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劉紹武老師“六病”醫(yī)案舉例
    

傷寒雜病:劉紹武老師“六病”醫(yī)案舉例

劉紹武老師“六病”醫(yī)案舉例
一、六病醫(yī)案
(一)太陽病
例一:楊某,男,52歲,干部
一九七二年七月中旬,偶染感冒,遂寒熱頭痛,項強體痛,鼻塞清涕,微咳少痰,屢經(jīng)治療,寒熱不除,頭疼反增,延至八月九日始求余診。視其苔薄白,舌尖紅,脈浮。病雖二十余日并未他變,仍為太陽病,遂與新訂葛根湯。方用:葛根30克、麻黃10克、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甘草10克。兩煎合并,分溫三服。睡前服藥,約半小時后得微汗,一夜安睡。翌晨,寒熱止,體痛除,頭痛銳減,繼進一帖,遂健如初。
例二:溫某,男,48歲,農(nóng)民
一九七三年九月二十日,因事夜間外出,時雖中秋,深夜已涼,著衣單薄,次日遂發(fā)熱惡寒,咳嗽無汗,頭痛體痛。診其脈浮而數(shù),舌苔薄白,舌尖紅赤。此太陽病正證,與新訂葛根湯一帖,依法煎服。服后約一刻鐘,覺周身發(fā)熱,繼而汗出,約二小時許,汗止熱除。一夜安睡,病即霍然。
例三:杜童,男,13歲,學生
七一年秋,忽作頭項強痛,微有寒熱,歷二小時許而漸減。自是,或一、二日,或二、三日則一作,時輕時重,重時則輟學。曾診為“神經(jīng)性頭痛”,未斷治療而期年不除。至七二年八月二十三日就診時,其發(fā)熱為38℃,灑浙惡寒,脈浮而數(shù),苔薄微黃,舌紅少津。此邪熱久居致陰津損傷,證仍為太陽,方用新訂葛根湯。葛根消熱解表,有生津之用,即《本經(jīng)》所謂之“起陰氣”,況邪熱除則津自復,故不必另用生津之品。一劑寒熱除,痛減大半,二劑痊愈。
例四:馬某,男,45歲,工人
自訴于一九七一年冬因落枕,遂頸項強痛,頭部不能扭轉,痛引右臂不能上舉,臥則轉側困難,疼痛難忍,病已年余,雖經(jīng)治療,未見少效。今診其脈平,視其舌尖紅赤。舌尖紅赤乃為熱象,雖無寒熱,但有頭項強痛之核心證在,故當以太陽病論。投以新訂葛根湯,一劑痛減,九劑痊愈。
按:第二例為太陽病初起,故一藥可愈。第一例病雖二十余日,但始終為太陽病而未他變,投以辛涼解表亦應手而瘳。于此亦可知太陽病失治未必必變,亦無七日愈,十三日愈之規(guī)律。第三例并非外感病,但其表現(xiàn)為一派太陽病證候,依太陽病論治,應藥而愈,是故辨證施治又不可為某些病名所囿。第四例亦非外感,僅依核心病論治亦愈,故每病之核心證即為此類病設,但此病必須為陽性病而后可,若屬陰寒,則又當以合病論治。
(二)厥陰病
例一:趙某,女,42歲,家屬
一九七○年,隨丈夫住黑龍江,每逢冬季則見雙手發(fā)冷,未介意。七四年返晉南后,其冷漸趨嚴重,遇冷則雙手厥冷更甚,并現(xiàn)青紫,伴疼痛,得暖后青紫漸消,曾診為“雷諾氏癥”。七五年初冬就診時,氣溫尚暖,而棉手套已不敢少離。診其脈沉細,舌質略淡。此為血不榮末,陽不外達,是為陰寒表證,證屬厥陰。方用當歸四逆湯:當歸15克、桂枝10克、細辛6克、通草6克、甘草10克、赤芍10克、大棗10枚、擘。以水一碗煎半小時傾出,再以水一碗煎半小時,去滓,兩煎合并,作一日分溫三服。約十帖已有明顯好轉,共服六十帖康復如常。第二年冬亦未再發(fā)。
例二:李某,男,32歲,文藝工作者
六四年冬,李參加該團在長春拍攝電影,因彼地氣候較冷,遂覺兩足發(fā)冷而疼,左側尤甚。當即就診,診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屢經(jīng)治療,冷痛日趨嚴重。六五年春來診時,左跗青紫,趾部尤甚,觸之厥冷,拇趾潰爛,及於踱骨,趾痛腐肉已脫,白骨外露。疼痛難忍,入夜更甚,步履艱楚。診趺陽太谿脈右弱,左不可及。寸口脈弦而細,舌質淡紅。此脈道瘀塞,血不下榮,筋肉失養(yǎng),潰而成疽。其逆之陰疽,當屬厥陰,其腫赤腐爛,又參之以火毒。遂以當歸四逆湯溫通行瘀以去其厥,復其脈為主,合四妙勇安湯清熱解毒為輔,更加紅花,雞血藤溫經(jīng)活血為佐,牛膝引血下行為使。方用:當歸30克、桂枝15克、赤芍15克、通草6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棗10枚、銀花30克、玄參30克、雞血藤30克、紅花15克、牛膝10克。水煎,兩煎合并,去渣,作一日分溫三服。并收住入院。因左拇趾肌肉盡脫,請某醫(yī)院外科會診,擬將無肉趾骨切去。某外科主任診后答以不必切除,數(shù)日即可自行脫落。誰知服藥十帖新肉復生,唯趾端創(chuàng)口未合,我們都喜出望外。不意數(shù)日后復潰爛如前狀,百思不得其因。越日,患者告以偶聞藥中缺當歸,遂詢問藥房,答以市內當歸暫缺,未能購入。當歸通經(jīng)活血為方中主藥,既效而復潰恐即其因。于是,患者托人購得五斤,始得服以全方。未及十日,趾肌重生。至四十日,足冷已除大半,足跗之青紫消退,趾端創(chuàng)口縮小如黃豆大,至百二十帖始得愈合,足冷消退,續(xù)服三十帖以作善后,欣喜而歸。
按:此二證雖外受寒邪,然與感邪之全身病變不同。病只限于四末,其位淺,故列入表證,其性為寒,則屬厥陰。病雖非急性外感病,依法治之,病即痊可,更知仲圣辨證論治之大法不獨適用于傷寒,同樣適用于雜病,即原作稱《傷寒雜病論》的意義了。
例三:賈某,男,19歲,學生
素稟不足,萎軟無力。七六年五月,偶因夜出感寒,次日即發(fā)熱畏冷,汗出頭痛,舌質淡紅,口中和,小溲清沏,脈浮大無力,證屬桂枝。方用: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6克、生9克、大棗4枚,一如桂枝湯將息法,一帖而瘥。
按:此證雖為外感表證,但一派陰象,屬表之陰證,故列入厥陰!秱摗吩疲骸疤柌,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备【徝}謂脈馳緩無力,與此證之浮大無力同,故此證為桂枝之的證也。論中以太陽病論者,謂其為發(fā)熱之表證,此論其標也。其本質為陰寒之表證,此處列入厥陰,論其本也。視《傷寒論》第二條“名為”二字,可知仲師并不將“中風”證作為標準太陽病論。
例四:楊某,女,62歲,農(nóng)民。
患者于1974年12月7日,因飲食不節(jié)出現(xiàn)心窩部疼痛,為持續(xù)性,有時加重,伴有惡心,食欲不振。三天未排便,無發(fā)熱,惡寒。于12月12日住院,診時疼痛輾轉不安,呻吟,脈大無力,苔賦黃,心窩部有輕度彌漫性壓痛,無反跳痛。用小承氣湯下之:大黃9克、厚樸15克、枳實15克。服藥后約3小時排便三次,為前、后,后兩次為黃色水樣稀便,腹痛明顯減輕。第三次排便后出現(xiàn)四肢冷,以肘膝以下為明顯。心慌,脈沉細,口唇紫甜。本為太陰陽明合病,誤下而致為厥陰。急用當歸湯救之:當歸15克、桂枝6克、赤芍9克、細辛6克、甘草6克、大棗15克,水煎服。服藥約24小時后紫甜消失,四肢漸溫暖,脈細較前稍有力,約6小時后,諸癥完全緩解,又住院2天病愈出院。
例五:白某,女,50歲。
平素體弱,自言近幾年常出“虛汗”,有時汗下如珠,伴乏力,服中西藥不可知其數(shù),無明顯效果。1969年5月24日門診,脈弱無力。用桂枝湯: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4枚。遵桂枝湯服法,服一劑后,觀察多日,未再出現(xiàn)“虛汗”現(xiàn)象。
(三)少陽病
例一:辛某,女,56歲,藥劑士
七八年元月患感冒,發(fā)熱惡寒,頭項強痛,身痛無汗,涕淚交流,口干舌燥,證屬太陽,與新訂葛根湯一服而差。越三日,復發(fā)熱,不惡寒。日晡熱起,黃昏轉甚,子夜?jié)u減,清晨最輕。胸中熱煩,呼吸促迫,口舌干燥,但頭汗出,脈滑而數(shù),舌質紅絳,尖有紅刺,小便黃赤,證屬少陽,疏新訂黃芩湯。方用:黃芩30克、柴胡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大棗4枚,擘。兩煎合并,分溫三服。晨昏三服盡,遍身熱微汗出。至晚十時,熱退身涼。繼進一劑,諸癥悉愈,糜粥調養(yǎng),一周康復。按:無形之部熱充斥,為少陽正證,投少陽主方直折其熱,病即已。
例二:趙某,男,43歲
七二年六月十九日下午,突發(fā)寒熱,體溫旋即升至39.6℃,約一時許惡寒罷,但發(fā)熱。翌晨,面目及下肢皆腫,并有肢體麻木,小便不利,溲色紅赤。某醫(yī)院查尿:蛋白(卅),顆粒管型(十)紅細胞(十),白細胞(十)診為急性腎炎。為治療五日,除熱退之外,余皆如前。二十五日始來求診。診得脈象滑數(shù),舌紅苔黃而燥。其身熱雖退,而無形之邪熱仍充斥于三焦,決瀆失職遂為小便不利而浮腫,耗爍陰津遂使舌苔黃燥而口渴,灼傷血絡迫血妄行而溲赤,凡此皆無形之邪熱為患,證屬少陽。非清則無以制其熱,非滲則無以去其濕,非滋則無以救其陰,豬苓湯清熱且滲濕,利水而滋陰,正的方也。愛疏方:豬苓30克、茯苓30克、澤瀉9克、滑石30克、阿膠9克。先煮四味,取汁半升,內阿膠烊化,一日分溫三服。次日復診,浮腫已消太半。渠云:一服則小便轉多,三服盡則尿倍於常。查尿:蛋白(十),管型(一),紅細胞少數(shù),白細胞少數(shù)。藥已大效,不必更方。連進五帖,諸證悉退,查尿如常。
例三:馮某,女,18歲,學生
一九七七年夏,忽得寒熱,自以為感冒,服解熱劑。至次日惡寒止而但發(fā)熱,始入某院就醫(yī)。除白血球增高外,一切檢查皆正常,未能確診為何病。輸液一周,熱勢不減,而邀會診。視其顏面潮紅,汗出臻臻,觸之烙手,煩渴引飲,呼吸氣粗,大便微乾而一日一行,小便短赤,舌質紅赤,脈洪大無倫,重按豁然。與白虎加人參湯。生石膏60克、知母20克、黨參30克、甘草10克、粳米一把、一劑而煩熱減,再劑而病悉除。
按:熱勢鴟張,日輸液二千毫升,更飲水無度,煩渴不已,可謂大煩渴不解,更兼脈象洪大,其不僅熱盛而陰傷,更兼亢熱之下微露陰象,則已非白虎湯所能療,如純用白虎則英恐玉石俱焚而危殆立至。故遵仲圣法于白虎中加入人參,不僅生津,更加益氣。
例四:李某,男,37歲,工人
先有胸中煩熱而滿,口燥咽干,積一年不愈,又增頭暈耳鳴,易躁善怒,經(jīng)神經(jīng)科檢查,診為“神經(jīng)性耳鳴”,治療年余未效,而來求診。證狀如前,更加微聾,口渴喜冷飲,小便色黃,脈象滑大,舌尖紅有芒刺,證屬少陽,與新訂黃芩湯。黃芩30克、柴胡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大棗4枚,擘。二劑口燥止,六劑諸癥除。
按:此非外感,而以六病繩之,證屬少陽。六病辨證之法不獨為外感設也。緣熱郁胸中,為滿為煩,久之不去,則上干清竅,又為頭暈,為耳鳴。今據(jù)胸中熱煩一證而投黃芩湯,邪熱一去,諸證立已。
(四)少陰病
例一:常某,男,32歲,農(nóng)民
一九三二年春,上黨地區(qū)疫氣流行,染者甚眾,常某所住之村共三百戶即有七十余戶染疫。常某染病三十余日,經(jīng)汗下后,高熱雖退,正氣亦衰,心悸氣怯,神識恍惚,精神萎頓,全身瘦削,身重踡臥,無力轉側,背冷惡寒,面色蒼而滯,舌痿瘦淡紅,微有薄苔,脈弱無力。此大病雖差,然氣陽大損,證屬少陰。投附子湯。方用:附子9克、人參9克、蒼術15克、白芍9克、茯苓12克。一劑而神清,三劑而寒除,脈轉有力,可自轉側。然足弱氣怯,仍不能步履,囑糜粥調養(yǎng),三月始康復。
按:時行之邪,感人最甚,亢熱之下,必傷津耗氣,汗下之法,亦耗氣傷津。然焚靡之下,治必以祛邪為急,所謂“治病留人”者也。此證大邪解后,雖正氣虛衰,治不為逆。再依法圖治,即可獲痊,所謂“留人治病”者也,此案依仲師法,背惡寒一證為識別附子湯證之最大眼目。
例二:王某,男,65歲,中學教員
患者素有高血壓,常眩暈,且少寐。一九六六年后,因情志怫郁,致心悸短氣,繼而下肢浮腫,經(jīng)某醫(yī)院診為“高血壓性心臟病”。至六九年十二月就診時,患者呼吸促迫,臥則尤甚,被迫端坐。心悸不寧,下肢腫甚,按之沒指。小便短澀,脈弦無力?诖角嘧,舌質胖嫩,苔白稍膩。觀其脈弱無力,舌淡胖嫩,為一派虛寒之象。緣於氣虛不運致水濕停留,陽虛不化,使水邪泛濫。氣陽俱虛,證屬少陰。以助氣溫陽化水利濕為治。方用附子湯。煎服二帖,小便轉利喘悸大減。繼進四帖,喘悸均止,已可平臥。唯下床活動仍覺心慌。續(xù)進五帖,已可散步。遂停藥,囑令妥為調養(yǎng)。
按:證屬陽虛水泛,識別甚易,然不用真武而用附子湯者何也?二方均有溫陽化水之功是其所同,而附子湯溫散寒濕又兼補氣,真武湯則溫陽化,重在散水,又為其所異。此證不獨陽虛,氣亦衰微,要在選方必須精當。
(五)陽明病
例一:王某,男,30歲,農(nóng)民
一九三三年夏,上黨地區(qū)疫氣流行,染者甚眾。村人王某以家貧,染疫三十余日未嘗治療。初則壯熱不休,終詀語燥擾,終至神識昏憒。唯進以湯水,猶能下咽,得以度命。病已如是險惡,方延余治療。一進病室則穢氣熏人,視病者展臥榻上,揚手擲足,躁擾不寧,大肉如削,面垢不堪呼吸喘促,語聲喃喃,目合多眵。掰瞼以視,兩止盡赤,遍體微汗,身無大熱。詢得每日黃昏熱起,入夜轉甚,雞鳴漸出。捫腹,則臍左有燥屎七、八枚,歷歷可數(shù)。稍稍按之,患者蹙眉作楚容。撬口視舌,舌焦而裂,苔黃燥而微黑。脈象沉細。思其病至陽明,久羈失下,邪熱燔熾,傷津耗氣,以致形消脈細。雖有陰虧氣損之象,實為邪毒內結使燃。當此之際,若略有育陰益氣之品,必致邪熱膠固,非其所宜。唯遵仲師“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訓,蕩其積熱則正氣自復。爰疏大承氣湯與服,方用:大黃9克、厚樸9克、枳實6克、芒硝5克。以水一大碗先煎樸實,次入硝黃,稍煮即出,分溫三服。約一小時許,下燥屎二枚,其堅如石。三小時后再服,又下燥屎二枚。三服則燥屎與稀糞同下。再為診腹則燥屎已失,是夜遂不復熱。躁擾雖寧,仍昏睡不醒。囑以鮮西瓜汁頻頻灌服,以滋其陰津,兼清余熱。凡三日,病者始蘇,略為進食。視其舌已轉潤,黑黃苔略退,而仍嗜寐。十余日后始得完全清醒,然仍耳聾失聰,此清氣未復也。不必治療,正氣復則聾自除,吃以糜粥調養(yǎng)。越二月始能下榻少步,三月始復如初。
按:神識昏憒,手足躁擾,形消面垢,自利清水,身無大熱,脈象沉細,似屬于陰證。而病氣熏人,日晡潮熱,腹中燥屎硬結,且按之痛楚,目赤舌焦,則顯為陽明。大承氣證已俱,此即所謂大實有羸狀也。邪去則正自復。大承氣又以小量與服,亦師仲景法,膽大而心小,恐正氣不支也。其病雖瘳,而亦險甚。
例二:趙某,男,57歲,某公司干部
一九六一年春節(jié)期間,忽見繞臍隱隱作痛,腹脹不適,日便二、三行,便稀而多雜粘液,然食納如常。唯稍覺疲困乏力,入夏則痛瀉漸愈。自是逢春則發(fā),入夏則愈,無一年不作。每春治療,均不能止其再發(fā)。延至六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始就余診。診得脈平,舌苔自而少膩。思得《金匱要略》所載“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fā)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與此證盡合,遂問病發(fā)之前一年曾作利否?病者略思而云:曾作熱痢,但很快瀉止而愈。此病本未除,故應歲時之變而發(fā),以膠粘之物久蓄腸中故也。遂疏大承氣與服,方用大黃12克、芒硝9克、厚樸30克、枳實15克。先煎三味,納芒硝,分溫二服,藥后日便三行,先腹痛而后瀉,所下粘液極多,連服三帖,腹痛消失,遂停藥,十余年來再未發(fā)。按:暴病多實,久病多虛,所言為常,今濕熱之邪,膠著于腸,應時而發(fā),七年不除,是為之變,為醫(yī)必知常識變,治病必務求本源。
(六)太陰病
例一:張某,男,36歲,工人
時當季夏,天氣炎熱,恣食生冷,袒胸納涼,半夜腹脹,腹中疔痛,遂起如廁,未及天明,已下三行,初為溏糞,繼則如注,上午來診時,已瀉七、八次。詢得腹中冷痛,身微惡寒,脘滿嘔惡,小溲清沏,舌苔薄白,脈象為弦,乃寒濕為患,證為太陰。非溫不足以祛其寒,非燥不足以除其濕,爰疏蒼術湯與服,方用蒼術30克、干姜15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水煎分溫三服。一劑而便溏除,再劑而泄瀉止。按:寒濕于中,乃太陰正證,故投太陰主方病即瘳。
例二:任某,男,60歲,農(nóng)民
六五年夏季患濕熱痢,痢下膿血,里急后重,服氯霉素五日,腹痛除,下痢止。數(shù)日后復下利,糞中雜粘液甚多并有少量血絲,一日四五行,腹不痛而唯后重,醫(yī)復以為膿血痢,屢用痢藥而病無少愈。輾轉九年,下利如前,猶幸食納尚可。診得脈象弦細,舌質淡白,苔白略膩,面色少華,此痢后虛寒,大腸滑脫為患,非溫不足除其寒,非澀不能止其利。遂投花湯。方用赤石脂30克、干姜10克、粳米30克、一劑大愈,二劑利止。二年后隨訪,未再發(fā)。
按:《傷寒論》桃花湯證列入少陰,其為中寒滑脫之利,與四逆證陰寒內盛下利清谷者不同。其以干姜溫中,赤石脂澀腸止血,故列入太陰。
例三:智童,男,14歲,學生
時將中秋偶至友家,食冰糕十六枝,當夜即脘中痞寒,嘔吐大作,次日仍脘腹痞滿,胸中溫溫液液,不思飲食。雖少量納食,移時即葉出,醫(yī)與消導藥不效。時過一周,始來求診,面色少華,舌色略淡,脈弦而稍細,與吳茱萸湯,方用吳茱萸15克、黨參15克、生姜10克、大棗10枚,一帖嘔吐減,二帖而全止,食欲仍不振,舌尖稍紅,改生姜瀉心湯,十劑而復初。
按:時屆八月,天之涼氣漸盛,而人之陽氣未斂。頑童不知攝生而咨啖生冷,遂使寒中。升降之機逆亂,胃氣不得下行,而為嘔吐。吳茱萸湯溫中降逆,二劑即吐止,寒邪雖去而敗傷之胃氣未可驟復,故復以生姜瀉心調理而康。
例四:楊某,女,35歲。農(nóng)民。
1975年5月25日初診;颊咦允鼋辉掠捎陲嬍巢还(jié)而出現(xiàn)腹脹,以下午為重,伴有食欲不振曖氣,有時反酸,乏力,口中無味,遇冷后上述癥狀更為明顯,脈沉細,苔胖淡,處以蒼術湯:蒼術15g、干姜9g、黨參30g、云苓15g、陳皮30g。服兩劑后,腹脹減輕,曖氣反酸消失,食欲稍增進,脈細,苔淡,繼服上劑兩付,5月30日再診,諸癥消失,食欲增加,脈細,苔淡,未再處方,令注意飲食調節(jié)。
(七)合病案
例一:門人胡連璽治同人某,初夏患外感,初則灑淅惡寒,背部尤甚。自用銀翅丸無少數(shù)。至次日,惡寒未罷而身已壯熱,兼咽痛汗出,身痛不休,舌尖紅赤,脈浮而弱,此邪熱客表,正氣不勝,欲將內傳,故用小柴胡湯鼓邪外出,合新訂葛根湯驅邪外達,加山豆根桔梗以解熱毒、利咽喉,方用柴胡30克、黃芩15克、半夏15克、黨參20克、葛根30克、麻黃10克、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甘草10克、桔梗15克、山豆根30克、川椒3克、大棗10枚。藥后大汗淋漓,衣被盡濕,仍發(fā)熱不休,惡寒不止。仿仲師“太陽病發(fā)汗逐漏不止,其人惡風……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訓,原方去椒加附子5克、服后果汗止熱退而安。
師評:證雖初起,以其雖身熱而猶惡寒,背部尤著,脈見浮弱,舌赤咽痛,一派客熱之象而已見少陰之微。投小柴胡扶正而祛邪尚屬有識,奈選藥不善,尚有大汗之變,茍能早投附子,防患未然,必無如是之周折。
例二:王某,男,28歲,農(nóng)民
季春感邪,發(fā)熱憎寒,咽痛骨楚,醫(yī)用辛涼解表,治療十余日,咽痛止而寒熱不除,身痛不休,遂來求診。晨起較輕,而衣棉猶寒,午后加甚,寒栗而熱,脈之反沉,舌質紅赤,雖經(jīng)半月而證未去表,此太陽、少陰合病也。與新訂葛根湯加附子。方用葛根60克、麻黃10克、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甘草10克、附子5克。二劑而寒熱止,身痛減。四劑痊愈。
按:迭經(jīng)解表,而邪仍留戀不去,緣陽氣不足,不能鼓邪外出。身發(fā)熱而脈反沉,此即其候。仿仲師麻黃附子細辛湯意,于辛涼解表劑中加入附子,果得速痊。以表之寒熱雖異,內之陽虛則一也。
例三:陳童,男,14歲
三年來,食納少進,日食三四兩,更兼泄瀉,日二三行,稀爛而夾完谷,常惡心,時嘔吐,面色萎黃,毛發(fā)焦燥,形體瘦削,懶言少動,口瘡時發(fā),舌尖紅赤,脈象弦細。與生姜瀉心湯:生姜10克、干姜10克、黃芩15克、尾連10克、半夏10克、黨參20克、甘草6克、大棗6枚。藥十帖,納稍知味而口瘡不除,又加入川軍5克,大便略加,日三四行。繼服二十帖后食納大增,口瘡停發(fā),日便二行,十余日未嘔吐,學習已能耐勞。繼服三十帖,泄瀉亦止。面色轉潤,肌已較豐,學習玩耍已不異于常童。
按:中陽衰敗,失其健運,不能納谷,外失濡養(yǎng)面瘦削,運化失司而泄瀉,寒邪上逆則嘔吐?诏彆r發(fā),舌尖紅赤又為火熱之象。為火炎于上,寒困于下之痞象,證屬少陽、太陰合病。故用生姜瀉心湯清上而溫中,和胃且益氣為治。藥后口瘡不除,又增入小量之大黃,取其瀉且厚腸胃,并能消積導滯。
例四:劉某,男,39歲,某廠技術員
自幼腹脹食少,十一歲時曾患痢疾。自入廠十余年來,復患下痢,每日三至五次;蛏S而稀,或色如果,并腹痛下墜,時輕時重。曾在某院診為“阿米巴痢疾”,住院三月,下痢如故。至五八年,下痢增為日十余次。且夏季較重,冬季較輕,消瘦乏力。七二年七月來所門診,脈細滑,苔黃膩,臍周痛而拒按。與白頭翁湯合桃花湯加味。白頭翁30克、黃連12克、黃柏15克、秦皮9克、赤石脂30克、干姜9克、白芍30克、大黃9克、粳米30克。藥后下褐色粘液甚多,漸服漸減。十一劑后,腹痛除,下墜止,大便色黃而稀,日二行,遂停藥,大便即自行恢復。觀察二年,瀉未再作。
按:脈滑而苔黃膩,為濕熱于中;脈細而下痢頻仍,且無肛門灼熱,又為寒困而腸氣不收。是乃寒熱錯雜之少陽太陰合病。故與白頭翁湯清熱燥濕,合桃花的以溫寒固脫而止血。腹痛拒按,濕熱久結,則又兼有陽明,其積不速去則痢無已時,且積滯一去則阿米巴原蟲亦無所附麗,入芍藥者取其緩急止痛之功。
例五:趙某,男,47歲,工人
初為外感,經(jīng)治后,熱勢減而繼之嘔吐,一周不止。伴頭暈、頭疼、鼻血,仍身有微熱,脘腹痞脹,口角兩側生瘡。飲食難進,雖飲水亦吐。脈弦、舌稍淡。與吳茱萸湯合瀉心湯。吳茱萸10克、生姜10克、黨參30克、大棗10枚、黃芩13克、黃柏15克、川軍5克。一劑嘔吐止,頭疼除。次日即進湯面兩碗,五劑諸證悉除。
按:嘔吐腹脹,證屬太陰。兩頰生瘡,更兼鼻血,又屬少陽。此為少陽太陰合病。有合證而用合方,兩證皆愈。
例六:高某,男,25歲,農(nóng)民。
患者1969年趟冰河后覺雙下肢發(fā)冷,酸痛,月余后,又覺雙下肢發(fā)癢,以膝關節(jié)周圍為重,服中西藥無效,癢越甚。1973年5月22日初診。訴除上述證外,自趟冰河后,無論用什么方法或者天再熱,下肢均不見汗,服止癢藥也無效。脈緊。遂想起《傷寒論》23條曰:“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麻黃桂枝各半湯”。麻黃桂枝各半湯為小發(fā)汗法,此人用中西藥均不能見汗,需用大發(fā)汗法。遂投以大青龍湯:麻黃18克、石膏60克、杏仁15克、桂枝3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4枚。服藥半小時許,從手至心出現(xiàn)熱覺,漸至全身,而后出大汗。約2小時后逐漸熱感見輕,出汗也停止,唯下肢出汗較少,3-4小時后,下肢發(fā)癢停止,兩天后又出現(xiàn)癢感,但較前為輕,又將上方服2劑,下肢出汗較前增多,服后下肢發(fā)冷,發(fā)癢酸痛消失,觀察一年,未見復發(fā)。
例七:李某,女,53歲,農(nóng)民。
平素體健,1974年12月8日自言“感冒”,覺頭痛,發(fā)熱、惡寒,周身疼痛,以關節(jié)處為甚,伴咳嗽,無痰。脈浮緊,苔淡白,投以葛根湯:葛根30克、麻黃9克、桔梗15克、甘草9克。未見汗出,上述癥狀無變化,悟為麻黃湯證,又投以麻黃湯:麻黃9克、桂枝6克、杏仁15克、甘草6克。會夜服之,服后約15分鐘,周身有熱感而遍身出汗。翌日,諸證均消。
例八:馮某之母,女,83歲,太原新民三條四號。
平素體尚健,1977年5月8日因飲食不當(食肉較多)出現(xiàn)腹瀉。為水樣便,未嘔吐。翌日即出現(xiàn)神志不清,喃喃自語,大小便失禁。四肢發(fā)冷。家人識為病危,其子馮某也為中醫(yī),至家告我:言脈沉微,舌淡白,告之四逆湯:附子4.5克、干姜4.5克、甘草3克。服一劑后約2小時,神志清楚,能認識人,自語消失,大小便失禁未再出現(xiàn)。三天后又能下地活動。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