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病的引經(jīng)用藥治療
引經(jīng)藥是指能導引諸藥直達病所,增強療效的藥物,亦可理解為對機體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藥物,是引經(jīng)藥的主要作用之一,這也是有別于西醫(yī)用藥的觀點,中醫(yī)治風濕病很重視引經(jīng)藥。引經(jīng)藥又稱引經(jīng)報使藥,其源遠流長,起源于藥物的歸經(jīng)理論,民間以形補形理論亦源于此。清·尤在涇說:“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病有病所,藥有藥位,辨證上加入引經(jīng)藥可以提高療效。
1、按經(jīng)脈選藥:據(jù)歷代醫(yī)家經(jīng)驗,常用的引經(jīng)藥,手少陰心經(jīng):
黃連、
細辛;手太陽小腸經(jīng):
藁本、
黃柏;足少陰腎經(jīng):
獨活、
肉桂(
桂枝)、
知母、細辛;足太陽膀胱經(jīng):
羌活;手太陰肺經(jīng):
桔梗、
升麻、
蔥白、
白芷;手陽明大腸經(jīng):白芷、升麻、
石膏;足太陰脾經(jīng):
蒼術、升麻、
葛根、
白芍;足陽明胃經(jīng):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陰
心包經(jīng):
柴胡、
丹皮;手少陽三焦經(jīng):連翅、柴胡,上焦
地骨皮,中焦
青皮,下焦
附子;足厥陰肝經(jīng):青皮、
吳茱萸、
川芎、柴胡;足少陽膽經(jīng):柴胡、青皮等。可按風濕痹證所在經(jīng)脈選用。
2、按病位選藥:實為按經(jīng)選藥的具體運用和發(fā)展。頭部風濕痹痛,虛證選川芎、白芷;實證選柴胡、勾藤、水
牛角。頸項痛,風重選羌活,熱重選葛根,強硬選葛根、白芍、細辛。肩背痛用羌活、黃岑、桂枝、葛根。胸部擠壓痛用
香附、
枳殼。
脅痛選柴胡、
郁金。肩臂痛有主張從痰濕治療,選丹溪指迷
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藥。上肢痹痛選羌活、
防風、桂枝、
桑枝、茯苓、
陳皮、
姜黃、白芍、鹿含草、
銀花藤、
天仙藤、。背痛常加羌活、防風引經(jīng),肥人少佐附子,氣滯血瘀加
生姜黃,腎精虧虛,督脈失養(yǎng)須加
狗脊;背部痹痛劇烈而他處不痛者,用
九香蟲溫陽理氣,并配以葛根、
秦艽,病變在腰脊者合用蜂防、
烏梢蛇、
地鱉蟲行瘀通督,并配以
川斷、狗脊。背脊痛用石
南藤、
菖蒲。
腰痛通用補腎藥可選杞子、
巴戟、
鹿角膠、狗脊、
杜仲、川斷;
腎陰虛可選
黃精、
熟地、
石斛;
腎陽虛選巴戟、
仙茅、
仙靈脾、
葫蘆巴等;有些腰痛可用
白術、食療用
栗子、豬腰。腰骶部痛彎腰下蹲受限,加
伸筋草、赤白芍等;劇痛加
花椒、香附、
玄胡。兩髖痛劇屬熱者選加公英、地丁、
板蘭根。熱入腰間之痛用稀薟草、
海桐皮。下肢痹痛可選獨活、
牛膝、
防己、
木瓜、椿根、川太、
五加皮、杜仲、白芍、
小活絡丹等。足跟痛一般腎虛引起,如見濕熱下注,可在補腎基礎上伍用木瓜、
青黛等。此外,注重
關節(jié)痛加
松節(jié)、
乳香。肌肉痛加桑枝、
桑寄生。四肢關節(jié)痛均可加藤枝類藥,如
忍冬藤、
雞血藤、伸
筋藤、天仙藤、桑枝、桂枝等。周身骨痛加
當歸、
威靈仙。
另外,病位深淺用藥有別,病在肌膚經(jīng)絡者,一般以防風、
麻黃、桂枝、銀花、
連翹、
青風藤等辛散之藥;在筋骨者用
白芥子、
白附子、川芎、
草烏、附子、
馬錢子及蟲類之藥;在臟腑者用補益之藥。熱在氣分用生石膏、知母,在營血用
生地、丹皮、
玄參等手少陰心經(jīng):黃連、細辛;
手太陽小腸經(jīng):藁本、黃柏;
足少陰腎經(jīng):獨活、肉桂(桂枝)、知母、細辛;
足太陽膀胱經(jīng):羌活;手太陰肺經(jīng):桔梗、升麻、蔥白、白芷;
手陽明大腸經(jīng):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陰脾經(jīng):蒼術、升麻、葛根、白芍;
足陽明胃經(jīng):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陰心包經(jīng):柴胡、丹皮;
手少陽三焦經(jīng):連翅、柴胡,
上焦地骨皮,
中焦青皮,
下焦附子;
足厥陰肝經(jīng):青皮、吳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陽膽經(jīng):柴胡、青皮等。
引經(jīng)是歸經(jīng)與配伍的結合,通過引經(jīng)可改變其它藥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或使其作用側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和部位。易水學派張潔古依據(jù)《內(nèi)經(jīng)》理論,對藥物的引經(jīng)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認為取各藥性之長,使之各歸其經(jīng),則力專效宏。如瀉火藥中,黃連偏瀉心火,
黃芩偏瀉肺火,知母偏瀉肝火,
木通偏瀉小腸火,石膏偏瀉胃火等。張氏又認為,用柴胡瀉下焦之火,必佐以黃芩;用柴胡瀉肝火,必佐以黃連,可見黃芩、黃連為引經(jīng)藥。又如太陽、小腸、膀胱經(jīng)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黃柏;陽明胃與大腸經(jīng)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陰脾和厥陰肝經(jīng)病用白芍引之,少陰心和腎經(jīng)病用知母引之等,張氏強調遣藥的專司。古人云:“引經(jīng)之藥,劑中用為向導,則能接引眾藥,直入本經(jīng),用力寡而獲效捷也”。臨床在辨證的基礎上,明
白藥性專司、制方專主之理,酌情加入引經(jīng)藥,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引經(jīng)藥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引藥上行 《本草求真》曰:“桔梗系開提肺氣之品,可為諸藥舟楫,載之上浮”。如參苓
白術散,借桔梗載諸藥上浮,引歸于肺,益肺利氣,借肺之布精而養(yǎng)全身,倘若把它當作平喘之品刪掉不用,則違背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立法本義,療效難著。王清任所創(chuàng)
血府逐瘀湯以桔梗載眾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
傷寒論》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
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實,有學者通過實驗提示了桔梗在該方劑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則僅能滌除
腹水而不能蕩滌胸水。臨床亦有“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說。
二、引藥下行 《本經(jīng)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諸藥下行,筋骨
痛風在下者宜加用之”,從歷代醫(yī)家的推崇至現(xiàn)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確提到牛膝的“引藥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為身體下部疾病的引經(jīng)藥使用,臨床上治療多發(fā)性神經(jīng)根炎、
坐骨神經(jīng)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無力等癥,常隨方加用,療效頗著。
旋覆花是治療
呃逆上氣的一味“引藥下行”之品,臨床有“諸花皆升,旋覆獨降”之說。
三、引藥入病所 引藥達病所的藥物,臨床使用十分廣泛,如桑枝引諸藥達臂與手指,羌活引諸藥達上肢,獨活引諸藥達下肢,少陽
頭痛專柴胡,巔頂頭痛用藁本,太陰頭痛選蒼術等。
四、引火歸元
金匱腎氣丸中的肉桂即是一味引火歸元之品,在虛陽上越的戴陽證、陰盛格陽的格陽證中常用之。
五、引氣歸元 焦樹德教授認為,
砂仁可“引氣歸元”。慢性
肺源性心臟病、心衰反復發(fā)作,表現(xiàn)為肺
腎氣虛或虛多實少者,平時服用
七味都氣丸加砂仁,對改善肺腎功能、增強免疫機能、減少復發(fā)有顯著療效。
六、引氣上升 升麻、柴胡在
補中益氣湯中引清氣上升,使該方顯益氣升提之功。日本學者報道,去除升麻、柴胡該方只有補益氣血之功,而不能益氣升提、升舉下陷之臟器。
七、引血下行 鎮(zhèn)肝
熄風湯重用牛膝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余氣,并趕于上”之“氣厥”。臨床觀察,該方刪除牛膝而用于
高血壓病人,對
眩暈一癥的療效大為遜色。
八、引邪外達 柴胡可開邪熱內(nèi)閉,使邪氣從內(nèi)達外,為醫(yī)家臨證所習用。
九、引邪下行
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熱下行,以降上炎之火;
四妙丸中的牛膝也起引熱下行作用。
十二經(jīng)補瀉溫涼引經(jīng)藥歌
心經(jīng)問君何藥補心經(jīng),
遠志山藥共
麥冬,
棗仁當歸
天竺黃,六味何來大有功。
玄參苦,黃連涼,
木香貝母瀉心強;涼心
竹葉犀牛角,
朱砂連翹并
牛黃。
溫心
藿香石菖蒲;引用細辛
獨活湯。肝經(jīng)滋補肝經(jīng)棗仁巧,
薏苡木瓜與貢膠;瀉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黃連,
龍膽草,
車前甘菊涼肝表;溫肝木香
吳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脾經(jīng)補脾
人參綿
黃耆,
扁豆白術共陳皮,
蓮子山藥白茯苓,
芡實蒼術
甘草宜。
瀉脾藥,用
枳實,石膏
大黃青皮奇。溫脾官
桂丁藿香,附子良姜
胡椒粒。
滑石玄明涼脾藥;白芍升麻引入脾。肺經(jīng)補肺山藥共麥冬,
紫菀烏梅與參苓,
阿膠百部五味子,棉州黃耆更湊靈。
紫蘇子,與防風,
澤瀉葶藶瀉肺經(jīng),更有枳殼桑
白皮,六味瀉肺一般同。
溫肺木香
冬花尋,生姜
干姜白蔻仁;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
山梔沙玄參。
馬
兜鈴,
瓜蔞仁,桔梗
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與升麻,連須蔥白用幾根。腎經(jīng)補腎山藥甘
枸杞,螵蛸
龜板與
牡蠣,杜仲
鎖陽巨勝子,
山萸蓯蓉共巴戟,
龍
虎骨,懷牛膝,五味
菟絲與芡實,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jīng)十八味。
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溫腎肉桂并附子,
鹿茸故紙海沈香,
亦溫腎,膃肭臍;涼腎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獨活肉桂奇。胃經(jīng)補胃需用蒼白術,
半夏扁豆綿黃耆,芡實
蓮肉共
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瀉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更添
芒硝與大黃,多加石膏謝更急。
溫胃木丁與藿香,益智吳萸與良姜,香附白肉草
豆蔻,
厚樸胡椒生干姜。
涼胃葛根條黃芩,滑
石黃連玄
花粉,知母連翹石膏斛,
梔子升麻
竹茹尋,
十三味藥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膽經(jīng)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jīng)。溫用陳皮制半夏,更加生姜與川芎。
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盡皆同肝經(jīng)。大腸經(jīng)問君大腸何藥補?左旋牡蠣白
龍骨,桔梗米殼
訶子皮,山藥
肉蔻并蓮肉。
川大黃,南
檳榔,枳殼石斛瀉大腸,再加芒硝
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
干姜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引藥盡皆同胃經(jīng);
槐花條芩涼大腸。小腸經(jīng)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連須蔥白
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小腸要求溫, 大
小茴香烏藥根;涼用黃芩
天花粉;引用羌活與高本。膀胱經(jīng)
橘核菖蒲補膀胱,益智
續(xù)斷龍骨良;瀉用芒硝
車前子,澤瀉滑石石葦幫。
溫用烏藥并茴香;涼用黃柏生
地黃,
甘草梢,亦屬涼;引用盡皆同小腸。三焦經(jīng)滋補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與黃耆;瀉用梔子并澤瀉;溫用姜附頗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涼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別,藥與肝膽無差異。心包經(jīng)地黃一味補包絡;瀉用烏藥并枳殼;溫肉桂;涼梔子;柴芎青皮是引藥。
-----------很好的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