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暑有陰陽之別。陰暑:由于天氣炎熱,納涼廣廈或扇風過長,為靜而得之之陰暑也。其脈浮弦有力或浮緊,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jié)痛而心煩,大熱無汗。此為陰寒所逼,周身陽氣不得升越。宜用辛溫解表法去防風,加香薷、藿香治之。嘔逆加茯苓、半夏;便瀉加厚樸、木香。陽暑:由于赤日長途,勞動田野,動而得之之陽暑也。其脈浮有力或洪數(shù),面垢喘咳,壯www.med126.com熱心煩,口渴欲飲,蒸蒸自汗,此為炎熱所蒸,周身內(nèi)外皆熱。宜以清涼滌暑法去扁豆、通草,加石膏、洋參治之。嘔逆加黃連、竹茹;便瀉加葛根、荷葉。臨床上陰暑較為少見,須注意之。
『歌括』
傷暑之癥陰陽分,納涼廣廈陰暑名。
浮弦有力或浮緊,拘急節(jié)痛而煩心。
頭痛惡寒熱無汗,陰逼陽不越周身。
辛溫減防加薷藿,瀉加樸木嘔半苓。
長途田野陽暑癥,渴飲煩熱自汗蒸。
浮洪力數(shù)垢喘咳,內(nèi)外皆熱滌暑君。
加入?yún)⒏鄿p通扁,嘔加茹連瀉荷根。
冒暑者,偶然感冒暑邪,較傷暑為輕淺。如暑熱之邪,初冒于肌表,即有頭昏、寒熱、汗出、咳嗽等癥。宜以清涼滌暑法加蔞殼、杏仁治之。如治療不當,邪入肉分,則周身煩躁,頭脹體燒,或身如針刺、赤腫等癥。宜以祛暑解毒法治之。如入于腸胃,則有腹痛水瀉,小便短赤,口渴飲水,嘔逆等癥,宜以增損胃苓法加黃連治之。
『歌括』
冒暑寒熱汗頭暈,清涼滌暑加蔞杏。
邪入肉分頭脹熱,身躁赤腫刺如針。
祛暑解毒宜急進,若入腸胃腹瀉疼。
渴飲嘔逆尿赤短,增損胃苓黃連增。
中暑之癥,突然而發(fā),如矢之中人,不似傷暑初則寒熱無汗,或壯熱蒸汗之可比。此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熱微汗,氣喘不語,牙關微閉或口開,壯若中風,但無口眼喎斜。脈洪濡或滑而數(shù),此為酷暑之氣鼓動其痰,痰阻心包而然。宜清暑開痰法治之。如手足厥冷,名曰暑厥,宜蘇合香丸或來復丹研末或蒜水灌之均可。
『歌括』
中暑昏倒不省人,口開牙關或微緊,
氣喘痰阻中風似,口眼不斜可區(qū)分,
洪濡滑數(shù)熱微汗,清暑開痰法可行。
手足厥冷名暑厥,蘇合來復蒜水能。
暑風之病,由暑熱極盛,金被火刑木無所畏,則風從內(nèi)生。此與外感風邪之治法,相去天壤。若誤發(fā)汗,則變癥百出矣。木既化風,脾土受制,所以卒然昏倒,四肢抽搦,內(nèi)擾神舍,意識不清。脈多弦勁或洪大,或滑數(shù),當去時令之火,火去則金自清而木自平;兼開郁悶之痰,痰開則神自安而氣自寧也。宜用清離定巽(離巽:皆卦名。離屬火;巽屬風。清離定巽:即清火熱而熄內(nèi)風之渭。)法佐郁金、川貝治之。倘角弓反張,牙關緊閉者,加犀角、羚羊;痰塞喉間有聲者,加膽星、天竺;藥后依然昏憒者,加遠志、菖蒲。
『歌括』
暑風熱極火刑金,木無所畏風內(nèi)生。
不比外感風邪癥,若誤汗之變癥成。
木既化風脾受制,卒倒抽搦識不清,
弦勁洪大或滑數(shù),火去金清木自平。
兼開郁悶化痰氣,清離定巽佐貝金。
痰嗚星竺憒遠蒲,角張牙緊加犀羚。
暑溫癥似陽暑而略輕。初起,右脈偏盛或洪數(shù),舌苔微白或黃潤,身熱有汗,或口渴咳嗽。此邪在上焦氣分,當用清涼滌暑法加杏仁、蔞殼治之。`如少汗微寒或有頭痛,宜透肌膚之暑,于本法內(nèi)去扁豆、瓜翠,加藿香、香薷治之。口不渴者,乃兼濕也,加苡米、半夏治之。如舌苔黃燥,渴欲喜飲,宜清胃家之熱,用涼解里熱法治之。如舌苔光絳,傷于陰也,宜用清熱保律法加西洋參、沙參、玄參治之。
『歌括』
暑溫初起右脈盛,洪數(shù)苔白或黃潤,
熱汗渴咳上焦氣,清涼滌暑加蔞杏。
汗少微寒或頭痛,肌膚之冒宜透盡,
方去扁翠加藿薷,不渴兼濕苡夏增。
苔燥渴飲清胃熱,涼解里熱急當進。
舌苔光絳傷陰候,清熱保律加三參。
暑咳一癥,是因暑熱下逼,肺先受之,其脈濡滑而數(shù),兩寸有力而強,咳逆乏痰或少,或身熱口渴,或胸悶脅痛,此皆暑熱入肺之脈癥也。宜用清宣金臟法加滑石、甘草治之。如痰多者,不因暑而因濕,不名咳而名嗽,不在肺而在脾,不用清而用溫。如果因痰致漱,宜用加味二陳法治之。加誤溫傷絡,必致吐血,宜用卻暑調(diào)元法去東參、半夏,加杏仁、花粉、旱蓮、生地治之?傄郧迨畋=穑恢抡`。
『歌括』
暑咳傷肺濡數(shù)滑,寸強咳逆痰沫乏。
身熱口渴胸脅痛,清宣金臟加甘滑。
痰多因濕而為咳,溫脾加味二陳夸。
誤溫擾絡致吐血,卻暑調(diào)元去參夏。
加杏花粉旱蓮地,清暑保金庶不差。
暑瘵者,驟然吐血衄血,頭目不清,煩熱口渴,咳嗽氣喘。脈象浮取則洪,中取則空,沉取復有。此為盛夏相火灼金(相火灼金:相火,與君火相對而言。二火相互配合以溫養(yǎng)臟腑,推動功能活動。一般認為命門、肝、膽、三焦均內(nèi)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要發(fā)自命門。相火灼金:是指相火妄動,上灼肺金,肺絡受傷,以致溢血。),絡血上溢所致。當清暑熱以保肺,清絡熱以止血。如初起體實,宜用清宣金臟法加黃芩、黑梔治之。體弱者,宜以卻暑調(diào)元法去石膏、半夏、梗米,加鮮地、鮮石斛、鮮藕節(jié)治之。如未止,再加丹皮、旱蓮草等。失血后潮熱咳嗽為陰虧,用甘咸養(yǎng)陰法,謹防傷及真陰為要。
『歌括』
暑瘵吐衄頭不清,浮洪中空復有沉。
煩熱口渴咳嗽喘,咯血上溢火灼金。
初起體實清保肺,清宣金臟加梔芩。
體弱卻暑調(diào)元法,膏半梗去地斛增。
未止再加丹旱草,陰虧甘咸以養(yǎng)陰。
霍亂癥,在夏秋為多,由于風寒暑熱,飲食生冷之邪雜糅交病于中,致令三焦混亂,清濁相干,亂于腸胃也。其癥吐瀉腹痛,脈多微澀或沉細而伏,或大而虛。如風甚則頭痛寒熱;寒甚則轉(zhuǎn)筋厥冷;暑甚則大渴引飲;邪在上焦則吐多;在下焦則瀉多;在中焦則吐瀉俱甚?傄酥蝸y保安法治之。如風甚加蘇葉、橘紅;寒甚加草蔻、木瓜;暑甚加蘆根、竹茹。吐多加黃連、干姜;瀉多加荷葉、葛根;吐瀉不已,損傷中焦之氣,以致陰陽間阻,手足厥冷,脈微欲絕,不多飲水者,不分風寒暑熱,急以挽正回陽法救之。若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者,名干霍亂,急用炒鹽調(diào)童便,服之探吐。若舌卷囊縮為難治。脈象洪大而滑者生,微澀漸遲者死。
『歌括』
霍亂吐瀉腹絞疼,脈澀沉伏大虛分。
風甚頭痛兼寒熱,寒甚轉(zhuǎn)筋厥冷形。
暑甚大渴而引飲,吐瀉當分三焦因。
總以治亂保安法,寒加瓜蔻風蘇紅。
暑加蘆茹吐連姜,瀉加葛根荷葉能。
吐瀉不止損中氣,陰陽間隔手足冰。
急用挽正回陽法,干霍鹽便探吐靈。
舌卷囊縮為難治,微澀遲死洪滑生。
南人體弱,偶觸糞土痧穢之氣,即患痧癥。痧在皮膚氣分者宜括之,在肌肉血分者宜刺之,此指輕淺者而言也。重癥則非藥劑不能效。痧無定脈,脈癥每不相應。由于病因不同,名稱各異,故有風痧、暑痧、陰痧、陽痧、紅痧、烏痧,絞腸痧等。皆各有其特點。如風痧:頭疼自汗,腹痛肢麻;暑痧:頭暈汗多,嘔瀉腹痛;陰痧(即涼痧):腹痛肢冷;陽痧(即熱痧):腹痛肢暖;尚有紅痧,膚隱紅點如麻疹,此痧毒在肌表;烏痧:滿身脹痛,且有黑斑,此痧毒在臟腑;絞腸痧: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心腹大痛等等。治法,總以芳香化濁法,各按其病因加味治之。如風痧加荊芥、防風;暑痧加滑石、木瓜;陰痧加豆蔻、砂仁;陽痧加連翹、梔子;紅痧加牛蒡、薄荷;烏痧加檳榔、枳殼;悶痧加細辛、桔梗;絞腸痧加檀香、烏藥。倘病危急,不及待湯藥者,可先予痧疫回春丹救之。
『歌括』
南人體弱易痧癥,脈無定體不相應。
癥因不同分類別,風暑陰陽烏絞紅。
風痧汗麻頭腹痛,暑汗吐瀉陰肢冷。
陽痧腹痛肢溫暖,紅痧麻疹肌膚隱,
吐瀉不出絞腸痧,身脹黑痧烏痧名。
芳香化濁加味治,風痧荊防陰二仁。
暑痧瓜滑陽梔翹,紅痧蒡薄悶桔辛。
烏痧檳枳絞烏檀,倉卒痧疫回春靈。
穢濁癥:俗稱齷齪病也。多發(fā)于夏秋之間,由于暑濕交蒸,更兼穢濁之氣,交混于內(nèi),由口鼻吸收,直犯膜原。初起頭痛而脹,胸脘痞悶,膚熱有汗,頻欲惡心,右脈滯鈍是也。然有暑濕之分。如偏于暑者,則苔黃煩渴,稱為暑穢;偏于濕者,苔白膩而口不渴,稱為濕穢。均宜芳香化濁治之。暑穢加滑石,甘草。濕穢加恒曲、蒼術。
『歌括』
穢濁俗稱齷齪病,穢濁之氣暑濕騰。
氣由口鼻犯膜原,初起脘悶頭脹疼。
熱汗惡心脈滯鈍,須察暑濕各有因。
統(tǒng)以芳香化濁法,暑加滑草濕蒼恒。
疰夏(疰夏:即夏痿之別稱。夏痿:即痿之發(fā)于夏日者,多由脾胃薄弱及停有濕熱或留飲所致。)之癥,每值春夏之交,日長暴暖,突然眩暈頭疼,身倦足軟,體熱食少,頻欲呵欠,心煩自汗是也。蓋火土交旺之候,金水多衰,金衰不能制木,木動則生內(nèi)風,故眩暈頭痛。金為土之子,子虛則盜母氣,脾神困頓,故有身倦足軟,體熱食少。水衰不能上濟于心,故有頻欲呵欠,心煩自汗等癥。此皆時令之火為患,非春夏溫熱之為病也。宜以金水相生法治之。如眩暈甚者加桑葉、菊花;頭痛甚者加佩蘭、荷錢;疲倦身熱,加潞黨、石斛;心煩多汗,加浮麥、蓮子。隨癥損益可也。
『歌括』
春夏之交疰夏病,日長暴暖頭暈疼。
倦軟食少頻欲欠,心煩自汗困脾神。
火土交旺金水衰,不能制木生內(nèi)風。
宜以金水相生法,暈甚菊花桑葉增。
頭痛甚加荷錢佩,煩汗麥蓮倦斛參。
經(jīng)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至夏為熱病。"熱病者,乃冬傷正令之微寒,未即發(fā)病,至交立夏,久伏之氣,隨時令之熱而觸發(fā)。初起發(fā)熱汗出,口渴心煩,不惡寒而反惡熱,脈洪大,是為熱病也。此病較晚發(fā)發(fā)作而更晚,比諸溫伏邪更深,此其特點。初起宜用清熱透邪法。如熱勢不衰,則繼用清涼蕩熱法。倘兼惡寒,脈象浮緊,是有夏時暴寒所加,寒在外而熱在里,先用辛涼解表法以透其外。外邪得透,再用清涼之劑蕩其里熱。如脈不浮緊,又無惡寒,誤用辛溫之劑傷其津液者,宜清熱保津法加西洋參、石膏治之。倘兼惡風微汗,脈浮緩,此表有風邪所加,風在外而熱在里,當用辛涼解表法以先解其外。若舌苔化燥,譫語昏狂,急用清涼蕩熱法加紫雪丹治之。發(fā)斑加黃連、梔子;發(fā)疹加荷葉、牛蒡。但須注意,熱病最易傷陰,時刻都應注意保陰為要,辛溫劫液之劑,慎勿浪用。
『歌括』
冬寒久伏夏熱病,時令之邪觸發(fā)成。
初病熱汗心煩渴,不寒惡熱脈來洪。
首用清涼透邪法,不衰清涼蕩熱宗。
暴寒在外熱在里,辛溫解表透外行。
清涼蕩熱透里邪,不寒不浮勿傷津,
誤用辛溫傷津液,清熱保津加膏參。
倘兼惡風汗微出,浮緩里熱外有風。
宜用辛涼解表法,先解其表奏效宏。
若有譫狂苔化燥,清涼蕩熱紫雪斟。
發(fā)斑連梔疹荷旁,熱病注意防傷陰。
芒種之后,乍雨作晴,天熱下逼,地濕上蒸,物感其氣則霉,人感其氣則病,因其氣從口鼻而入,即犯上中焦,以致胸痞腹悶,身熱有汗,時有惡心,右脈極鈍,舌苔白滑,此為霉?jié)裰疂釟,壅遏上中氣分之癥,名曰霉?jié)。非香燥之氣不能破也。宜用芳香化濁法,使氣機開暢,則上中之邪,不散而自解也。倘連冒風雨,身痛腰疼,惡寒發(fā)熱,此邪由太陽之表,而入于少陰之里,即《內(nèi)經(jīng)》所謂兩氣通于腎也。宜表里兩解,擬用二活同祛法。倘兼痛瀉,再加煨葛、木香治之。
『歌括』
芒種之后霉?jié)癫。鞜嵯卤频貪耱v。
氣從口鼻犯上中,痞悶熱汗時惡心。
脈鈍白滑皆霉?jié)瘢斩羯现袀麣夥帧?/p>
芳香化濁氣機暢,上中邪解病自輕。
風雨身疼惡寒熱,太陽之表入少陰。
二活同祛表里解,若兼痛瀉葛木增。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少陽所至為炎暑"!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五運行大論篇》:"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當暑氣行令之時,人感其氣而為病,則為暑病。張景岳:暑即暍也。診治之法,雷氏分辨較詳。葉香巖"暑必挾濕"之論更深為中肯。故治暑方中,多以清暑利濕為法,每獲良效。又凡治暑病,均忌發(fā)表疏散之藥,否則必致痞滿發(fā)熱,煩躁益劇,亦當注意。至于霍亂、痧穢、疰夏、熱病、霉?jié)裰T癥,前賢富有經(jīng)驗,如清郭家邃之《痧脹玉衡》言之較詳。認為春夏之間,感受風寒暑濕之氣或疫氣穢濁,癥見寒熱頭重,胸腹悶脹疼痛或上吐下瀉,或指甲青紫,或腰如束帶,或手足僵麻,皆屬腸胃阻塞,經(jīng)絡停滯,若不急救,命可立斃。并擬其治法:在氣分者括之,在血分者刺之,在外者淬之,在里者滌之?傊馃o補法,總以開泄祛邪為主。此說與雷氏所論,大致相同。惜乎晚近以來,每為醫(yī)家所忽視,甚至認為不足置信,良可慨也!應在繼承基礎上,加以重視,古為今用,進一步挖掘提高,是所至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