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新聞,才知道我兒子(14個月)4月初得的是手足口病.最初是
咳嗽.流鼻涕.我給他按
感冒煎了中藥.后來發(fā)燒38度--39度,臀部初疹子,孩子總撓.嘴唇最先紅腫的,舌頭上布滿了小白泡,上腭全是,并伴有流口水,流口水特別嚴重5分鐘就的換一快圍嘴.一口奶粉不喝,飯不吃.更甚者水都不喝一口.臉上起紅包,再后來就包上出水泡.耳朵上也是.老爸說是
出疹子,開了一個方子,天天給孩子灌.上藥.孩子哭鬧3天,看見吃的就哭拿起就扔,不敢吃啊!現(xiàn)在想起來都心酸.好在3天后敢喝奶粉了,奶奶看見孫子邊吃奶邊哭.現(xiàn)在把方子告訴大家.
雙花,
連翹,公英,
郁金,
黃連,
梔子,
黃柏,
荊芥,
蒼術(shù),豆根,
薄荷,
甘草,各十克.
牛黃2克(發(fā)燒時和藥湯沖服,)一次2--3勺.
-----------忘了告訴大家上的藥了,黃柏煎濃汁睡覺時用棉簽,往嘴里上.
-----------好了以后給孩子吃
山楂丸,不吃的話吃山楂片或山楂膏.以開胃口.
-----------太感謝您了!!!!!!很有用,現(xiàn)在這個病都出現(xiàn)小孩死亡了
-----------樓主真是好人,我已經(jīng)抄下來備用了
-----------總算有中醫(yī)的方子了.謝謝樓主
-----------有用過的,出來說說效果嗎?
-----------對近期“手足口病”的中醫(yī)分析(修訂版)
向天清
http://blog.sina。com。cn/xiangtianqing
-----------手足口病概述
--------作者: CNETNews。com。cn 2008-05-05 18:40:39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fā)生于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
心肌炎、
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fā)癥。引發(fā)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
潛伏期
該病的潛伏期為2~7天,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為主要傳染源;颊咴诎l(fā)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溢出;病后數(shù)周,患者仍可自從糞便中排出病毒。
傳染源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颊咴诎l(fā)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約3~5周從糞便中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即溢出。帶毒者和輕型散發(fā)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方式
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nèi)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jīng)水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
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獲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別感染后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群可反復感染發(fā)病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fā)病率最高。據(jù)國外文獻報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極廣泛,無嚴格地區(qū)性。四季均可發(fā)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fā)病較為少見。本病常呈暴發(fā)流行后散在發(fā)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fā)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fā)病集聚現(xiàn)象。醫(y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天津市兩次較大流行,托幼單位兒童發(fā)病率明顯高于散居兒童。家庭散發(fā),常一家一例;家庭暴發(fā),一家多人或小孩子與成人全部感染發(fā)病。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nèi)即可造成大流行。
臨床特征:
急性起病,
發(fā)熱;口腔粘膜出現(xiàn)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
手掌或腳掌部出現(xiàn)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nèi)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
嘔吐、頭疼等癥狀。該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shù)預后良好,不留后遺癥。極少數(shù)患兒可引起
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弛緩性麻痹、肺水腫等嚴重并發(fā)癥。
診斷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潰瘍的許多種傳染病中的一種,另一種常見的口腔潰瘍的原因是口腔皰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齦產(chǎn)生炎癥(有時稱口炎)。
醫(yī)生通常能根據(jù)病人的年齡、病人或家長的訴說的癥狀,及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鑒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jié)果,因此醫(yī)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項檢查。
本病至今尚無特殊預防方法,加強監(jiān)測、提高監(jiān)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guān)鍵。一是要做好疫情報告,及時發(fā)現(xiàn)病人,早發(fā)現(xiàn)、早報告、早診斷、早治療。二是托幼等單位做好晨間體檢,發(fā)現(xiàn)疑似病人及時隔離治療。三是對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應消毒處理。四是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食品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預防病從口入。五是要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六是醫(yī)療機構(gòu)應加強預診,設(shè)立專門診室,嚴防交叉感染。
治療手足口病采用中藥效果最好,一般用內(nèi)服藥和口腔涂藥相結(jié)合,無并發(fā)癥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預后良好。也可采用抗病毒藥物治療。要定時讓患兒用溫水沖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給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飲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質(zhì)軟、溫性的飯菜,多喝溫開水;要讓患兒有足夠的休息;要保證患兒衣服清潔,避免皮疹感染。本人辨證治療本病多例,效果不錯。
治療方法
急性發(fā)作期 手、足、口腔粘膜滿布皰疹或潰瘍,疼痛、發(fā)熱煩燥,舌紅、苔白或黃,指紋青紫或脈數(shù)。證因外感時邪病毒,脾胃蘊熱淚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熱瀉脾,解毒涼血,方用自擬清熱瀉脾飲。藥物組成:
金銀花、
蒲公英、
黃芩各10克,連翹9克,
野菊花、
赤芍大青葉各12克,
石膏15~30克。兼高熱有動風之亦者加
羚羊角、
蟬蛻;兼心米之熾盛者,合
導赤散;若大
便秘結(jié)者加
大黃、生
地黃苡仁;兼陰虛者加
麥冬、
知母;兼
風熱犯肺者加
桑葉、
苦杏仁。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恢復期 熱退或微熱。皰疹逐漸消退,胃納欠佳等,此乃余邪未盡,治宜理脾助運,兼以清化。外方:
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蟬蛻6克,
鉤藤、淡
竹葉各9克,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本病中藥古籍未有專門記載,但根據(jù)本病癥狀和特征,似屬于中醫(yī)“溫病”、“
濕溫”、“時疫”等范疇,系實證、熱證,治療方法有疏風清熱、清心瀉火、清暑化濕、滋陰降火等。本人在臨床觀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發(fā)熱、口臭、流涎、拒食、煩躁、大便秘結(jié)或不暢,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或指紋紫滯等癥狀和體征。多為外感時邪病毒、內(nèi)有脾胃蘊熱所致治宜清熱瀉脾,解毒涼血。在急性期間用自擬方清熱瀉脾飲。本方有清熱解毒、涼血透疹、燥濕除煩之功。使用本方應注意病中即止,以防過用苦寒易傷脾胃,即在熱漸退、皮疹縮小、其他兼癥緩解時改用理脾助運兼以清化之藥物,務使祛邪不傷正,邪去正安。
預防措施 預防措施主要是隔離病兒,加強嬰幼兒衛(wèi)生保健,以減少感染機會。同時要注意居室內(nèi)空氣流通、溫度造宜。
四、治療與用藥:
1、常規(guī)用藥:
新博林(
利巴韋林)VS
大青葉(
雙黃連)服用,可配合外用噴昔洛韋軟膏,如發(fā)燒可服用退熱藥物。可以口服B族維生素,如
維生素B2等。
2、中醫(yī)預防治療:
(1)常規(guī):
黃芪12克、
防風9克、蒼術(shù)9克、
升麻9克、
藿香6克、
板藍根12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劑,連用5天。
(2)輕癥患者:雙花15克、連翹9克、板藍根12克、藿香6克、黃芩6克、
白蘚皮6克、
浮萍6克、
薏苡仁9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劑。發(fā)熱加
柴胡、青嵩,嘔吐加
竹茹、
蘇梗、
半夏,咳嗽加
瓜蔞、浙貝,
腹瀉重用
薏苡仁、
滑石。
(3)重癥患者:
生地12克、黃連6克、梔子6克、
丹皮9克、石膏12克、竹葉9克、連翹12克、黃芩6克、板藍根12克、
紫草9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劑。高熱
抽搐昏迷合
安宮牛黃丸、
紫雪丹、至寶丹,
嗜睡、昏迷、痰多合玉樞丹,面色蒼白、四肢不溫合獨參湯、
參附湯。
3、常規(guī)預防:大青葉、板藍根等口服
中醫(yī)治療手足口病 作者:健康普及 文章來源:www。jkpj。com 手足口病是一種發(fā)疹性疾病,癥狀以發(fā)熱、手足肌膚和口腔黏膜發(fā)生皰疹為特征。中醫(yī)認為引起本病的病因為外感時行邪毒,其性濕兼熱,經(jīng)口鼻而侵入人體,過肺衛(wèi)(胃),病初起見肺衛(wèi)失和、胃氣失和的癥狀,繼而時邪客蘊肺脾,波及營分,而脾主四肢開竅于口,脾經(jīng)蘊熱,熱郁為疹,濕蘊為皰,發(fā)于手足肌膚、口咽部;一般邪毒漸減、正氣漸復而結(jié)痂,少數(shù)病情嚴重者可出現(xiàn)邪入心脈、邪入肝心的變癥。
根據(jù)手足口病的起病、病程、臨床特征,當屬于中醫(yī)溫病學“濕溫病”范疇。手足口病系外邪所致病證,當具有外感病證的邪正消長特點,而分為邪盛初期、邪盛極期、邪減正復期。依據(jù)病程、皮疹特點及全身癥狀來辨別邪正消長情況,一般初起病邪在肺衛(wèi),繼而邪及氣營而見疹,終則邪減正復而向愈。
邪盛初期以發(fā)熱惡風、咽紅咽痛、鼻塞流涕、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大便不調(diào)(或干或稀)、舌紅、苔白微膩、脈浮數(shù)而滑為主證。治宜疏風清熱、利濕解毒,常選大連翹湯,藥用連翹10克,黃芩、荊芥、
白蔻仁、滑石、
貫眾各7.5克,柴胡、防風、蟬蛻、
厚樸各5克,水煎,頭煎加水150毫升,煎取50毫升,二煎加水80毫升,取30毫升,將兩次所得的藥液混合成約80毫升液體,一日分2~3次口服(劑量以3歲正常發(fā)育的小兒為例,下同)。若兼有惡心嘔吐者,加竹茹、蘇梗各5克;若兼有
泄瀉者,加
山藥、薏苡仁各7.5克。常用中成藥有
疏解散、時癥散、
藿香正氣軟膠囊等。
邪盛極期以發(fā)熱1~2天后手足口發(fā)疹,內(nèi)含混濁液體,伴有疼痛拒食、流涎,煩躁不安,小便黃,舌質(zhì)紅,苔黃膩為主證。治宜清熱解毒、燥濕涼營透疹,常選王氏連樸飲合化斑解毒湯,藥用黃芩、金銀花、連翹、梔子、貫眾各10克,黃連、紫草、薄荷、大青葉各7.5克,赤芍、
牡丹皮、厚樸各5克。若皰疹瘙癢明顯者,加
地膚子、蟬蛻、白蒺
藜各7.5克;若里熱熾盛者,可加
生大黃2.5克。常用中成藥有加味解毒散、蒲地藍
消炎片、
蓮花清瘟膠囊等。
邪減正復期以熱退、口腔潰瘍漸愈合、手足皰疹逐漸干縮為主證。治宜清解余邪,常選千金
葦莖湯,藥用
蘆根、薏苡仁各10克,
車前子、大青葉各7.5克,
佩蘭葉、薄荷各5克。常用中成藥有板藍根沖劑等。
手足口病的中醫(yī)辯證治療-----------紅爐點雪
手足口病在發(fā)病初期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咽痛、咳嗽等一系列外感癥狀,中期表現(xiàn)為皰疹顯現(xiàn)以及身熱持續(xù)、煩躁口渴等里熱證候,后期疾病恢復期表現(xiàn)為皰疹漸消、身熱漸退、口唇干燥、納差等一系列陰液耗傷及脾虛證候,因此治療時宜根據(jù)疾病的發(fā)展狀況,辨證用藥。
2.1 內(nèi)治方法
中醫(yī)治療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為前驅(qū)期、發(fā)疹期及恢復期3個階段,治療時醫(yī)家根據(jù)患者不同的臨床證候進行辨證擬定處方并隨證加減。
2.1.1 前驅(qū)期
患者主要癥狀為發(fā)熱、微惡風、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納差、惡心、嘔吐、泄瀉等,舌苔薄白,脈浮數(shù),宜清涼解表,疏散風熱,選用
銀翹散加減治療。馬愛軍[5]方用:連翹9 g、金銀花9 g、
桔梗9 g、薄荷9 g、竹葉4 g、荊
芥穗9 g、
淡豆豉6 g、
牛蒡子9 g、生甘草6 g。治療患者30例,用藥3劑,治愈14例,好轉(zhuǎn)16例,療效滿意。倪振華[10]在銀翹散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靈活地進行加減治療,為使皰疹早透,可加升麻6 g、
葛根10 g;若肌膚瘙癢甚者,可加蟬蛻3 g、浮萍6 g解肌透表;發(fā)熱高者,可加野
菊花10 g清熱解毒。除此之外,對于手足口病早期以外感表證為主、同時伴有少量皰疹的患者,可以采用托疹透毒外出的方法進行治療,使邪有所出,熱毒得泄,疾病得愈。
2.1.2 發(fā)疹期
發(fā)疹期臨床主要癥狀為口痛拒食,手足皮膚、口咽部出現(xiàn)大量皰疹,局部瘙癢,伴有發(fā)熱、煩躁不安、夜寐不寧、尿黃赤,大便干結(jié)或便溏,舌紅、苔多黃膩,脈滑數(shù)。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可分為濕熱并重、濕重于熱以及熱重于濕3種類型,治療以清熱解毒祛濕為主,或兼以透疹外出。
2.1.2.1 疏散風熱,托毒外出
對于發(fā)疹初期,患者僅見少量皰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證,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風熱、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熱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皰疹得消。李小蘭[11]采用自擬透疹湯治療患者32例,方用金銀花10 g、連翹5 g、梔子8 g、防風8 g、蟬蛻6 g、紫草8 g、桔梗8 g、滑石10 g、車前子6 g。發(fā)熱咽痛者加柴胡、
玄參;口唇干燥加蘆根。結(jié)果痊愈27例,顯效4例,總有效率96.9 %。錢煥洋[12]用解毒透疹湯治療手足口病54例,方藥組成:金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
紫花地丁、蟬蛻、浮萍各10 g,黃芩6 g,
木通3 g,滑石9 g,生甘草3 g。發(fā)熱咽痛者加柴胡、桔梗;便秘者加生大黃;津傷明顯者加
天花粉、玄參。1周內(nèi)治愈46例,8例因局部感染嚴重,于8~12 d內(nèi)治愈,療效顯著。
2.1.2.2 清熱解毒除濕
中醫(yī)認為手足口病乃由濕熱疫毒感染所致,因此治宜清熱解毒祛濕,
野菊花、蒲公英、板藍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藥以及
茯苓、薏苡仁等祛濕藥常作為必用藥物。肖詔偉[13]等用大劑量的清熱解毒祛濕藥,隨證加減,自擬
鹵地菊湯治療手足口病患者62例,取得很好的療效。方藥組成:鹵地菊15 g,金銀花、板藍根各12 g,
蚤休、
萆薢各9 g,荊芥6 g,防風、蒼
白術(shù)各4.5 g,黃連、蟬蛻各3 g。清水煎服,每日1~2劑。若舌質(zhì)淡紅、苔白厚加佩蘭、茯苓、白
豆蔻;若舌質(zhì)紅、苔黃厚加
茵陳、滑石、
白豆蔻;嘔吐加
神曲、煮半夏;便秘加瓜
蔞仁、
玄明粉。服藥3劑諸證悉者21例,4劑痊愈者20例,5~6劑痊愈者17例,療程最短2 d,最長6 d,總有效率93.6 %。張同園[14]自擬藍根解毒湯治療手足口病患者30例,治愈26例,好轉(zhuǎn)4例,能明顯縮短病程,療效確切。方藥組成:金銀花、連翹、牛蒡子、荊芥各10 g,板藍根20 g,大青葉、蚤休各15 g,
生地黃、
牡丹皮、
芍藥、竹葉各6 g,藿香、生石膏各20 g,甘草4.5 g。
手足口病的病理變化以濕熱為主,病位在脾,臨床可以根據(jù)患者的癥狀不同,分清濕熱的輕重進行治療。對于濕重于熱者,臨床癥狀除見大量皰疹顯現(xiàn),皰中含有膿液外,還伴有大便稀溏,苔黃膩,脈滑。治療應以化濕為重點,兼以清熱解毒。劉敏[6]采用經(jīng)方葛根芩連湯治療44例手足口病患兒,基本方為葛根12~15 g、黃芩6~9 g、黃連2~4 g、甘草3~5 g、升麻3~5 g、赤芍7~9 g、浮萍7~9 g、薏苡仁12~15 g、
白茅根12~15 g、竹葉7~9 g。大便干結(jié)加生大黃3~5 g(后下);發(fā)熱無汗加
青蒿5~6 g(后下)、荊芥5~6 g(后下);高熱持續(xù)不退加石膏30~45 g、羚羊角1~2 g、水
牛角12~15 g。同時對照組40例患者以病毒唑片進行治療。結(jié)果:治療組治愈37例,好轉(zhuǎn)5例,總有效率95.5 %;對照組治愈23例,好轉(zhuǎn)7例,總有效率75.0 %,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李巧香[15]選用銀翹藿茵湯治療手足口病患者68例,其組方為金銀花9 g、連翹9 g、藿香9 g、茵陳6 g、薏苡仁12 g、厚樸9 g、石
菖蒲9 g、黃芩6 g、板藍根10 g、野菊花10 g。咽痛明顯者加牛蒡子、玄參清利咽喉;大便干結(jié)者加大黃、
枳實以通便瀉熱;口渴明顯者加石膏、知母清泄肺胃之熱。同時用利巴韋林治療64例作為對照,結(jié)果證明銀翹霍茵湯對本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利巴韋林。
對于熱重于濕者,可見皰疹紅,身熱不寧,煩躁口渴,大便干甚至便秘,舌紅,脈數(shù)。治宜清熱解毒為主,佐以祛濕。王有鵬[16]等自擬中藥散劑進行治療,基本方藥為梔子50 g,生石膏、生地黃、牡丹皮、金銀花各100 g,黃芩、黃連、黃柏、甘草各40 g,
朱砂、
冰片各25 g。上藥共研細末制成散劑。每日服3次,溫水送服。2月~1歲者0.125~0.5 g;1~3歲者0.5~0.75 g;4~12歲者0.75~1 g。在治療的72例患者中,治愈58例,有效11例,有效率95 %。秦英[17]等選用生石膏30 g,金銀花12 g,藿香、
白鮮皮各10 g,牛蒡子、薄荷、玄參、紫草各8 g,梔子、防風、蟬蛻各6 g組成基本方劑,大便干燥加瓜蔞仁、大黃;溲黃加燈
心草;口渴加
石斛、
天花粉;腹脹、納呆、苔厚加厚樸、焦三仙、佩蘭。100例患者經(jīng)本方治療全部治愈,其中服2~3劑治愈76例,4~6劑治愈24例,療效明顯。
2.1.2.3 清泄心火
手足口病多發(fā)于夏季,暑氣通于心,此時心火亢盛,臨床癥狀除見手足肌膚、口咽部出現(xiàn)大量皰疹外,伴有夜寐不寧、小便赤黃、舌尖紅、脈數(shù)等癥狀。因此部分臨床醫(yī)家主張以清泄心火為主要治療原則,多在導赤散的基礎(chǔ)上隨證加減。屈弘宇[8]使用
涼膈散合導赤散治療患者40例。其組方為:
芒硝3 g(沖服)、大黃5 g(后下)、甘草10 g、
山梔子10 g、黃芩10 g、連翹15 g、竹葉10 g、
細辛3 g、黃連3 g、生地黃15 g、薄荷10 g(后下)。如病兒有發(fā)熱加石膏50 g(先煎)、柴胡10 g、知母10 g。同時對照組患者40例口服新博林(利巴韋林顆粒劑)進行比較。服藥5 d后,治療組治愈36例,好轉(zhuǎn)4例,治愈率90 %;對照組治愈22例,好轉(zhuǎn)18例,治愈率55 %。二者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意義(P<0.001)。肖達明[18]等自擬清心導赤散加減治療患者30例,療效滿意。藥物組成:生地黃、滑石、板藍根各15 g,金銀花、白鮮皮、
苦參各10 g,牡丹皮、竹葉、
通草各6 g,黃連5 g,
燈心草5扎,生甘草3 g。每天1劑,水煎分2~3次服。若發(fā)熱甚者加生石膏、
青天葵;口渴不欲飲、苔黃膩等濕熱癥狀明顯者加藿香、佩蘭、薏苡仁。張民肅[19]自擬解毒
瀉心湯加減治療患者30例,方用黃連、竹葉各5 g,黃芩、黃柏、梔子各10 g,大青葉15 g,滑石12 g,苦參8 g,生甘草3 g。若發(fā)熱甚者加生石膏;口渴不欲飲、苔黃膩等濕熱癥狀明顯者加佩蘭、薏苡仁;大便干結(jié)者加生大黃。同時對照組26例采用病毒唑或新博林加
維生素C口服,重癥患兒同時給予
青霉素或先鋒霉素V靜脈滴注,結(jié)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此外,本病屬于溫病的范疇,若毒邪熾盛,或患者素體稟賦不足、素體偏亢,則在疾病的傳變過程中極易出現(xiàn)各種危重證候。若邪毒熾盛,內(nèi)陷厥陰而見壯熱、
神昏、抽搐者,宜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等[20]。
2.1.3 恢復期
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熱之毒耗傷陰液,而且口咽部的皰疹影響患者的進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陰傷脾虛為主,癥見皰疹漸消,伴有身熱漸退、口渴、納差、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治療宜健脾助運,生津養(yǎng)陰為主。李向東[21]使用
陳皮6 g、厚樸6 g、蒼術(shù)6 g、
砂仁(后下)2 g、神曲6 g、
麥門冬9 g、蘆根9 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100 mL,早晚分服,療效滿意。但是至目前為止,關(guān)于手足口病在恢復期的治療報道甚少,筆者認為手足口病患者在后期以陰液虧少、脾虛失運為主,
沙參麥冬湯、四君子湯等方劑均可以作為恢復期調(diào)護方。
2.2 外治方法
除上述內(nèi)治方法外,尚有不少醫(yī)生對患者皰疹采取外用藥物進行局部治療,尤其是當口唇、咽峽部發(fā)生皰疹時,患者疼痛拒食,局部外治更顯得尤為重要。倪振華[10]在內(nèi)服藥治療的基礎(chǔ)上,輔以局部外治,在78例患者中對63例采用局部外治法。其中26例僅用
西瓜霜合
冰硼散吹敷口腔患處;另37例除口腔用藥外,對手足皰疹還用金黃散或
青黛散撒布患處,對治療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宋阿冬[22]采用舌瘡散治療口咽峽部的皰疹。方藥組成:生石膏10 g、冰片1 g、青黛3 g、生
蒲黃1 g。上藥共研細末,先取金銀花20 g、甘草10 g,加開水100 mL浸泡,待冷后用消毒棉簽蘸此水清洗患處或含漱口腔,而后將以上藥末涂于患處,每日3~4次,治療后患者口腔皰疹明顯好轉(zhuǎn),能進飲食。
2.3 運用中成藥治療手足口病
李桂花[23]用
穿琥寧靜脈點滴治療手足口病,其主要有效成分為
脫水穿心蓮內(nèi)酯
琥珀酸半酯單鉀鹽,具有明顯的解熱、抗炎、促進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及鎮(zhèn)靜作用,對病毒、細菌均有明顯的滅活作用,尤其對病毒感染療效顯著,臨床試驗證實其治療作用優(yōu)于病毒唑。牛靜[24]等采用以黃芩、金銀花、大黃、梔子為主要成分的
黃梔花口服液治療手足口病58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姚莉華[25]等人用“
金蓮清熱沖劑”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患者46例,同時外用“金喉健噴劑”加強清熱瀉火之力,直接作用在水皰上使之明顯消退,既經(jīng)濟又方便,比用“
阿昔洛韋片”療效顯著,縮短病程。
清開靈注射液、
爐甘石洗劑、金黃散中成藥等也逐漸用于臨床進行輔助治療。陳紅娟[26]等人研究證實:應用中藥穴位敷貼和激光照射治療兒童手足口病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3 結(jié)語
綜上所述,手足口病是臨床上常見的好發(fā)于兒童的急性傳染性疾病,中醫(yī)治療可取得滿意的療效。由于本病病原體是呼吸道病毒[27],傳染性強,易在幼兒園內(nèi)造成爆發(fā)流行,且有發(fā)生變證危及生命的可能,因此尤應引起臨床工作者、幼兒園教師以及幼兒家長的重視,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報告、早治療,盡可能減少手足口病的危害。
http://www。nnbooks。cn/tcm/columns.php?action=columns
-----------(悠然生批:)手足口病的中醫(yī)治療原則:
一、初起:
1.一般臨床前驅(qū)癥狀是38度上下的低熱,頭痛,咽痛,食欲不振,輕微便祕或軟
便等。(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得病之人 皆內(nèi)虛寒 其脈必弱 此為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 最忌寒涼之藥!寒涼之藥“有效”在于引邪深入,掩蓋病情,與西醫(yī)抗生素之效同流合污)這時以中醫(yī)而論是溼熱阻於胸膈,微兼腑實。必須用清涼藥物稍微發(fā)汗
,如銀花、薄荷、藿香、梔子、竹葉等,最好與輕微通便藥物一起併用,以阻
止腸病毒在腸管複製,如大黃、芒硝等。
2.選用方劑:涼膈散(大黃、芒硝、
炙甘草、梔子、連翹、黃芩、薄荷、竹葉)
或是防風通聖散(加減,這兩組方劑都有輕微通便瀉下效果,此一階段必須留
意患兒只要一出現(xiàn)便祕現(xiàn)象,就先用這兩組方劑通便,大便一通,就可以停藥
或換藥,一旦便祕,則立刻再通。處理適當,可以讓手足口病沒有發(fā)病機會。
3.如果腹脹便軟,則可減少芒硝用量,加上焦三仙、佩蘭。
二、手足口病發(fā)疹:
1.手足出現(xiàn)水皰,水皰處有麻癢或針刺感,常引起患兒搔抓,此階段發(fā)熱較明顯
,腔內(nèi)潰瘍出現(xiàn),因此患兒多半不願進食,口渴,小便量少且色深,此時多半
屬於中醫(yī)範疇的溼熱蘊結(jié)癥候(太陰脾虛 故不欲食 濕由內(nèi)生 上泛于表 而成水皰 濕性粘滯 陽氣郁而生熱 故清熱利濕初有效 后必無效 反而愈甚 因苦寒傷陽 脾陽愈虛故也 ),原來的清涼藥物可能無法及時排除體內(nèi)過度熱
量,發(fā)汗也來不及帶走多餘水分,必須加用苦寒藥物如黃芩、滑石、石膏、生
地、板藍根、大青葉等。並加上利濕藥物如木通、滑石、澤瀉,或是燥濕見渭
的藥物如白豆扣、
石菖蒲等。以求更有效降低體溫,更迅速排除體內(nèi)多餘水分。
2.選用方劑:
甘露消毒丹(藿香、白豆蔻、石菖蒲、薄荷、連翹、
射干、黃芩、
滑石、茵陳、木通、川貝)最為對證,此一王孟英收載的葉天士名方,是溼溫
時疫的主方,曾在清末溫疫大流行時救回許多人的生命,連水土不服的吐瀉都
可以收效。其他如小便特別紅赤、量少則是導赤散,腹脹較重則以瀉黃散加減
運用都可以。
3.必須注意如果患者出汗已多,因小兒容易脫水(太陽開太過 當收斂 汗為心液 內(nèi)藏陽氣 多汗必傷及陽氣 故見汗后疲勞 虛脫 當陰陽兩補
生脈飲加
肉桂理中湯),必須及早使用石斛、天花粉、
生葛根等清熱生津藥,手腳水皰過多加
茯苓皮、紅花,體力不繼加生
黃耆、沙
參、炙甘草以提升免疫力,或是改用東垣清暑益氣湯(當歸、黃耆、
青皮、陳
皮、蒼朮、白朮、黃柏、澤瀉、神麴、甘草、生薑、大棗、升麻、葛根)加減
運用都可以。
4.如果併發(fā)皰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會出現(xiàn)體溫快速上升,嚴重的喉痛、
噁心嘔吐、唾液多量及倦怠感等癥候(實為陽氣奮起驅(qū)邪,嘔吐及唾液排除 都是攜帶病氣而出 類同發(fā)汗 當助陽驅(qū)邪 不可寒涼傷陽 認我軍為敵寇 發(fā)熱伴嘔吐 小柴胡加
桂枝湯證),以上諸方可以選用,還可以用生甘草、
桔梗、玄參煎煮後微溫啜服,這是醫(yī)聖張仲景的名方桔梗湯加減,用藥簡潔,
效果極佳,並可外吹
西瓜霜。
5.給藥同時,可以用吳茱萸研末,與麵粉調(diào)醋做成一元硬幣大小藥餅(約一元硬
幣兩倍厚),貼在腳底湧泉穴(腳底心),睡前貼上,醒後撕掉,可以大幅縮
短口腔潰瘍的療程(引陽氣下行 不上攻 故喉痛止 亦反證此熱實為陽氣 非邪熱 只可收斂 不可討伐),這是清初兒科名醫(yī)馮兆張收錄在錦囊秘錄中的特殊用法,
醫(yī)學博士陳必誠的臨床結(jié)果證明,內(nèi)服中藥加上此一穴位敷貼處理,可以將口
瘡期縮短到三天。
新華網(wǎng)4月27日報道據(jù)安徽省阜陽市政府提供的消息,阜陽市3月份以來已有789名兒童感染腸道病毒EV71,19人經(jīng)全力搶救無效死亡,目前仍在醫(yī)院住院治療和留院觀察204例。在衛(wèi)生部和安徽省專家組的參與指導下,阜陽市衛(wèi)生部門正在全面加強各項醫(yī)療救治和預防控制工作。
據(jù)專家介紹,腸道病毒EV71感染主要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物品密切接觸傳播,兒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5歲以下兒童多發(fā),環(huán)境衛(wèi)生差、個人衛(wèi)生習慣不良容易發(fā)病,常引起兒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峽炎,重癥患兒可出現(xiàn)肺水腫、腦炎等,大部分病例病情較輕,可治愈。少數(shù)患者可出現(xiàn)心肌炎、無菌性腦膜炎和肺水腫等并發(fā)癥,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悠然生(544255761) 11:29:47
區(qū)區(qū)一個寒水太甚 太陽病 竟然死了那麼多人 足以顯示西醫(yī)的無能!看看西醫(yī)的怎么做的?肯定要輸液!寒水太甚,冰冷的輸液就是寒上加寒!
“環(huán)境衛(wèi)生差、個人衛(wèi)生習慣不良容易發(fā)病,常引起”——說到底,根本就沒有“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的認識!“正氣存內(nèi) 邪不可干”——這才是預防疾病的真正有效方向和手段!
小
貓(47397924) 11:30:12
竟然還有那么多人相信
小牛(86547813) 11:31:24
請悠然老師提點一下像這種時疫病,從什么方面著手?
悠然生(544255761) 11:31:28
“今年3月上旬,阜陽市幾家醫(yī)院陸續(xù)收治了以發(fā)熱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為主的疾病患者,少數(shù)伴有腦、心、肺嚴重損害!薄嗝黠@的太陽病!!
小青龍湯可愈!
小牛(86547813) 11:31:52
我小孩前幾天也發(fā)燒,還在不是這個玩意
小牛(86547813) 11:32:06
好在
開心(29716831) 11:32:28
寒毛都立起來了…
小牛(86547813) 11:33:57
開始是突然發(fā)熱,到38-39度,精神還好,發(fā)熱三天左右,熱退,起疹,但沒有其他不適現(xiàn)象。我就用黃豆,
黑豆加
冰糖煲水給他喝
悠然生(544255761) 11:34:14
但是 傳染性疾病 是不允許中醫(yī)插手的 于是乎 就好像中醫(yī)也無能為力了!中醫(yī)也背了黑鍋!
小牛(86547813) 11:34:16
不足一歲的小孩子,不敢用藥
悠然生(544255761) 11:35:17
多喝點
姜茶其實就差不多了——最簡單不過如此!
小牛(86547813) 11:35:39
是啊,上次非典,中醫(yī)治療愈后都較好,但后來表彰,好像也沒有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暈
悠然生(544255761) 11:36:04
姜棗方: (手足口病治療用方 兼可預防,治療用“急病”法,預防用“慢性”法)
生姜80克
紅棗12枚 熬水兌紅糖 趁熱服
大火熬開 ,小火再熬15分鐘即可 ,急病外寒,半小時服一次 ,蓋被發(fā)汗 ;慢性排里寒,2~3小時服一次,紅糖加倍。
照澈(490071191) 11:36:26
眾生共業(yè)無緣得到正法治療
心海無央(357109974) 11:36:34
我以為要用葛根苓連呢
悠然生(544255761) 11:36:36
無汗用加味
小青龍湯: (手足口病治療用方)
麻黃4,細辛2,黑附子6,
五味子4,陳皮4,半夏4,茯苓4,白術(shù)5,
干姜5,炙甘草5,桂枝8,
白芍3
開水泡服,早七時,下午三時各服一碗,忌食生冷油膩食品,四劑。
Iamhere(292905183) 11:38:25
悠然生老師,聽說過生姜的服用時辰不同,作用也不同,治外感風寒服用的姜棗紅糖水,不需要介意時辰,對嗎
小牛(86547813) 11:38:26
彭子說,生姜性猛烈,小孩子用比較不好把握,這個方子生姜用量不小,彭子的用法是否局限于四川?
悠然生(544255761) 11:39:05
全國通用
心海無央(357109974) 11:50:21
今天的雷聲說明什么?
今晨5:30左右,安徽江南區(qū)域響了幾聲悶雷,請教各位老師,從五運六氣來看,這意味著什么呢?
(該信息為網(wǎng)友引用,實際發(fā)表于: 2007/12/12 07:55 原文如下:
今天的雷聲說明什么?
今晨5:30左右,安徽江南區(qū)域響了幾聲悶雷,請教各位老師,從五運六氣來看,這意味著什么呢?
某網(wǎng)友:發(fā)表于 2007/12/12 09:17
水寒土冷不藏龍,冬聞雷聲,地下、水里之龍火飛越也,即地球之腎陽在冬天該封藏的時候外泄了,來年春天木氣升發(fā)的陽熱必不足,難以沖破陰寒之覆郁,而致外寒內(nèi)熱,正應《內(nèi)經(jīng)》所言:“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明年安徽江南區(qū)域必氣候不調(diào),莊稼欠收,易流行溫病,肝為厥陰本臟,陽氣被郁,濕熱必滯于厥陰肝,故流行甲肝的可能性最大,乙肝和膽囊炎的發(fā)病率也會升高。
某網(wǎng)友:發(fā)表于 2007/12/12 09:20
我看了曲黎敏的養(yǎng)生智慧,里面提到了冬季打雷,并且還有一句諺語:“雷聲響在冬,十欄有九空!边@是說,冬季打雷預示來年很可能有瘟疫。
某網(wǎng)友:發(fā)表于 2008/2/3 10:31
難道這是今年南方雪災的前兆么?
天災人禍啊!
某網(wǎng)友:發(fā)表于 2008/2/4 13:30
盡管放心
真有瘟疫發(fā)生
國家有關(guān)部門一定會第一時間撲滅
某網(wǎng)友:發(fā)表于 2008/5/1 02:11
時至今日情況已經(jīng)明了,安徽阜陽發(fā)生的惡性傳染病毒是對樓主提到的冬雷很好的印證。
對環(huán)境討伐太重,必將受到自然的懲罰
轉(zhuǎn)帖地址:http://med126。com/forum/viewthread.php?tid=68223&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悠然子 于 2008/5/6 22:22 編輯 m.quanxiangyun.cn/zhu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