 “苓”,寄生、異養(yǎng)菌類的標(biāo)識:
正名 | 別 名 |
茯苓 | 寄生于松根上,松根腐后而生,古人認(rèn)為其有靈氣。古名:伏靈。 |
豬苓 | |
雷丸 | 寄生于竹類的根部,又名竹苓。 |
總引:
綜上所釋,每每將用某味中藥,觀其名,思其義,總會對正確運用有所幫助,本文拋磚引玉,想必讀者定有更精妙的心悟:
中藥 | 解義 |
沉香 | 質(zhì)重,入水即沉,有香氣,可以此辨別真假。香,即味辛,性溫。據(jù)此可知它有發(fā)散、走竄、理氣并溫里補(bǔ)陽的功效。據(jù)這些功效推知它至少入肺、腎二經(jīng)。 |
丹參 | 皮呈紅色,以根入藥。紅為火,為血,知其入心、肝二經(jīng)。以參為名的根部藥大多為寒性,據(jù)此可推其有以涼活血化瘀、清熱、寧心并養(yǎng)血等功效。 |
番瀉葉 | 異域引進(jìn),功主瀉利,以葉入藥。據(jù)“瀉”可知其至少入大腸經(jīng),可用于清除積滯,通便的作用。 |
辛夷 | 辛,味辛;夷,用之平安,“化險為夷”。辛發(fā)散,入肺經(jīng),熱性藥。 |
知母 | 母為陰,,知其有滋陰、益水之效,入肝、腎經(jīng),寒性藥。 |
(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