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疑難重癥,莫忘診腹
腹為陰海,內(nèi)居臟腑,為水谷之鄉(xiāng)、氣血之源。十二經(jīng)脈及沖、任、帶、陰維、陰蹺等經(jīng)脈都與腹部有直接聯(lián)系,可見,腹部為全身經(jīng)脈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最密的部位。腹部十二募穴又內(nèi)通五臟六腑,為窺視臟腑之孔道。特別是腹部還有神闕、氣海、關(guān)元等要穴,尤為候脾胃、腎元及沖任之氣的要地。緣此,周老強調(diào)凡臨床遇到病有疑難、癥有危重的病人,莫忘診腹。
古人認為,腹部猶如人身上的爐冶,包裹腸胃并消化食物,所以應(yīng)長得又圓又長,又厚又堅。凡腹皮寬厚,為五谷豐盈之象,主壽;婦人凡腹皮寬大者,多子。反之,腹部塌陷,甚至如舟狀者,多屬臟腑薄弱、
氣血虛衰之像,古人有“腹皮著背,不出三年死”之說。
周老認為,凡臨床上遇到疑似難決之證,注意及時診腹,往往不難撥云見日,化難為易。如寒證的病人證據(jù)不足,猶豫難決之際,以腹診求之,若腹部皮膚按之發(fā)涼者,則可斷為寒證無疑。同時注意,若發(fā)涼而拒按者,則為寒實;若暖手按壓覺舒適者,則為虛寒,可見腹診還可以進一步區(qū)分寒證的虛實。與此同時,還可以提示寒證的病位。如臍下寒,多提示腎陽不足;臍周發(fā)涼,多為脾胃虛冷;臍上涼,多為心
肺陽虛;兩脅腹發(fā)涼,多為肝膽生發(fā)之氣不足。
反之,對疑似熱證的病人也同樣可以如此。若腹部皮膚按之熱或灼手者,則可斷為熱證無疑,若喜冷而拒按者,則為實熱證。若脈候有熱象,而腹候不熱者,或自感手足熱,按胸腹不熱者,或初按覺熱久按則減者,則為表熱;若重按腹而其熱灼手者為伏熱;熱不易去,初按不覺熱,久按灼手者為濕遏熱伏于內(nèi);初按熱甚,久按熱更甚者,是邪熱熾盛在里等。
腹部不但為臟腑之宮城,同時還為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薄R虼,周老強調(diào)對危急重癥患者必須重視診腹。如高熱
昏迷的病人,若迭用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化痰開竅之劑不效,若摸之腹部脹滿硬痛,立即以
大承氣湯峻下,往往隨著熱毒下泄而神志立醒。此即“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若不注意腹診,何以能轉(zhuǎn)危為安,所以危急重癥病人注意診腹往往又有特殊的意義。若危重病人少腹冰冷者,為陽氣欲絕,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若治療后臍下轉(zhuǎn)溫者,則為陽氣回復(fù),而系正勝邪卻之吉兆。
8.四診合參,萬舉萬全
《難經(jīng)•六十一難》說:“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庇捎谕⒙、問、切是從不同角度收集臨床信息,各有其獨特的作用,不能互相取代,故周老認為,四診合參并用,各有側(cè)重,是中醫(yī)診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減少辨證失誤,提高臨床療效的關(guān)鍵。
為醫(yī)者雖對望診或脈診某一診法有高深的造詣,功力老道,稀有難逢,但也不能以偏概全,忽視其他診法,甚至以一診代替四診。正如《醫(yī)門法律》所說:“望聞問切,醫(yī)之不可缺一!薄端脑\抉微》也說:“然診有四,在昔神圣相傳,莫不并重!敝偈ピ凇
傷寒論•自序》中也曾批評言:“省疾問病,務(wù)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疾病表現(xiàn)復(fù)雜多端,也只有四診合參,知常達變,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zhì)。比如鼻流清涕,一般認為是外寒襲肺,可是《尤在涇醫(yī)案》卻有“咳甚夜間,肌熱午后,此陰虧也;濁痰咳唾,鼻流清涕,是肺熱也”的說法。單就鼻流清涕而言,外感風寒是其常,陰傷肺熱是其變。若不結(jié)合病人有肺陰不足、肺熱有余的其他見癥,則焉能斷此鼻流清涕為熱從竅瀉的臨床表現(xiàn)?
古人將診脈列于四診之末,重在以脈合病,以便脈證互參、色脈相合,如是“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萬舉萬全。周老常言,現(xiàn)代不少人只重從癥辨證,不重辨脈,甚至動輒“舍脈從癥”;反之,卻有個別人只強調(diào)診脈以斷病,而忽略其他診法,實為當代中醫(yī)的一大憾事。
9.病案附錄
。1)從望痰下手,開肺化飲療
臌脹 沈某,男,50歲。因
發(fā)熱,便下紫血而入院。
檢查時脘下觸有包塊,但不痛,經(jīng)治發(fā)熱下血均瘥,而腹部日漸膨脹,漸至臍突,青筋暴露。經(jīng)用補氣、運脾、溫腎、逐水諸法俱不效,住院半年有余,反復(fù)檢查既非
肝硬化腹水,也非腎病,難以明確辨病診斷。
當時天氣日冷,見其伴有明顯的咳喘,咯吐多量白色泡沫痰液,苔白,脈弦。周老重新辨證認為病人雖屬血瘀氣滯、肝脾兩傷、水濕內(nèi)停,但當前的病機主要為寒飲伏肺,肺氣不宣,通調(diào)失司,乃逕取
小青龍湯原方,溫肺化飲,開上啟下,意圖通過開肺以利尿,化飲以消水。
藥后腹水隨咳喘咯痰的改善而日漸消退,經(jīng)月痊愈。但亦未見小便明顯增多,足證前人“治飲不在利小便,而在通陽化氣”的論點,實為經(jīng)驗之談。
9周仲瑛談中醫(yī)診法技巧
。2)以望診為主,化痰祛瘀治肥胖
楊某,男,46歲。1999年12月16日初診。
患者高血脂、肥胖20余年,大腹便便,腹壁脂肪肥厚,形體壅腫,體重已達103公斤。
刻診:患者頭額有包塊隆起,面紅油光,左側(cè)
頭痛,困倦乏力,苔黃薄膩質(zhì)暗紫,脈細滑數(shù)。證屬痰瘀阻絡(luò),治當化痰祛瘀通絡(luò)。
藥用:熟
大黃4g(后下),炒
萊菔子12g,生
楂肉15g,
澤蘭15g,
澤瀉15g,
荷葉15g,
決明子15g,
海藻15g,
天仙藤15g,炒
蒼術(shù)10g,
大腹皮15g,
鬼箭羽15g,
川芎10g,法
半夏10g。
1月后來診,面容消瘦,腹壁肌肉肥厚有所松軟,困倦現(xiàn)象改善,面部充血偏淡,大便開始每日2~3次,拉出大量油脂,近逐漸好轉(zhuǎn),原有
肩周炎也逐漸減輕,脈細緩,苔黃膩質(zhì)暗紅。治守前法再進,上方加制首烏12g,片
姜黃10g。
3月后再診,患者體重降至86kg,復(fù)查血脂已降至正常范圍,腹壁明顯縮小,肢體靈活,體力增加,已無不適。
按:中醫(yī)向有胖人多痰之說。從患者大腹便便,形體壅腫,頭額有包塊隆起,辨其為痰濁內(nèi)盛不難。然有形痰濁留內(nèi),阻滯脈絡(luò),血行不暢則瘀血易生,從患者頭痛、舌暗紫,進而辨其為痰瘀阻絡(luò),則為一難也;從病人面紅、苔黃、脈數(shù),又進而辨為痰瘀化熱,則為二難也;在辨痰、辨瘀、辨熱的基礎(chǔ)上,不被困倦乏力氣虛之象所惑,據(jù)其苔膩、脈滑,而辨其為水谷不化精微,痰濕困脾,因?qū)嵵绿,此為三難也。三難既破,對其治療則如順水揚帆。方中選
法夏、蒼術(shù)、
萊菔子、荷葉、大腹皮、海藻、澤蘭、澤瀉運脾燥濕,化痰利水,執(zhí)中央以運上下;加生楂肉、鬼箭羽、川芎、天仙藤祛瘀通絡(luò),消積散結(jié);大黃、
決明子通降郁火,蕩滌瘀熱,推陳致新。如是痰濁化,陳莝除,瘀散熱清,則肥胖消,血脂降,壅滯之癥自除。
。3)通過深入問診,溫運脾陽療
心悸 范氏女性,心慌胸悶,心前區(qū)不適半年余,寐差多夢,胃脘脹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苔薄,脈細。心電圖查見低電壓、房性早搏。擬診為病毒性
心肌炎。前醫(yī)屢投
養(yǎng)心安神劑,并用西藥均罔效。
分析患者雖以心悸胸悶為主癥,但追查病史,發(fā)病前曾患暴注下泄,且便溏經(jīng)久不愈。遂斷為證屬中陽虛餒,脾運失司,化源虧乏,子病及母,心營不暢所致。方取
附子理中湯溫運中陽為主,復(fù)入
丹參飲加
遠志、
菖蒲通脈寧心,心脾合治,俾中陽得振,心脈通暢。
藥服1周,竟然心悸能平,脘宇脹痛若失,便溏轉(zhuǎn)實。
(4)結(jié)合腹診,從
結(jié)胸退
肺炎高熱
張某某,女,57歲。病經(jīng)3天,因沐浴乘涼,而致惡寒,頭痛,繼則發(fā)熱,無汗,肌
膚如灼,入夜熱盛則神志欠清,微有
咳嗽,咳痰色黃,量少不爽,昨起又增左胸疼痛,咳則引痛尤甚,胸悶
脘痞,時時嘔惡痰涎,口苦,渴欲涼飲而不多,大便質(zhì)干量少,舌苔淡黃白膩,上有黏沫,質(zhì)暗紅,脈小滑數(shù)。
檢查:體溫39.4℃,脈搏105次/分,急性病容,胸部左下七八肋間叩診音濁,語顫增強,呼吸音減弱。胸透:左下肺見大片狀模糊陰影,邊緣不清。印象為肺部炎癥,肺膿瘍?查白細胞總數(shù)41,200/mm3,中性90%,淋巴10%。痰培養(yǎng)3次,均為非溶血性鏈球菌。
辨證論治:入院頭兩天,以風暑夾濕襲表,邪犯肺衛(wèi)治療。用新加
香薷飲、桑菊飲加減,不效。第3日身熱39.5℃汗出不解,熱勢不揚,時有惡風,咳嗽不著,左胸疼痛,胸悶,心煩,泛惡,
嘔吐多量痰沫黏水,脘部痞塞脹滿,按之作痛,大便先后3次,干溏相雜,舌苔淡黃黏膩,底白,質(zhì)暗紅,脈細滑。據(jù)癥分析,是屬病邪由衛(wèi)入氣,從上傳中,熱郁胸膈,痰熱中阻,濕食互結(jié),肺胃同病,病理重點在于胃腑,表現(xiàn)結(jié)胸證候。治擬清宣郁熱,化痰開結(jié)。取梔豉湯合
小陷胸湯加味。
淡豆豉12g,
姜黃連2.4g,全
瓜蔞15g,
川樸3g,光
杏仁、炒
枳實、黑
山梔、炒萊菔子各9g,法半夏、廣
郁金、
旋覆花(包煎)各6g,
橘皮、姜
竹茹各4.5g。
日服2帖,汗出遍體,胸部悶痛得減,咳嗽咳痰亦爽,但仍嘔惡白色痰涎,大便4次干溏相雜,舌苔轉(zhuǎn)為淡黃膩。翌日身熱遞降,午后正常,守原法續(xù)進,日服2帖。第5日
胸痛消失,脘痞脹痛及嘔惡均已,知饑思食,僅有微咳,痰白排出爽利,大便又行多量溏褐糞4次,苔膩化薄,原方去梔、豉,再服2天,諸癥均平。查白細胞已趨正常。乃去萊菔子加
冬瓜子繼進,鞏固3天,胸透復(fù)查正常而出院。
-----------好帖!值得細讀。
-----------先載下了,以后慢慢閱讀。謝了!
-----------好文章。學(xué)習(x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