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濟陰綱目 產(chǎn)后門(上) 上課筆記
    

濟陰綱目教程:產(chǎn)后門(上)

第一節(jié), 論產(chǎn)后調(diào)理法  大全云:  凡生產(chǎn)畢, 飲熱童便一盞, 不得便臥, 宜閉目少坐, 須臾上床, 宜仰臥,  不宜側(cè)臥宜豎膝, 未可伸足, 高倚床頭, 厚鋪裀褥, 遮圍四壁, 使無孔隙, 免致賊風,  及以醋涂鼻, 或用醋炭, 及燒漆器, 更以手從心?干至臍下, 使惡露不滯, 如此三日,  以…

第一節(jié), 論產(chǎn)后調(diào)理法

大全云: 凡生產(chǎn)畢, 飲熱童便一盞, 不得便臥, 宜閉目少坐, 須臾上床, 宜仰臥, 不宜側(cè)臥宜豎膝, 未可伸足, 高倚床頭, 厚鋪裀褥, 遮圍四壁, 使無孔隙, 免致賊風, 及以醋涂鼻, 或用醋炭, 及燒漆器, 更以手從心?干至臍下, 使惡露不滯, 如此三日, 以防血暈血逆。 不問腹痛不痛, 有病無病, 以童便和酒半盞, 溫服五七服, 酒雖行血, 不可多, 恐引血入四肢, 且能昏暈, 宜頻食白粥少許, 一月之后, 宜食羊肉豬蹄少許, 仍慎言語, 七情寒暑, 梳頭洗足, 以百日為度。 若氣血素弱者, 不計日月, 否則患手足腰腿酸痛等證, 名曰: 蓐勞, 最難治療。 初產(chǎn)時, 不可問是男是女, 恐因言語而泄氣, 或以愛憎而動氣, 皆能致病。 {吃緊語。 }皆不可獨宿, 恐致虛驚, 不可刮舌, 恐傷心氣, 不可刷齒, 恐致血逆, 須血氣平復, 方可治事, 犯時微若秋毫, 成病重如山岳, 可不戒哉。 (陳藏器云: 漬苧汁與產(chǎn)婦服之, 將苧麻與產(chǎn)婦枕之, 止血暈, 產(chǎn)婦腹痛, 以苧安腹上則止。 ) 產(chǎn)婦將息如法, 臟腑調(diào)和, 庶無諸疾苦, 須先服黑神散四物湯四順理中丸七寶散。 若壯熱頭痛, 此乳脈將行, 用玉露散。 頭目不清, 是血暈, 用清魂散。 粥食不美, 是胃氣虛, 用四順理中丸。 {新產(chǎn)切實治法須熱之。 }

第二節(jié), 論產(chǎn)后大補血氣為主

丹溪曰: 產(chǎn)后當大補血氣為主, 雖有雜證, 以末治之。 產(chǎn)后補虛, 用參術(shù)黃耆陳皮歸身川芎炙草, 如發(fā)熱, 輕則加茯苓淡滲之, 其熱自除, 重則加干。 凡產(chǎn)后有病, 先固氣血。 產(chǎn)后一切病, 多是血虛, 皆不可發(fā)表。 新產(chǎn)后不可用芍藥, 以其酸寒能伐生發(fā)之氣故也。 {產(chǎn)后雖當大補亦宜審惡露有無內(nèi)傷外感虛實何如, 庶為合理熱輕用淡滲人所易忽, 卻最妙。 } 大抵胎前毋滯, 產(chǎn)后毋虛。 {法言}

第三節(jié), 論產(chǎn)后服熱藥之誤

丹溪曰: 或問新產(chǎn)之婦, 好血已虧, 污血或留, 彼黑神散非要藥乎?答曰: , 至哉坤元, 萬物資生, 理之常也。 初產(chǎn)之婦, 好血未必虧, 污血未必積, 臟腑未必寒, 何以藥為? 飲食起居, 勤加調(diào)護, 何病之有?誠有污血, 體怯而寒, 與之數(shù)帖, 亦自簡便, 或有他病, 當求病起何因, 病在何經(jīng), 氣病治氣, 血病治血, 何用拘執(zhí)此方, 例令服餌, 設(shè)有性急者, 形瘦者, 本有怒火者, 夏月坐蓐者, 時在火令, 姜桂皆為禁藥。 {此論出局方發(fā)揮其血病治血, 以下尚有寒者溫之, 熱者清之, 凝者行之, 虛者補之, 血多者止之, 五句似不可少姑議之以便采擇。 } 至于將護之法, 尤為悖理, 肉汁發(fā)陰經(jīng)之火, 易成內(nèi)傷之病, 先哲具在訓戒, 胡為以羊雞濃汁作糜, 而又常服當歸建中湯四順理中丸, 雖是補劑, 并是偏熱, 臟腑無寒, 何處消受。 若夫兒之初生, 母腹頓寬, 便啖雞子, 且吃火鹽, 不思雞子難化, 火鹽發(fā)熱展轉(zhuǎn)生證, 不知所因, 率爾用藥, 寧不誤人。 予每見產(chǎn)婦之無疾者, 必教之以卻去黑神散, 與夫雞子火鹽諸品肉食, 且與白粥將理, 間以些少石首鲞, 煮令甘澹食之, 半月后方與少肉。 若雞子亦須豁開澹煮, 大能養(yǎng)胃卻疾, 彼富貴之家, 驕恣之婦, 卒有白帶頭風, 氣痛膈筑, 痰逆口干, 經(jīng)事不調(diào), 發(fā)禿體熱等證, 皆是陽盛陰虛之病。 天生血氣, 本自和平, 盛曰: 虛又烏知非此等謬妄有以兆之耶。

第四節(jié), 論新產(chǎn)三病

仲景云: 問新產(chǎn)婦人有三病: 一者病痙, 二者病郁冒, 三者大便難, 何謂也? 師曰: 新產(chǎn)血虛, 多汗出, 喜中風, 故令病痙。 亡血復汗寒多, 故令郁冒。 亡津胃燥, 故大便難。 (產(chǎn)婦郁冒, 即今世所謂血暈也。 ) {讀此則知痙癥亦有外來, 不可專主氣血不足而驟用補劑反致不救也。 }

第五節(jié), 產(chǎn)后諸忌

千金云: 凡產(chǎn)后滿百日, 乃可會合, 不爾, 至死虛羸, 百疾滋長, 慎之。 凡婦人患風氣, 臍下虛冷, 莫不由此早行房故也。 {至言} 產(chǎn)后七日內(nèi), 惡血未盡, 不可服湯。 候臍下塊散, 乃進羊肉湯, 有痛甚切者, 不在此例。 候兩三日消息, 可服澤蘭丸, 此至滿月, 丸藥盡為佳, 不爾, 虛損不可平復也。 至極消瘦, 不可救者, 服五石澤蘭丸補之, 服法必七日之外, 不得早服也。 {不可服湯謂不可服補氣之劑, 故羊肉湯亦俟塊散后服。 }

凡婦人因暑月產(chǎn)乳, 取涼太多, 得風冷, 腹中積聚, 百疾競起, 迄至于死, 百方療不能差, 仁煎主之, 出蓐后服之。 婦人總令無病, 每至秋冬, 須服一二劑, 以至年內(nèi)常將服之佳。

第六節(jié), 脈法

脈經(jīng)云: 診婦人生產(chǎn)之后, 寸口脈洪疾不調(diào)者死, 沉微附骨不絕者生。 婦人新生乳子, 脈沉小滑者生, 實大堅弦急者死。 {不調(diào)字并附骨不絕字重看。 }

丹溪曰: 產(chǎn)前脈細小, 產(chǎn)后脈洪大者, 多死。 {洪數(shù)中得胃氣者亦生堅強者死, 亦須審原稟脈何如乃當知。 } 又曰: 產(chǎn)前脈當洪數(shù), 既產(chǎn)而洪數(shù)如故者, 多主死。 (此亦大慨言之, 今見產(chǎn)后, 豈無脈洪數(shù)而生者。 )

第七節(jié), 胞衣不下

大全云: 夫有產(chǎn)兒出, 胞衣不落者, 世謂之息胞, 由產(chǎn)初時用力, 比產(chǎn)兒出, 而體已疲憊, 不復能用力, 產(chǎn)胞經(jīng)停之間, 而外冷乘之, 則血道澀, 故胞之不出, 須急以方藥救治, 不妨害于兒, 所奈者, 胞系連兒臍, 胞不出, 即不得以時斷臍浴洗, 冷氣傷兒, 則成病也。 舊法胞衣不出, 恐損兒者, 依法截臍而已, 產(chǎn)處須順四時方向, 并避五行禁忌, 若有觸犯, 多令產(chǎn)婦難產(chǎn)。

郭稽中論曰: 胎衣不下者何? 答曰: “母生子訖, 流血入衣中, 衣為血所脹, 故不得下, 治之稍緩脹滿腹中, 以次上沖心胸, 疼痛喘急者難治, 但服奪命丹, 以逐去衣中之血, 血散脹消, 眙衣自下, 牛膝湯亦效。 ”

薛氏曰: 有因惡露入衣, 脹而不能出; 有因元氣虧損, 而不能送出, 其惡露流衣中者, 腹中倀痛, 用奪命丹, 或失笑散以消瘀血, 緩則不救: 其元氣不能送者, 腹中不脹痛, 用保生無憂散, 以補固元氣, 或用萆麻子肉一兩, 細研成膏, 涂母右足心, 衣下即洗去, 緩則腸亦出。 如腸不上, 仍用此膏涂腦頂, 則腸自入, 益母丸亦效。 {分別有余不足。 } {萆麻法少驗。 }

(驗案)

家人婦胎衣不落, 胸腹脹痛, 手不敢近, 此瘀血為患, 用熱酒下失笑散一劑, 惡露胎衣并下。 一產(chǎn)婦胎衣不出, 腹不脹痛, 手按之痛稍緩, 此是氣虛, 而不能送出, 用無憂散而下, 前證余詢諸穩(wěn)婆云: , 宜服益母草丸, 或就以產(chǎn)婦頭發(fā)入口作嘔, 胎衣自出, 其不出者, 必死, 授與前法甚效。 {作嘔者為借力出也設(shè)不能出徒傷氣血。 } 一產(chǎn)婦產(chǎn)后面赤, 五心煩熱, 敗血入胞, 胞衣不下, 有冷汗, 思但去其敗血, 共衣自下, 遂用黑豆二合炒透, 然后燒紅鐵秤錘同豆淬酒, 將豆淋酒化下益母丹二丸, 胞衣從血而出, 余證盡平。 {此方最佳。 }

(方劑)

奪命丹, 治胞衣不下, 蓋兒之初生, 惡血流入衣中, 為血所脹塞, 故不得下, 須臾沖上逼心即死, 急服此藥。 黑附子[炮五錢], 丹皮[一兩], 干漆[炒煙盡二錢五分], {此郭稽中方配制有神。 } 上為細末, 用米醋一升, 大黃末一兩, 同煮成膏, 和前藥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七丸, 溫酒下。 奪命丸, 治胞衣不下, 并治胎死。 牡丹皮, 桃仁, 茯苓, 赤芍, 桂心[各等分], 上為末, 蜜丸彈子大, 每一丸, 醋湯化下, 或蔥白煎濃湯下, 尤妙, 連進兩丸, 死胎腐爛立出。 牛膝湯, 治胞衣不出, 臍腹堅脹, 急痛即殺人, 服此藥胞即爛下, 死胎亦下。 牛膝, 瞿麥[各四兩], 當歸尾, 通草[各六兩], 滑石[八兩], 葵子[五兩], 一方有桂心二兩。 上細切,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牛膝散, 治胞衣不出, 腹中脹痛, 急服此藥, 腐化而下, 緩則不救。 牛膝, 川芎, 樸硝, 蒲黃[各七錢半], 當歸[一兩五錢], 桂心[五錢], 上銼, 每服五錢, 加生姜三片, 生地黃一錢, 水煎服。 加桂芎歸湯, 有胎衣不下, 因產(chǎn)母元氣虛薄者, 以此溫之自下。 {至當之極妙在官桂四錢。 } 川芎, 當歸[各二錢], 官桂[四錢], 上銼一服, 水煎服。 黑龍丹, 治難產(chǎn)及胞衣不下, 血迷血暈, 不省人事, 一切危急惡證垂死者, 但灌藥得下, 無不全活。 {鍛法丸法服法俱奇妙。 } 當歸, 靈脂, 川芎, 良姜, 熟地黃[各二兩銼炒, 入砂鍋內(nèi), 紙筋鹽泥固濟, 火煆過], 百草霜[一兩], 硫黃, 乳香[各二兩], 琥珀, 花蕊石[各一錢], 上為細末, 醋糊丸, 如彈子大, 每用一二丸, 炭火煆紅, 投入生姜自然汁浸碎, 以童便合酒調(diào)灌下。 花蕊石散, 治產(chǎn)后敗血不盡, 血迷血暈, 胎死腹中, 胎衣不下, 至死心頭暖者, 急用一錢, 化下即出, 其效如神。 花蕊石[一斤], 上色硫黃[四兩各研細], 上和勻, 先用紙泥封固瓦罐一個, 入二藥, 仍封固陰干, 如急用以火籠內(nèi)炙干, 用炭火煆赤去火, 次日取出研細, 每服一錢, 童便熱酒下。 一方, 治胞衣不出。 牛膝[一兩], 葵子[一合], 上銼, 以水一升, 煮半升, 去渣, 分二服。 千金備急丸, 治產(chǎn)后惡血沖心, 胎衣不下, 腹中血塊。 錦紋大黃一兩為細末, 用釅醋半升, 同煎如膏, 丸如桐子大, 溫醋湯下五丸或七丸, 須臾惡下, 即愈。 胡氏法, 治產(chǎn)后胞衣不下, 惟有花蕊石散一件, 最為要緊。 若鄉(xiāng)居藥局遠者, 倉卒無之, 今有一妙法, 產(chǎn)訖胞衣不下, 稍久則血流胞中, 為血所脹, 上沖心胸, 喘急疼痛, 必致危篤, 若有此證, 宜急斷臍帶, 以小物系帶, 必用力牢固系之, 然后截斷, 使其子血脈不潮入胞中, 胞衣自當痿縮而下, 縱淹延數(shù)日, 亦不害人, 屢驗。

治胞衣不下雜方

五靈脂為細未, 溫酒調(diào)下二錢。 一方取小麥合小豆煮濃汁, 飲之立出。 一方皂角刺燒為末, 溫酒調(diào)下一錢。 一方蛇退燒為細末, 酒下二錢。 一方黑豆一合炒熟, 入醋一盞, 煎三五沸, 去豆分三服, 酒煮亦可。 一方取灶內(nèi)黃土一寸, 研細, 醋調(diào)勻, 納于臍中, 續(xù)煎甘草湯三四合服之出。 一方墨三寸, 為末, 酒服。 一方生地黃汁一升, 苦酒三合, 暖服之。 一方灶突墨三指撮許, 以水苦酒調(diào)服, 立出。 一方雞子一枚, 苦酒一合, 和飲之。 一方生男吞小豆七枚, 生女吞十匹枚即出。 一方浸苧水濃煮, 飲三碗立下。 一方取產(chǎn)母鞋底炙熱, 熨大小腹上下二七次。 一方取初洗兒腸, 服下一盞, 勿令產(chǎn)母知。 一方瓜蔞實一個, 取子研細, 用酒童便各半盞相和, 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如無實根亦得一方紅花一兩, 酒煮濃汁服。 一方以鹿角鎊為屑, 研細三分, 煮蔥白湯調(diào)下。 一方凡欲產(chǎn)時, 必先脫常所看衣以籠灶, 胞衣自下, 仍易產(chǎn)。 一方取夫單衣蓋井上, 立出。

第八節(jié), 血暈[厥逆附]

大全云: 產(chǎn)后血暈者, 由敗血流入肝經(jīng), 以致眼黑頭旋, 不能起坐, 甚至昏悶, 不省人事, 謂之血暈, 以細酒調(diào)黑神散最佳, 若作暗風中風治之, 誤矣。 血熱乘虛逆上湊心, 以致昏迷不省, 氣閉欲絕者, 服童便最妙。 {一條缺用心使力過多作暈治法大都以清心涼血補益為主, 如后保命集方用童便, 或麥門烏梅之類皆可, 而薛氏用補中益氣者為勞力也, 若用心則朱砂安神丸亦妙, 或疑內(nèi)有黃連于產(chǎn)后不宜則存乎用者。 } 然其由有三, 有用心使力過多而暈者, 有下血過多而暈者, 有下血少而暈者, 其暈雖同, 治之則異, 當審詳之。 下血多而暈者, 昏而煩亂而已, 當以補血清心藥。 下血少而暈者, 乃惡露不下, 上搶于心, 心下滿急, 神昏口噤, 絕不知人, 當以破血行血藥。

古法云: 產(chǎn)婦分娩訖, 預將秤錘或黃石子, 硬炭燒令通赤, 置器中, 急于床前以醋沃之, 得醋氣可除血暈, 產(chǎn)后一月內(nèi), 時作為妙。 {醋解法收其神水解法清其熱燒干漆者散其血迷于上也俱妙。 }

崔氏云: 凡暈者, 皆是虛熱, 血氣奔送, 腹中空虛所致。 欲分娩者, 第一須先取釅醋, 以涂口鼻, 仍罝醋于傍, 使聞其氣, 兼細細飲之, 此為上法。 如覺暈, 即以醋噀面, 蘇來即飲醋, 仍少與解之。 (一云: 仍少與水解之) 一法燒干漆, 令煙濃熏產(chǎn)母面, 即醒。 (如無干漆, 取舊漆器火燒煙熏, 亦妙。 )

郭稽中曰: 產(chǎn)后血暈者何? 答曰: “產(chǎn)后氣血暴虛, 未得安靜, 血隨氣上, 迷亂心神, 故跟前生花, 極甚者, 令人悶絕不知人, 口噤神昏氣冷, 醫(yī)者不識, 呼為暗風, 若作此治, 證必難愈, 但服清魂散即省。 ”

薛氏曰: 產(chǎn)后元氣虧損, 惡露乘虛上攻, 眼花頭暈, 或心下滿悶, 神昏口噤, 或痰壅盛者, 急用失笑散主之。 若血下多而暈, 或神昏煩亂者, 大劑芎歸湯補之, 或蕓苔子散, 或童子小便, 有痰加二陳湯。 若因勞心力而致者, 宜補中益氣湯香附。 若因氣血虛極, 不省人事, 用清魂散, 惟以芎歸湯, 及大補氣血之劑。 凡產(chǎn)可用醋漆器熏, 或用半夏末, 冷水和丸, 入鼻孔中, 并無前患。 丹溪先生云: , 血暈因氣血俱虛, 痰火泛上, 宜以二陳導痰, 或加減朱砂安神丸, 以麥門冬湯下亦可。

大凡產(chǎn)后口眼喎斜等證, 當大補氣血為主, 而兼以治痰。 若脾胃虛而不能固者, 用六君子湯, 至五個月, 當服安胎飲, 至八九個月, 再加大腹皮黃楊腦, 如臨產(chǎn)時, 更宜服保生無憂散, 自無前患。 {保生無憂散見前臨月東胎方上。 }

(驗案)

家人婦產(chǎn)后, 小腹作痛, 忽牙關(guān)緊急, 灌以失笑散, 良久而蘇, 又用四物加炮姜白術(shù)陳皮而愈。 一產(chǎn)婦因產(chǎn)飲酒, 惡露甚多, 患血暈, 口出酒氣, 此血得酒熱而妄行, 虛而作暈也以fo手散加干葛二錢, 一劑而痊, 酒性剽悍, 入月及產(chǎn)后不宜飲, 恐致前證, 產(chǎn)室人眾喧嚷氣熱, 亦致此證。 {產(chǎn)婦不宜飲酒。 } 奉化陸嚴治新昌徐氏婦病, 產(chǎn)后暴死, 但胸膈微熱, 陸診之曰: “此血悶也”。 用紅花數(shù)十斤, 以大鍋煮之, 侯湯沸, 以木桶盛之, 將病者寢其上熏之, 湯氣微, 復加之, 有頃, 婦人指動, 半日遂蘇, 此與許胤宗治王太后之意同。

仲景云: 產(chǎn)婦郁冒, 其脈微弱, 嘔不能食, 大便反堅, 但頭汗出, 所以然者, 血虛而厥, 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 以血虛下厥, 孤陽上出, 故頭汗出, 所以產(chǎn)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 陽氣獨盛, 故當汗出, 陰陽乃復, 所以大便堅, 嘔不能食也, 小柴胡湯主之。 病解能食, 七八日更發(fā)熱者, 此為胃實, 大承氣湯主之。 今按郁冒, 即暈也。 觀此則產(chǎn)后血暈, 有汗下和解三法, 當分表里虛實, 精而別之。

(方劑)

清魂散, 產(chǎn)后血暈者, 氣血暴虛, 未得安靜, 血隨氣上, 迷亂心神, 故跟前生花, 極甚者, 令人悶絕, 不知人, 口噤, 神昏, 氣冷, 宜先取干漆, 或漆器燒煙, 鼻中熏之, 頻置醋炭房內(nèi), 次進此藥即醒。 澤蘭葉, 人參[各二錢半], 川芎[半兩], 荊介穗[一兩], 甘草[二錢], 上為細未, 每服二錢, 用溫酒熱湯各半盞, 或入童便調(diào)急灌之, 下咽, 眼即開, 氣定即醒。 芎歸湯, 治產(chǎn)后去血過多, 昏暈不醒。 芎藭, 當歸[去蘆酒洗焙各等分], 上咀, 每服四錢, 水煎熱服, 不拘時。 如腹中刺痛, 加酒炒白芍藥, 甚者加桂心。 口干煩渴, 加烏梅麥門冬。 發(fā)寒熱, 加干姜白芍藥。 水停心下, 微有嘔逆, 加茯苓生姜。 虛煩不得眠, 加人參竹葉保命集方, 治產(chǎn)后血暈危困, 此下多血虛也, 補之。 當歸[炒], 赤芍藥[炒各錢半], 生地黃汁[一大盞]。 {當歸辛溫煩熱者恐不投故去之。 } 上銼, 水煎三五沸, 溫服, 如覺煩熱, 去當歸, 入童便半盞, 服之。 以上治去血過多, 昏暈之疾。 醋墨, 才產(chǎn)便服, 免致昏暈。 松煙墨或京墨, 不拘多少, 用炭火煆紅, 以米醋淬之, 再煆再淬, 如此七次, 研極細, 才產(chǎn)畢即用一二錢, 以童子小便調(diào)下, 淡醋湯溫酒亦可。 {酒不如醋, 醋不如童便。 } 獨行散, 治產(chǎn)后血暈, 昏迷不省, 沖心悶絕。 五靈脂半生半炒為末, 每服二錢, 溫酒調(diào)灌, 入喉即愈, 不愈更加蒲黃炒等分, 名失笑散。 一方加荊芥等分, 童便調(diào)下。 奪命散, 治產(chǎn)后血暈, 血入心經(jīng), 言語顛倒, 健忘失志, 及產(chǎn)后百病。 血竭, 沒藥[各等分], 上為末, 才產(chǎn)下便用童便與細酒各半盞, 煎一二沸, 調(diào)下二錢, 良久再服, 其惡血自下行, 更不沖上, 或只用白湯調(diào)下。 四味散, 治產(chǎn)后一切諸疾, 才方分娩, 一服尤妙。 當歸, 元胡索, 血竭, 沒藥[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用童子小便一盞, 煎六分, 通口服。 如心膈寒, 倍當歸。 氣悶喘急, 倍元胡索。 惡露不快, 倍血竭。 心腹撮痛, 倍沒藥。 黑神散, 治產(chǎn)后惡露不盡, 或胎衣不下, 血氣攻心, 心腹痞滿, 或臍腹堅脹撮痛, 及血暈神昏, 眼黑口噤, 產(chǎn)后瘀血諸疾。 當歸, 芍藥, 熟地黃, 干姜炮, 桂心, 蒲黃, 甘草[炙各四兩], 黑豆[炒去皮半升],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酒童便各半盞, 同煎調(diào)服。 樓氏曰: 黑神散寒多, 及秋冬者 宜之。 若性急形瘦, 及夏月宜審之。 紅花散, 治產(chǎn)后血昏血暈血崩, 及月事不勻, 遠年干血氣。 干荷葉, 牡丹皮, 川歸, 紅花, 蒲黃[炒各等分], {干荷葉善破血。 } 上為細末, 每服半兩, 酒煎和渣溫服。 , 如胎衣不下, 榆白皮湯調(diào)半兩。 立效。 鹿角散, 治產(chǎn)后血暈, 此乃虛火載血, 漸漸暈將上來, 用鹿角燒灰出火毒, 研極細, 用好酒童便調(diào)灌下, 一呷即醒, 此物行血。 {補方也尤妙在服法。 } 郁金, 治產(chǎn)后血上沖心已死, 并下胎。 郁金燒存性為未, 每二錢, 釅醋一合, 調(diào)灌之, 立活。

治血郁雜方

產(chǎn)后血暈, 全不省人事, 極危殆者, 用韭菜切, 入有嘴瓶內(nèi), 煎熱醋沃之, 以瓶口對產(chǎn)婦鼻孔熏之, 即醒。 一方如覺暈, 即以醋噀面, 醒來, 仍與醋細細呷之, 又以醋涂口鼻, 并署醋于旁, 使常聞其氣。 一方麒麟竭一面, 細研為末, 非時溫酒調(diào)下[二錢七]。 一方紅花一兩, 搗為末, 分作二服, 酒二鐘, 煎取一鐘, 并服, 如口噤, 斡開灌之, 速效。 一方用紅花三兩, 新者, 無灰酒童便各半升, 煮取一盞, 服之。 一方用蘇木三兩細銼, 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再服瘥, 無蘇木, 取緋衣煮汁服之, 亦得。 牡丹皮散, 治產(chǎn)后血暈, 悶絕口噤, 則斡開囗灌之。 牡丹皮, 大黃[煨], 芒硝[各一兩], 冬瓜子[半合], 桃仁[三十個去皮尖]。 {用到硝黃法亦極矣宜慎之。 } 上銼, 每服五錢, 水三鐘, 煎至一鐘半, 去滓, 入硝又煎, 分二服。 產(chǎn)書一方, 治產(chǎn)后心煩.手腳煩熱, 氣力欲盡, 血暈, 連心頭硬, 及寒熱不禁。 接骨木破之如算子大一握, 以水一升, 煎至半升, 分溫二服, 或小便數(shù), 惡血不止, 服之則痊, 此木煎三遍, 其力一般, 此是起死之方[以上二方俱重劑, 點滴不出者宜用]。 以上治惡血攻沖昏暈之劑。 荊芥散, 洽產(chǎn)后風虛血暈, 精神昏昧。 荊芥[一兩三錢], 桃仁[炒五錢], 上為細末, 溫水調(diào)下三錢。 , 微喘, 加杏仁炒甘草各三錢。 一方, 治產(chǎn)后血暈, 用荊芥穗為末, 童便調(diào)下二三錢。 極妙。 一方, 用多年陳荊芥穗燈煙上燎焦黑存性, 每三錢童便少酒調(diào)下, 極妙。 一方, 治產(chǎn)后血暈, 身痙直, 戴眼, 口角與目外眥向上牽急, 不知人, 取雞子一枚, 去殼取清, 以荊芥末二錢調(diào)服, 仍依調(diào)治。 [荊芥氣虛人不可服] {按此乃肝熱生風之傾由血虛而肝急也, 然痙與戴眼俱屬太陽要知之。 } 以上治風虛血暈之劑。 倉公散, 治產(chǎn)后血厥而冒。 瓜蒂, 蘆, 白礬[各一分], 雄黃[半分], 上為末, 每用少許吹鼻取嚏, 內(nèi)服白薇湯。 {取嚏治痰先通其壅后補其血也妙妙。 } 白薇湯, 治產(chǎn)后胃弱不食, 脈微多汗, 亡血發(fā)厥郁胃等證。 白薇, 當歸[各六錢], 人參[三錢], 甘草[一錢半], 上切, 分作二帖, 水煎服。 以上治血厥之劑。

第九節(jié), 惡露不下

大全云: 夫惡露不下者, 由產(chǎn)后臟腑勞傷, 氣血虛損, 或胞絡(luò)挾于宿冷, 或產(chǎn)后當風取涼, 風冷乘虛而搏于血, 則壅滯不宣, 積蓄在內(nèi), 故令惡露不下也。

薛氏曰: 前證若惡露不下, 用失笑散。 若氣滯血凝, 用花蕊石散。

(驗案)

一產(chǎn)婦患前證, 服峻厲之藥, 惡露隨下, 久而昏憒, 以手護其腹, 余曰: 此脾氣復 傷作痛, 故用手護也, 以人參理中湯加肉桂二劑, 補之而愈。

(方劑)

起枕散, 治產(chǎn)后惡血不行, 心腹及兒枕作痛, 甚危。 {此產(chǎn)后溫行正藥白芍酒炒亦無妨。 } 當歸, 白芍[酒炒各三錢], 川芎[二錢], 官桂, 玄胡索, 牡丹皮, 蒲黃炒, 五靈脂[炒], 沒藥[各一錢], 白芷, 上銼, 水煎, 入童便, 空心服。 荷葉散, 治產(chǎn)后惡露不下, 腹中疼痛, 心神煩悶。 {此以心神煩悶故不用熱藥而加童便以引下。 } 干荷葉[二錢], 鬼箭羽, 桃仁, 劉寄奴, 蒲黃[各一兩], 上為粗末, 每服三錢, 以童便一大盞, 姜二片, 生地黃一分, 捶碎同煎, 至六分熱服。 通瘀飲, 治產(chǎn)后惡露不通, 心慌昏沉, 寒熱交攻。 {既用大黃復用臺術(shù)豈得已之www.med126.com心加酒同煎桃仁后入又治法之妙。 } 歸尾, 大黃[各三錢], 白術(shù), 木通[各一錢], 紅花[五分], 桃仁[三十個搗爛另入], 上用水一碗, 酒一小盞, 煎三沸, 入桃仁, 再煎一沸, 溫服。 廣濟方, 療產(chǎn)后惡露不下。 川牛膝, 大黃[各一兩], 牡丹皮, 當歸[各一兩半], 芍藥, 蒲黃, 桂心[各一兩], {此方寒熱并用逐瘀而不峻妙在為末調(diào)生地黃汁酒服。 } 上為末, 以生地黃汁調(diào), 酒服方寸七, 日二服, 血下愈。 保命集方, 治婦人惡血不下。 當歸, 芫花[炒等分], {芫花大毒用須斟酌。 } 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 酒調(diào)下。 又用好墨醋淬末, 童便酒下。 沒藥丸, 治產(chǎn)后惡露方行, 而忽然斷絕, 驟作寒熱, 臍腹百脈皆痛, 如錐剌非常, 此由冷熱不調(diào), 或思慮動作, 氣所壅遏, 血畜經(jīng)絡(luò)。 {荒蟲水蛭非萬不得已不敢用。 } 當歸[一兩], 芍藥, 桂心[各半兩], 桃仁[去皮尖炒研], 沒藥[研各二錢半], 蟲[去翅足炒], 水蛭[炒焦各三十枚], 上為末, 醋糊丸, 如豌豆大, 醋湯下三丸。 黑龍丹 見前胞衣不下。

治惡血不下雜方

一方用蒲黃三兩炒, 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 一方用益母草搗絞汁, 每服一小鐘, 入酒一合, 溫服。 一方用麻子五升, 酒一升, 浸一宿, 明旦去滓, 溫服一升, 不瘥, 再服一升。

第十節(jié), 血露不絕

大全云: 夫產(chǎn)后惡露不絕者, 由產(chǎn)后傷于經(jīng)血, 虛損不足, 或分解之時, 惡血不盡, 在于腹中, 而臟腑挾于宿冷, 致氣血不調(diào), 故令惡露淋瀝不絕也。 薛氏曰: [前證] 若肝氣熱而不能主血, 用六味地黃丸。 若肝氣虛而不能藏血, 用逍遙散。 若脾氣虛而不能攝血, 用六君子湯。 若胃氣下陷, 而不能統(tǒng)血, 用補中益氣湯。 若脾經(jīng)郁熱而血不歸源, 用加味歸脾湯。 若肝經(jīng)怒火而血妄行, 用加味四物湯。 若氣血俱虛, 用十全大補湯。 若肝經(jīng)風邪而血沸騰, 用一味防風丸。 {以下諸方失載當考立齋良方。 }

(方劑)

芎歸加芍藥湯, 治產(chǎn)后血崩眩暈, 不知人事。 {產(chǎn)后忌芍藥而此方用之亦血崩者無忌耳。 } 川芎, 當歸, 芍藥[各等分], 上咀, 每服四錢, 水煎熱服。 一方加黃芩白術(shù)。 加味四物湯, 治產(chǎn)后血崩如豆汁, 紫黑過多者。 {有謂如豆汁者濕紫黑者熱又日寒過多者虛此方不寒不熱不燥故可通用。 } 川芎, 當歸, 芍藥, 生地, 蒲黃, 阿膠, 薊根, 白芷, 上水煎服。 一方, 療產(chǎn)后七八日, 惡露不止。 {敗醫(yī)治多年凝血產(chǎn)后諸病腹痛, 則此亦去故生新藥也。 } 敗草, 當歸[各六分], 芍藥, 續(xù)斷[各八分], 川芎, 竹茹[各四分], 生地黃[炒干十二分], 上細銼, 以水二升, 煮取八合, 空心頓服。 以上補虛之劑。 加味四物湯, 合產(chǎn)后月余, 經(jīng)血淋瀝不止, 此陷下者舉之也。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自芷, 升麻[各一錢], 血余灰[另入], 上銼, 水煎服。 族弟婦產(chǎn)后半月, 離蓐過勞, 下血傾盆, 急以求救, 余用此藥一服立止, 其效如神。 千金方, 治產(chǎn)后惡血不盡, 或經(jīng)月或半歲者。 升麻三兩, 清酒五升, 煮取二升半, 分溫再服。 以上升提之劑。 烏金散, 治產(chǎn)后血迷血暈, 敗血不止, 淋瀝不斷, 臍腹丐痛, 頭目昏眩, 多汗無力, 及崩中下血不止。 {諸癥皆從敗血不止來此方之妙不在止而在行, 行則歸經(jīng)而止矣, 治崩者要得此旨。 } 麒麟竭, 男子亂發(fā)灰, 忪墨[煆醋淬], 百草霜, 當歸, 肉桂, 赤芍, 延胡索, 鯉魚鱗[燒存性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二錢, 空心溫酒調(diào)下。 一方, 治產(chǎn)后惡血不絕, 崩血不可禁, 腹中絞痛, 氣息急。 亂發(fā)[燒一兩], 阿膠[二兩], 代赭石, 干姜[各三兩], 干地黃[四兩], 馬蹄殼[燒一個], 牛角鰓[五兩酥炙], {妙在地黃為君。 } 上為細末, 煉蜜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 空心米飲下, 日二服。 豆淋酒, 治產(chǎn)后猶有余血水氣者。 {余血瘀血也故用行法。 } 黑豆五升, 熬令煙盡, 投磁器內(nèi), 以酒一斗淬之飲, 蓋豆淋酒治污血, 又能發(fā)表也。 蒲醋飲子, 治新產(chǎn)壓血, 逐敗滋新, 此藥治血神效, 又非黑神散之可比也, 月內(nèi)每日一二服尤良, 及療一切惡露與血積。 真蒲黃不拘多少, 熬米醋令稠, 和藥成膏, 每服一彈子大, 食前醋湯化開服。 {二味有且戰(zhàn)且守之能。 } 一方, 用蒲黃二兩, 水煎頓服。 一方, 療產(chǎn)后泄血不止, 無禁度, 及治腹痛胸膈悶。 姜黃為未, 酒服方寸七, 日三四服。 胡氏曰: 姜黃治惡露不止。 以上行污血之劑。 牡蠣, 治產(chǎn)后惡露淋瀝不斷, 心悶短深, 四肢乏弱, 頭目昏重, 五心煩熱, 面黃體瘦。 牡蠣粉[煆], 川芎, 熟地, 茯苓, 龍骨[各二錢], 當歸[炒], 續(xù)斷, 艾葉, 人參, 五味子, 地榆[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 分二帖, 加生姜三片, 棗一枚, 水煎, 食前服。 此收澀之劑, 虛脫者宜用。

第十一節(jié), 血崩不止

陳氏曰: 產(chǎn)后血崩者何?

答曰: “產(chǎn)臥傷耗經(jīng)脈, 未得平復, 勞役損動, 致血暴崩, 淋瀝不止, 或因酸驗不節(jié)傷蠹, 榮衛(wèi)衰弱, 亦變崩中。 若小腹?jié)M痛, 肝經(jīng)已壞, 為難治, 急服固經(jīng)丸止之。 ”

陳無擇評曰: 血崩不是輕病, 產(chǎn)后有此, 是謂重傷, 恐不止酸咸不節(jié)而能致之, 多因驚憂恚怒, 臟氣不平, 或產(chǎn)后服斷血草早, 致惡血不消, 郁滿作堅, 亦成崩中, 固經(jīng)丸自難責效。 不若大料煮芎藭湯加芍藥, 侯定, 續(xù)次隨證諸藥治之為得。

薛氏曰: 前證若血滯小腹脹滿, 用失笑散。 血少小腹虛痞, 芎藭湯。 肝火血妄行, 加味逍遙散。 脾郁不統(tǒng)血, 加味歸脾湯。 脾氣虛不攝血, 補中益氣湯。 厚味積熱傷血, 清胃散槐花。 風熱相搏傷血, 四君子加防風枳殼。

(驗案)

一產(chǎn)婦血崩, 小腹脹痛, 用破氣行血之劑, 其崩如涌, 四肢不收, 惡寒嘔吐, 大使頻瀉, 余用六君子加炮黑干姜, 四劑稍愈, 又以十全大補三十余劑而痊。 一產(chǎn)婦血崩因怒, 其血如涌, 仆地, 口噤目斜, 手足抽搐, 此肝經(jīng)血耗生風, 余用六味丸料一劑, 諸證悉退, 但食少晡熱, 佐以四君柴胡牡丹皮而愈。 {見癥在脾胃故六君加炮姜。 }

(方劑)

芎歸加芍藥湯, 治產(chǎn)后血崩, 眩暈不知人事。 方見前惡露不絕。 加味四物湯, 治產(chǎn)后血崩如豆汁, 紫黑過多者。 方見前惡露不絕。 奇效四物湯, 治產(chǎn)后血崩, 素有熱者。 方見血崩。 干熟地黃散, 治產(chǎn)后崩中, 頭目旋暈, 神思昏迷, 四肢煩亂, 不知人事。 {崩久虛脫者宜之。 } 干熟地黃, 黃耆, 伏龍肝, 赤石脂[各一兩], 當歸[七錢半], 川芎, 阿膠, 艾葉, 白術(shù), 人參, 甘草[各半兩], 上咀, 每服四錢, 生姜三片, 水煎溫服。 阿膠丸, 治產(chǎn)后崩中, 下血不止, 虛羸無力。 {一派固血不用補氣尤妙在鹿茸謂其能引血上升也。 } 阿膠, 赤石脂[各一兩半], 續(xù)斷, 川芎, 當歸, 丹參, 甘草龍骨, 鹿茸酥[炙], 烏賊魚骨, 鱉甲[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 煉蜜丸, 如桐子大, 空心溫酒下二三十丸。 瑞蓮散, 治產(chǎn)后惡血崩漏, 狀如涌泉。 瑞蓮[一百枚燒灰存性], 棕櫚[燒存性], 當歸[各一兩], 官桂[半兩], 檳榔[二枚], 川芎, 鯉魚鱗[各七錢半亦燒灰存性], 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 煨生姜酒調(diào)服, 如未止, 更進一服, 或非時血崩, 無藥可治, 但進三服即止。 固經(jīng)丸, 治產(chǎn)后血氣未復, 而有房事, 及勞役傷損, 致血暴崩, 或淋瀝不止。 {溫澀之劑固脫以暖下元。 } 艾葉, 赤石脂[煆], 補骨脂[炒], 木賊各[半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為細末, 糊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溫酒或米飲下。 千金方, 治產(chǎn)后崩中, 下血不止。 {此方惟心氣郁者宜之。 } 菖蒲一兩半銼, 酒二鐘, 煎一鐘, 去渣, 分三服, 食前下。

第十二節(jié), 心痛

大全云: 產(chǎn)后心痛, 為陰血虧損, 隨火上沖心絡(luò), 名曰: 心胞絡(luò)痛, 宜大巖蜜湯治之。 若寒傷心經(jīng), 名曰: 真心痛, 朝發(fā)夕死, 夕發(fā)朝死, 無藥可救。 {心痛曰: 產(chǎn)后則與尋常之病不同矣當于血分求之。 } 薛氏曰: 前證若陽氣虛寒, 用巖蜜湯溫之。 瘀血上沖, 用失笑散散之。 血既散而痛仍作, 用八珍湯補之。 大凡心腹作痛, 以手按之卻不痛, 此血虛也, 須用補養(yǎng)之劑。

(驗案)

一產(chǎn)婦患前證, 昏憒口噤, 冷汗不止, 手足厥逆, 用六君子加附子一錢, 以回其陽二劑頓蘇, 又以十全大補湯, 養(yǎng)其血氣而安。 一產(chǎn)婦患前證, 手不敢近腹, 用失笑散一服, 下瘀血而愈, 次日復痛, 亦用前藥而安。 一產(chǎn)婦患前證, 用大黃等藥, 其血雖下, 復患頭痛發(fā)熱惡寒, 次日昏憒, 自以兩手堅護其腹, 不得診脈, 視其面色青白, 余謂脾氣虛寒而痛也, 用六君子湯加姜桂而痛止, 又用八珍湯加姜桂而安。

(方劑)

大巖蜜湯[一名桂心湯], 治素有宿寒, 因產(chǎn)大虛, 寒搏于血, 血凝不散, 上沖心之絡(luò)脈, 故作心痛。 {書病綠明甚。 } 熟地黃, 當歸[酒浸], 獨活, 吳茱萸[炒], 白芍[炒], 干姜, 桂心[不見火], 遠志[各一錢], 細辛, 甘草[各五分], 上銼, 水煎服。 , 或云: 熟地黃泥膈, 安能去痛, 合用生干地黃。 失笑散, 治產(chǎn)后惡血上攻, 心腹? 痛欲死, 及兒枕痛, 或牙關(guān)緊急, 一服可愈。 {果驗} 蒲黃[炒], 五靈脂[各一錢], 上為細末, 作一服, 用釅醋調(diào)膏, 入水一盞煎服。 金黃散, 治惡血上沖, 心腹作痛, 或發(fā)熱作渴。 延胡索, 蒲黃[各一錢], 桂心[二分], 上為末, 酒調(diào)服。 火龍散, 治產(chǎn)后氣滯心痛。 茴香[炒], 川楝子[炒各一兩], 艾葉[鹽炒半兩], 上為末, 水煎服。 伏龍肝散, 治產(chǎn)后惡物不出, 上攻心痛。 赤伏龍肝研細, 每服三五錢, 溫酒調(diào)下, 瀉出惡物立止。 一方, 治產(chǎn)后惡血沖心痛, 氣悶欲絕。 用桂心三兩, 搗為細未, 狗膽汁和丸, 如櫻桃大, 每服二丸, 熱酒調(diào)下, 不拘時。 {狗膽能破瘀血同桂心更治絕悶妙。 } 一方, 治產(chǎn)后血不盡, 心腹痛。 荷葉炒令香為末, 水煎下, 方寸七。

第十三節(jié), 腹痛[并小腹痛]

薛氏曰: 產(chǎn)后小腹作痛, 俗名兒枕塊, 用失笑散行散之。 {按腹痛原文尚有數(shù)癥曰: 因氣滯, 用玄胡索散因外寒用五積敝, 因怒氣用四物加木香柴胡, 因陽氣虛弱用四君當歸炮姜, 因脾虛血弱用六君當歸炮姜。 } 若惡露既去而仍痛, 用四神散調(diào)之, 若不應(yīng), 用八珍湯。 若痛而惡心, 或欲作嘔, 用六君子湯。 若痛而泄瀉, 用六君子湯送四神丸。 若泄瀉痛而后或后重, 用補中益氣湯送四神丸。 若胸膈飽脹, 惡食吞酸, 或腹痛手不可按, 此是飲食所致, 用二陳加山查白術(shù)以消導; 若食既消而仍痛, 或按之不痛, 或更加頭痛, 煩熱作渴, 惡寒欲嘔等證, 此是中氣被傷, 宜補脾胃為主。 若發(fā)熱腹痛, 按之痛甚, 不惡食, 不吞酸, 此是瘀血停滯, 用失笑散消之。 若止是發(fā)熱頭痛, 或兼腹痛, 按之卻不痛, 此屬血虛, 用四物加炮姜參術(shù)以補之。 如發(fā)渴用白虎, 氣弱用黃耆, 血刺痛則用當歸, 腹中痛則加芍藥, 宜詳察脈證而用之。 {發(fā)渴恐屬血虛用白虎宜慎東垣云: 血虛忌白虎。 }

(驗案)

一產(chǎn)婦腹痛發(fā)熱, 氣口脈大, 余以為飲食停滯, 不信乃破血補虛, 反寒熱頭痛, 嘔吐涎沫, 又用降火化痰理氣, 四肢逆冷, 泄瀉下墜, 始悔, 問余曰: 何也? 余曰: 此脾胃虛之變證也。 法當溫補, 遂用六君子加炮姜二錢肉桂木香各一錢, 四劑, 諸癥悉退, 再用補中益氣之劑, 元氣逐復。 {因?qū)嵆商撘蛱撏堆a當與勿當醫(yī)者病者兩責之幸勿誤也。 } 一婦人產(chǎn)后腹痛后重, 去痢無度, 形體倦怠, 飲食不甘, 懷抱久郁, 患繭唇, 寐而盜汗如雨, 竟夜不敢寐, 神思消爍, 余曰: 氣血虛而有熱, 用當歸六黃湯內(nèi)黃芩黃檗炒黑一劑, 汗頓止, 再劑全止, 乃用歸脾湯八珍散兼服, 元氣漸復而愈。 {繭唇因虛宜以脈癥參之。 }

一產(chǎn)婦小腹作痛, 服行氣破血之藥不效, 其脈洪數(shù), 此瘀血內(nèi)潰為膿也, 以瓜子仁湯二劑痛上, 更以太乙膏下膿而愈, 產(chǎn)后多有此病, 縱非, 用之更效。 一產(chǎn)婦小腹痛, 小便不利, 用薏苡仁湯二劑痛止, 更以四物加紅花桃仁下瘀血而愈, 大抵此證皆因榮衛(wèi)不調(diào), 或瘀血停滯所致。 若脈洪數(shù), 已有膿, 脈但數(shù), 微有膿, 脈遲緊, 乃有瘀血, 下之即愈, 若腹脹大, 轉(zhuǎn)側(cè)作水聲, 或膿從臍出, 或從大便出, 宜用蠟礬丸太乙膏及托里散。 一產(chǎn)婦小腹作痛, 有塊, 脈孔而澀, 以四物加元胡紅花桃仁牛膝木香, 治之而愈。 一婦產(chǎn)后小腹患痛, 服瓜子仁湯下瘀血而痊。 凡瘀血停滯, 宜急治之, 緩則腐化為膿, 最難治療, 若流注關(guān)節(jié), 則患骨疽, 失治多為敗癥。 一婦人寒月中, 產(chǎn)后腹大痛, 覺有塊, 百方不治, 一人教以羊肉四兩, 熟地二兩, 生姜一兩, 水煎服之, 二三次愈。 {曰: 覺有塊想是寒氣乘虛而聚非真實癥也, 不然何以羊肉熟地愈哉。 }

大全云: 兒枕者, 由母胎中宿有血塊, 因產(chǎn)時, 其血破散, 與兒俱下, 則無患也。 若產(chǎn)婦臟腑風冷, 使血凝滯在于小腹不能流通, 則令結(jié)聚疼痛, 名之曰: 兒枕。

金匱云: 產(chǎn)后七八日, 無太陽證, 少腹堅痛, 此惡露不盡, 不大便, 煩躁發(fā)熱, 切脈微賈, 再倍發(fā)熱, 日晡時煩躁者, 不食, 食則譫語, 至夜即愈, 宜大承氣湯主之, 熱則裹結(jié)在膀胱也。

大全云: 產(chǎn)后惡血, 雖常通行, 或因外感五邪, 內(nèi)傷七氣, 致令斬然而止, 余血壅滯, 所下不盡, 故令腹痛, 當審其因而治之。 {既曰: 惡露不盡不大便而躁熱矣, 然不用桃仁承氣而用大承氣者, 何蓋熱結(jié)在膀胱故宜大承氣也。 } 以上數(shù)段, 言惡露不盡。 余按金匱所治, 重在傷寒里實, 不重在惡露, 故其脈證皆指實熱言, 當以無太陽證句, 及熱結(jié)膀胱句玩之, 便得其意, 后案專主惡露言, 故與前方不同, 不可一律看也。

(驗案)

一產(chǎn)婦小腹痛甚, 牙關(guān)緊急, 此瘀血內(nèi)停, 灌以失笑散, 下血而蘇, 又用四物加炮姜白術(shù)陳皮而愈。 一婦人經(jīng)水來, 比常度過多不止, 遂用澀藥止之, 致腹作痛, 此乃氣血凝滯也, 用失笑散二服而愈。

大全云: 以惡露不盡腹痛, 及兒枕心腹刺痛, 小腹疼痛, 寒疝分為四門, 由母胎中宿有血塊, 產(chǎn)后不與兒俱下, 而仍在腹作痛, 謂之兒枕, 其惡露下不快而作痛者, 胎中原無積聚不為兒枕也。 若惡露已盡, 或由他故腹痛, 如仲景枳實芍藥散證, 或由血虛腹痛, 如仲景當歸生姜羊肉湯證, 自當別論, 故復臚列諸名方于后, 若服枳實芍藥散不愈, 仍當求責瘀血也, 故下瘀血諸方附焉, 而補虛諸方終之, 不復立寒疝條。 {寒疝大全云: 產(chǎn)后臍腹痛乃冷氣乘虛, 用當歸建中湯無擇日產(chǎn)當寒月入門臍下痛, 手不可近者羊肉湯音齋曰: 前癥, 若脾胃虛寒邪侵者蟠蔥散若肝經(jīng)濕熱小便不利者, 瀉肝湯亦所當知毋膠一也。 }

(方劑)

加味四物湯, 治產(chǎn)后惡露不盡腹痛,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各一錢], 香附[炒], 五靈脂[炒, 二味另為末, 各一錢, 臨服調(diào)入]。 上銼一服, 水煎服。 , 痛甚者, 加桃仁泥四分。 海藏方, 四物湯加玄胡索沒藥白芷, 治產(chǎn)后敗血作痛。 {此所加幾種藥少有差等在自擇之。 } 一方, 四物湯加苦楝。 一方, 四物湯加元胡索。 一方, 四物湯加蒲黃。 當歸蒲延散, 治產(chǎn)后血瘕作痛, 臍下脹滿, 或月經(jīng)不行, 發(fā)熱體倦。 當歸[八分], 桂心, 芍藥[炒], 血竭, 蒲黃[炒各六分], 延胡索[炒四分], 上為末, 每服二錢, 空心酒調(diào)下。 {桂心血竭治血瘕妙。 } 元胡索散, 治產(chǎn)后惡血攻刺腹痛, 及一切血氣刺痛, 不論新舊虛實, 皆可服之。 當歸[酒浸], 元胡索, 赤芍, 蒲黃[隔紙炒], 桂皮, 乳香, 沒藥[各等分], 上研為細末, 每服三錢, 溫酒調(diào), 空心服。 延胡散, 治產(chǎn)后兒枕腹痛。 {更加紅藍琥珀治兒枕尤妙。 } 延胡索, 當歸[各一兩], 赤芍[五錢], 肉桂[七錢半], 蒲黃[炒], 琥珀[各二錢半], 紅藍花[二錢], 上為末, 每服三錢, 童便合酒調(diào), 食前服。 烏金散, 治惡露敗血走刺心腹, 兒枕痛, 坐臥不得, 余血不快。 {用燒川芎黑附者溫血海之里也。 } 川芎[七錢半燒燃蓋瓶中存性], 黑附子[半枚炮去皮臍], 上為細未, 每三錢, 童便和酒調(diào)服, 痛止血下, 方住服。 地黃散, 治產(chǎn)后惡血不盡, 腹中痛。 生地黃[炒], 當歸, 生姜[五錢, 切碎, 新瓦上炒令焦黑], 上為細末, 姜酒調(diào)下二錢, 空心服。 , 一方加蒲黃為丸。 四神散, 治產(chǎn)后瘀血不消, 積聚不散作塊, 心腹切痛。 當歸, 干姜[炮], 川芎, 赤芍[炒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二錢, 溫酒調(diào)下。 黑神散, 治產(chǎn)后血塊痛。 熟地黃[一斤], 陳生姜[半斤], 上二味拌勻, 同炒干為末, 每服二錢, 烏梅湯調(diào)下, 常服酒調(diào)。 丹溪方, 治產(chǎn)后血塊痛, 發(fā)熱。 五靈脂[四錢炒], 牡丹皮, 沒藥, 滑石, 上研細, 分五帖, 豆淋酒下之, 食前服。 卷荷散, 治產(chǎn)后血上沖心, 血刺血暈血氣腹痛, 惡露不快, 并皆治之。 初出卷荷, 紅花, 當歸[各一錢], 蒲黃紙[炒], 牡丹皮[各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 空心鹽酒調(diào)下。 荷葉散, 治產(chǎn)后惡露不下, 腹中疼痛, 心神煩悶。 {均是破疝藥而治煩悶之癥則童便生地尤佳。 } 干荷葉[二兩], 劉寄奴, 蒲黃[各一兩], 桃仁[去皮尖麩炒半兩], 上咀, 每服四錢, 童子小便一盞, 生姜三片, 生地黃一分.煎至六分, 熱服, 不拘時。 方有鬼箭羽。 隱居澤蘭湯, 治產(chǎn)后惡露腹痛, 或胸滿少氣。 {澤蘭理血氣圣藥。 } 澤蘭[炒], 生地黃, 當歸, 芍藥[炒], 生姜[各一錢], 甘草[五分], 大棗[四枚], 上銼, 水煎服。 又方, 治產(chǎn)后下血不盡, 腹內(nèi)堅痛不可忍。 當歸, 芍藥, 桂心[各三兩], 桃仁[一百二十粒制], 上水六升, 糞二升, 溫分二服, 未差, 加大黃。 {妙在加大黃然以醋制者佳。 } 又方, 治產(chǎn)后惡露不盡, 結(jié)聚小腹疼痛。 當歸[七錢半], 香附子[制一兩], 赤芍, 青皮, 木香, 桂心, 琥珀, 沒藥[各半兩], 上為細末, 以烏豆淋酒, 調(diào)服二錢。 產(chǎn)寶湯, 治產(chǎn)后余血作痛, 兼塊者。 桂心, 姜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 酒調(diào)方寸七, 血下盡妙。 延胡索散一名三圣散又名如神湯治產(chǎn)后臍下痛, 并腰疼。 延胡索, 桂心[各半兩], 當歸[一兩], 上為細未, 熱酒調(diào)下二錢。 香桂散, 治產(chǎn)后臍下疼痛不止。 當歸, 川芎[各二錢半], 桂心[半兩], 上為細末, 分為三服, 每服酒一盞, 煎三五沸, 更入童便少許, 煎至七分, 溫服, 甚者不過再服, 即瘥。 當歸血竭丸, 治產(chǎn)后惡露不下, 結(jié)聚成塊, 心胸痞悶, 及臍下堅痛。 {破血為主。 } 當歸, 血竭, 芍藥, 蓬術(shù)[炮各二兩], 五靈脂[四兩], 上為細末, 醋糊和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食前溫酒送下。 當歸養(yǎng)血丸, 治產(chǎn)后惡血不散, 發(fā)渴, 心腹疼痛, 及惡露不快, 臍下急痛, 連及腰足疼痛。 {凡產(chǎn)后腳腰疼痛屬瘀血流注者多今人不知, 往往誤治而以大補為主, 遂至日久不治, 又或有風寒襲之者亦不可驟補也, 此方行瘀最良去風未善別宜簡擇產(chǎn)后瘀血, 要藥即失笑散之變法。 } 當歸, 赤芍, 牡丹皮, 延胡[各二兩], 桂心[一兩], 上為末, 煉蜜丸, 如桐子大, 空心酒下三四十丸, 痛甚者, 細嚼下。 紫金丸, 治產(chǎn)后惡露不快, 騕腹小腹如刺, 時作寒熱頭痛, 不思飲食; 亦治久有瘀血, 月水不調(diào), 亦可療心痛。 五靈脂水淘去土石焙干炒為末真蒲黃各等分 上以好米醋調(diào)五靈脂, 慢火熬成膏, 次以蒲黃末搜和丸, 如櫻桃大, 每服一丸, 水與童便各半盞, 煎至七分, 令藥化溫服之, 少頃再一服, 惡露即下, 久有瘀血成塊, 月信不利者, 并用酒磨下。 玉燭散, 治產(chǎn)后惡露不盡, 臍腹疼痛, 大便燥結(jié), 時發(fā)寒熱。 {此河間法也四物合大承氣主之蓋咸走血之意。 } 當歸, 川芎, 赤芍, 熟地, 大黃, 樸硝, 甘草[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 水煎, 食前溫服。 , 諸方治敗血痛, 皆是溫劑, 熱則流通之理, 惟此一方 卻是涼劑, 蓋為敗血凝滯發(fā)熱, 大便燥結(jié)者設(shè)也, 非大便燥結(jié)者, 慎不可用。 枳實芍藥散, 金匱云: , 產(chǎn)后腹痛, 煩滿不得臥, 此方主之。 {一貴內(nèi)產(chǎn)后脈沉小如絲腹痛不能食, 聞藥則嘔以此方三服而愈。 } 枳殼[炒令黑勿太過], 芍藥[各等分], 上杵為散, 服方寸七, 日三服, 并主癰膿, 以麥粥下之。 下瘀血湯, 產(chǎn)婦腹痛, 法當以枳實芍藥散, 假令不愈者, 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 宜此方。 大黃[二兩], 桃仁[二十枚], 蟲[二十枚炒去足], 上三味末之, 煉蜜和為四丸, 以酒一升, 煎一丸, 取八合, 頓服之, 新血下如豚肝。 保命方, 治血暈血結(jié), 或棸于胸中, 或偏于小腹, 或連于脅肋, 四物湯四兩, 倍當歸川芎, 加鬼箭羽紅花延胡各一兩, 同為粗未, 加下四味, 煎調(diào)沒藥按服。 虻蟲[二錢去翅足炒], 水蛭[一錢炒], 麝香[少許], 沒藥, 上為末, 入前藥調(diào)服, 血下痛止, 則服一服。 千金桃仁芍藥湯, 治產(chǎn)后腹痛。 桃仁, 芍藥, 川芎, 當歸, 桂心, 干漆[碎炒], 甘草[各二兩], 上細切, 水八升, 煮二升半, 分三服。 以上治瘀血腹痛之劑, 皆重劑, 宜斟酌用之。 增損四物湯, 治產(chǎn)后陰陽不和, 乍寒乍熱, 惡露停滯, 亦令寒熱, 但看小腹急痛為異。 當歸[酒浸], 白芍, 川芎, 人參[各一兩], 干姜[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咀, 每服四錢, 姜三片, 水煎, 無時熱服。 獨圣散, 治產(chǎn)后血虛腹痛。 當歸一味為細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 煎七分, 溫服。 當歸散, 治產(chǎn)后陰血虛弱, 或氣滯血凝, 以致發(fā)熱腹痛, 或腹脅脹滿。 當歸, 干姜[各等分], 上銼, 每服三錢, 水煎服。 定痛散, 治產(chǎn)后惡血不止。 當歸, 芍藥[炒各二錢], 肉桂[一錢], 上切作一服, 水酒各一盞半, 加生姜五片, 煎一盞服。 當歸建中湯, 治婦人產(chǎn)后, 虛羸不足, 腹中刺痛不止, 吸吸少氣, 或苦少腹中急痛引腰背, 不能飲食。 當歸[四兩], 芍藥[炒六兩], 桂枝[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一日令盡。 若大虛, 加飴糖六兩, 湯成, 內(nèi)于火上暖令飴消。 若去血過多, 崩傷內(nèi)衄不止, 加地黃六兩, 阿膠二兩, 合八味湯, 內(nèi)阿膠服之。 羊肉湯, 治產(chǎn)婦脾虛, 為寒邪所乘, 以致腹痛, 及寒月生產(chǎn), 寒氣入于產(chǎn)門, 臍下脹滿, 手不可犯。 精羯羊肉[四兩], 當歸, 川芎[各半兩], 生姜[一兩], 上以水十盞, 酒三盞, 煎至四盞, 分四次, 空心服, 加蔥鹽亦可。 衍義云: 一婦人產(chǎn)當寒月, 寒氣入產(chǎn)門, 臍下脹痛, 手不得犯, 此寒疝也。 醫(yī)當治之以抵當湯, 謂其有瘀血耳。 予教之曰: , 非其治也, 可服張仲景羊肉湯少減, 作二服愈。 千金方, 治產(chǎn)后余疾, 腹中絞痛, 瘦乏, 不下食。 當歸, 黃耆, 芍藥[各六錢], 干地黃, 白術(shù)[各八分], 桂心, 甘草[各四分], 大棗[十枚四], 上咀, 水二升, 煮八合, 空心服, 忌生冷。 以上治虛寒腹痛之劑。 生料五積散, 治產(chǎn)后內(nèi)有余血, 外感寒邪相搏而腹痛。 蒼術(shù)[二錢四分], 麻黃[去根節(jié)], 橘紅, 枳殼[各六錢], 桔梗[一錢二分], 厚樸, 干姜[炮各四錢], 當歸, 白芍, 川芎, 白茯苓, 法半夏, 白芷, 肉桂, 甘草[炙各三分], 上加姜蔥水煎服。 上方治寒邪腹痛之劑。 非真受寒氣者不可輕用。

第十四節(jié), 脅脹痛

大全云: 產(chǎn)后兩脅脹滿氣痛, 由膀胱宿有停水, 因產(chǎn)后惡露下不盡, 水壅痞與氣相搏, 積在膀胱, 故令喘肋脹滿, 氣與水相激, 故令痛也。 {元胡索散見前腹痛條。 }

薛氏曰: 前癥若肝經(jīng)血瘀, 用元胡索散。 若肝經(jīng)氣滯, 用四君青皮柴胡。 若肝經(jīng)血虛, 用四物參術(shù)柴胡。 氣血俱虛, 用八珍柴胡。 若腎水不足, 不能生肝, 用六味丸。 若肺金勢盛, 克制肝木, 用瀉白湯, 仍參前論主之。 {俱屬肝輕而有勝克喇制之異哉治不同。 }

(驗案)

一產(chǎn)婦因怒, 兩脅脹痛, 吐血甚多, 發(fā)熱惡寒, 胸腹脹痛, 余以為氣血俱虛, 用八珍加柴胡丹皮炮姜, 而血頓止, 又用十全大補湯, 而寒熱漸退, 此癥茍非用姜桂辛溫, 肋脾肺以行藥勢, 不惟無以施功, 而反助其脹矣。

(方劑)

干地黃湯, 治產(chǎn)后兩脅滿痛, 兼除百病。 {世謂木得桂而枯故用之以治脅痛, 然不可不審寒熱虛實也, 此方以桂心為君, 而以血孳為輔, 用之以溫肝, 家血寒之痛則可用之以治, 肝火作痛則不可須詳辨之, 生萎亦然。 } 干地黃, 芍藥[各二兩], 當歸, 蒲黃[各二兩], 桂心[六兩], 甘草[一兩], 生姜[五兩], 大棗[二十枚], 上咀, 以水一斗, 煮取二升半, 分服日三。 經(jīng)效方, 治產(chǎn)后肝經(jīng)氣滯不平, 脅肋脹痛, 或寒熱往來, 內(nèi)熱晡熱。 {氣滯二字盡之。 } 當歸[一錢半], 芍藥[炒], 苦梗, 檳榔, 枳殼[麩炒各八分], 桂心, 青木香, 柴胡[各六分], 上銼, 水煎服。 蘇葛湯, 療產(chǎn)后惡露不下, 血氣壅痞, 脅脹痛不下食。 蘇木, 紫葛[各十二分], 芍藥, 當歸[各八分], 桂心, 蒲黃[各六分], 生地黃汁[三合], 上咀, 以水二升, 煎七合, 下蒲黃, 分兩服。 經(jīng)效方, 理血氣煩閟, 脅脹滿及痛。 {行血為主。 } 芍藥[八分], 當歸[六分], 延胡索, 蒲黃[各四分], 荷葉蒂[炙三枚], 上水二升, 煎取七合, 后入蒲黃, 空心分二服。 當歸散, 治產(chǎn)后腹痛, 脅肋脹滿。 當歸, 干姜[各等分], 上為末, 酒服三錢, 水煎入鹽醋少許, 食前熱服。 一方酒煎 廣濟方, 療產(chǎn)后腹痛, 氣脹, 脅下悶, 不下食, 兼微利。 {此方治氣血虛滯脾胃不足者尤宜。 } 厚樸[八分], 人參, 當歸, 茯苓, 甘草[各六分], 陳皮, 生姜[各四分], 上咀, 以水二升, 煎取八合, 去滓, 分溫服。 抵圣湯, 治產(chǎn)后腹脅悶滿, 或嘔吐者。 {以上七方并無川芎豈傷痛者, 不宜嗽要知此竅此理。 } 赤芍, 半夏, 澤蘭葉, 陳皮, 人參, 甘草[各等分], 上咀, 每服四錢, 姜五片, 水煎, 溫服。

第十五節(jié), 腰痛

大全云: 腎主腰腳, 產(chǎn)后腰痛者, 為女人腎位系于胞, 產(chǎn)則勞傷, 腎氣損動, 胞絡(luò)虛, 未平復而風冷客之, 冷氣乘腰, 故令腰痛也。 若寒冷邪氣, 連滯背脊, 則痛久未已, 后忽有娠, 必至損動, 蓋胞絡(luò)屬腎, 腎主腰故也。 薛氏曰: 前證真氣虛, 邪乘之者, 用當歸黃耆湯, 或十全大補湯為主, 佐以寄生湯, 如不應(yīng)用十全大補加附子。

(驗案)

一產(chǎn)婦腰痛腹脹, 善噫, 諸藥皆嘔, 余以為脾虛血弱, 用白術(shù)一味炒黃, 每劑一兩, 米泔煎, 飲時匙許, 四劑后漸安, 百余劑而愈。 {諸藥皆嘔但用白術(shù)而分兩煎法服法皆妙。 }

(方劑)

當歸黃耆湯, 治產(chǎn)后失血過多, 腰痛身熱自汗。 當歸[二兩], 黃耆, 白芍[炒各二兩], 上咀, 每服六錢, 加生姜五片, 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溫服不拘時。 玄胡四物湯, 治血癖腹痛, 及血刺腰痛。 當歸, 川芎, 白芍, 熱地[各七錢半], 玄胡索[酒煮二兩], 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 酒調(diào)下。 如神湯, 治產(chǎn)后瘀血腰疼。 延胡索, 當歸, 桂心[各等分], 上水煎服。 又如神湯, 逐敗血, 去風濕。 即生料五積散加桃仁。 五積散方見前腹痛條 廣濟方, 治產(chǎn)后虛冷, 血氣流入腰腿, 痛不可轉(zhuǎn)。 {血凝者宜之惜敗醬之難覓也。 } 敗醬, 當歸[各八分], 川芎, 芍藥, 桂心[各六分], 上咀, 水二升, 煮取八合, 分溫二服, 忌蔥。 寄生防風湯, 治產(chǎn)后風邪頭眩, 腰痛不可轉(zhuǎn)側(cè), 四肢沉重, 行步艱難。 {此方治久痛之因外感者。 } 獨活, 川芎, 芍藥[炒黃], 桂心, 續(xù)斷, 生姜, 桑寄生[各六分], 當歸, 防風[各八分], 上銼, 水煎服。 桃仁湯, 治產(chǎn)后惡露方行, 忽然漸少, 斷續(xù)不來, 腰中重痛, 或流注兩股, 痛如錐刺, 此由血滯于經(jīng)絡(luò), 不即通之, 必作癰疽, 宜桃仁湯, 恐作癰者, 預服五香連翹湯。 桃仁[去皮尖], 蘇木, 生地[各半兩], 虻蟲[炒去翅足], 水蛭[炒各三十個], 上每服三錢, 水煎, 空心熱服, 惡露下, 即住服。 五香連翹湯, 治產(chǎn)后瘀血, 腰痛作癰。 {既為瘀血何以只用五香行氣蓋為病血于氣也。 } 木香, 丁香, 沉香, 乳香, 麝香, 升麻, 獨活, 桑寄生, 連翹, 木通[各二兩], {麝香分兩恐誤。 } 上為粗末, 每服五錢, 水煎, 入竹瀝少許服。

第十六節(jié), 頭痛

大全云: 夫頭者諸陽之會也, 凡產(chǎn)后五臟皆虛, 胃氣虧弱, 飲食不充, 榖氣尚乏, 則令虛熱, 陽氣不守, 上湊于頭, 陽實陰虛, 則令頭痛也。 又有產(chǎn)后敗血頭痛, 不可不知, 黑龍丹言之甚詳。 薛氏曰: 前證若中氣虛, 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 若血虛, 用四物加參術(shù)。 血氣俱虛, 用八珍湯。 若因風寒所傷, 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 {以風寒所傷而用補中益氣尚須斟酌。 }

(驗案)

一產(chǎn)婦患頭痛, 日用補中益氣湯不缺, 已三年矣, 稍勞則惡寒內(nèi)熱, 為陽氣虛, 以前湯加附子一錢, 數(shù)劑不發(fā)。

一婦人產(chǎn)后頭痛面青二年矣, 日服四物等藥, 余謂腎水不能生肝木而血虛, 用六味丸加五味子, 兩月而瘥。

郭茂恂嫂金華君, 產(chǎn)七日不食, 始言頭痛, 頭痛已, 又心痛作, 既而目睛痛, 如割如刺, 更作更止, 相去無瞬息間, 每頭痛甚, 欲取大石壓, 良久漸定, 心痛作, 則以十指抓臂, 血流滿掌, 痛定, 目復痛, 又以弱手自剜取之, 如是十日不已, 眾醫(yī)無計, 進黑龍丹半粒, 疾少間, 中夜再服, 乃瞑目寢如平時, 至清晨下一行, 約三升許, 如蝗蟲子, 三疾減半, 已刻又行如前, 則頓愈矣。 {此蟲咬痛也, 不如用殺蟲藥, 更神效。 } {黑龍丹見胞衣不下條。 }

(方劑)

一奇散即芎歸湯, 治產(chǎn)后血虛頭痛 當歸, 川芎[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 煎七分, 溫服。 芎烏散, 治產(chǎn)后氣滯頭痛。 天臺, 烏藥, 大川芎[各等分], 上為細未, 每服三錢, 燒紅秤錘淬酒調(diào)服。 {服法佳。 } 芎附散, 治產(chǎn)后氣虛頭痛, 及敗血作梗頭痛, 諸藥不效者。 川芎[一兩], 大附子[一枚, 去皮臍, 切四片, 拌釅醋一碗, 炙附子, 蘸醋盡為度]。 上為末, 每服二錢, 清茶調(diào)服。 加減四物湯, 治產(chǎn)后頭痛, 血虛, 痰癖, 寒厥, 皆令頭痛。 {產(chǎn)后頭痛至于血虛正治也, 求之瘀血實法也, 似瘀血而非瘀血反下如蝗蟲子者怪也, 若痰癖寒厥氣虛則又尋之雜癥矣, 經(jīng)曰: 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豈可執(zhí)一哉, 知常知變斯為上工矣。 } 蒼術(shù)[一兩六錢], 羌活, 川芎, 防風, 香附炒, 白芷[各一兩], 石膏[二兩半], 細辛[一兩半], 當歸, 上銼, 每www.med126.com服一兩, 水煎服, 無時。 如有汗者, 知氣虛頭痛也, 加芍藥三兩, 桂一兩半, 生姜煎。 如熱痰頭痛, 加白芷三兩, 石膏三兩, 知母一兩。 如寒厥頭痛, 加天麻三兩, 附子一兩半, 生姜三片, 煎服。

第十七節(jié), 遍身疼痛

大全云: 產(chǎn)后遍身疼痛者何?答曰: ﹁產(chǎn)后百節(jié)開張, 血脈流散, 遇氣弱, 則經(jīng)絡(luò)肉分之間, 血多流滯, 累日不散, 則骨節(jié)不利, 筋脈急引, 故腰背不得轉(zhuǎn)側(cè), 手足不能動搖, 身熱頭痛也。 若醫(yī)以為傷寒治之, 則汗出而筋脈動愓, 手足厥冷, 變生他癥, 但服趁痛散除之。 {氣弱血滯之痛不可作傷寒治是矣, 而血虛風寒之痛乃不論及何耶, 詳后五積散方即是。 }

薛氏曰: 前證若以手按而痛甚, 是血滯也, 用四物炮姜紅花桃仁澤蘭補而散之。 若按而痛稍緩, 是血虛也, 用四物炮姜人參白術(shù)補而養(yǎng)之。 {按法甚妙。 }

(驗案)

一產(chǎn)婦身腹作痛, 發(fā)熱不食, 煩躁不寐, 盜汗脅痛, 服解散祛血之藥, 不時昏憤, 六脈洪大如無, 用補中益氣加炮姜半夏一劑, 頓退二三, 又劑, 寢食甘美, 但背強而痛用八珍散大補湯, 調(diào)理而安。

一產(chǎn)婦遍身頭項作痛, 惡寒拘急, 脈浮緊, 此風寒之證也, 用五積散一劑, 汗出而愈, 但倦怠發(fā)熱, 此邪風去而真氣虛也, 用八珍湯調(diào)補而痊。

一婦六月產(chǎn)后, 多汗, 人倦, 不敢袒被, 故汗出被裹, 冷則浸漬, 得風濕疼痛, 遂以羌活續(xù)斷湯, 數(shù)服而愈。

(方劑)

趁痛散, 治產(chǎn)后氣弱血滯, 筋脈拘攣, 腰背強直, 遍身疼痛。 {此方根氣弱來故用氏術(shù), 若外怠重者不可輕用。 } 當歸, 官桂, 白術(shù), 黃苠, 獨活, 牛膝, 生姜[各五錢], 甘草[灸], 韭白[各三錢半], 上咀, 每服五錢, 水煎服。 , 加桑寄生半兩尤佳。 五積散, 治產(chǎn)后身痛, 兼感寒傷食。 方見前腹痛條。 , 與四物湯各半服之穩(wěn)當。 加味四物湯, 治產(chǎn)后血虛身痛。 當歸, 川芎, 人參, 芍藥, 熟地, 白術(shù), 干姜[炮各一錢], 上銼, 作一服, 水煎服。 大全方, 治產(chǎn)后遍身青腫疼痛及眾疾。 {此專治血流諸經(jīng)青腫作痛。 } 牛膝, 大麥蘗[各等分], 上為細未, 以新瓦罐子中, 填一重麥蘗, 一重牛膝, 如此填滿, 用鹽泥固濟, 火煆過赤, 候冷, 研為散, 但是產(chǎn)后諸疾, 熱酒調(diào)下二錢。 {只此四方類集有法目之令人心賞。 }

第十八節(jié), 腳氣

大全云: 產(chǎn)后熱悶氣上, 轉(zhuǎn)為腳氣者何?答曰: “產(chǎn)臥血虛生熱, 復因春夏取涼過多, 地之蒸濕因足履之, 所以著為腳氣, 其狀熱悶掣瘲, 驚悸心煩, 嘔吐氣上, 皆其候也, 可服小續(xù)命湯, [方見后中風條], 兩三劑必愈, 若醫(yī)者誤以逐敗血藥攻之, 則血去而疾愈增矣。 ”

陳無擇評曰: 腳氣固是常病, 未聞產(chǎn)后能轉(zhuǎn)為者, 往讀千金, 見產(chǎn)婦多有此疾之語, 便出是證, 文辭害意, 蓋可見矣。 設(shè)是熱悶氣上, 如何便服續(xù)命湯, 此藥本主少陽經(jīng)中風, 非均治諸經(jīng)腳氣, 要須依腳氣方論, 陰陽經(jīng)絡(luò)調(diào)之, 此涉專門, 未易輕論, 既非產(chǎn)后要病, 更不繁引。

準繩云: 陳無擇雖有此論, 然小續(xù)命湯加減與之, 用無不效, 故百問云: 寒中三陽, 所患必冷, 小續(xù)命湯主之。 [加生姜汁更快], 暑中三陰, 所患必熱, 小續(xù)命湯。 [去附子減桂一半]大煩躁者, 紫雪最良, [予取中加減法, 庶使百問后人均得治療。 ]如無紫雪, 用真薄荷煎冷水嚼下。 [樓云: 諸方必與四物湯各半服之。 ]

薛氏曰: 前證當補氣血為主, 佐以小續(xù)命湯寄生湯, 如不應(yīng), 用大防風湯。

(驗案)

一產(chǎn)婦患前證, 或用獨活寄生湯而痊, 后復作, 服前湯, 其汗如水, 更加口噤吐痰, 余用十全大補湯, 倍養(yǎng)血氣漸愈, 后飲食日少, 肌體日瘦, 吐痰如涌, 此命門火衰, 脾土虛寒, 用八味丸, 及加味歸脾湯, 諸癥漸退, 肌肉漸生。

(方劑)

獨活寄生湯, 治肝腎虛弱, 或久履濕冷之地, 或洗足當風濕毒內(nèi)攻, 兩脛緩縱, 攣痛痹弱, 或皮肉紫破, 足膝攣重, 又專治產(chǎn)后腳氣。 川獨活[三兩], 桑寄生[如無以續(xù)斷代], 杜仲[炒], 牛膝[去蘆酒浸], 細辛, 官桂[不見火], 白茯苓, 防風, 川芎, 當歸, 人參, 熟地黃[酒洗], 芍藥, 秦艽[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上咀, 每服四錢, 姜五片, 水煎, 溫服。 大防風湯, 治陰虛邪襲, 腿膝腫痛等證。 {按二方俱小續(xù)命湯變法, 但去麻黃而佐四物是不舍產(chǎn)后二字。 } 防風, 附子[炮], 牛膝[酒浸], 白術(shù)[炒], 羌活, 人參, 肉桂, 黃耆[炒各一錢], 川芎, 熟地[各一錢], 芍藥[炒], 杜仲[姜汁炒], 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 水煎服。
點擊查看:<<濟陰綱目>>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