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骨蒸、 、復(fù)連、尸疰、勞疰、蟲疰、毒疰、熱疰、冷疰、食疰、鬼疰等,皆曰傳尸。以疰者,注也。病自上注下,與前人相似,故曰“疰”。其變有二十二種或三十六種,或九十九種。大略令人寒熱盜汗,夢(mèng)與鬼交,遺泄白濁,發(fā)干而聳。或腹中有塊;或腦后兩邊有小結(jié)核,連復(fù)數(shù)個(gè),或聚或散,m.quanxiangyun.cn/kuaiji/沉沉默默,咳嗽痰涎;或咯膿血如肺痿、肺癰狀;或復(fù)下利,羸瘦困乏,不自勝持;積月累年,以至于死。死后乃疰易傍人,乃至滅門者是也。更有蜚尸、遁尸、寒尸、喪尸、尸疰等,謂之五尸。及大小附著等證,不的知其所苦,無處不惡,乃挾諸鬼邪而害人。以三因考之,內(nèi)非七情所忤,外非四氣所襲,雖若麗乎不內(nèi)外因、奈其證多端,傳變、遷移難以推測(cè),故自古及今,愈此病者十不得一。所謂貍骨、獺肝、天靈蓋、銅鑒鼻,徒有其說,未嘗見效。唯膏肓俞、崔氏穴(名四花,有六穴),若聞早灸之,可否幾半,晚亦不濟(jì)也。
病者憎寒發(fā)熱,自汗面白,目干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dú)臥,其傳在肝。
病者憎寒發(fā)熱,面黑鼻燥,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復(fù)泄瀉、口瘡,其傳在心。
病者憎寒發(fā)熱,面青唇黃,舌本強(qiáng),不能咽,飲食無味,四肢羸瘦,吐涎沫,其傳在脾。
病者憎寒發(fā)熱,面赤鼻白,干燥毛折,咯嗽喘急,時(shí)吐白涎,或有血線,其傳在肺。
病者憎寒發(fā)熱,面黃,耳葉焦枯, KT 痛,小便白濁,遺瀝,胸痛,其傳在腎。
所謂勞蒸者二十四種,隨證皆可考尋。毛折發(fā)焦,肌膚甲錯(cuò),其蒸在皮外;人覺熱,自反惡寒,身振 劇,其蒸在內(nèi)。
身熱煩躁,痛如針刺,其蒸在脈。
爪甲焦枯,眼昏,兩脅急痛,其蒸在筋。
板齒黑燥,大杼酸疼,其蒸在骨。
背膂疼痛, 骨酸 ,其蒸在髓。
頭眩熱悶,口吐濁涎,眼多眵淚,其蒸在腦。
男子失精,女子白yin,其蒸在玉房。
乍寒乍熱,中脘與膻中煩悶,其蒸在三焦。
小便赤黃,凝濁如膏,其蒸在膀胱。
傳道不均,或秘或泄,腹中雷鳴,其蒸在小腸。
大腹隱痛,口鼻干疼,其蒸在大腸。
口鼻干燥,腹脹,睡臥不安,自汗出,其蒸在胃。
口苦耳聾,脅下痛,其蒸在膽。
里急后重,肛門澀秘,其蒸在回腸。
小腹 痛,筋脈縱緩,陰器自強(qiáng),其蒸在宗筋。
眼昏淚下,時(shí)復(fù)眩暈,躁怒不常,其蒸在肝。
舌焦黑,氣短煩悶,灑灑淅淅,其蒸在心。
唇干口瘡,胸腹脹悶,畏寒不食,其蒸在脾。
咳嗽喘滿,咯痰吐血,聲嘶音遠(yuǎn),其蒸在肺。
耳葉焦枯,香港腳酸疼,起居不得,其蒸在腎。
情想不寧,無故泄精,白物綿綿而下,其蒸在右腎。
心主胞絡(luò),心膈噎塞,攻擊疼痛,俯仰煩冤,其蒸在膈。諸證雖曰不同,其根多有蟲嚙其心肺,治之不可不絕其根也。
取傳尸勞蟲,服此藥先擇良日,焚香禱祝,令病患設(shè)榻,面向福德方服,即有神效。不可使病患知其藥味及仔細(xì)。
青桑皮 楊柳枝 梅枝 桃枝(以上要取東引者,各七莖) 蔥白(七莖) 青蒿(一握,如無,以子代) 真安息香(一分,研,去石) 阿魏(一分)
上八味除阿魏外,用童子小便一升半煮取,藥耗及一半去滓,將藥汁化阿魏,再煮十?dāng)?shù)沸,去滓候溫,作二次調(diào)下件藥末∶朱砂(半兩) 小檳榔(半兩) 麝香(半分)
上三味研令極細(xì),分為二服。用前湯使調(diào)下,五更初一服,三點(diǎn)再一服,辰時(shí)間取下蟲,遂絕根本。若見蟲色白者,此病必差;若黑色,則已傳入腎經(jīng),不可救也。服藥后只以淡粥補(bǔ)之,并不動(dòng)元?dú)猓?yàn)無比,切須秘之。世傳勞蟲有靈,輕易傳之則傷醫(yī)者。此說殆醫(yī)者秘惜其方,不可以授人耳。要須密重之,則無泄慢天機(jī)。乃起死還生,功同造化,鬼神護(hù)助,自有靈效。大凡傳尸勞者,必須先服此一藥,后拾伍方隨證治,不可以概用藥。調(diào)治三、五個(gè)月,再服此取蟲藥,則永除根本。如取下蟲色已黑,縱服后藥,亦無補(bǔ)也。然則能使不傳它人。
治心胸積氣作胸痹,引兩脅痛,昏悶不收,音聲不清,虛熱上壅,作鼻衄方。
桑白皮(三分) 枳殼 木通 子芩 生干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文重。水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后。
治伏瘀血在心肺,時(shí)作衄,心胸徹背痛方。
白芍藥 牡丹皮(各一兩) 生犀屑(半兩) 生地黃(三兩,別捶碎入)
上 咀,每服半兩。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調(diào)榮衛(wèi),消瘀血,出聲音,治痰嗽,消瘀血方。
川當(dāng)歸 牡丹皮 白芍藥 子芩 木通 麥門冬 甘草 華陰細(xì)辛(各半兩) 生干地黃(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治虛熱,昏冒倦怠,下虛上壅,嗽血,衄血,雞蘇丸。
雞蘇葉(半斤) 黃 (半兩) 甘草 川芎(各一分) 防風(fēng)(一兩) 苦梗(半兩)
荊芥穗(一兩) 甘菊花(一分) 真腦子(半錢重) 生干地黃(半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麥門冬去心,煎湯嚼下。又治肺損吐血,日漸乏力,瘦弱行步不得,喘嗽痰涎,飲食不美。或發(fā)寒熱,小便赤澀,加車前子一分,每服一丸,煎桑枝湯嚼下,日可六、七服。桑枝銼,炒香,每用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下藥。
治勞氣,食后身疼倦,夜間盜汗,此病因失血,榮衛(wèi)損也。宜防風(fēng)湯方。
黃 (一兩) 白芍藥 防風(fēng)(各三分) 甘草(半兩) 當(dāng)歸 生干地黃(各三分)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個(gè),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前服。
治勞嗽,溫金散。
甘草 黃芩 桑白皮 防風(fēng)(各一兩) 杏仁(二十七粒,制) 人參(去蘆) 茯神(各半兩) 麥門冬(一分)
以前五味,用米泔浸一宿,曬干;次入人參、茯神、麥門冬三味。同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蠟一豆大,煎至八分,食后溫服。
治勞嗽有四滿丸極妙。(方見勞嗽門)
治心氣不足,解勞倦、益血,桔梗飲子。
苦梗 甘草 黃 人參(去蘆) 麥門冬(各一兩) 青皮(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治胸痹,栝蔞湯。
枳殼(四個(gè)) 濃樸 薤白(各一兩) 栝蔞(一個(gè)) 桂枝(一兩。有熱除此一味)
上 咀,水七升,煎取四升,去滓溫服。
涼心肺,解勞除熱,使榮衛(wèi)順,血不絕。子芩散。
黃 (一兩) 白芍藥 子芩 人參 白茯苓 麥門冬 苦梗 生干地黃(各半兩)
上為粗末,先用竹葉一握,小麥七十粒,水三盞,姜三片,煎至水一盞半,入藥末三錢重,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治積氣堅(jiān)硬作氣噎,胸脅引背痛方。
白芍藥(一兩半) 鱉甲(醋炙) 枳殼(去穣,麩炒) 北柴胡(各一兩) 甘草 赤茯苓(各半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姜三片,棗一個(gè),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治伏連、傳注,腹中有堅(jiān)硬積氣壅心胸,作痹痛,引脅背痛,脘痛,脘膈滿悶方。
鬼臼 天門冬(去心,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炒) 莽草 不蛀皂角(酥炙,各半兩) 葉子雄黃(一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一丸,漸加至二、三丸,空心,湯水吞下。臨臥一服,常宜斟酌,勿令泄瀉。忌鯉魚、山豬、蘆筍。
出聲音方訶子(炮,去核) 木通(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 咀,用水三升,煎至升半,入生地黃汁一合,再煎數(shù)沸,放溫,分六服,食后,日作半料。
上四味為細(xì)末,每服一錢。食后米飲調(diào),細(xì)細(xì)呷咽。
治肺間邪氣,胸中積血作痛,失音,含化丸方。
蛤蚧(一雙,去口足,炙) 訶子(去核) 阿膠(粉炒) 麥門冬(去心) 北細(xì)辛 甘草生干地黃(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頭大。食后含化一丸。(以上諸方,辰州李 、名景 錄示云∶傳之于五羊大帥方侍郎上務(wù)下德)
治瘵疾得效方,河車丸。
治勞嗽、一切勞瘵虛損、骨蒸等疾。
河車一枚(初生男子者尤良。于長(zhǎng)流水中蕩洗盡血,凈入鍋內(nèi)熟煮,以手擘成小片,焙干,須在一日內(nèi)便碾成末。才經(jīng)宿即不干,碾不成末矣。按《本草》云∶人肉治瘵病,胞衣飄生者尤佳。主血?dú)赓荩瑡D人勞損,面 皮黑,腹內(nèi)諸疾,漸漸瘦悴者,以五味和之,如法與服之,勿令病者知。亦治天行熱癘,立效。胞衣埋地中七、八年化成水,澄清如真水。南方之人以甘草、升麻和諸藥罐盛,埋之三、五年,揆之此為藥服)
雪白茯苓(半兩) 揀參(一兩) 干山藥(二兩)
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以少麝香末為衣,每服三、五十丸。米飲、溫酒、鹽湯送下,空心服。嗽甚者,五味子湯下。
又方∶治肌瘦、咯血、肺痿等疾。
蛤蚧(一雙,全者,酒浸一宿,酥炙) 知母 貝母(去心) 人參(去蘆) 甘草 杏仁(去皮尖,麩炒) 枇杷葉(去毛,炒) 鹿角膠(粉炒)
上各一兩,根據(jù)方事,治凈,研為末,每服三錢,水m.quanxiangyun.cn/rencai/一盞,入桑白皮煎至八分,溫服,日三夜二。
治勞嗽,補(bǔ)肺湯。
桑白皮 熟地黃(各二兩) 人參(去蘆) 紫菀 黃 川五味子(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入蜜少許,食后溫服。
辰陽李 云∶以上藥方,乃趙世則效之次子公 ,并服此乃安。傳之仲弟,屢救人甚驗(yàn)。服藥止,可食淡煮豬蹄肉,仍須先煮熟肉去元汁,再以白湯熟煮。仍忌房勞、一切生冷、魚腥、咸毒、腌藏等物,無不痊愈。修合藥及煎藥時(shí),忌生人、孝子、婦人、雞犬、貓畜見。仍勿令病患知用藥味,大有功效。
治傳尸出汗,取蟲辟邪,養(yǎng)正膏。
鱉甲(一兩,醋炙) 青蒿(一握) 淡豉(三、七粒) 蔥白(二莖) 安息香(一分,研) 桃柳 桑枝(各七莖) 桃仁(四十九個(gè),去皮尖、雙仁) 天靈蓋(用匕頭大一片,酥炙)
上十味,隔夜以水一升浸至五更,煎至半升,再以童便半升同煎,取四合。又用檳榔一個(gè)為末,麝香一錢匕,將所煎藥去滓調(diào)下。至日高二丈時(shí),放溫頓服。以衣覆出汗,審看十指,汗出如藕絲,五色臭穢;汗出后,仍瀉下蟲狀惡物盡,甚者,旬日再服,永效。
治骨蒸勞,唇頰赤,氣粗口干,遍身壯熱。或多虛汗,大腸澀秘,小便赤黃,飲食全少。
(出《博濟(jì)方》)
青蒿 鱉甲(醋炙) 北柴胡 木香 生干地黃(各一兩) 青皮(半兩) 宣黃連(二兩)
上為末,以豬肚一個(gè)洗凈,入藥在內(nèi)系定,蒸令極軟,研如泥,為丸如綠豆大。湯下十五丸,空心,日三服。忌濕面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