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李 可----------------細說頭痛的診治
    

醫(yī)家薈萃:李 可----------------細說頭痛的診治

頭痛為常見疾病,但是有些頭痛病情復雜,經年不愈,痛苦異常,F(xiàn)將治療頭痛的經驗結合病例說明之。
  一、血管神經性頭痛
  女工李某某,38歲,住院病人,患者因劇烈右偏頭痛7日,于1984年3月24日入院。經某醫(yī)院神經內科診為血管神經性頭痛,經用安絡痛、當歸注射液穴位封閉不能控制,邀余會診。
  見患者面赤如醉,自覺近1個月以來,每到太陽出山便覺有熱流上攻頭面,轟熱難忍。至3月19日拂曉,突覺熱流攻沖不止,右下頜角突然如電擊、火灼,陣陣劇痛,約 3~5分鐘發(fā)作1次。每次發(fā)病,皆從下頜角頰車穴下方呈弧形向后經風池穴竄至右太陽、下關復入頰車穴。如此反復發(fā)作10余次,戛然而止,移時又發(fā)作如前。每日5時痛起,日中痛劇,下午5時漸松,太陽落山痛止,入夜則如常人。每日如此循環(huán)不已,已17日。便燥口干,雙膝獨冷,夜難成寐。脈洪大而虛,舌光紅無苔。脈證合參,當屬腎陰虧損,陰不抱陽,水淺不養(yǎng)龍,故龍雷之火上奔無制。陰虛之患,寅末日將出而病,日中陽氣大盛,故病重。日落陽氣衰,得天時之助而暫愈。入夜陰氣漸充,故如常人。法宜大劑滋水,導龍歸海,引火歸原,佐入酸甘柔肝緩急:
  引火湯(九地90g,鹽巴戟肉、天冬、麥冬各30g,云苓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草30g,棗仁30g,葛根60g。
  4月6日再診,藥進3劑,藥后當天熱流攻沖之勢大緩,次日轟熱止而痛亦止。偶于下午2~3時有短暫發(fā)作,一閃即過。脈斂,面色轉淡,舌上生出薄白苔,帶原方3劑出院。追訪3年未復發(fā)。
  二、三叉神經痛
  某女,55歲。1984年3月26日初診,患“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8年,屢用酒精封閉、針灸,服中藥百劑皆無效。近年來發(fā)作頻繁,外受風寒、大喜大怒、過度勞累、高聲講話、咀嚼食物、洗臉刷牙、打呵欠皆能觸發(fā)。8年前僅下頜枝患病,2年之后累及上頜枝,1983年冬,眼枝亦病。以為齲齒作痛,牙已拔光。病勢日見嚴重,以致不敢進食咀嚼,以流質食物維持不餓,致消瘦脫形,弱不禁風。此次發(fā)病已3日:病前無故右眼赤如鳩目,淚如泉涌,日夜不止,右耳鳴如潮聲。今晨,因大聲呼喚幼子起床,冷風拂面,突覺畏寒。同時覺有熱氣從右腳心沿腿之內側上攻頭面,迅如閃電。旋即整個右頭部如蛇咬蝎蟄,火灼電擊,劇痛嚎哭,驚擾四鄰。每發(fā)作1次,約5分鐘,頻發(fā)30余次,已歷3小時之久。診脈洪大無倫,舌干紅無苔。頭暈腳軟,足膝冰冷,口干,便燥3~4日一行;颊吣暧馕逖I氣已衰,腎陰下奪,陰不戀陽。時值春令,陽氣升發(fā)。腳底為腎經循行始發(fā)部位,龍雷之火不能下安宅窟,循經上攻,上奔沖擊無制。擬傅山引火湯合芍藥甘草湯大劑,滋陰戀陽,引火歸原,柔肝緩急,以制雷火,處方:九地90g,鹽巴戟肉、天冬、麥冬各30g,云苓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草30g,棗仁30g,葛根60g。3劑。
  3月29日二診:藥后腳底上沖之氣已斂,發(fā)病次數逐日減少。每有發(fā)作,一閃即過,已可耐受。洪象已斂,目赤、耳鳴均愈?紤]多年痼疾,久痛入絡,佐以蟲類搜剔,更加細辛引入少陰而驅伏寒,兼寓火郁發(fā)之之義。
  原方加細辛15g,水煎服。另全蟲12只、蜈蚣2條,研末沖服。
  4月4日三診:上方服1劑發(fā)作停止,已4日未發(fā)。全家人大喜過望。其夫戲云:真如死囚遇大赦,不用提有多高興了。囑原方再服3劑鞏固。追訪10年,未復發(fā)。
  按:本病為臨床常見疑難病之一。各家多從風、寒、痰、火、瘀論治,或可見效于一時,后必復發(fā)。蓋本病正虛為本,病機在腎,當從腎論治!端貑栁迮K生成篇》:“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笨v觀歷年病例,約在百人之數,悉屬腎陰下虧,龍雷之火上燔,無一例外。病程愈久,病機愈顯。蓋腎為先天之本,內寄命門真火,為水火之臟。腎中水火,共處一宅。水火相抱,陰平陽秘。水足則火藏于下,溫煦臟腑,統(tǒng)領一身之氣化,是為健康無病。若因外感內傷,致水虧于下,則火失其制,古人喻為水淺不養(yǎng)龍,于是離位上奔;或腎水寒極,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歸原之證。且肝腎同源,腎水既虧,肝失滋榮,肝中所寄雷火,勢必隨腎中龍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勢,而見種種上熱見證,如頭痛、頭暈、牙痛、齒浮、鼻衄、齒衄、目赤如鳩、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鳴如潮、口舌生瘡、咽痛如火灼等。病機既明,當用“甚者從之”之法。水虧者,以引火湯壯水斂火,導龍歸海;水寒者,以引火湯加油桂1.5g,飯丸先吞,溫臟斂陽,引火歸原。若誤以實火正治,苦寒直折、釜底抽薪諸法,非但不能愈疾,反致變生不測。西晉王叔和注解《內經》,對龍雷之火的病機、治則有詳盡闡發(fā),宜精讀。中醫(yī)學著名的調燮陰陽***: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還有五行生克制化,“亢害承制”諸論,皆源出于此。
  龍雷之火為臟腑內生虛火,與六yin外邪實火大不相同。有以下5點,可資鑒別:
  1.雙膝獨冷,上下溫度如常,獨膝蓋部其冷如冰;
  2.來勢暴急跋扈,如迅雷閃電,頃刻生變,外感多漸變,火不歸原多突變;
  3.隨陰陽盛衰之年節(jié)律、日節(jié)律演變,天人相應現(xiàn)象最著,如冬至陽生則病,春令陽升轉重,夏至陰生漸緩,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緩,入夜自愈;
  4.熱勢轟轟,或由腳底,或由臍下,上攻頭面,外感無此病象,若出現(xiàn)此象,按火不歸原論治,誤用苦寒直折則危;
  5.不渴尿多,渴喜熱飲。
  以上為火不歸原證治之大略。三叉神經痛必挾雷火,因巔頂之上惟厥陰可到。肝火暴虐,在大滋真陰引火歸原之中,必佐柔肝寧絡之品為妥。全方組成如下:
  熟地90g,鹽巴戟肉、天冬、麥冬各30g,云苓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草30g,細辛15g,水煎服。另全蟲12只、蜈蚣3條,研末沖服。
  脾胃虛弱者,易致滑泄,加炭10g,砂仁10g(與熟地拌搗)。
  龍雷之火上奔無制者,加油桂粉1.5g(刮去粗皮研粉,蒸爛小米為丸,藥前先吞),引無根之火降而歸腎,見效尤速。

  三、頭風痼疾與秘方“偏正頭風散
  凡百治不效,抱病終生,至死不愈之頭痛,古代謂之“頭風痼疾”。史書記載,三國曹操即因此癥,不治而死。或每日定時發(fā)作,或交節(jié)病作,或經前必犯,或由七情過激觸發(fā),發(fā)則頭痛如破,晴脹頭眩,嘔吐涎沫,昏蒙思睡,飲食俱廢。凡此種種,必是“伏邪”作祟。“伏邪”之因,必是患者正氣先虛,外yin六邪襲人,無力鼓邪外透,留而不去。時日既久,由皮毛、經絡漸漸深入于臟,濕痰死血筑成巢穴,深伏不出,遂成痼疾。治之之法,當理清“邪之來路,即邪之出路”,因勢利導,扶正氣,開表閉,引伏邪外透則病愈。
  余在1958年,偶得一則民間專治偏正頭痛之秘方“偏正頭風散”,經臨證反復運用,篩選藥物,調整主輔藥比例,使之恰合上述病理、病機,用治各類各型頭痛痼疾,收到藥到病除之效。而且重訂之后,已大大突破了原方的主治范圍。方如下:
  (紅參、靈脂、制首烏、炒白蒺)、制川草烏、生石膏天麻、川芎、白芷、甘草各12g,細辛、芥穗、防風、羌活、(辛夷蒼耳子、蒼術)、全蝎、(蜈蚣)、僵蠶、地龍、南星、制附子、明雄黃(另研對入)、乳香、沒藥各6g(括號內藥物為筆者所增)。
  上藥共研細粉,日服2次,每次3g,飯后、睡前淡茶水調服。本方以人參、天麻、定風丹(首烏、蒺藜對藥)補元氣,生津液,補肝腎,益精血,扶正托邪于外;川草烏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表里內外,破沉寒痼冷,驅逐伏邪外透;芎、芷、荊、防、羌活、辛夷、蒼耳、蒼術,芳香透竅,辛散開表,疏風燥濕,開門逐盜;天麻、南星、白附子化痰定風;石膏甘寒清熱,監(jiān)制辛熱燥烈諸品;雄黃、蒼術解毒辟疫;乳香、沒藥化瘀定痛;諸蟲深入血分,搜剔伏匿之邪;白芷一味,號稱植物麝香,芳香濃烈,善通諸竅,與川芎之專理頭痛者相配,可引諸藥上達頭部,直入腦竅,破其巢穴。諸藥相合,對風、寒、濕、痰、火、瘀多種伏邪,皆有透發(fā)之效。似乎寒溫不可同爐,未免駁雜成方。但凡痼疾,必是寒熱膠結,濕痰死血深伏血絡,正可泛應曲當。又由于本方有通行十二經表里內外之功,故對暴感外yin六邪或外風引動內風,全身各部一切突發(fā)性、神經性的眩暈、麻木、劇烈痛癥,1小時即可止痛。本方性味燥烈,偏于攻邪,故對熱病及臟腑內傷所致頭痛則非所宜。
  本方主治各癥:
  1.久年各類型頭痛痼疾,血管性、神經性、眼源性、鼻源性、外傷性腦震蕩后遺癥,腦瘤之頭痛如破及現(xiàn)代一切機理不明之偏正頭痛,2次/日,每次3g,飯后、睡前淡茶水加蜜調服,當日止痛,1周痊愈。病程10年以上者,20日可獲根治,無一例失敗,無一例復發(fā)。
  2.面神經麻痹,病發(fā)1周內就診者,日服3次,每次3g,早、午、晚飯后40分鐘,淡茶水調服,10日痊愈。遷延失治5年以上者,以補陽還五湯原方,加腎四味(枸杞子、菟絲子酒泡、補骨脂淡鹽水炒、仙靈脾)各20g,白芷10g,煎湯送服散劑,一月可愈。
  3.多發(fā)性神經炎之肢端麻木疼痛,辨證多屬氣虛失運,兼夾濕痰死血。服用本方,中病即止,不可過劑。后以補陽還五湯加腎四味(枸杞子、菟絲子酒泡、補骨脂淡鹽水炒、仙靈脾)各10~30g,豨薟草30g,白芥子10g,炒研,治本,以杜再發(fā)。
  4.急性風濕熱關節(jié)劇烈腫痛,以蒼術白虎湯(蒼術15g,生苡仁45g,黃柏30g,豨薟草50g,紅豆、生山藥知母、炙草各30g,生石膏250g,赤白芍各45g,下肢加川牛膝30g),煎湯送服散劑3g,3次/日,蜜水調服,10日內可以痛止腫消。后以豨薟草500g,黃酒拌,九蒸九曬,研粉蜜丸10g重,日服3次,每次1丸,服完即獲根治,并可避免演化為風心病。
  5.急慢性風寒濕痹,急性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急性期,輕癥單服散劑4g,2次/日,飯后睡前淡茶水加蜜1匙調服,當日止痛,10日痊愈;重癥,以生芪120g,當歸、附子、川烏、防風、黑小豆、老鸛草、豨薟草各30g,麻黃先煎去沫15g,細辛20g,桂枝、杭白芍各45g,炙甘草60g,蜂蜜150g,鮮生姜45g,大棗20枚,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600ml,3次分服,3小時1次,每次調服散劑3~4g,腎虛腰困如折者加腎四味(枸杞子、菟絲子酒泡、補骨脂淡鹽水炒、仙靈脾)各30g,約 20劑可獲根治。
  本方與培元固本散(胎盤1具、大三七、血竭、炮甲珠、琥珀、紅參、茸片各30g)合方,加九制豨薟草,變散為丸,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卓效。
  所列湯劑,即仲景烏頭湯之加味改良方,方中增入防風、黑小豆,兩倍量之炙甘草,大劑量蜂蜜、鮮生姜、大棗,更加水文火煮2小時以上,可有效破壞烏頭劇毒,治病救人而無害。余一生運用此方在萬人次以上,從無一例中毒。仲景方能治大病,救急痛,愈痼疾,是攻克疑難大癥的仙丹妙藥。后世由于配伍不當,煎煮不遵法度,偶有中毒事故發(fā)生,遂使當今中醫(yī)界畏烏附如蛇蝎,因噎廢食,棄置不用,使仲景起死回生妙方有絕傳之虞。
  6.寒凝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之電擊樣劇痛,以改良烏頭湯重用生芪至240g,合仲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必須原方折半計量)煎湯送服散劑3~4g,益氣破瘀破沉寒痼冷,開冰解凍,12小時即可止痛。余治愈本型病人9例,其中一例患者高某某,雙下肢血檢閉塞性脈管炎,合并心肌后壁梗死,并發(fā)劇烈心絞痛,上方加麝香1g,3次熱黃酒送下,4劑諸癥均退,繼服散劑半月,注射毛青冬15盒而愈,今猶健在,已近八十高齡。
  7.中風后遺癥之關節(jié)變形,肌肉萎縮,痿廢不用,以本方1料3g,3次/日,淡茶水加蜂蜜1匙調服。另備制馬錢子粉198g(與本方等量)另包,單服,以準確掌握劑量。每睡前溫開水送下0.6g,10日后漸加至0.8g,極量1g。服后以感覺全身肌肉筋骨緊張有力為驗,即以此量為準服用。如出現(xiàn)強直性痙攣之苗頭,即為過量。勿須驚慌,服涼開水1杯即解,然后調整至適量。服藥初期,醫(yī)者應密切觀察,以定準有效劑量。服藥期間,忌食綠豆及湯。服藥10日,停藥5日,以防蓄積中毒。對本病之康復,大有助益。此法對癲癇亦有效。
  余從事中醫(yī)臨床46年,運用本方42年,經治各類暴發(fā)劇烈痛癥5千例以上,服本方4g,2次/日,淡茶水加蜜1匙調服,半小時內入睡,2小時睡醒,痛即霍然而愈,繼服本方3g,2~3次/日,多數半月即可根治。病情復雜者,加服對癥湯劑。勿忘辨證求本,則可攻無不克。
  曾治1例60歲老婦,晚期溶骨肉瘤,日夜劇痛,服鎮(zhèn)痛片30片不能止痛,已臥床1月。從骨病治腎,雙補腎之陰陽以治本。主方用熟地、附子、川烏、黑豆、骨碎補、胡肉、蓯蓉、腎四味、鱉甲各30g,地骨皮60g,鹽巴戟肉、二冬、云苓、狗脊、杜仲、防風、細辛、干姜各15g,炙草60g,蜂蜜150g,鮮生姜30g,大棗12枚,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600ml,3次分服,每次沖服散劑3g,茸粉、炮甲珠各3g,當日痛緩,白天停服鎮(zhèn)痛片,3日后痛止起床,可到鄰家串門。
  經治各類頭痛3千例以上,其中病程10年以上,歷經中西諸法無效者,占90%以上,服用本方,日服2次,每次3g,當日見效,7日痊愈者,可占98%,無一例超過20日者,無一例失敗,無一例復發(fā)。1978年治張某某,女,25歲,腦瘤術后復發(fā),頭痛如破,嘔涎沫而肢厥,睛突目糊,口眼歪斜,右側肢體失靈。辨屬產后藩籬失固,賊風襲絡,三陰寒凝,大氣失運,濁痰死血深伏腦絡。予改良烏頭湯加吳茱萸30g,生半夏45g,川芎30g,白芷15g,麝香1g分沖,引諸藥直搗病巢。沖服散劑3g,3次/日,一劑痛止嘔罷。后予散劑方加守宮、炮甲珠、帶子野蜂房、川貝、麝香,以夏枯草1500g,依法熬膏合煉蜜為丸15g重,日服2次,每次1丸,以海藻、甘草各30g,煎濃汁送服,相反相成,激蕩磨積,以加強軟堅散結之力,服藥75日赴京復查,病灶消失,恢復工作,現(xiàn)仍健在。
  本方經42年臨床應用,未發(fā)現(xiàn)任何毒副反應。方中劇毒藥川烏、草烏,占全劑的16.6%,而解毒藥甘草、防風、白芷以及反佐監(jiān)制藥石膏則為川烏、草烏之兩倍。加之服用時間在飯后、睡前,更以淡茶水送下(茶性苦、甘、涼,最能瀉火清頭明日,除煩渴,利小便,可制其燥烈。現(xiàn)代藥理實驗證實,茶水中所含鞣酸蛋白,可使緩慢吸收,迅速排瀉),故絕無中毒之虞,正是本方配伍巧妙處。惟方中之雄黃含砷化物,火煅或粉碎過程磨擦發(fā)生高熱,則成紅砒,誤見火即可殺人,故應單味乳缽另研對入。
  近年診余溫課,始在宋代《和劑局方》中查到本方之原始出處,《局方諸風門》項下列“追風散”方一則,藥18味,與秘方相同,惟缺細辛,且主、輔藥之劑量各異。明代龔廷賢著《壽世保元》又轉引于該書頭風門項下,藥味相同,劑量又與局方不同。余在20世紀50年代所得秘方,藥味、劑量又是一變?梢姳痉皆2千多年(局方刊行于1078年,所搜集者皆宋代以前上溯到漢唐時期流傳于民間之驗方)的流傳過程中,吸收了歷代醫(yī)家治療頭痛及一切暴發(fā)性神經痛的成功經驗與心血結晶,可謂集古今治療痛癥之大成,療效卓著之奇方。希能引起國家衛(wèi)生部、中醫(yī)藥管理局高層關注,組織科學研究,臨床驗證,改革劑型。制成高質量特效中藥制劑,為新世紀中醫(yī)藥走向世界,占領國際市場,為全人類健康做貢獻。
-----------此文甚為重要。引火歸源乃是神技,必須精熟。人之虛老,不過器壞神散,什末病離得開引火歸源?!
-----------m.quanxiangyun.cn/rencai/
-----------如何才叫精湛?如何才叫理解?標新立異嗎?

[ 本帖最后由 唐漢醫(yī)學 于 2007/6/27 21:35 編輯 www.med126.com]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