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仁齋直指方論 卷5 諸氣 上課筆記
    

仁齋直指方論教程:卷5 諸氣

諸氣(附梅核氣、積聚、癥瘕、痞塊) 諸氣方論人以氣為主,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xù)則穹判。陰陽之所以升降者,氣也;血脈之所以流行者,亦氣也。營衛(wèi)之所以運轉(zhuǎn)者,氣也;五臟六腑之所以相養(yǎng)相生者,亦此氣也。盛則盈,衰則虛,順則平,逆則病。氣也者,獨非人身之根…

諸氣

(附梅核氣、積聚、癥瘕、痞塊)

諸氣方論

人以氣為主,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xù)則穹判。陰陽之所以升降者,氣也;血脈之所以流行者,亦氣也。營衛(wèi)之所以運轉(zhuǎn)者,氣也;五臟六腑之所以相養(yǎng)相生者,亦此氣也。

盛則盈,衰則虛,順則平,逆則病。氣也者,獨非人身之根本乎?人有七情,病生七氣。七氣者,寒、熱、怒、恚、喜、憂、愁,或以為喜、怒、憂、思、悲、驚、恐,皆通也。然則均調(diào)是氣將何先焉?曰∶氣結(jié)則生痰,痰盛則氣愈結(jié),故調(diào)氣必先豁痰,如七氣湯以半夏主治,而官桂佐之,蓋良法也。況夫冷則生氣,調(diào)氣雖用豁痰,亦不可無溫中之劑,其間用桂,又所以溫其中也,不然七氣相干,痰涎凝結(jié),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礙于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或中滿艱食,或上氣喘急,曰氣隔、曰氣滯、曰氣秘、曰氣中,以至五積六聚,疝癖瘕癥,心腹塊痛,發(fā)即欲絕,殆無往而不至矣。

冷氣者,生冷傷脾,風冷入胃,或血海虛冷,冷則生氣,用和劑七氣湯、治中湯、沉香降氣湯、大沉香丸。

痰結(jié)者,三因七氣湯、指迷七氣湯、易簡二陳湯。

中滿者,痞滿不食,水氣腫脹,面目俱浮,枳殼散加南木香、大流氣飲、指迷七氣湯、順氣木香散、三和散、五皮散加半夏、茯苓。

上氣者,氣逆而上,呼吸喘促,分氣紫蘇湯、蘇子降氣湯,或嚼蘇合香丸以秘傳降氣湯送下。

氣隔者,陰陽不和,中脘窒塞,五膈吐噫,食不能下,五膈寬中散、和劑七氣東加木香、縮氣滯者,滯于胸膈則脹滿,滯于手足則浮腫,滯于腰間則墜痛。脹滿用異香散、調(diào)氣散、沉香降氣湯,仍與神保丸,或少蓬煎丸利之;浮腫用三和散夾生料五苓散,或五皮散加桂吞 青木香丸,局方流氣飲加赤茯苓、枳殼;腰痛,俞山人降氣湯、局方七氣東加橘核辣桂煎湯,點調(diào)氣散,吞青娥丸。

氣秘者,停宿不消,腸胃留滯,大便不通,蘇合香丸夾和感應丸,或楊氏麝香丸,局方麻仁丸,并用枳殼散送下。

氣疾之人,多因氣不歸元,遂成氣中。狀如中風,仆倒昏迷,牙關(guān)緊急,只是無痰。此為氣中,不得誤用風藥及通關(guān)利腠等輩。先以汁泡湯,調(diào)蘇合香丸,次用七氣湯、大流氣飲加石菖蒲,繼之氣順而蘇,即以治中東加木香,以和其中,使氣歸常道。若更不能調(diào),則氣逆而厥,又有變證。

五積者,五臟之所積,其病難醫(yī);六聚者,六腑之所聚,其病易治。挾水為癖,挾血為癥,氣血水飲皆能結(jié)塊。輕者神保丸以麝香湯送下,或少與蓬煎丸、撞氣阿魏丸、三棱煎丸;重者如意丸、頂珠丸酌量用。

又一證漉漉作聲,腹中纏滯,他無所苦。此為水飲,消飲丸、倍術(shù)丸、(方并見水飲類。) 二姜丸夾和用之。

人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一種婦人,平時任氣,易為七情所傷,適月事經(jīng)季不行,一身百病,胸臆氣填,嘔惡全不入食,入食則吐痰涎;蛞粔K如核,窒塞胸喉而痛;或一塊如卵,筑觸心下而疼;或腹中塊物,動而作痛,攻刺腰背,時發(fā)哄熱,四肢乏力,腳不能行,小便白濁浮油,帶下淋瀝,日就瘦弱,全似虛勞。然而谷雖不入,果子雜物常喜食棗、烏梅同煎。半夏理氣消痰,縮砂安胎順氣,北梗以開胸喉之隔,服之自然安平。若妄以剛劑溫胃,胎氣必煩,病無由愈。白濁一節(jié),謹勿燥澀,二陳湯加白茯苓以下白丸子(方并見痰涎類)可也。若夫七情所發(fā),逆氣填胸,不惟核膜上塞咽喉,甚者攻擊滿悶欲絕,產(chǎn)后尤多有之。故曰產(chǎn)前安胎,產(chǎn)后調(diào)氣。(男女或有胸喉間梅核作恙者,觸事勿怒,飲食勿冷。)

諸氣證治

和劑七氣湯 治七氣所傷,痰涎結(jié)聚,心腹刺痛,不能飲食。

半夏(制,焙,五兩) 人參 辣桂(去粗皮,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大盞,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七分,食前服。

和劑治中湯(方見脾胃門。)

沉香降氣湯 治陰陽交滯,心腹脹滿,留飲停酸,積冷諸證。

沉香(一兩二錢) 縮砂仁(三兩) 甘草(,二兩半) 香附(炒,凈,一斤)
上末。每一錢,鹽一點,沸湯點下。

大沉香丸 治一切冷氣攻心,腹刺痛,胸膈噎塞,婦人血氣刺痛,并宜服之。(方見心氣類

三因七氣湯 證治如前,有熱者可用此。

半夏(五兩) 茯苓(四兩) 濃樸(制,三兩) 蘇葉(二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七片,棗二枚,煎六分,不時服。

易簡二陳湯(方見痰涎門。)

枳殼散(方見腳氣門。)治證同前,加南木香煎服。

和劑流氣飲調(diào)營衛(wèi),利三焦,行痞滯,消腫脹。

橘紅 青皮 紫蘇葉 濃樸(制) 香附(炒,凈) 甘草(炙,各四兩) 木通(二兩)大腹皮 丁皮 檳榔 辣桂 木香 草果仁 蓬莪術(shù)(煨) 藿香葉(各一兩半) 麥門冬 人參 白術(shù) 木瓜 赤茯苓 石菖蒲 白芷 半夏(制) 枳殼(制,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姜四片,棗二枚,煎服。(余見水腫門。)

指迷七氣湯 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得升降,氣道壅滯,攻沖作疼。

青皮 陳皮 桔梗 蓬莪術(shù) 辣桂 藿香 益智仁(各一兩) 香附(一兩半) 甘草 (炙,三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姜四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時服。

順氣木香散 治冷證腫脹泄瀉。

良姜 干姜(炮) m.quanxiangyun.cn/shiti/茴香(炒) 縮砂仁 辣桂 橘紅 濃樸(姜汁炙,焙) 甘草( )蒼術(shù)(炒) 丁皮 桔梗(各等分)
上末。每二錢半,姜、棗煎,食前服。

三和散 和暢三焦,治痞脹浮腫。

大腹皮(炒) 紫蘇莖葉 沉香 宣木瓜(切,焙) 羌活(各一兩) 白術(shù) 川芎 木香甘草(炒) 陳橘皮(去白) 檳榔(濕紙煨,各三分)
上粗末。每二錢煎服。加赤茯苓,可以和氣利水。

五皮散 治皮膚水氣。

大腹皮(炒) 桑白皮(炒) 茯苓皮 生姜皮 陳橘皮(等分)
上粗末。每三錢,煎服。

分氣紫蘇湯 治腹脅疼痛,氣促喘急。

五味子(去梗,洗凈) 桔梗(銼) 茯苓 大腹皮 陳橘皮(洗凈) 草果仁 桑白皮(炙,銼)甘草(炙,各三斤)
上八味, 咀為粗末。秤二十斤凈,入揀嫩枝葉干紫蘇十五斤,搗碎,同一處拌勻。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姜錢三片,入鹽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服。常服和胃進食。

蘇子降氣湯 治心腹脹滿,喘促短急。

蘇子(凈,炒) 半夏(洗七次,各二兩半) 甘草(炙,二兩) 前胡(去蘆) 陳皮(去白) 濃樸(姜汁制,各一兩) 桂(一兩,去粗皮,不見火) 川當歸(去蘆,一兩半)
上為 咀。每服二錢至三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常服

蘇合香丸 療疰忤鬼氣,猝心痛霍亂吐利,時氣鬼魅,瘴瘧,赤白暴利,淤血月閉, 癖疔腫,驚癇,鬼忤中人,小兒吐乳,大人貍等疾。(方見嗽類。)

秘傳降氣湯 治同前。

加皮(半兩,酒浸半日,炒黃色) 枳殼(洗,浸,去瓤,麩炒) 柴胡(去蘆,洗,各一兩)骨碎補(燎去毛,括凈,銼,炒,半兩) 地骨皮(半兩,炒黃) 桔梗(半兩, 炒黃色) 桑白皮(二兩,銼,炒) 陳皮(一兩,炒黃色) 訶子(炮,取肉,半兩,炒)甘草(一兩,炒) 半夏(半兩,生,為末,生姜自然汁為餅,再碎,炒) 草果(去皮膜, 半兩,凈洗,炒黃)
上為粗散,和勻,以碗盛,就飯甑上蒸一伏時,傾出,攤令冷,收之。每服二錢,紫蘇三葉,姜錢三片,水一盞,同煎七分,食后通口服。痰嗽加半夏曲煎;心肺虛加人參、茯苓煎;上膈熱加北黃芩煎;下部大假虛加少許炮附子煎。如使附子,多加生姜,婦人血虛加當歸煎。

五膈寬中散 治七氣留滯,飲食不下,谷脹、氣脹通用。

豆蔻丁香、木香 縮砂仁 甘草(炙) 青皮 陳皮(各二兩) 川濃樸(姜汁炙,焙) 香附(凈。各四兩)
上粗末。每三錢,姜三片,鹽一點,煎服。

紅丸子 治丈夫脾積氣滯,胸膈滿悶,酒積不食,婦人脾血積氣,諸般血癥氣塊。(方 見瘧門。)

異香散 治腹脅膨脹,痞悶噎塞,噫氣吞酸,一切氣痞,腹中刺痛
蓬莪術(shù)(煨) 益智仁 甘草( ) 京三棱(煨。各六兩)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各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鹽一捻,煎七分,通口服,不計時,或鹽

調(diào)氣散 治氣滯不勻,宿食不消。

白豆蔻(用仁) 丁香 檀香(銼) 木香(各二十兩) 藿香葉 甘草 ,各五斤) 縮砂仁(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不計時,或用姜、棗略煎服。

神保丸 木香 胡椒(各一分) 巴豆(十枚,去皮心,研) 干蝎(七枚)
上件湯釋,蒸餅丸如麻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粒。心膈痛,柿蒂、燈心湯下。腹痛,柿蒂、煨姜煎湯下。血痛,炒姜、酸湯下。肺氣盛者,白礬、蛤粉各三分,黃丹一分,同研為散,煎桑根白皮、糯米飲調(diào)三錢下。小喘,止用桑皮、糯米飲下。腎氣脅下痛,炒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湯調(diào)檳榔末一錢下。氣噎木香湯下。宿食不消,茶、酒、漿飲任下。諸氣惟膀胱氣脅下痛最難治,獨此藥輒能去之。有人病患項筋痛,諸醫(yī)皆以為風治之,數(shù)月不瘥,乃流入背膂,久之又注右脅,攣痛甚苦,乃合服之,一投而瘥。后嘗再發(fā),又一投瘥。

蓬煎丸 利大腑,去積氣。

舶上茴香(炒) 附子(炮,去皮臍) 枳殼(浸一宿,去瓤,麩炒) 川楝子(去核)檳榔 山藥(各二兩) 砂(半兩) 京三棱 蓬莪術(shù)(二味。各四兩,醋煮令透,切,焙,為末) 豬胰
上為末,入膏內(nèi),同醋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生姜湯下;婦人淡醋湯

生料五苓散 去水退腫。

澤瀉(銼,二十五兩) 豬苓(去皮) 赤茯苓(去皮) 白術(shù)(去蘆,各一十五兩) 桂(去粗皮,一十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diào)下,不拘時。

又治淤熱在里,身發(fā)黃膽,濃煎茵陳蒿湯下,食前服。疸病發(fā)渴及中暑引飲,亦可用水調(diào)服。小兒加白術(shù)末少許,如發(fā)虛熱,加綿黃耆、人參末少許。

俞山人降氣湯 治氣不升降,痰實喘滿。

紫蘇子(微炒) 前胡(去蘆) 濃樸(姜汁浸一宿,炒香) 半夏曲(炙) 甘草(炙)橘皮(去白) 五加皮(姜汁涂,炙) 當歸(洗,去蘆) 桂心(不見火) 黃耆(去蘆,各一兩) 人參(
上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紫蘇三葉,生姜三片,棗子一枚,同煎七分,去滓,食后服。

青娥丸 治氣滯不散,兼治腰痛。

故紙(酒浸,炒,八兩) 胡(二十個,去皮殼) 蒜(四兩,熬膏) 杜仲(十六兩,去皮,姜汁浸炒)
上為細末,蒜膏為丸。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婦人淡醋湯下。常服壯筋骨,活血 脈,烏髭須,益顏色。

感應丸 治積冷傷胃,腹脅脹痛。(方見脹滿門。)

麻仁丸 順三焦,潤五臟,治大便秘塞不通,年高人尤宜服之。

白檳榔(半煨半生) 羌活(去蘆) 木香(各一兩) 肉桂(去粗皮) 菟絲子(酒浸一宿,另研為末) 山茱萸 車前子 枳殼(去瓤,麩炒) 防風(去蘆頭及叉枝) 山芋(各一兩半) 麻仁(別搗,研) 大黃(半蒸半生) 郁李仁(去皮,別搗碎。各四兩)
上為細末,入另研藥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水吞下,臨臥服。

撞氣阿魏丸 治五種噎疾,九般心痛, 癖氣塊,冷氣攻刺。

茴香(炒香) 陳橘皮(洗) 青橘皮(洗) 川芎 丁香皮(炒) 蓬莪術(shù)(炮) 甘草(炒,各一兩) 縮砂仁 肉桂(去粗皮) 白芷(炒,各半兩) 生姜(四兩,切作片子,用鹽半兩,腌一宿,炒黑色) 胡椒(二錢半) 阿魏(二錢半,醋浸一宿,以面同為糊)
上為末,用阿魏糊和丸如雞頭大。每藥丸一斤,用朱砂七錢為衣。丈夫氣痛,炒姜、鹽湯下一粒至二粒;婦人血氣,醋湯下。常服一粒爛嚼,茶酒任下。

三棱煎丸 治中脘氣痞,心腹堅脹,胸中痞塞,喘滿短氣,大便不調(diào),或泄或秘。

京三棱(生,細銼半斤,搗羅為末,以好酒三升,石器內(nèi)熬成膏) 青橘皮(去白) 杏仁(湯浸,去皮,麩炒令黃) 蘿卜子(微炒) 干漆(炒,各二兩) 神曲(淬,炒) 麥(炒,各三兩) 砂(研飛,一兩)
上為末,以三棱膏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后服。

二姜丸 養(yǎng)脾溫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痛,寬胸下氣。一切冷物所傷。

良姜(去蘆) 干姜(炮)
上件等分,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至二十丸,食后橘皮湯下,孕婦不宜服。

香橘湯 治七情所傷,中脘不快,腹脅脹滿。

香附(炒) 半夏(制) 橘紅(各二兩) 甘草(炒,三分)
上銼散。每三錢,姜五片,棗二枚,煎服。

桔梗枳殼湯 治諸氣,痞結(jié)滿悶。

枳殼(制) 桔梗(各二兩) 甘草(炒,半兩)
上銼散。每四錢,水盞半,姜五片,煎至中盞,溫服。

姜桂散 治心中猝痛,腹脅氣滯。

辣桂 川白姜(不炒,各一兩) 蓬莪術(shù)(半兩)
上末。每一錢,溫酒調(diào)下。

沉香開膈散 治五膈、五噎,痞滿嘔吐,心腹刺痛,脅肋脹拒。

沉香 荊三棱 蓬莪術(shù) 白豆蔻仁 蓽澄茄 縮砂仁 草果仁 益智仁 川白姜 丁香 人參 丁皮(各半兩) 木香 白茯苓 香附(炒) 藿香葉 半夏曲 青皮 陳皮(各一兩) 甘草(炒,一兩一分)
上粗末。每三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二枚,煎至中盞,食前服。

良姜湯 治冷氣腹痛。

良姜 辣桂(各一兩) 半夏(制,三分) 木香 當歸 濃樸(制,各半兩) 甘草(炒,一分)
上粗散。每三錢,姜四片,水大盞,煎六分,食前服。

白豆蔻散 治七氣所傷,滯于胸膈,窒于咽喉,脹痛于心下,噫氣吞酸,不能飲食。

白豆蔻仁 縮砂 蓽澄茄 丁香 木香 甘草(炒,各一分) 青皮 陳皮 辣桂(各二分) 濃樸(制) 香附(炒,各三分)
上末。每三錢,水一盞,姜三片,鹽一捻,煎七分,不時服。

如意丸 治積聚塊痛,疝瘕癥癖等疾。

沉香 木香 大丁香 蓽澄茄 使君子 辣桂 川白姜(炒) 桃仁(炒) 靈脂(炒) 砂(醋浸半日) 雄黃 沒藥 大戟 牽牛(炒,取末) 巴豆(去油,各一兩) 荊三棱 蓬莪術(shù) 肉豆蔻(炮,各半兩)
上末,研細,水煮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丸,加至三丸止,溫酒送下。

頂珠丸 治積氣塊痛久年,脾積癖瘕之疾。

木香 丁香 淡豉 砂(醋浸半日,并曬干) 朱砂(研細,各一分) 巴豆(去油,一錢半)
上末,陳米飯為丸,桐子大。輕者一丸,重者二丸。臨睡先嚼煨姜如指許咽下,次以冷熟水

楊氏麝香丸 治停宿積聚,能尋諸處痛。凡膀胱氣,脅下痛最難治,此藥主之。

麝香(一錢) 木香 胡椒(各一兩) 全蝎(去毒微炒) 巴豆(去皮心。各四錢)
上為末,湯泡蒸餅糊丸麻子大,朱砂衣。每三丸,常服,熟水下。心腹痛,研煨姜泡湯 下;血痛,炒姜醋泡湯下;腎氣脅疼,茴香酒下;大便秘,蜜湯下。

橘皮一物湯 治諸氣攻刺,及感受風寒暑濕,初證通用。凡酒食所傷,中脘妨滿,嘔吐吞酸悉療之。
陳橘皮洗凈,新汲水煎服,屢效。

氣塊石燕 治飲食傷冷,心下結(jié)塊,狀如伏梁,又攻左脅。
車蛾殼 蛤蜊殼(并燒灰存性為末,各一兩) 干姜(生) 官桂 甘草(炙,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臨發(fā)時,沸湯點服。車蛾、蛤蜊殼治塊。

分心氣飲真方 治憂思郁怒諸氣,痞滿停滯,通利大小便。
紫蘇莖葉(三兩) 半夏(制) 枳殼(制,各一兩半) 青皮(去白) 陳橘皮 大腹皮 桑白皮(炒)木通(去節(jié)) 赤茯苓 南木香 檳榔 蓬莪術(shù)(煨) 麥門冬(去 心) 桔梗 辣桂 香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大盞,姜三片,棗二枚,燈心十莖,煎七分,不時服。里人瘴瘧,經(jīng)年虛腫,腹脹,食不知飽,以此藥吞溫白丸,(見浮腫門。)初則小便數(shù)次,后則大便盡通,其病頓愈。

卷之五 附∶梅核氣

梅核氣方

梅核氣者,窒礙于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如梅核之狀者是也。始因恚怒太過,積熱蘊隆,乃成厲痰郁結(jié),致有斯疾耳。治宜導痰開郁,清熱順氣。如半夏、陳皮、香附、川芎、山梔仁、黃芩、枳殼、蘇子之類是也。如老痰凝結(jié)不開,以咸軟之堅,海石是也。

加味二陳湯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黃芩 枳殼 真蘇子 桔梗 白豆蔻仁 山梔子仁(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加生姜一片,水一盞,煎六分,食后漸漸服。

積聚、癥瘕、痞塊方論

《內(nèi)經(jīng)》云:積者,蓋厥氣生足, 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凝澀則寒氣上入于腸 胃,則 脹, 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猝然多飲食則腸滿;起居不節(jié),用 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nèi)溢,血內(nèi)溢則后血;腸 胃之絡傷,則血溢于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并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積矣;蛲庵杏诤, 內(nèi)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 去而成積矣。故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fā)咳逆、瘧,瘧連歲不已。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右側(cè),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fā)黃膽,飲食不為肌膚。肺之積名曰息奔,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fā)肺壅。腎之積名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下或上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難經(jīng)》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fā)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fā)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矣。

《原病式》曰∶癥者,腹中堅硬,按之應手。然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者,亢則害承乃制也。瘕者,腹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其常,故其病未及癥也。經(jīng)曰∶血不流而滯,故血內(nèi)凝而為瘕也。小腸移熱于大腸,乃為虛瘕;大腸移熱于小腸,謂兩熱相搏,則血移而為伏瘕。血澀不利,月事沉滯而不行,故云為 瘕,為 與伏同,傳寫誤爾。

陳無擇云:癥瘕屬肝部,積聚屬肺部。失癥者,堅也;瘕者,假也。假物而成形,然七癥八瘕之名,經(jīng)論亦不詳出,雖有蛟、蛇、鱉、肉、發(fā)、虱、米等七證,初非定名,偶因食物相感而致患爾。若婦人癥瘕,則由內(nèi)、外、不內(nèi)外因,動傷五臟氣血而成,古人謂為痼疾,以蛟、蛇等為生瘕,然亦不必泥此,并屬血病。蛇、發(fā)等事皆出偶然,但飲食間誤中之,留聚假血而成,自有活性。亦猶永徽中,僧病噎者,腹中有一物,其狀如魚,即生瘕也。潔古云:養(yǎng)生積自除,譬如滿座皆君子,縱有一小人,自無容地而出。令其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潔古之言豈欺我哉?《內(nèi)經(jīng)》曰∶“大積大聚衰其大半而止!睗M實中有積氣,大毒之劑尚不可過,況虛中有積者乎?此乃治積之一端也。邪正虛實,宜詳審焉。丹溪云:凡積病不可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用消積藥使之融化,則根除矣。又云: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也,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大法咸以軟之,堅以削之,行氣開痰為主,用海石、三棱、蓬莪術(shù)(以上俱用醋煮)、香附、桃仁、紅花、五靈脂之類為丸,石堿白術(shù)湯送下。

凡婦人腹中有塊,多屬死血。

丹溪方 治一婦人死血,食積痰飲成塊在兩脅,動作雷鳴,嘈雜眩暈,身熱時作時止。

黃連(一兩半,一半以吳茱萸半兩同炒,去茱萸;一半以益智半兩同炒,去益智) 萊菔子(一兩半,炒) 臺芎 梔子 三棱 莪術(shù)(醋煮) 麥曲 桃仁(去皮尖,各五錢) 香附(童便浸,焙干) 山楂(各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撞氣阿魏丸 治五種噎疾,九般心痛, 癖氣塊,冷氣攻刺。

如意丸 治積聚塊痛,疝瘕癥癖等疾。頂珠丸 治積氣塊痛久年,脾積癖瘕之疾。

蓬煎丸,利大腑,去積氣。

調(diào)氣散 治氣滯不勻,宿食不消。

紅丸子 治丈夫脾積氣滯,胸膈滿悶,酒積不食,婦人脾血積氣,諸般血癥氣塊。

氣塊石燕飲 治飲食傷冷,心下結(jié)塊,狀如伏梁,又攻左脅。

楊氏麝香丸 治停宿積聚,能尋諸處痛。凡膀胱氣脅下痛最難治,此藥主之。(以上

肥氣丸(東垣方)治肝之積,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fā)咳逆、 瘧,連歲不已。

濃樸(五錢) 黃連(七錢) 柴胡(二兩) 川烏頭(炮,去皮臍,一錢一分) 巴豆霜(五分) 椒(四錢) 干姜(炮,五分) 皂角(去皮弦,煨,一錢五分) 白茯苓(一錢半) 甘草(三錢
上件,除茯苓、皂角、巴豆霜另末外,為極細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 一日

伏梁丸 治心之積,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
黃連(一兩半) 濃樸(制) 人參(各五錢) 黃芩(三錢) 桂(一錢) 干姜 菖蒲 巴豆霜
上件,除巴豆霜外,為細末,另研豆霜,漸漸入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服如上,淡黃連湯下。

痞氣丸 治脾之積,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fā)黃膽,飲食不為肌 膚。

濃樸(四錢半) 黃連(八錢) 吳茱萸(三錢) 黃芩(二錢) 茯苓 澤瀉 人參 (各一錢) 烏頭(炮) 川椒(炒,各五分) 茵陳(酒炒) 干姜(炮,各一錢半) 砂仁(一錢半) 白術(shù)(二
國家醫(yī)學考試網(wǎng)上件,除豆霜另研,茯苓另末漸入外,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用淡甘草湯下,

息賁丸 治肺之積,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fā)肺壅。

濃樸(制,八錢) 黃連(炒,一兩三錢) 干姜(炮) 白茯苓 川椒(炒) 紫菀(各一錢半) 桂 川烏頭(炮) 桔梗 白豆蔻 陳皮 京三棱(各一錢) 天門冬 人參(各一錢) 青皮(
上件,除茯苓、巴豆霜漸入外,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以淡姜湯下,服如上法。以上四

奔豚丸 治腎之積,發(fā)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下或上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及治男子內(nèi)結(jié)七疝,女人瘕聚帶下。

濃樸(制,七錢) 黃連(五錢) 白茯苓 澤瀉 菖蒲(各二錢) 川烏頭(五分) 丁 香(五分)苦楝(酒煮,三錢) 玄胡索(一錢半) 全蝎 附子 獨活(各一錢) 桂(二 分) 巴豆霜(四 上除巴豆霜、茯苓另為末漸入外,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淡鹽湯下,服如上法。

散聚湯(《三因方》)治久氣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fā)作有時,心腹絞痛,攻刺腰 脅,小腹 脹,大小便不利。

半夏 檳榔 當歸(各三分) 陳皮 杏仁(去皮尖,炒) 桂(各二兩) 茯苓 甘草(炙) 附子(炮) 川芎 枳殼(炒) 濃樸(制) 吳茱萸(湯洗,各一兩) 大黃(大便利去之)
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

濟生大七氣湯 治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行,發(fā)作者時心腹 痛,上氣窒塞,小腹脹滿。

益智 陳皮 京三棱 蓬莪術(shù) 香附子(各一兩半) 桔梗 肉桂 藿香葉 甘草(炙)青皮(各三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

阿魏方(丹溪方)治肉積。

連翹(半兩) 糖 子(一兩) 黃連(六錢半) 阿魏(一兩,醋煮作糊)
上為末,用阿魏糊為丸如桐子大。每二三十丸,白湯送下。

秘傳賽寶丹 追蟲取積神效。

黑丑(十兩,取頭末四兩,分二處) 木香(末,半兩) 錫灰(醋炒,末一兩) 檳榔(取凈末二兩,分二處) 雷丸(取凈末二兩,分二處) 陳皮(取末,半兩) 青皮(取末,半兩) 三
上件各為細末,再用使君子二兩,鶴虱、皂角各一兩,三味用水二碗,煎至一盞,用粟米一合,布包在藥內(nèi)煮,將熟起手,用黑丑末二兩,法起,次用檳榔末一兩,再用雷丸末一兩盡,再用木香、錫灰、三棱、蓬莪術(shù)、陳皮、青皮等末盡,后再一用雷丸,二用檳榔,三用丑末,蓋在外陰干。每服三錢,四更時候,用冷茶吞下,復睡至天明。不可洗手洗面,吃湯物代取下,或蟲或積,惡毒滯氣,并原藥下盡,方可用冷水洗面,其藥未下,寧耐片時, 見其藥下,再用藥食補之。

木香檳榔丸(《瑞竹方》)治一切氣滯,心腹?jié)M悶,脅肋膨脹,大小便結(jié)滯不快。(方見 脾胃門。) 丹溪治茶癖方。

石膏 黃芩 升麻(各等分)
上為末,砂糖水調(diào)下。

琥珀 專貼積塊。

大黃 樸硝(各一兩)
上為末,用大蒜搗膏和勻,貼之。

保和丸 治一切食積。(方見傷食門。) 謹按∶丹溪曰∶氣不能成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塊,誠然言也。何以明之?曰∶左關(guān),肝膽之位,肝膽藏血液。

右關(guān),脾胃之位,脾胃藏飲食。所以左邊有積,則為血塊;右邊有食,則為食積;而其中間,則為水谷出入之道路。五志之火,熏蒸水谷而為痰飲。所以中間有積,則為痰飲也。其理昭矣。治法調(diào)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是已。如木香、檳榔去氣積,三棱、莪術(shù)去血積,麥芽、神曲去酒積,香附子、枳實去食積,牽牛、甘遂去水積,山楂、阿魏去肉積,海粉、礞石去痰積,雄黃、白礬去涎積,干姜、巴豆去寒積,黃連、大黃去熱積,各從其類也。若 用群隊之藥,分其藥勢則難取效,雖要認得分明,是何積聚,兼見何證,然后增減斟量使之,不爾,反有所損,要在臨時通變也。


點擊查看:<<仁齋直指方論>>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