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2/5/3 03:08 編輯 www.med126.com沈老用方經驗52【轉帖學習】:
一,仲景創(chuàng)建32首止吐方
《
傷寒論》21首:
1、
葛根加
半夏湯-外邪內迫陽明而嘔逆。發(fā)汗解表,降逆止嘔。
2、
小青龍湯-表實兼水飲而干嘔。外界表寒,內消水飲。
3、
五苓散-
太陽蓄水重證,水逆而吐;瘹庑兴嬉越獗。
4、生
姜瀉心湯-胃虛水飲食滯,干噫食臭。和胃消痞,宣散水氣。
5、
甘草瀉心湯-脾胃虛痞而干嘔。補中和胃,降逆消痞。
6、
黃連湯-
上熱下寒,欲吐。清上溫下,和胃降逆。
7、旋覆
代赭湯-胃虛痰阻,
呃逆不除。和胃化痰,重鎮(zhèn)降逆。
8、
十棗湯-
懸飲嘔逆。峻逐水飲。
9、
梔子生姜豉湯-
熱擾胸膈若吐。清熱除煩,降逆止嘔。
10、小
柴胡湯-少陽
膽熱,心煩喜嘔。和解少陽,和胃止嘔。
11、柴胡
桂枝各半湯-太少兼證,節(jié)痛微嘔。和解少陽,發(fā)表止嘔。
12、
大柴胡湯-
少陽兼里實,嘔不止,心下急。和解少陽,通下里實。
13、四逆輩-脾虛寒濕,服滿而吐。溫中散寒。
14、
四逆湯-少陰陽衰,吐利厥逆。回陽救逆。
15、通脈四逆湯-少陰格陽,面赤干嘔;仃柧饶,宣通內外。
16、白通加
豬膽汁湯-少陰戴陽,干嘔且煩;仃柧饶,宣通苦降。
17、真武湯-陽虛水泛,上逆于胃。溫陽行水,和胃降逆。
18、
豬苓湯-少陰陰虛,水熱互結,上逆犯胃。養(yǎng)陰清熱,利水降逆。
19、
烏梅丸-蛔厥,得食而嘔。寒溫兼施,安蛔止嘔。
20、
干姜黃芩黃連
人參湯-上熱下寒相格,食入即吐。心開苦降,寒溫并用。
21、
吳茱萸湯-肝寒犯胃,濁陰上逆。溫肝散寒,降逆止嘔。
《金匱》11首:
1、小半夏湯-胃停水飲,上逆作嘔,嘔而不渴。蠲飲止嘔,治嘔祖方。
2、大半夏湯-虛寒
胃反,心下痞硬。補虛和胃,潤燥降逆。
3、
大黃甘草湯-胃腸實熱,失于和降。清熱通腑,和胃降逆。
4、黃芩加半夏生姜湯-邪熱內陷,上逆于胃,下迫于腸。清熱和中,降逆止利。
5、
半夏瀉心湯-寒熱結胃,中焦氣痞。辛開苦降,調中和胃。
6、半夏干姜散-脾陽不足,寒邪犯胃。溫陽健脾,降逆止嘔。
7、
茯苓澤瀉湯-中陽不足,停飲胃反。溫胃化飲,和胃降逆。
8、桔皮
竹茹湯-胃虛有熱,氣逆上沖。清熱補虛,和胃降逆。
9、桔皮湯-
胃寒氣閉,失于和降。通陽除厥,和胃降逆。
10、生姜半夏散-寒飲博結,氣機受阻。辛散寒飲,疏展陽氣。
11、豬苓散-飲停隔上,
嘔吐思水。健脾利水。
仲景所列32首止吐方。嘔吐、干噦,以致惡心,噯氣等消化證,總因胃失和降,氣逆于上所致。治療總以和胃降逆為大法,投“小半夏湯”為祖方,以半夏、生姜為主藥。其中加減變化如下:如果是胃中寒飲更甚,上下兩焦氣機被阻,胸陽不得舒展而胸中煩悶,宜減半夏1/5用量,生姜用量倍增,便成“
生姜半夏湯”;虛寒胃反,上逆便燥則以人參補虛,
白蜜潤燥,便成“大半夏湯”;虛寒挾肝氣上逆,吐涎
頭痛加吳茱萸,便成“
吳茱萸湯”;邪熱上逆于胃,下迫于腸,干嘔而利,加黃芩,便成為“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寒熱相格,食入即吐,加黃芩,去桂枝、半夏,便成“干
姜黃芩黃連人參湯”;飲停隔上,嘔吐思水,投豬苓散;中陽不運,飲停而頻吐,加桂枝、生姜,成為“茯苓
澤瀉湯”;陰虛水熱互結,去
白術,伍
阿膠,成為“
豬苓湯”。
經方組成,首先是嚴格的“對證”,要有鮮明的辯證針對性。其次是“少而重”,藥味不多,藥量很大,所謂的“方減藥精”。經方派的特色應當為后人所效仿。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環(huán)境氣候的改變,飲食習慣的不同,經方不能一層不變,應當創(chuàng)新,方能奏效。至少有3處要變革:一是經方善用姜棗草,棗草均較甘膩,現代“活體”居多,用之反而有害,應應當棄之。止吐者必用生姜,古人以片計量,不確切,應用5-10g為準;二是回收經方的組方特點,保留主輔藥并換算成現代的計量投之;三是在符合辯證的前提下,配用現代藥理研究的成果,一則可以增效,二則可以“知其然”?傊浄讲豢蓙G,經方必須變。
-----------二.健脾祖方四君子湯類
四君子湯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人參、白術、茯苓、
炙草四味組成。專治脾胃中虛,運化不建證。成為健脾補氣的祖方。
《小兒藥證直訣》中加一味
陳皮為“異攻散”,加強理氣和胃之力,尤消脘脹;《醫(yī)學正傳》再加半夏、姜棗,為“
六君子湯”加強溫化痰濕之力,專治脾虛痰濕證;《太平惠民和經濟局方》再加
木香、
砂仁為“
香砂六君子湯”,加強理氣散寒之力,可治脾胃虛寒,痰飲中阻,痞痛吐瀉證;局方還以四君子加
扁豆、
黃芪、
藿香,名為“六神散”或“加減四君子湯”,加強健脾消食除濕之力。《證治準繩》以四君子湯加葛根、木香、藿香,名為“七味
白術散”,健脾和胃,清熱生津,專治脾虛納少,
發(fā)熱口渴證。
四君子呀這是健脾的主方。中醫(yī)治虛證呀,有兩派:一派是李東垣為主的脾胃派,他認為補虛證治虛證必須健脾,另外脾是后天之本,所以李東垣創(chuàng)建了很多健脾補氣的方劑,這是一派學說;第二派學說就是趙獻可他的《醫(yī)慣》,他主張從腎來調治,虛證要補腎,從先天之本來治。這兩派在歷代打得不可開交,引伸好多著作,意思呀都有道理。但是從我臨床體會,我的主張健脾不如補腎。為什么呢?有兩個理由:第一健脾無非就是補氣補血,補氣補血要礙胃,你補的不好,要影響食欲,病人的胃口一倒,那損害大了,再好的藥吸收也打折扣呀,因此呢,古人發(fā)明了醒脾,在補氣補血里面加醒脾藥,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氣和血的互關,相關,氣血相關,當然不如一個腎雙向,更好調。人的五臟有兩個臟是雙向的,一個是肺,當然左肺右肺沒有區(qū)別,西醫(yī)也沒區(qū)別,司華蓋,通調水道,司呼吸,通百脈,左肺右肺都這功能。第二雙調就是腎, 腎西醫(yī)來講沒有區(qū)別,都一樣,是泌尿系統(tǒng)。但中醫(yī)就學問大了,一個主火一個主水,一個陰一個陽,這完全根據中醫(yī)來調呀,中醫(yī)治療的優(yōu)勢之一,就是調腎,調陰陽呀,陰陽籠統(tǒng)的,具體的陰陽就腎的陰陽呀,好調呀,因為調腎陰陽絕對不會礙胃,不影響胃,里面避免滋陰藥就行,不要醒脾呀,所以我講健脾不如補腎,補腎不如調腎。那么健脾什么時候用呢?就在于調腎效果不好,也許十之八九調好了,還有一二沒有調好,像昨天好幾位同仁問的,用了好多辦法不行,調腎陰陽也用了,不行,這個時候你再反治,反過來治,他補氣健脾,健脾呀,也許一健脾,腎也調過來了,起作用。當然四君子湯,這個方劑里面的一個代表方,健脾為主。當然它人參為君,
云苓和
炙甘草它是主次,治療脾胃的中虛。這里面的方子炙甘草不用,你看我有效的藥里面就沒有甘草。經方離不開甘草,經方派,所有的方劑里面都有姜棗草,姜棗單說,甘草這個藥有很大的副作用,治療心血管病,
心律失常,你們首先就想到《傷寒論》的一個名方“
炙甘草湯”!靶膭蛹拢}結代,炙甘草湯主之!迸R床不行,你用“炙甘草湯”治療心律失常,炙甘草的作用必須的大,要用到30-60g,才能起作用,用少了它沒有效。但是炙甘草用量大了,它的副作用也大。炙甘草別稱“
國老”,國家的國,老人的老,國老了,等于打麻將里面的花,調和諸藥,什么都能調上一把,其實不行的。另外炙甘草里面有腎上腺皮質激素,這個藥量大了,留鈉、留水,會引起
水腫。尤其心血管病,本來就容易腫,炙甘草湯量大了以后,這個副作用很大。另外炙甘草蜜炙以后,特別滋膩,補氣的時候用還能湊合,實際的時候用,對痰和瘀非常不利,所以一般炙甘草都不用。炙甘草就用生甘草,生甘草就用在一個地方,有效。用什么地方呢?就
淋病里面的陰莖痛,陰莖疼痛,因為生
甘草梢就是甘草的尖,這個止痛作用相當好,其它的地方就不要用炙甘草。四君子湯原方不用炙甘草,參、術、苓這是健脾的藥,而且里面能化濕,用人參、白術來健脾,用茯苓來化濕,脾虛生濕呀,三個藥既能健脾又能化濕。當然現在臨床上,一般人參都不用了,都用
黨參來代替了。
糖尿病病人呢,你千萬不要用黨參,用童參。童參知道嗎?兒童的童,也就是
太子參,用30g的太子參來代替。四君子湯去掉了炙甘草,成了三君子湯,加了陳皮成了異攻散,這個方子比四君子湯用的還要廣泛,它補而不滯,還能消痰呀,陳皮還能祛痰。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治療冠心病,主張從痰論治,從痰論治里面,有的是中老年人是脾虛有痰,里面就加上異攻散,成了補氣祛痰,效果更能好。但這個時候你要注意,人參和白術只能用一個,或者把白術換成了
白扁豆,或者
仙鶴草。假如白術和人參一起用,那非但不會祛痰而且利痰,把痰堵在里面了。加一個補氣藥,一個動力,對祛痰有正效作用,加兩個不行,除非把白術改成白扁豆、仙鶴草。六君子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上半夏、甘草,化痰又化濕。注意呀溫化痰濕,寒痰,寒痰用這個行,痰濁化熱是多,要注意半夏這個藥,很溫燥,它祛痰濁的,就是溫燥祛痰,非常溫燥,現在不用生半夏,用半夏中毒,用法半夏或者用清半夏,痰濁化熱了,絕對不能用半夏。香砂六君子湯,這是個好方,加木香、砂仁,姜棗一般不用,沒有必要。香砂六君子湯治療胃炎,治療潰瘍是個好藥。當然要分寒熱,胃發(fā)涼的你可以用半夏,姜、棗肯定不用,發(fā)涼呀用半夏,里面再加上
良附丸。再加一個什么藥?又健胃又反佐,
蒲公英。它加入又能抗幽門螺旋桿菌,很有效。胃假如發(fā)熱的不涼,有胃酸的,這個時候肯定不用半夏了,木香、砂仁用,當然也應該用蒲公英,這個時候還要加一個藥,加個
連翹,即清
胃熱又能健胃,再加上個
蘆根。香砂六君子湯呀比四君子湯用的更廣泛。六神散,就六君子湯里面加了白扁豆、黃芪和藿香,消食除濕。這個方子一般用于7、8、9三個月,中醫(yī)講夏季或者長夏,暑濕重呀,所以加藿香加白扁豆。藿香這個藥就是季節(jié)藥,平常沒有必要用藿香,7、8、9三個月要重用藿香,這個季節(jié)有兩個主要的方子,甭管外感、甭管腸胃炎、甭管
中暑就是在7、8、9這三個月最常見的一種病。第一個方子就是藿香正氣散,藿香正氣呀;第二個就六神散,是7、8、9三個月的非常有效的方子,可以交替使用。
七味白術散,里面加木香和葛根、藿香,和胃清熱。這個方子可以治療結腸炎,結腸炎還有好幾個方子,這是其中的一個。結腸炎分兩類,有過敏的有潰瘍的,就是
腹痛腹瀉,大便里面有粘胨,甚至于血。但是治療結腸炎要用灌腸的辦法,比口服要提高療效,就拿肛管,放到結腸部位,打100ml中藥,保留一小時以上,一天一次。結腸炎西醫(yī)是很怵頭的,他治不了的。文化大革命有個樣板戲“海港”。這樣板戲兩個主角,一個主角是上海的,一個主角是北京的,姐妹兩個。那一年,姐姐結腸炎,上不了臺了,后來我就用這個辦法,當然不是用七味白術散,用葛根芩連湯,葛根芩連加
苦參,當然自己家里灌腸,很巧,灌兩個晚上就好了,照常登臺演出。
-----------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2/5/2 04:50 編輯 www.med126.com三,補腎效方
地黃湯類
六味地黃丸出自宋《小兒藥證直訣》。由
熟地、
山萸肉、干
山藥、澤瀉、
丹皮、茯苓6味組成。滋補腎陰,專治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證。
原從《金匱要略》的“
腎氣丸”減溫燥的桂附而成,原治小兒發(fā)育不良的“
五遲”證。現改為湯劑,是補腎之效方。
《金匱要略》還有
附子及桂枝2味為“
金匱腎氣丸”,又稱“
附桂八味丸”,加強溫補腎陽之力,成為專治腎陽不足證調腎陰陽的代表方;《濟生方》以桂枝易
官桂,再加
車前子,川
牛膝,名“濟生腎氣丸”,增強利水之力而治陽虛水腫之證;再增
鹿茸、
五味子,名“十補丸”,主治腎陽衰微證;《醫(yī)宗己任編》以
六味丸加五味子,名“
七味都氣丸”,簡稱“都氣丸”,以五味子的酸斂納氣而治腎陰不足,
腎不納氣證;《醫(yī)宗金鑒》以六味丸加
知母、
黃柏,名“
知柏地黃丸”增強清降相火之力,善治
陰虛火旺證;《醫(yī)級》以六味丸加枸果、
菊花,名“
杞菊地黃丸”,增加養(yǎng)肝明目之力,善治水不涵木證;加
麥冬、五味子,名“
麥味地黃丸”,增加潤肺清肺之力,善治肺
腎陰虛證;加
當歸、
白芍,名“
歸芍地黃丸”,增加柔肝之力,善治
肝腎陰虛證;加人參、麥冬,名“
參麥地黃丸”增強補氣養(yǎng)陰之力,善治氣陰兩虛證;加
菖蒲、
磁石、五味子,名“
耳聾左慈丸”,增加通竅之力,善治腎虛
耳鳴證;《景岳全書》以六味丸去澤瀉、丹皮,加枸果、炙草,名“
左歸飲”,即補真陰,又養(yǎng)肝血,組成滋腎養(yǎng)肝益脾之方,善治肝脾腎三陰之虛證;用三補的熟地、山藥、山
萸肉,再加枸果、
川牛膝、
菟絲子,
鹿角膠、
龜板膠,名“
左歸丸”,增強滋補之力,善治精髓虧虛,津液枯涸證;以“腎氣丸”去三瀉加入枸果、生
杜仲、炙草,名“右歸飲”,增強溫補之力,治命門火衰證;右歸飲去炙草,加
菟絲子、
鹿角膠、當歸,名“
右歸丸”,增強溫補之力,善治年邁久病的火衰證。
地黃三類,一個脾,一個腎,這兩大方。健脾不如補腎,補腎離不開地黃湯類。第一個,“
六味地黃湯”,這是個基本方,三補三瀉,三個補腎藥用
生地、山萸肉、山藥,三個瀉藥澤瀉、
牡丹皮、茯苓,腎的補而不滯就淡滲利水,脾的補而不滯就是醒脾,腎的補而不滯就是淡滲,淡滲呀,淡滲的滲里面主藥就澤瀉和茯苓,起到了補而不滯,三個補里面呢,山萸肉比較貴,可惜山萸肉的功能比較局限,光補腎陰要換成
黃精,昨天講了炙黃精,肝、脾、腎三個陰都補,而且能補氣,氣陰雙補;《金匱要略》加了附桂,溫補腎陽,但這個方子我的習慣很少用,就是因為附子、
肉桂是溫燥,溫了腎陽,傷了腎陰,得不償失;“濟生腎氣丸”改成肉桂、官桂,更好的肉桂,加了
車前草,加了川牛膝,增加了利水的作用,利水,濟生腎氣丸陽虛水中,比如腎炎水腫,心陽不足水腫,可以應用濟生腎氣丸,當然把附子要改掉,不用附子,用
補骨脂,改成補骨脂或者
巴戟肉,可加
肉蓯蓉;“十補丸”加了鹿茸和五味子成了十補丸,腎陽衰微了,比陽虛更重了,馬上就要
亡陽了,但這個藥都是很溫燥;“七味都氣丸”加五味子,腎不納氣,定喘;“知柏地黃丸”,這是非常多用的一個方子,加了知母、黃柏,清降相火,雖然陰虛內熱;“
枸杞地黃湯”這是調腎陰陽的基本方,加了
枸杞子、白菊花,滋水涵木;“麥味地黃湯”加了麥冬和五味子,潤肺了,雖然滋腎,而且潤肺,
肺腎陰虛這是個好方,但七味都氣以下的方子,基本上都是六味地黃丸的加減,在六味地黃丸里面加味;“歸芍地黃湯”,中醫(yī)講藥的時候講過,當歸和白芍柔肝,所以歸芍地黃加了這兩個藥,即滋陰又能柔肝;“麥味地黃湯”加人參和麥冬,就把參麥飲配在六味地黃里面了,既能養(yǎng)陰又能補氣,治療氣陰兩虛,糖尿病講的氣陰兩虛,糖尿病講的氣陰兩虛,也可用
參麥地黃湯,很對證;“
耳聾左慈丸”加了
石菖蒲、靈磁石和五味子,專門治療耳聾,腎虧耳聾,這個耳鳴的特點,可以小聲的耳鳴,耳鳴分兩類:一類是大聲的像打雷一樣,這責之于肝,肝火上亢,肝火肝陽;二一個小聲的叫蟬鳴,
蟬衣呀,蟬鳴,這責之于腎,就像耳聾左慈丸;“右歸飲”去了澤瀉、
牡丹皮加了枸杞子和車前草,肝、脾、腎這三個臟都滋了,等于像黃精的作用了;“右歸丸”這右歸飲、右歸丸;左歸飲、左歸丸都是張景岳的主方,《景岳全書》的主方,它由生地、山萸肉、山藥三個補加了枸杞子、川牛膝、菟絲子、
鹿角霜和龜板主要是補益精髓,生津生液;“右歸飲”附子、肉桂、生地、山萸肉、山藥、枸杞、杜仲和車前草,治療命門火衰,壯陽呀;“右歸丸”缺了車前草加了菟絲子、當歸和鹿角,也是補火,老年火衰呀。補腎的六味地黃丸引出這么十多個方子,這都是很重要的方子,很有效的方子。
-----------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2/5/2 09:21 編輯 m.quanxiangyun.cn/hushi/四. 養(yǎng)血良方
四物湯類
四物湯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
熟地黃、當歸、白芍、
川芎4味組成。補虛調經,專治營血虛滯,月經不調證。
四物湯本從《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中,治婦人漏下的“
膠艾湯”,去阿膠、
艾葉、甘草組成,是婦科調經的基本方,至今已引申到治療血虛證類,故為養(yǎng)血良方。
明《正體類要》合四君子湯再加姜棗名“
八珍湯”,成為氣血雙補的代表方;明《景岳全書》再加益
母草,名“八珍
益母丸”,專治月經不調類;八珍湯去茯苓,加生芪、
川斷、黃芩、砂仁和
糯米,名“
泰山磐石散”,專治氣血雙虧的先兆
流產;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在八珍湯中加入生芪、肉桂,名“十全大補湯”,增強補氣溫腎之力,專治氣血雙虧而兼腎陽不足證。
四物湯,這是養(yǎng)血的好方。四個藥組成,原方熟地、當歸、白芍、川芎,是養(yǎng)血調經的方,現在給它擴大了,所有的血虛證即以四物湯為基本方,但里面注意了,就是不要用熟地。四物湯是雙向的,假如用這個原方川芎改成5g,它成了養(yǎng)血方,是養(yǎng)血為主;假如改成
赤芍,川芎用到10g,當然川芎不要用過10g,過10g很引起頭痛,這就成了和血方,和血了活血了,這是四物湯既能養(yǎng)血又能活血,當然一般不用熟地用生地。八珍湯和四物湯合了加了姜棗,當然臨床我的習慣不用姜棗,成了氣血雙補方,很有效的方。加
益母草,就成了八珍益母湯,治療氣血不足的月經不調,氣血不足,月經不調,這里附帶講了一下,辯證,有些同學可能剛來,辯證要簡化,以舌診為主。氣虛怎么分?苔薄白,舌質淡,脈沉細,這是氣虛的舌脈,苔薄白、舌質淡、脈沉細,加一個主證,必有的主證就是
氣喘,苔薄白、舌質淡、脈沉細、氣短,甭管什么病,臨床出現這種表現,就叫氣虛。血虛,舌質淡、苔凈、脈細,脈沉細呀,加上面白,就是血虛,這兩個都見了,就叫氣血兩虛,氣血兩虛,辯證很簡練,以舌脈為主,作為金標準,這個情況下,月經不調,你用八珍益母湯,泰山磐石飲這是治療先兆流產的一個很好的方子,它把茯苓要去掉,另外流產了,就不能用淡滲了,加上好多安胎的藥,黃芪呀,川斷、黃芩呀,砂仁和
薏米不能用,治療先兆流產,舌質淡,這八珍湯里面加黃芪和肉桂,好的肉桂,即治氣血雙補,又治腎陽不足,這也是有效的方法。
-----------五.通腹首方承氣湯類
承氣湯類出自東漢《傷寒論》,以消痞的
枳實,除滿的
厚樸,潤燥的
芒硝,功實的大黃4味組成,是通腹的首方。
“
大承氣湯”,主治陽明腑實證,因痞、滿、燥、實俱全,故四味全用,為寒下劑的代表方;“
小承氣湯”,主治痞滿燥實俱而末燥結的
陽明熱結輕證,故不用芒硝,且減枳樸用量,為清熱瀉火,寬中行氣劑;“
調胃承氣湯”主治胃腸積熱而無痞滿之證,故不用枳樸,加甘草緩中,成為緩下之劑;《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中以小承氣湯重用厚樸,名“厚樸三物湯”增強行氣除滿之力,專治腹?jié)M
便秘證;再合
桂枝湯去
芍藥,名“厚樸七物湯”專治太陽表邪未解而見陽明腑證的表里雙解方;清《溫病條辨》以
增液湯加大黃、芒硝,名“
增液承氣湯”,一面增液行舟,一面通便泄熱,專治陰虧熱結的便秘證;以增液湯加芒硝、大黃、甘草、人參、當歸、濕
海參,名“新加黃龍湯”,專治氣陰兩虛的腑實便秘證;以硝黃加生地、赤芍、黃柏、黃連名“導赤承氣湯”,清心瀉火,專治大小腸燥實熱壅證;明《傷寒六書》以大承氣湯加人參、當歸、
桔梗、姜棗草,名“黃龍湯”,專治正虛腑實證成為扶正瀉下劑;清《通俗傷寒論》以
白虎湯合調胃承氣湯,名“白虎承氣湯”,專治胃熱腸實證。
-----------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2/5/3 03:05 編輯 m.quanxiangyun.cn/wsj/六.清氣主方白虎湯類
白虎湯出自東漢《傷寒論》。由
石膏、知母、炙草、
粳米4味組成。清熱生津,專治陽明經熱的大熱、大汗、大煩渴、脈洪大證。成為清氣分大熱的主方。
《傷寒論》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增大補益氣陰之力,可治四大證而見煩渴不止的氣津兩傷證;《金匱要略》加桂枝,名“桂枝白虎湯”,可治白虎湯證而兼營衛(wèi)不和;宋《類證活人書》加
蒼術,名“蒼術白虎湯”,可治白虎湯證兼濕困的
濕溫證、
風濕熱證;清《通俗傷寒論》以白虎湯加柴芩、
花粉、鮮
荷葉,名“柴胡白虎湯”,治寒熱往來,寒輕熱重證。
-----------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2/5/3 03:00 編輯 m.quanxiangyun.cn/sanji/七.溫通要方桂枝湯類
桂枝湯出自東漢《傷寒論》,由桂枝、芍藥、姜棗草5味組成。辛溫解表,調和營衛(wèi),專治外感風寒表虛證和營衛(wèi)不和,氣血不調證。為溫通要方。
桂枝湯系張仲景所建的第一方,有多種加減變化:以桂枝湯加重桂枝用量,名“桂枝加桂湯”,增強溫通心腎陽氣,散寒平肝之力;桂枝湯加重芍藥用量,名“桂枝加
芍藥湯”,增強和營止痛之力,專治腹痛下利的太陰證;桂枝湯加葛根,名“桂枝加
葛根湯”,專治太陽中風表虛證而見項背強;桂枝湯加附子,名“
桂枝加附子湯”,治桂枝湯證而兼陽虛證;桂枝湯加大黃、倍芍藥,名“桂枝加大黃湯”,專治桂枝湯證而兼腹痛拒按的氣血積滯證;桂枝湯加厚樸、
杏仁,名“桂枝加厚樸
杏子湯”,增強降氣平喘之力;桂枝湯加大芍姜量,再加人參,名“
桂枝新加湯”,加強補氣固表,養(yǎng)血通陽作用;桂枝湯和
麻黃湯合方,減量名“
桂枝麻黃各半湯”,解表發(fā)汗而不傷正,調和營衛(wèi)而不戀邪,成為解表發(fā)汗輕劑;以桂枝湯合
小柴胡湯,名“桂枝柴胡湯”,治太陽少陽并病。在《金匱要略》中也有補充:以桂枝、芍藥加茯苓、丹皮、
桃仁等分為丸,名“
桂枝茯苓丸”,成為溫通化瘀劑,專治肌瘤、囊腫;桂枝、芍藥、生姜草加
防風、知母、麻黃、附子,名“
桂枝芍藥知母湯”,溫經宣痹,通治風濕,類風濕證;以桂枝湯加龍牡,名“桂枝加
龍骨牡蠣湯”,調和營衛(wèi),重鎮(zhèn)潛納,專治血痹
虛勞失精證;桂枝湯加黃芪,名“桂枝加
黃芪湯”,調和營衛(wèi),托表逐濕,治濕邪流入下肢證。
桂枝湯類,這可是有效的名方。溫通,桂枝湯的特點是溫而且是通,溫而不通效果就不好。它當然用桂枝、芍藥、姜棗草,經方,這是經方的一個代表方,也是《傷寒論》的第一方。經方是個非常有效的方,但是目前用經方的醫(yī)生少了,非常少。為什么?2000年前,時代已經變遷了,情況不一樣了,人的想法、環(huán)境、生活條件都不一樣了。2000多年前,張仲景那個時代,腦子很簡單,一頭牛、一處房、熱炕頭、一個老婆就行了,現代的人想法那就多了,飲食不一樣了,環(huán)境不一樣了,經方2000多年了,不發(fā)展行嗎?還回到張仲景那個年代?行嗎?不現實。所以經方一定要改,經方的要害不能丟。有什么要害呢?第一簡練,藥量大,針對性強,這都是經方的特點、優(yōu)勢,要繼承。但是必須得創(chuàng)新。怎么創(chuàng)新?經方抓住它的要害,姜、棗草、是畫蛇添足,這個位置不要讓它占,不用姜棗草,尤其甘草,生姜、
大棗都沒必要,所以桂枝湯不用姜棗草,就用桂枝、芍藥。芍藥就分赤芍和白芍,調和營衛(wèi)用白芍,月經不調的尤其
閉經的用赤芍,這不把經方就用了嗎?另外一定要改制度,現在人們很復雜,就不是單純,各種病具體的三高,他不是一高呀,三個都高,你光顧一高行嗎?另外治病還有一個竅門。叫什么?東方不亮西方亮。你的面適當擴大,但不能擴的太大。我有個學生聽了我這個話,開藥開50個藥,那就荒唐了,你就沒有目標了。適當的擴大,擴大到20味以內,就是面照顧的大一點,這頭不亮那頭亮。現代人急功近利,要快、要有效,七付藥下去,血壓沒有降,頭暈好一點,就行了。所以一定要增加藥,不能那么集中。桂枝湯里面要加藥了,你調和營衛(wèi)里面,還有好多藥要加,能調和營衛(wèi)。加上黃芪、當歸、云茯苓,實際上就是氣和血呀,有血有氣。
當歸補血湯不是補氣補血嗎?家在這個里面沒有害處,就擴大了。你比如說:好多更年期綜合癥,假如她月經還不好,心慌氣短,這樣一加當歸補血湯,營衛(wèi)沒有調過來,氣血補上來了。所以我舉這個例子,經方要省略姜棗草,不占這個位置,讓它主要要擴大,要加藥,要擴大它的治療面,適當適量,這樣改進了經方,發(fā)揮了它的優(yōu)勢,又補充了它的劣勢,用經方會有很大的效果。昨天我給你舉例了:月經期發(fā)燒,經方好藥。
熱入血室,張仲景有個小柴胡湯,你把小柴胡湯這個柴胡、黃芩別丟,黨參別丟,它是個扶正藥。不扶正,它是個半表半里,所以熱入營室就出不來,抓住這個藥,就是小柴胡湯了。半夏燥,你就別管它了,本身發(fā)熱用燥行嗎?不管了。再加上退熱的藥,昨天我講了,
茵陳也好,
青蒿也好,
地骨皮也好,桑
白皮也好,扶正藥里面再加一個白扁豆,這樣的小柴胡湯變方,不妨你試試看,治療熱入血室,就是經期發(fā)燒,比單純的用小柴胡湯,效果好多了。所以經方不要拒絕,它有很大的優(yōu)勢,要傳承它的優(yōu)勢,改制。
“ 桂枝加桂湯”,加一個桂枝就是桂枝重用,就溫通心腎,散寒平肝,桂枝的用量加重,平常用10g,現在用到15g甚至20g,加桂呀;“
桂枝加芍藥湯”,就把芍藥的量加重到15-20g,增加止痛作用,止痛的作用就要大大提高;“
桂枝加葛根湯”就是桂枝湯再加上個葛根,外感表實加上頸項強直、疼痛;“桂枝加附子湯”,營衛(wèi)不和加上陽虛,加上附子,你只要用附子,必須寫上制附子,某些關節(jié)炎的痛痹呀,寒重,用附子管用,甚至于
川烏、
草烏,一定要制,而且要先煎半個小時,煎了半個小時呢,
烏頭堿的毒性去掉了,藥性不減,保安全;“桂枝加大黃湯”就桂枝湯里面芍藥加倍,再加上大黃,營衛(wèi)不和再加上氣血瘀滯;“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這是平喘的一個好方子,喘病呀,最主要從腎來治,喘病治腎,里面兩個主要的藥,一個是補骨脂,一個是肉蓯蓉,還一個藥就是
蛤蚧,蛤蚧磨粉比較貴,蛤蚧粉用5g就行,從腎來治,這是平喘的好法,第二個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也可以平喘,這個喘一定舌苔是膩的,這也是個效方;“桂枝新加湯”,增加芍藥用量,生姜不加了,再加人參,補氣固表,養(yǎng)血通陽,這治療什么呢?昨天我講了內分泌紊亂,其中有一個癥狀就是汗多,也可以用這個方子,里面加上
浮小麥;“桂枝麻黃各半湯”,即發(fā)汗又調營衛(wèi),但這個方子在臨床用的少了,為什么?主要就是麻黃的副作用,一個麻黃發(fā)汗量很大,汗多傷心陽,第二個麻黃升
高血壓,抑制心臟,所以心臟血壓有問題的病人,吃麻黃有副作用;“桂枝柴胡湯”,這個方子臨床用的還是很多的,就是桂枝湯和小柴胡湯合在一起,這個在臨床上也是多用的一個效方;“
桂枝茯苓湯”,這在臨床上現在已經有成藥了,治療什么呢?
子宮肌瘤,可惜呢,單用桂枝茯苓湯,桂枝茯苓湯治療子宮肌瘤效果不好,肌瘤和囊腫是個良性腫瘤,形成的原因,就是內分泌紊亂,內分泌紊亂等與中醫(yī)的腎虧,你不調腎光用桂枝茯苓湯效果不好,一定要調腎的基礎上加上桂枝茯苓,提高療效;“桂枝芍藥知母湯”,這治療痹證也是個好方子,關節(jié)炎是個好方子,但是偏向于寒痹,偏向于瘀痹,有寒有瘀用桂枝芍藥知母湯;這個方子用得很多了,“桂枝加龍牡湯”,調和營衛(wèi),重鎮(zhèn)潛陽,用這個方子跟你的辯證,除了舌苔脈象以外,有兩個主要的癥狀,第一個癥狀就是背冒涼風,發(fā)涼,好多病人主述呀,后背有一個地方發(fā)涼,后背有風,這是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的一個主要的指標,當然除了舌苔脈搏,第二個主證就是
腰痛、頭暈,腰酸、腰痛加上頭暈,就把上面的陽通過龍牡引到腎里面,引到腰部去,這是臨床常用的方子;這個方子用的也非常多,“桂枝加黃芪湯”,它關鍵在托表化濕,調和營衛(wèi)以外加上生黃芪,固表,托表,扶正。
-----------八.回陽經方四逆湯類
四逆湯出自《傷寒論》,由附子、干姜、炙草3味組成;仃柧饶,為急救亡陽虛脫的代表方。速救四肢厥逆而名“四逆湯”。
《傷寒論》加人參,名“
四逆加人參湯”,以增強益陰補氣之力;仃枏完,救治陽虛寒盛而陰液內竭證;倍干姜名“通脈四逆湯”,加強溫中通脈之力,專治真寒假熱證;去炙草,加
蔥白,名“白通湯”,加大溫陽散寒復脈之力,專治陰盛浮陽證;再加
人尿、豬膽汁,名“白通加豬膽汁湯”,系寒性反佐,即治嘔逆,又防藥物格拒;《傷寒六書》,合六君子湯再加
麝香、肉桂、五味子,名“回陽救急湯”,即回陽救逆,又益氣生脈,專治陰寒內盛,陽氣衰微證。
-----------九.除煩名方梔子豉湯類
梔子豉湯出自《傷寒論》,由梔子、豆豉2味組成。清熱除煩,專治熱入胸膈證。加炙草,名“梔子甘草豉湯”,加強益氣緩急之力,善治短氣;加生姜,名“梔子生姜豉湯”,加強止嘔之力;去豆豉加厚樸枳實,名“梔子厚樸湯”,專治胸痞服滿;去豆豉加干姜,名“梔子干姜湯”,專治上焦有熱,中焦有寒;去豆豉加炙草、黃柏,名“梔子柏皮湯”,轉治濕熱
黃疸而心煩;《金匱要略》以梔子、枳實、大黃組成“梔子大黃湯”,和胃除煩,治黃疸心中懊惱證。
-----------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2/5/3 03:10 編輯 m.quanxiangyun.cn十.瀉心湯類的應用
瀉心湯出自《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
血胸滿淤血病脈證治》篇。由大黃、黃連、黃芩各3味組成,又稱“三黃瀉心湯”,瀉火解毒,泄熱燥濕,可直瀉三焦積熱。
以生草、黃芩、半夏、人參、干姜、黃連、大棗組成“
甘草瀉心湯”,清熱解毒,和胃化濕,專治胃虛痞結證;以半夏、黃芩、干姜、人參、炙草、黃連、大棗組成“半夏瀉心湯”,心開苦降,開結除痞,善治
寒熱互結的痞滿吐瀉證;以半夏瀉心湯減干姜用量,加生姜,名“
生姜瀉心湯”,和胃消痞,宣散水氣,專治水熱互結的痞滿吐瀉證;以瀉心湯加炮附子,名“
附子瀉心湯”,增強扶陽固表之力,治熱結心下而兼表陽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