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方脈泄瀉合參
    

馮氏錦囊秘錄:方脈泄瀉合參

凡泄瀉水,腹不痛者是濕,宜燥滲之。飲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氣虛,宜溫補之。腹涌腸鳴瀉水,痛一陣,瀉一陣是火,宜清利之。時瀉時止,或多或少是痰積,宜豁之。腹痛甚而瀉,瀉后痛減者是食積,宜消之。實者,宜下之。如脾瀉已久,大腸不禁者,宜澀之。下陷者,宜…

泄瀉水,腹不痛者是濕,宜燥滲之。飲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氣虛,宜溫補之。腹涌腸鳴瀉水,痛一陣,瀉一陣是火,宜清利之。時瀉時止,或多或少是痰積,宜豁之。腹痛甚而瀉,瀉后痛減者是食積,宜消之。實者,宜下之。如脾瀉已久,大腸不禁者,宜澀之。下陷者,宜升提之。

河間曰∶瀉而水谷變色者為熱,不變色而澄澈清冷者為寒。若肛門燥澀,小便黃赤,水谷雖不變,猶為熱也。此由火性急速,食下即出,無容克化,所謂邪熱不殺谷也。然泄瀉之癥,雖分濕火寒虛痰食六者之殊,必以滲濕燥脾為主,濕則導之,火則清之,寒則溫之,虛則補之,痰則豁之,食則消之,是其治也。雖然六癥既明,三虛不可不察,脾虛、腎虛、肝虛是也。脾虛者,飲食所傷也。腎虛者,色欲所傷也。肝虛者,忿怒所傷也。飲食傷脾,不能運化;色欲傷腎,不能閉藏;忿怒傷肝,木邪克土,皆令泄瀉。然腎泄、肝泄,間必有之,而脾泄恒多,蓋人終日飲食,必有所傷,便致泄瀉。

又嘗論之,泄瀉痢瘧,同乎一源,多由暑月脾胃氣虛,飲食傷積所致,飲食才傷便作,則為泄瀉為輕;飲食停積既久,則為瘧痢為重。而瘧與痢,又有分別,飲食為痰,充乎胸脅則為瘧疾,飲食為積,膠乎腸胃,則為痢疾,故有無痰不成瘧,無積不成痢之論也。

人之一身,脾胃為主,胃司納受,脾司運化,然胃陽主氣,脾陰主血,奈世之治脾胃者,不分陰陽氣血,概用辛溫燥熱助火消陰之劑,遂使腎火益旺,脾陰愈傷,清純沖和之氣,變?yōu)樵餆,胃脘干枯,大腸澀結,脾臟漸絕而死。獨不思土雖惡濕,然亦必賴濕潤,乃得化生萬物,豈可徒知偏用辛熱之劑乎?況腎脾竅于二陰,若腎氣衰弱,則不能蒸腐水谷,世人但見泄物,概用參術補之,殊不知參術乃補脾胃中州陽氣之藥,不能補至陰閉藏主蟄之司也。胃屬土而腎屬水,腎瀉而用補脾,則土愈勝,而水愈虧,一陽之火,若無二陰斂納,何能處于釜底而為蒸腐五谷之具耶!

胃之上口為賁門,水谷于此而入。胃下口為幽門,水谷之滓穢,自此入于小腸,小腸十六折,水谷賴以緩行,闌門為小腸下口,水谷自此泌別,分穢為濁入大腸,分水為清入膀胱。如水谷不分,清濁不別,則皆入大腸,而成泄瀉,此其由也。然有火濕暑風痰寒食積八癥之殊,有肝虛、脾虛、腎虛三虛之別。若食入口即下,此為直腸泄難治,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不及一時,死。下則泄瀉不止,上則吐痰不已,為上下俱脫,死。瀉久而脈洪大急數(shù),皆難治。六臟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于內(nèi)者,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為難治。

臟腑瀉利,其證多端,東垣先生制《脾胃論》一篇,專以補中益氣湯,升提清氣為主,但未及乎腎泄也。故仲景云∶下利水止,醫(yī)以理中湯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當以理下焦法則愈矣。趙以德云∶泄瀉之病,其類多端,得于六yin五邪飲食所傷之外,復有雜合之邪,似難執(zhí)法而治。先師治氣,暴脫而虛,頓瀉不知人,口眼俱閉,呼吸甚微,幾欲絕者,急灸氣海,飲人參膏十余斤而愈。治積痰在肺,致其所合大腸之氣不固者,涌出上焦之痰,則肺氣下降,而大腸之虛自復矣。治憂思太過,脾氣結而不能升舉,陷入下焦,而成泄瀉者,開其郁結,補其脾胃,使谷氣升發(fā)也。治陰虛而腎不能司禁固之權者,峻補其腎,而閉藏之司得職也。

腎瀉看,五更時瀉也。腎者,胃之關也。前陰利水,后陰利谷,腎屬水,水旺于子,腎之陽虛,不能健閉,故將交陽分則瀉也。脾瀉者,脾之清陽下陷,不能運化闌門,元氣不足,不能分別水谷,不痛而瀉也。兩癥皆出于腎,命火衰,不能上生脾土,故楊仁齋曰∶腎命之氣,交通水谷,自然克化,腎司開闔,又曰∶腎開竅于二陰,可見不但僅主小便,而大便之能開能閉者,腎操權也。腎既虛衰,則命門之火熄矣;鹣▌t水獨治,故令水瀉不止,其瀉每在五更,天將明也。蓋腎屬水,其位在北,于時為亥子。正當亥子水旺之秋,故特甚也。惟八味丸(張)見去丹皮補骨脂、菟絲子、五味子,用山藥糊丸更妙,)以補真陰真陽,則腎中之水火既濟,而開闔之權得職,命門之火旺,火能生土,而脾亦強矣。古方有椒附丸、五味子散,皆治腎泄之神方,不可不考也。薛氏云∶脾胃虛寒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果、補骨脂,脾氣虛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湯桂。命門火衰,脾土虛寒者,用八味丸。脾腎氣血俱虛者,用十全大補湯,送四神丸。大便滑利,小便閉澀,或肢體漸腫,喘咳唾痰,為脾腎虧損,宜金匱加減腎氣丸,即《難經(jīng)》有五泄之分,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其大瘕泄者,即腎泄也。里急后重,數(shù)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世人不知此癥,誤為滯下治之,禍不旋踵,此皆腎虛之癥,欲去不去,似痢非痢,似虛弩而非虛弩,蓋痢疾后重,為因邪壓大腸墜下,故大腸不能升舉而重,治以大黃檳榔,瀉其所壓之邪而愈。又有久瀉,大腸虛滑,元氣下陷不能自收而重,乃用澀劑,固其脫,升其墜,而愈其虛,坐弩責,此痢后積已去盡,無便而但虛坐耳。此為亡血過多,清氣下陷,倍用歸芎芍藥,佐以升提,和之而愈。惟腎虛后重者,亦數(shù)至圊而不能便,必莖中痛,或大便不能得,而小便先行而澀,或欲小便而大便反欲去而痛。褚氏《精血論》云∶精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道牽痛,愈痛則愈便,愈便而愈痛,須以補中益氣湯,倍升麻,送四神丸,又以八味地黃丸料,加五味子補骨脂,多服乃痊。此等癥候,以痢藥致?lián)p元氣,肢體腫脹而斃者,不可枚舉。腎既主大小便而司開闔,故大小便不禁者,責之腎,然則大便不通者,獨非腎乎?《金匱真言論》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故腎氣虛,則大小便難,宜以地黃蓯蓉之屬補其陰,少佐辛藥致津液而潤其燥。潔古云∶臟腑之秘,不可一概治療,有熱秘,有冷秘,有實秘,有虛秘,有風秘,有氣秘,老人與產(chǎn)后,及發(fā)汗利小便過多,病后氣血未復者,皆能成秘,禁用硝黃、巴豆、牽牛等藥。世人m.quanxiangyun.cn/shiti/但知熱秘,不知冷秘。冷秘者,冷氣橫于腸胃,陰凝固結,津液不通,胃氣閉塞,其大腸內(nèi)氣攻,喜熱惡冷,宜以八味地黃丸料,大劑煎之,冷凍飲料即愈;蚓址半硫丸,碾生姜調(diào)乳香下之;或海藏已寒丸俱效。海藏云∶已寒丸雖熱,得芍茴香潤劑,引而下之,陰得陽而化,故大小便自通,如遇春和之陽,冰自消矣。然不若八味丸更妙矣。東垣云∶腎主五液,津液盛則大便如常,若饑飽勞役,損傷胃氣,飲食辛熱濃味,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致散真陰,津液虧乏,故大腸結燥。又有老人氣虛,津液衰少而結者,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是也,體法東垣之論,不用潤燥湯、潤腸丸之類,惟六味地黃丸料煎服自愈。如熱秘而又兼氣虛者,以前湯沖入人參止錢,此因氣虛不能推送,陰虛不能濡潤故耳。

《經(jīng)》曰∶春傷于風,夏生飧世,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又曰∶濕勝則濡泄。又曰∶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此《經(jīng)》言,風濕寒熱四氣皆能為泄也。又言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此明脾虛下陷之泄也。統(tǒng)而論之,脾土強者,自能勝濕,無濕則不泄,故曰濕多成五泄。若土虛不能制濕,則風寒與熱皆得干之而為病,治法有九,一曰淡滲,使?jié)駨男”愣,如農(nóng)人治澇,導其下流,雖處卑隘,不憂巨浸!督(jīng)》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一曰升提,氣屬于陽,性本上升,胃氣注迫,輒爾下陷,升柴羌葛之類,鼓舞胃氣上騰,則注下自止。又如地土淖澤,風之即干。故風藥多燥,且濕為土病,風為木藥,木可勝土,風可勝濕,所謂下者,舉之是也。一曰清涼熱yin所至,暴注下迫,苦寒諸劑用滌燔蒸,猶當溽暑伊芳郁之時而商 瘋然倏動,則炎 如失矣。所謂熱者,清之是也。一曰疏利,痰凝氣滯,食積水停皆令人瀉隨證祛逐,勿使稽留。

《經(jīng)》曰∶實者瀉之;又曰∶“通因通用”是也。一曰甘緩,瀉利不已,急而下趨愈趨愈下,泄何由止?甘能緩中,善禁急速,且稼墻作甘,甘為土味,所謂急者,緩之是也。

一曰酸收,瀉下日久,則氣散而不收,無能統(tǒng)攝,注泄何時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肅之權,經(jīng)云,散者,收之是也。一曰燥脾,土德無慚,水邪不濫,故瀉皆成于土濕,濕皆本于脾虛,倉稟得職,水谷善分,虛則不培,濕yin轉(zhuǎn)甚,《經(jīng)》云“虛者補之”是也。

一曰溫腎,腎主二便,封藏之本,況雖屬水,真陽寓焉。少火生氣,火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營運三焦,熟腐五谷乎?故積虛者,必挾寒,脾虛者,必補母,《經(jīng)》云“寒者溫之”是也。一曰固澀,注泄既久,幽門道滑,雖投溫補,未克奏功,須行澀劑,則變化不愆,揆度合節(jié)。所謂滑者,澀之是也。夫是九者,治瀉之綱領,而不能出其范圍矣。劉宗濃曰∶飲食入胃,輸精心肺,氣必上行,然后下降。若脾胃有傷,濕熱相合,陽氣日虛不能上升,脾胃之氣,下流肝腎而成泄利者,法當填補中氣,用輕薄風藥升之、舉之,則陰不病而陽氣生矣。此東垣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也。

夫始瀉而屬熱者,邪氣勝則實也。終變?yōu)楹,夏氣奔,則為虛也。久病而熱者,內(nèi)真寒而假熱也。久瀉虛寒者,乃夏候也。凡每早大瀉一行,若止空心服熱,藥亦無效,須于夜食前,再一服方妙,蓋暖藥雖平旦服之,至夜藥力已盡,無以敵一夜陰寒之氣耳。

泄瀉而屬脾胃者,人固知之矣。然門戶束要肝之氣也。守司于下,腎之氣也。若肝腎氣實,則能閉束而不瀉泄,虛則閉束失職,而無禁固之權矣。且腎為胃關,故腎瀉必在子后,五更之分也。蓋人生二五,妙合而成,左右兩腎,腎間動氣,即先天元陽之祖氣,此氣自子后一陽生,生即漸漸上升,歷丑寅卯辰已,而六陽已極,則入離宮,午后一陰生,即白氣變?yōu)槌嘁,漸漸降下至坎宮,復為白氣,晝夜循環(huán),升降不息,《經(jīng)》所謂少火生氣,醫(yī)家所謂真陽之火,名為相火也。道家所謂君火,乃先天祖氣也。方此火之自下而上也,行過中焦,必經(jīng)脾胃,則能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是謂清升濁降,既濟之象也。《經(jīng)》曰∶陰平陽秘,精氣乃固,茍不慎攝生之道,則精神日損,腎之真氣漸衰,而子復一陽,不以時生,不能上升,水谷無由腐熟以傳化,故寅為三陽之候,陽微既不能應候而化物,且不能勝陰而上升,故五更或黎明而瀉,其泄亦溏,俗名鴨溏,是為腎泄,亦名大瘕泄,是陽之亡,氣之脫也,則補火尤要于補氣。凡天久yin雨,濕令大行,人多腹疾,瀉且痛者,胃苓湯,加炮姜、肉桂最宜。

保嬰至寶錠子藥(錦囊秘方)

神治嬰孩風痰發(fā)熱,驚疳吐瀉,積滯等癥。

留白廣陳皮(一兩,炒) 萊菔子(揀紅潤者,洗凈,曬干,炒,一兩)蓬術(一兩炒) 三棱(一兩,炒黃) 麥芽(炒熟,另磨凈末,一兩) 濃樸(一兩,姜汁炒) 蒼術(一兩,炒深黃) 香附子(一兩,炒) 草豆蔻(揀粗綻者,炒,一兩) 鵝眼枳實(取新切而緊小者,炒,一兩) 山楂肉(一兩五錢) 神曲(二兩,打糊為錠),上各制度為細末。

神曲糊和劑成錠,每錠約重三四分,每歲磨服半錠,不論何病,俱用生姜湯磨下。此方傳流甚久,先師秘授,嬰兒吐瀉驚疳發(fā)熱諸癥神效,(張)發(fā)心廣濟,敬陳此方,幸勿輕視。

木香散(錦囊秘方)

神治久瀉脾虛,及受慢脾風候。

木香 曬甘草(炒黃) 肉果(面裹煨,粗紙打去油) 訶子肉(炒黃,各五錢)蒼木(炒黃) 澤瀉(炒) 濃樸(姜汁拌炒) 茯苓(焙) 干姜(炒深黃) 車前子(焙) 廣皮(炒) 白術(土炒) 木通(焙,各一兩) 豬苓(炒,二兩)肉桂(去皮,三錢,不見火),為末,生姜炒砂仁湯調(diào)下,量人大小輕重。

加味平胃散(錦囊秘方)

神治水瀉。

留白廣皮(炒) 白扁豆(炒黃,各二兩四錢) 蒼術(炒深黃,三兩二錢) 濃樸(姜汁炒,一兩六錢) 甘草(一兩,炒) 木通(炒,八錢) 共為細末,姜湯調(diào)下,量人大小輕重。

錦囊新制加減五苓散

神治脾虛濕熱作瀉。

留白廣皮(三兩,炒) 蒼術(四兩,炒黃) 白術(五兩,炒黃) 白茯苓(六兩焙) 甘草(二兩,炙) 白扁豆(六兩,炒黃) 澤瀉(二兩,炒) 共為細末,每用黑砂糖調(diào)煨姜湯下,量人大小輕重。

枳術丸

消痞除痰,乃消也∶健脾迸食,乃補也。

枳實(一兩,炒) 白術(二兩,炒) 為末,荷葉包陳米飯煨干,為丸。

東垣曰∶白術甘溫補脾胃之元氣,共味苦,除胃中濕熱,利腰臍間血過于枳實克伐之藥一倍;枳實苦寒泄胃中痞悶,化胃中所傷。是先補其虛而后化其傷,則不峻矣。

荷葉中空色青,形仰象震,在人為少陽膽生化之根蒂也飲食入胃,營氣上行即少陽甲膽之氣也。胃氣元氣谷氣甲膽上升之氣一也。食藥感此氣化胃氣何由不上升乎,燒飯與白術協(xié)力滋養(yǎng)谷氣,補令胃濃不至再傷其利廣矣。

消食丸

砂仁 橘皮 蓮術 麥芽 香附 神曲(各等分) 為末,曲糊丸,紫蘇或姜湯下。

遇仙丹

蓬術 木通 枳實 檳榔 青皮 甘草 小茴香 水煎服。

六君子湯

去陳皮、砂仁,即四君子湯。

白術 茯苓 陳皮 甘草 人參 砂仁 棗水煎服。有方加神曲;有方加半夏。

不換金正氣散

香葉 濃樸(姜炒,各二錢五分) 甘草(炙,一錢五分) 蒼術(制,四錢) 人參 茯苓木香(各一錢) 半夏曲(三錢) 陳皮(二錢) 姜棗水煎服。

養(yǎng)脾丸

白術 茯苓 干姜(炮) 黃連(酒炒) 木香 肉豆蔻(面裹煨,各一錢)

共為細末,面糊丸,燈心糯米湯下。

脾泄瀉方

菟絲子(一斤) 干姜(半斤) 大棗一斤搗丸,每早米湯送下三錢。

受肚瀉方

黃米(半斤) 蓮肉(半斤) 花椒(二兩,炒研) 每早空心黑砂糖調(diào)姜湯下,不拘多少。

參苓白術散

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或嘔,或瀉。

人參 茯苓 白術(土炒) 甘草(炙) 山藥(炒) 白扁豆(炒,各四兩)砂仁(炒) 桔梗(炒) 薏苡仁(炒) 蓮肉(炒,去心,各二兩) 共為細末,姜棗湯調(diào)服。

脾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東垣曰∶脾胃虛則百病生,調(diào)理中州,其首務也。脾悅甘,故用人參、甘草、苡仁;不喜燥,故用白術、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蓮肉,益心,土惡水,故用山藥治腎;桔梗入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氣,于地道而無痞塞之憂也。

附子理中湯

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或手足厥冷,胸腹切痛,或痰氣不利,口舌生瘡,或嘔吐泄下等癥。去附子即名人參理中湯。

人參(去蘆,一兩) 白術(土炒,二兩) 干姜(炮,一兩) 甘草(炙,二兩) 附子(制熟,一枚) 每服八錢,水煎服。

人有元陽,命曰真火,此火一衰則不能生土,而資生之本大虛,今以附子回少火,干姜暖中州,而參,術、甘草為火補氣,氣旺則火足而脾土自能健運!督(jīng)》曰∶氣主煦之。又曰∶寒yin所勝,平以辛熱。即補火之謂也。夫心上腎下肝左肺右,而脾獨居中,中氣空虛,四臟不能相生,得此方以理之,則萬物之母安而四臟皆得稟矣,故曰理中湯。去參術即名四逆湯,為四肢厥逆者設也。

七氣湯

治七情郁結,霍亂吐瀉。

半夏(湯洗) 濃樸 白芍 茯苓(各二錢) 桂心 紫蘇 橘紅 人參(各一錢) 姜棗水煎服。

通脈四逆湯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一兩) 甘草(炙,二兩) 冷汗面赤者,格陽于上也。加蔥九莖以通陽。

喻嘉言曰∶陽虛之人,雖有表癥,其汗仍出,其手足必厥。才用表藥,立至亡陽。不用表藥,外邪不散,故用前湯加蔥為治。如腹痛者,真陰不足也,加芍藥二兩以斂陰;咽痛陰氣上結也,加結梗一兩以利咽;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二兩以助陽補氣血;嘔吐加生姜二兩以散逆氣。以上皆通脈四逆湯加減法也。

白術膏

補胃健脾,和中進食。

白術十斤,取于潛出者,先煮粥湯待冷浸一宿,刮去皮,凈,切片,用山黃土蒸之,曬干,再以米粉蒸之,曬干。止用水百碗,桑柴火煎至三十碗,加白蜜二斤,熬成膏,每服一酒杯,淡姜湯點服。

太陰主生化之元,其性喜燥,其味喜甘,其氣喜溫,白術備此三者,故為中宮要藥。配以白蜜和其燥也,且甘味重則歸脾速,陶氏頌云∶百邪外御,六腑內(nèi)充,味重金漿,芳逾玉液,豈無故而得此隆譽哉!

胃苓湯

即五苓散平胃散合。

蒼術(制,一錢五分) 濃樸(制) 陳皮 白術(炒) 澤瀉 豬苓(各一錢)茯苓(一錢二分) 甘草(五分) 肉桂(四分) 姜棗水煎服。

保和丸

山楂(六兩) 神曲(二兩) 半夏(制) 茯苓(各三兩) 陳皮 連翹 萊菔(各一兩) 為末,炊餅丸,白湯下。

治中湯

人參 甘草(炙) 干姜(炮) 白術(炒) 青皮 陳皮(各等分) 上用水煎服。

嘔甚者,加半夏。

建中加木瓜柴胡

桂枝(二兩五錢) 芍藥 甘草(各一兩) 膠飴(半升) 生姜(一兩五錢) 大棗(六枚)木瓜 柴胡(各五錢) 每服一兩,水煎去渣,入餳兩匙服。

人參安胃湯

治脾胃虛熱嘔吐,或泄瀉不食。

人參(一錢) 黃 (二錢,炒) 生甘草(五分) 炙甘草(五分) 白茯苓(四分) 白芍(七分)陳皮(三分) 黃連(二分,炒) 水煎服。

脾胃虛傷,補中益氣,或四君子、異功散可也。此獨于其溫劑中加芍藥之酸寒、黃連之苦寒,蓋因乍虛而內(nèi)有燥熱,故暫用以伐標也。白術為補胃上藥,何不用乎?此名安胃與補胃不同,胃氣純虛,術為要品,今雖虛而有燥熱,則胃不安未至純虛也,故不用術耳。以三錢之參 ,投以二分之炒連,與世之肆用苦寒者不同也。

藿香正氣散

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飲食,頭痛寒熱,或霍亂泄瀉,或作瘧疾。

桔梗 大腹皮 濃樸 升麻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藿香(一錢五分)紫蘇(一錢) 姜棗水煎服。

正氣強旺則外無感冒之虞,脾胃健行則內(nèi)無停食之患。稍有不足,外感內(nèi)傷交作,以甘、桔、紫蘇辛甘散其外邪;濃樸、大腹苦辛通其內(nèi)滯;藿香為君主,內(nèi)可和中,外可解表,統(tǒng)領諸劑,成功正氣,賴以復矣,故名藿香正氣。

糯皮竹茹

治久病虛羸,嘔利不已。

橘皮 竹茹(各一錢五分) 人參 生姜(煨) 甘草(各一錢) 大棗(二枚)

久病而虛,肺金失下降之,令心火肆炎上之權,嘔逆所由也。滋以生姜、橘皮辛溫導其下降;竹茹、生草、甘寒禁其上炎;人參、大棗強胃扶脾而安m.quanxiangyun.cn/yaoshi/其轉(zhuǎn)輸之職,嘔自止矣。如因于寒者,以丁香代竹茹,毋守株而不變也。

大半夏湯

治胃虛嘔吐。

半夏(湯洗,五錢) 人參(三錢) 白蜜(二錢) 水二碗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八分溫服。

治干霍亂神方

用生明礬、食鹽各六七分,共研極細,用熱水涼水各碗許調(diào)和,令患人頓飲。即探吐之,如此一二次,無不愈者。

姜橘湯

橘皮(去白) 生姜(留皮,各三錢) 水一鐘,煎六分服。

葛花解酲湯

專治酒積,上中下分消。

白豆蔻 砂仁 葛花(各一錢) 木香(一分) 青皮(六分) 陳皮 白茯苓 豬苓人參(各三分) 白術(炒) 神曲(炒) 澤瀉 干姜(各四分) 水煎服。

曲 之積,令人腹痛,蓋中州受傷氣逆而濕郁也。豆蔻、砂仁推逆氣有功,且兼辛散之力;葛花獨入陽明,令濕熱之毒從肌肉而解,故以三味為君,解上焦之醒也;茯苓、豬苓、澤瀉令濕熱之毒從小便而出,故以三味為臣,解下焦之醒也;參、術、木香二皮、干姜中氣賴以調(diào)和濕熱,搗其巢穴,解中焦之醒也/。

桂枝麻黃

方見傷寒門。

張子和曰∶飧泄以風為根,風非汗不出,有病此者,腹中雷鳴,水谷不分,小便滯澀,服澀藥溫藥不效,炙中脘臍下數(shù)十,燥熱轉(zhuǎn)甚,津液枯竭,延予視之,脈浮大而長,身表微熱,用桂枝麻黃湯加姜棗煎,連進三大劑,汗出終日至旦而愈。次以胃風湯,和其臟腑,食迸而安!督(jīng)》曰∶春傷于風,夏必飧泄。故可汗而愈。按∶風屬木,脾屬土,木克土故泄也。

四神丸

治脾腎虛寒,大便大實,飲食不思。

肉果(面煨) 五味子(各二兩) 補骨脂(四兩) 吳茱萸(水浸,一兩)

為末,生姜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去皮,和丸桐子大,每服四錢,空心米飲下。

茱萸斷下丸

治臟腑虛寒,腹痛泄瀉,大效。

吳茱萸(炒,二兩) 赤石脂 干姜(各一兩五錢) 縮砂艾葉(炒) 肉豆蔻 附子(制,各一兩) 共為細末,面糊丸,每服三錢,米飲送下。

二神丸

故紙(炒,四兩) 肉豆蔻(生,二兩)

為末,以棗四十九個,生姜四兩,同煮爛,去姜取棗肉和丸,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椒附丸

治泄瀉久重,其人甚虛。

椒紅(炒) 附子(炒,各五錢) 山萸肉(二兩) 桑螵蛸(炙) 鹿茸(酒蒸) 龍骨(各三錢) 為末酒糊丸,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當歸濃樸湯

治肝經(jīng)受寒,面色青慘,厥而泄利。

當歸(炒) 濃樸(制,各二兩) 官桂(三兩) 良姜(五兩) 每服三錢,水煎服。

《經(jīng)》曰∶腎司閉藏,肝司疏泄,肝腎氣虛為病泄瀉,何也?蓋腎者,所處在下,大小二便之門戶,而肝者,又為門戶約束之具,肝腎氣實,則能閉、能束,故不泄瀉。肝腎氣虛,則閉束失職,故泄瀉也。又肝者,脾之賊,肝經(jīng)正虛邪盛,木能克土,亦作泄瀉。此當歸濃樸湯所以實肝而止也。

香茸丸

治日久冷瀉。

鹿茸(五錢,酒浸、炙) 乳香(二錢) 肉豆蔻(一兩) 每個作兩片,入乳香在內(nèi),面里煨,為末,陳米為丸,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天下受拜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嘔吐痰蒸,胸膈痞滯,飲食不甜。

濃樸 陳皮(留白) 生姜 炙甘草(各二兩) 南京小棗(二百枚,去核) 茅山蒼木(米泔水浸一宿,去皮,曬干,五兩,銼) 水五升,煮干,搗作餅子,曬干,再研為末,每服二錢,鹽湯點服。泄瀉,姜五片,烏梅二個,水盞半,煎服。一方加藿香、半夏曲。

養(yǎng)胃湯

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嘔吐翻胃。

人參 丁香 砂仁 肉果 附子(炮) 白豆蔻 甘草 沉香 橘紅 麥芽 神曲(各三錢五分) 共為細末,每服二錢,姜鹽湯下。

旋復花

治中脘伏痰,吐逆眩暈。

旋復花(去梗) 半夏(湯泡七次) 干姜(炮) 橘紅(各一兩) 檳榔 人參 甘草(炙) 白術(各五錢) 每服四錢,姜水煎服。

濟主竹茹湯

治熱嘔,或因飲酒過度而嘔者。

葛根 甘草(炙) 半夏(湯泡) 加竹茹、生姜煎服。

小柴胡加竹茹湯

治發(fā)熱而嘔噦,胃熱多渴不食。

柴胡(二錢) 半夏(湯洗) 橘皮(各一錢) 竹茹(一塊) 黃芩 人參甘草(炙,各七分) 姜水煎服。有方加枇杷葉、赤茯苓麥冬。

四柱散

治真陽耗散,臍腹冷痛,泄瀉不止。

白茯苓 附子(泡,去皮、臍) 人參木香(濕紙裹,火煨) 各等分, 咀,每服四錢,水一鐘,姜五片,鹽少許,煎七分,空心溫服。一方加兩豆蔻、訶子,名六柱散。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