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巴窗夜雨
葉氏擅用
石膏,這是筆者讀《臨證指南醫(yī)案》后的認識,不免有點興奮!
歸納醫(yī)案如下:
(1)煩渴。
■ 暑
1、范 伏暑阻其氣分。煩渴?葒I喘急。二便不爽。宜治上焦。
杏仁 石膏 炒
半夏 黑梔皮 濃樸
竹茹 又 痰多咳嘔。是暑郁在上。醫(yī)家亂投沉降。所以無效。
石膏 杏仁 炒半夏
郁金 香豉 黑
山梔 2、龔(六十) 暑必挾濕。二者皆傷氣分。從鼻吸而受。必先犯肺。乃上焦病。治法以辛涼微苦。氣分上焦廓清則愈。惜乎專以陶書六經(jīng)看病。仍是與風寒先表后里之藥。致邪之在上。漫延結錮。四十余日不解。非初受六經(jīng)。不須再辨其謬。
經(jīng)云。病自上受者治其上。援引經(jīng)義以論治病。非邪僻也宗河間法。
杏仁 栝蔞皮 半夏
姜汁
白蔻仁 石膏
知母 竹瀝 秋露水煎。
又 脈神頗安。昨午發(fā)疹。先有寒戰(zhàn)。蓋此病起于濕熱。當此無汗。肌腠氣窒。至膚間皮脫如麩。
猶未能全泄其邪。
風疹再發(fā)。乃濕因戰(zhàn)栗為解。一月以來病魔。而肌無膏澤。瘦削枯槁。古謂瘦人之病。慮涸其陰。陰液不充。補之以味。然腥 濁味。徒助上焦熱痰。無益培陰養(yǎng)液。況宿滯未去。腸胃氣尚窒鈍。必淡薄調理。上氣清爽。痰熱不至復聚。從來三時熱病。怕反復于病后之復。當此九仞。幸加意留神為上。
元參心 細
生地 銀花 知母 生
甘草 川貝
丹皮 橘紅(鹽水炒) 竹瀝此煎藥方。只用二劑可停。未大便時。用地冬汁膏。大便后?捎萌艤。
3、池 伏暑至深秋而發(fā)。
頭痛煩渴少寐。
薄荷 淡
竹葉 杏仁
連翹 黃芩 石膏
赤芍 木通 4、王
暑風熱氣入肺。上熱。痰喘嗽。(暑風傷肺)
石膏 連翹 竹葉 杏仁
桑皮 苡仁 橘紅 生甘草
又 肺氣壅遏。身熱喘咳。溺少。
葦莖合
葶藶大棗湯。
5、楊(女) 暑熱穢濁。阻塞肺部。氣痹腹?jié)M。宜以輕可去實。
西瓜翠衣 白
通草 活水
蘆根 生苡仁臨好。加入石膏末二錢。
——[卷五·暑]
6、楊 秋暑內(nèi)爍。煩渴。喜得冷凍飲料。脈右小弱者。暑傷氣分。脈必芤虛也。此非
結胸癥。宜辛寒以徹里邪。
石膏 知母 濃樸 杏仁 半夏 姜汁
7、楊(二八) 暑熱必挾濕。吸氣而受。先傷于上。故仲景
傷寒。先分六經(jīng)。河間溫熱。須究三焦。大凡暑熱傷氣。濕著阻氣。肺主一身周行之氣。位高。為手太陰經(jīng)。據(jù)述病樣。面赤足冷。上
脘痞塞。其為上焦受病顯著。緣平素善飲。胃中濕熱久伏。辛溫燥烈。不但肺病不合。而胃中濕熱。得燥熱錮閉。下利稀水即協(xié)熱下利。故
黃連苦寒。每進必利甚者。苦寒以勝其辛熱藥味尚留于胃底也。然與初受之肺邪無當。此石膏辛寒。辛先入肺。知母為味清涼。為肺之母氣。然不明肺邪。徒曰生津。焉是至理。昔孫真人未診先問。最不誤事。再據(jù)主家說及病起兩旬。從無汗泄。
經(jīng)云。暑當汗出勿止。氣分窒塞日久。熱侵入血中?┨祹аI嗉t赤。不甚渴飲。上焦不解。漫延中下。此皆急清三焦。是第一章旨。故熱病之瘀熱。留絡而為遺毒。注腑腸而為洞利。便為束手無策。再論濕乃重濁之邪。熱為熏蒸之氣。熱處濕中。蒸yin之氣。上迫清竅。耳為失聰。不與少陽
耳聾同例。
青蒿減
柴胡一等。亦是少陽本藥。且大病如大敵。選藥若選將。茍非慎重。鮮克有濟。議三焦厘清治。從河間法。(初三日)
飛
滑石 生石膏
寒水石 大杏仁 炒黃竹茹 川通草 瑩白金汁
金銀花露
又 暮診。診脈后。腹胸肌腠。發(fā)現(xiàn)
癮疹。
氣分濕熱。原有暗泄之機。早間所談。余邪遺熱。必兼解毒者為此。下午進藥后。診脈較大于早晨。神識亦如前。但舌赤中心甚干燥。身體捫之。熱甚于早間。此陰分亦被熱氣蒸傷。瘦人慮其液涸。然痰咯不清。養(yǎng)陰藥無往而非膩滯。議得早進清膈一劑。而三焦熱穢之蓄。當用
紫雪丹二三匙。藉其芳香宣竅逐穢斯錮熱可解。濁痰不粘。繼此調理之方。清營分。滋胃汁。始可瞻顧。其宿垢欲去。猶在旬日之外。古人謂下不嫌遲。非臆說也。紫雪丹一錢六分。
知母 竹葉心 連翹心 炒川貝 竹瀝
犀角 元參 金汁 銀花露
又 一劑后用。
竹葉心 知母
綠豆皮 元參
鮮生地 金銀花
又 一劑后。去銀花
綠豆皮。加
人參麥冬。
又 初十申刻診。經(jīng)月時邪。脈形小數(shù)。小為病退。數(shù)為余熱。故皮腠麩蛻。氣血有流行之義。思食欲餐。胃中有醒豁之機。皆佳兆也。第舌赤而中心黃苔。熱蒸既久。胃津陰液俱傷。致咽物咽中若阻。溺溲尿管猶痛?┨禎鉂狻K薰肝聪。若急遽攻奪。恐真陰更涸矣。此存陰為主。而清腑兼之。故亂進食物。便是助熱。惟清淡之味。與病不悖。自來熱病。最怕食復勞復。舉世共聞。非臆說也。
細生地 元參心 知母 炒川貝 麥冬
地骨皮 銀花露 竹瀝
又 脈癥如昨。仍議滋清陰分余熱。佐清上脘熱痰。
照昨日方去地骨皮銀花露加鹽水炒橘紅。
8、某 中惡暑厥。(暑厥)
蒼術白虎湯加滑石。
9、朱(三二) 三伏中。陰氣不生。陽氣不潛。其頭脹身痛。是暑邪初受。暑濕熱必先傷氣分。故舌白口渴身痛。早晨清爽。午夜煩蒸。狀如溫瘧。沐浴繞動血絡。宿病得時邪而來。仲景云。先治新病。后理宿病。是亦陰氣先傷。陽氣獨發(fā)也。
鮮生地 石膏 知母 元參 連翹 竹葉心
荷葉汁
10、王(三九) 雖是咳痰失血。然強能食。不知饑。目黃晡熱。舌心黃。已現(xiàn)暑熱客邪癥象。此先宜清理肺胃。莫因久恙而投膩補。
杏仁 象
貝母 郁金 川通草
桑葉 石膏 橘紅 苡仁
又 晚服
枇杷葉膏 早六味加
阿膠麥冬。
又 阿膠
雞子黃 小生地 麥冬 桑葉 炒黑丹皮
■瘧
1、施
發(fā)熱身痛。咳喘。暑濕外因。內(nèi)阻氣分。有似寒栗。皆肺病也。
竹葉 連翹 薄荷 杏仁 滑石 郁金汁
又 微寒多熱。舌心干。渴飲脘不爽。此屬癉瘧。治在肺經(jīng)。
杏仁 石膏 竹葉 連翹 半夏 橘紅
2、張 舌赤。煩汗不寐。肢體忽冷。乃稚年癉瘧。暑邪深入所致。
杏仁 滑石 竹葉 西瓜翠衣 知母
花粉 又 熱甚而厥。幼稚瘧癥皆然。
竹葉石膏湯去人參半夏加知母。
3、丁 脈右數(shù)。左小弱。面明。夏秋伏暑。寒露后發(fā)。微寒多熱。嘔逆。身痛。蓋素有痰火。暑必挾濕。病自肺經(jīng)而起。致氣不宣化。不饑不食。頻溺短縮。乃熱在氣分。當與溫瘧同例。忌葛柴足六經(jīng)藥。
桂枝白虎湯加半夏。
4、胡 按仲景云。脈如平人。但熱無寒。骨節(jié)煩疼。微嘔而渴者。病名溫瘧。桂枝白虎湯主之。桂枝白虎湯。
蓋今年夏秋久熱?诒俏。其初暑邪輕小。不致病發(fā)。秋深氣涼外束。里熱欲出。與衛(wèi)營二氣交行。邪與二氣遇觸。斯為熱起。臨解必有微汗者。氣邪兩泄。然邪不盡。則混處氣血中矣。故圣人立法。以石膏辛寒。清氣分之伏熱。佐入桂枝。辛甘溫之輕揚。引導涼藥以通營衛(wèi)。兼知母專理陽明獨勝之熱。而手太陰肺。亦得秋金肅降之司。甘草
粳米和胃陰以生津。此一舉兼?zhèn)。方下自注云。一劑知。二劑已。知者。謂病已知其對癥。已者。中病當愈之稱耳。
5、吳 間日寒熱。目黃口渴。溫邪兼雨濕外薄為瘧。
滑石 杏仁 白蔻仁 淡黃芩 半夏 郁金
又 脈數(shù)。舌紅口渴。熱邪已入血分。
竹葉 石膏 生地 丹皮 知母 青蒿梗
又 飲食不節(jié)。腹中不和。瘧邪攻胃。
鮮首烏
烏梅肉 生
鱉甲 黃芩 丹皮
草果 知母 送
保和丸二錢
又 人參 生
谷芽 枳實汁
茯苓 廣皮 炒
半夏曲 6、朱 舌黃煩渴。身痛。心腹中熱躁。暑熱不解為瘧。經(jīng)言暑脈自虛。皆受從前疲藥之累瘁。(暑瘧)
石膏 知母 生甘草 炒粳米 麥冬 竹葉
7、馮 暑傷氣分。上焦先受。河間法至精至妙。后醫(yī)未讀其書。焉能治病臻效。邪深則瘧來日遲。
氣結必胸中混 如痞。無形之熱。漸蒸有形之痰。此消導發(fā)散。都是劫津。無能去邪矣。
石膏 杏仁 半夏 濃樸 知母 竹葉
8、費 舌白渴飲。身痛嘔惡。大便不爽。診脈濡小。乃暑濕從口鼻入。濕甚生熱。四末擾中。瘧發(fā)脘痞脹痹。當以苦辛寒清上徹邪。不可謂遺泄而病。輒與溫補助邪。
黃芩 知母 白蔻 郁金 蔞皮 濃樸 杏仁 半夏 姜汁 石膏
又 脈濡?诳。余熱尚熾。
人參 知母 石膏 竹葉 甘草 麥冬
又 熱緩。不欲食。津液受爍。當和胃生津。
人參 五味 知母 橘紅 炒
白芍 半夏曲
9、張 瘡家濕瘧。忌用表散。蒼術白虎湯加草果。
10、某(四三) 舌白渴飲。
咳嗽。寒從背起。此屬肺瘧。(肺瘧) 桂枝白虎湯加杏仁。
■溫熱
1、丁 口鼻吸入熱穢。肺先受邪。氣痹不主宜通。其邪熱由中及于募原。布散營衛(wèi)。遂為寒熱。既為邪踞。自然痞悶不饑。雖邪輕未為深害。留連不已。熱蒸形消。所謂病傷。漸至于損而后已。(熱傷胃津) 桂枝白虎湯。
又 氣分之熱稍平。日久胃津消乏。不饑不欲納食。大忌香燥破氣之藥。以景岳
玉女煎。多進可效。忌食辛辣肥膩自安。竹葉石膏湯加鮮枸
杞根皮。
2、楊 伏邪發(fā)熱。煩渴。知饑無寐。乃胃津受傷所致。擬進竹葉石膏湯加花粉。
3、葉 熱傷氣分。用甘寒方。白虎湯加竹葉。
4、某 右脈未和。熱多口渴。若再劫胃汁。怕有脘痞不饑之事。當清熱生津。仍佐理痰。俟邪減便可再商。
麥冬 人參 石膏 知母 粳米 竹葉 半夏
5、葉(二八) 仲景云。陰氣先傷。陽氣獨發(fā)。不寒癉熱。令人消爛肌肉。條例下不注方。但曰以飲食消息之。后賢謂甘寒生津。解煩熱是矣。今脈數(shù)。舌紫渴飲。氣分熱邪未去。漸次轉入血分。斯甘寒清氣熱中。必佐存陰。為法中之法。
生地 石膏 生甘草 知母 粳米 白芍 竹葉心
6、張 周歲內(nèi)。未得谷味精華。溫邪吸入。上焦先受。頭面頤頷腫浮。邪與氣血混處。刀針破傷經(jīng)絡。溫邪內(nèi)閉熱壅。蔓延三焦;杳绿党薄I啻叹砜s。小溲點滴混濁。熱氣結錮在里。但膏連芩梔之屬。藥性直降。竟由胃達腸。而熱氣如煙如霧。原非形質可蕩可掃。故
牛黃產(chǎn)自牛腹。原從氣血而成;焯帤庋啊=宕似破涮N結。是得效之因由也。夫溫熱時癘。上行氣分。而漸及于血分。非如傷寒足六經(jīng)。順傳經(jīng)絡者。大抵熱氣鴟張。必熏塞經(jīng)絡內(nèi)竅。故昏躁皆里竅之欲閉。欲宣內(nèi)閉。須得芳香。氣血久郁。必致瘍毒內(nèi)攻。謹陳大意參末議。用紫雪丹三分。
微溫開水調服。
7、褚 溫邪中自口鼻。始而入肺。為咳喘。繼傳膻中則嗆血。乃心營肺衛(wèi)受邪。然邪在上焦。壅遏阻氣。必聚為熱。痰臭嗆渴。是欲內(nèi)閉。惜不以河間三焦立法;蛑^傷寒主六經(jīng);蛑^肺
癰專泄氣血。致熱無出路。胸突腹大。危期至速矣。即有對病藥餌。氣涌沸騰。勢必涌吐無余。焉望有濟。夫溫熱穢濁。填塞內(nèi)竅。神識
昏迷。脹悶欲絕者。須以芳香宣竅。佐牛
黃金箔深入臟絡。
以搜錮閉之邪。今危篤若此。百中圖一而已。紫雪丹。
8、某 脈數(shù)右大。煩渴舌絳。溫邪。氣血兩傷。與玉女煎。(氣血兩傷)
生地 竹葉 石膏 知母 丹皮 甘草
■三消
1、計(四十) 能食善饑渴飲。日加癟瘦。心境愁郁。內(nèi)火自燃乃消癥大病。(郁火)
生地 知母 石膏 麥冬 生甘草 生白芍
2、楊(二八) 肝風厥陽。上沖
眩暈。犯胃為消。(肝陽犯胃)
石膏 知母 阿膠 細生地 生甘草 生白芍
3、胡(五七) 元陽變動為消。與河間甘露飲方。(陽動爍津) 河間甘露飲。
4、王(四五) 形瘦脈搏?曙嬌剖。乃三消癥也。古人謂入水無物不長。入火無物不消。河間每以益腎水制心火。除腸胃激烈之燥。濟身中津液之枯。是真治法。(
腎陰虛心火亢) 玉女煎。
5、姜(五三) 經(jīng)營無有不勞心。心陽過動。而腎陰暗耗。液枯。陽愈燔灼。凡入火之物。必消爍干枯。是能食而肌肉消癟。用景岳玉女煎。
■
泄瀉 1、某 秋暑穢濁。氣從吸入。寒熱如瘧。上咳痰。下洞泄。三焦蔓延。小水短赤。議芳香辟穢。分利滲濕。
藿香 濃樸 廣皮 茯苓塊 甘草
豬苓澤瀉 木瓜 滑石
檀香汁
又 進藥稍緩。所言穢濁。非臆說矣。其陰莖囊腫。是濕熱甚而下墜入腑。與方書莖款癥有間。
議河間法。
濃樸 杏仁 滑石 寒水石 石膏 豬苓 澤瀉
絲瓜葉
2、王(氏) 頭脹。喜冷凍飲料?葒I心中脹。泄瀉不爽。此為
中暑。故止?jié)幐。舌色白。議清上焦氣分。(中暑)
石膏 淡黃芩 炒半夏 橘紅 濃樸 杏仁
■腫脹
1、汪 腫自下起。脹及心胸。遍身肌膚赤瘰。溺無便滑。濕熱蓄水。橫漬經(jīng)隧。氣機閉塞。呻吟喘急。
濕本陰邪。下焦先受。醫(yī)用桂附 術。邪蘊化熱。充斥三焦。以致日加兇危也。(濕熱壅塞經(jīng)隧)
川通草(一錢半)
海金沙(五錢)
黃柏皮(一錢半) 木豬苓(三錢) 生赤豆皮(一錢半) 真北
細辛(一分)
又 前法腫消三四。仍以分消。
川白通草 豬苓 海金沙 生赤豆皮
葶藶子 茯苓皮 晚蠶砂
又 間日寒戰(zhàn)發(fā)熱?曙。此為瘧。乃病上加病。飲水結聚。以下痛脹。不敢用涌吐之法。暫與開肺氣壅遏一法。
大杏仁 蜜炒
麻黃 石膏
又 濕邪留飲。發(fā)紅瘰。胸聚濁痰。
消渴未已。用
木防己湯。
木防己(一錢) 石膏(三錢) 杏仁(三錢) 苡仁(二錢) 飛滑石(一錢半) 寒水石(一錢半)
通草煎湯代水。
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身熱汗出而煩渴是用石膏的重要指征。葉天士臨床少用固定方劑,多取治法自行組方,但從以上暑、瘧、溫熱、三消、泄瀉、腫脹醫(yī)案,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石膏的應用上,葉氏的思路與經(jīng)方用藥思路是吻合的,用方有白虎湯、蒼術白虎湯、桂枝白虎湯、竹葉石膏湯、桂苓甘露飲等。
(2)
血證、痘、痧疹、疸、痙厥、頭痛、風溫
■
吐血 1、某 風溫上受。吐血。(風溫)
桑葉 薄荷 杏仁 連翹 石膏 生甘草
2、王(三五)脈右大。溫邪震絡。咳痰帶血。(溫熱)
桑皮 杏仁 山梔皮 花粉 大
沙參 石膏
3、某 邪郁熱壅?韧履撗。音啞。 麻杏甘膏湯加
桔梗苡仁
桃仁
紫菀。
4、江 積瘀在絡。動絡血逆。今年六月初。時令暴熱。熱氣吸入。首先犯肺。氣熱血涌。強降其血。血藥皆屬呆滯。而清空熱氣。仍蒙閉于頭髓空靈之所。諸竅痹塞。鼻窒 肉。出納之氣。都從口出。顯然肺氣郁蒸。致腦髓熱蒸。脂液自下。古稱爍物消物莫如火。但清寒直泄中下。清空之病仍然。議以氣分輕揚。無取外散。專事內(nèi)通。醫(yī)工遇此法則。每每忽而失察。(暑熱郁肺阻竅)
連翹
牛蒡子 通草 桑葉 鮮荷葉汁 青
菊花葉臨服。入生石膏末。煎一沸。
5、石(三四)先有骨痛鼓栗。每至旬日。必吐血碗許。自冬入夏皆然。近僅可仰臥。著右則咳逆不已。據(jù)說因怒勞致病。都是陽氣過動。而消渴舌翳。仍納谷如昔。姑以兩和厥陰陽明之陽。非徒泛泛見血見嗽為治。(怒勞血痹)
石膏
熟地 麥冬 知母
牛膝 又 石膏 生地 知母 丹皮
大黃 桃仁 牛膝
■衄
1、某(三四) 此熱蒸于水谷之濕。齦血鼽衄。納谷如昔。治在陽明。(濕熱胃火上蒸)
熟地 知母 石膏 元參 牛膝
■痘
1、程 見點若隱若現(xiàn)。神倦不寧。勢如悶伏。表里俱不宣暢。雙解固宜。再佐以芳香搜逐。使蘊伏之毒透發(fā)為主。(見點悶癥) 紫雪丹。
2、周 熱閉心胞絡中。目綻?陂_。舌縮。兩手撮空。發(fā)痙。溺通便澀。血分大傷。九日險期。按法圖幸。
勉與紫雪丹二錢。開水調緩緩下。用茶銚。倘得神蘇痙舒。方有生機。
又 神醒。舌絳紫音縮?曙嫴灰选P陌麩衢]雖開。而在里脂液已涸。古人以心熱消渴。多系臟陰現(xiàn)癥。不可攻奪明矣。
鮮生地 竹葉心 元參 知母 銀花露 金汁 先用紫雪(一錢)
3、俞 發(fā)熱五六日來。神煩不寧。腹膨咳逆。詢知二三日前。眉間見點數(shù)粒。狀如麩 。隨即隱伏不見。乃毒重壅遏。悶伏景象。設或發(fā)出。亦屬重險。且甫生六月。胃乏谷氣。難進湯藥。擬進紫雪須少。搜其蘊蓄之邪。使其神安再商。紫雪丹(一分)。
4、龐(二朝) 神倦
腹痛。點粒繁瑣。地界不清。是時邪毒火兼重。急進雙解法。使大便稍通。六腑氣宣。則痘毒外透再商。
犀角 連翹 牛蒡 酒大黃
紫草 青皮 桃仁 炒楂 木通 生石膏
荊芥 筍尖
5、錢(三朝) 雖未發(fā)齊。其點形繁密。色澤不潤。重險何疑。今痧未全退。尚宜清解。
犀角 生石膏 炒楂 紫草 連翹 牛蒡 赤芍 桔梗 木通
6、汪(五朝) 痘形繁瑣成片。色紫滯。乃火毒重險癥。藉身大氣旺。扶持十四險關。冀其發(fā)臭堆沙。庶幾可以圖幸。
犀角
羚羊角 桔梗 炒楂 連翹
天蟲 紫草茸 丹皮 石膏 銀花 地丁 牛蒡豬尾血
冰片 又(六朝) 雖血熱毒重。猶幸八齡體堅。急清解活血。莫令痰阻廢食。扶持堆沙?赏虬。照前方去石膏地丁天蟲牛蒡加
川連元參土貝。
■痧疹
1、袁 溫邪痰嗽。
氣喘肚膨。四日不解。防發(fā)痧。(溫邪)
連翹 山梔 牛蒡 杏仁 石膏
2、蔣 喘為肺病。脹乃肝病。因時痧寒熱未解。熱邪內(nèi)陷所致。王先生用苦辛酸法極通。然浮腫腹痛未減。得非經(jīng)腑之濕熱留著歟。
木防己 石膏 杏仁 大
豆黃卷 通草 苡仁 連翹
3、譚(六歲) 溫邪時癘。觸自口鼻。穢逆游行三焦。而為
麻疹。目赤鼻煤。吐蛔瀉蛔。津津汗出。而喘渴欲飲。當與辛苦寒。劉河間法。世俗不知。僉曰發(fā)痧。但以荊防
蟬殼升提;鸬蔑L 。焰烈莫遏。津劫至變矣。(癘邪) 涼膈去硝黃加石膏牛蒡赤芍。
4、嚴
濕溫雜受。身發(fā)斑疹。飲水渴不解。夜煩不成寐。病中強食。反助邪威。議用涼膈疏斑方法。(濕溫)
連翹 薄荷 杏仁 郁金 枳實汁 炒牛蒡 山梔 石膏
又 舌邊赤;枳d。早輕夜重。斑疹隱約。是溫濕已入血絡。夫心主血。邪干膻中。漸至結閉。為昏痙之危?辔冻梁。竟入中焦。消導辛溫。徒劫胃汁。皆溫邪大禁。議清疏血分輕劑以透斑。更參入芳香逐穢。以開內(nèi)竅。近代喻嘉言申明戒律。宜遵也。
犀角
玄參 連翹 銀花 石
菖蒲先煎至六分。后和入雪白金汁一杯。臨服研入周少川牛黃丸一丸。
5、吳 病在暴冷而發(fā)。肌表頭面不透。是外蘊為寒。內(nèi)伏為熱。肺病主衛(wèi)。衛(wèi)氣分兩解為是。
麻黃 石膏 牛蒡子
枳殼汁 杏仁
射干 桔梗 生甘草
■疸
1、張 脈沉。濕熱在里。郁蒸發(fā)黃。中痞惡心。便結溺赤。三焦病也。苦辛寒主之。
杏仁 石膏 半夏 姜汁 山梔 黃柏 枳實汁
■痙厥
1、唐 積勞伏暑。欲寐時。心中轟然上升。自覺神魂縹緲。此皆陽氣上冒。內(nèi)風鼓動。所以陡然昏厥。(暑邪內(nèi)陷胞絡閉結)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生地 麥冬 竹葉心
2、方 熱閉神狂。因乎食復。畏人與肢筋牽動。仍屬暑病變痙。通三焦以清神明。冀有轉機。紫雪丹二錢。
又 舌欲痿。膚燥筋掣。熱劫脂液殆盡為痙。用河間甘露飲。再服紫雪丹一錢。
3、金 暑熱結聚于里。三焦交阻。上則神呆不語。牙關不開。下則少腹沖氣。小溲不利。邪結皆無形之熱閉塞。漸有痙厥之狀。昨大便既下。而現(xiàn)此象。豈是垢滯。議芳香宣竅。通解在里蘊熱。
紫雪丹一錢五分 開水化勻三服。
4、蔡 暑濕熱。都著氣分。乃消食苦降滋血亂治。熱熾津涸。舌板成痙。究竟邪閉阻竅。勢屬不穩(wěn)。
人參 生甘草 石膏 知母 粳米
5、張 未病先有驚恐。先寒戰(zhàn)。后發(fā)熱。心中極熱。干嘔煩躁?曙嬂。仍不解渴。診脈小弦。舌白無胎。曾肢冷如冰。此熱邪已入厥陰肝經(jīng)。所謂熱深厥深也。病全入里。極為棘手。議用紫雪丹。
開深伏之熱結。取其芳香宣竅。冀得躁擾勢緩。方有轉機。紫雪丹二錢。
6、吳 冬月伏邪。入春病自里發(fā)。里邪原無發(fā)散之理。更誤于禁絕水谷。徒以芩連枳樸。希圖清
火消食。以退其熱。殊不知胃汁再劫。肝風掀動。變幻痙厥危 。診視舌絳。鼻竅黑煤。肌膚甲錯干燥?视嬎。心中疼熱。何一非肝腎陰液之盡。引水自救。風陽內(nèi)爍。躁亂如狂。皆緣醫(yī)者未曾曉得溫邪從陰。里熱為病。清熱必以存陰為務耳。今延及一月。五液告涸。病情未為穩(wěn)當。所恃童真。食谷多歲。錢氏謂幼科易虛易實。望其尚有生機而已。(熱邪傷陰肝風動)
阿膠 生地
天冬 川
石斛 雞子黃 元參心
又 咸潤頗安。其熱邪深入至陰之地。古云熱深厥深。內(nèi)涸若此。陰液何以上承。慮其疳蝕阻咽。故以解毒佐之。
元參心 真阿膠 真金汁 細生地 天冬 銀花露
又 胃未得谷。風陽再熾。入暮煩躁。防其復厥。
生地 白芍 麥冬 金汁 阿膠
牡蠣 金銀花露 又 神識略蘇。常欲煩躁。皆是陰液受傷。肝風不息。議毓陰和陽。
生地 牡蠣 阿膠 麥冬 木瓜 生白芍
又 膻中熱熾。神躁舌干。痰多咳嗆。皆火刑肺金。宜用紫雪丹一錢。
■頭痛
1、某 暑
風濕熱。混于上竅。津液無以營運。凝滯。遂
偏頭痛。舌強干涸。治宜清散。
連翹 石膏 生甘草 滑石
蔓荊子 羚羊角
荷梗 桑葉
■風溫
1、楊 脈左實大。頭目如蒙。清竅不爽。此風溫仍在上焦。擬升降法。
干荷葉 薄荷 象貝 連翹
鉤藤 生石膏末
2、秦(六三) 體質血虛。風溫上受。滋清不應。氣分燥也。議清其上。(風溫化燥熱)
石膏 生甘草 薄荷 桑葉 杏仁 連翹
■
便閉 1、汪 秋暑穢濁。由吸而入。寒熱如瘧。上咳痰。下洞泄。三焦皆熱。氣不化則小便不通。擬芳香辟穢。分利滲熱。必要小溲通為主。
藿香梗 濃樸 檀香汁 廣皮 木瓜 豬苓 茯苓 澤瀉
六一散 又 昨進分消方。熱勢略減。小便略通。所有濕熱穢濁;焯幦。非臆說矣。其陰莖囊腫。是濕熱甚而下墜入腑。與方書莖腫款癥有間。議河間法。
飛滑石 石膏 寒水石 大杏仁 濃樸 豬苓 澤瀉
絲瓜葉 又 川連 淡黃芩 生白芍 枳實 六一散 廣皮白 生谷芽
2、陳 暑熱不得解散。壅腫
癃閉。宜通六腑。已現(xiàn)痙厥。非輕小癥。
防己 茯苓皮 豬苓 通草 海金沙 苡仁
又 經(jīng)腑窒熱不通。治在氣分。三焦之病何疑。
滑石 石膏 寒水石 豬苓 澤瀉 蠶砂湯煎藥。
又 定三焦分消。
葶藶 杏仁 濃樸
大腹皮 豬苓 澤瀉 海金沙煎湯。
石膏治療血證、痘、痧疹、疸,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沒有記載,葉天士能活用
麻杏石甘湯治療咳吐膿血,活用石膏治療
咳血、吐血、痘、痧疹、疸,值得稱道!關于石膏的應用,因為瘟疫流行,明清兩代醫(yī)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如明代繆希雍,清代余霖都擅用石膏,這充分說明經(jīng)驗是從臨床上來的,不是讀古圣賢書讀出來的!
石膏治療痙厥、頭痛、風溫、便閉,可參《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白虎湯條文“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
遺尿。發(fā)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
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219] !绷罟P者意外的是,葉氏醫(yī)案分別從“腹?jié)M”“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多個角度詳細而生動地印證了這一條文,所以葉氏醫(yī)案在這里倒像開啟了一扇通往東漢的小窗,令筆者一睹東漢溫!誰說東漢無溫病。
(3)麻杏石甘湯
治療咳嗽、失音、鼻、耳、腫脹,醫(yī)案詳見《葉天士用麻黃解析》一文。
此類疾病的治療,葉氏雖用麻杏石甘湯,但多無成方,石膏隨證配伍。其實此種套路,用經(jīng)方如麻杏石甘湯、小柴胡加石膏湯、
小青龍加石膏湯、
麥門冬湯等也就對付了。
(4)痰
某 夏至節(jié)。兩關脈弦長。五火燔燎。而肝陽胃陽尤甚。動怒抽掣為肝病。食辛香濃味即病至。
胃病使然。痰火根深。非頃刻可掃除。惟靜養(yǎng)勿恚忿。薄味以清里。此病發(fā)之勢必緩。由漸加功議藥。乃近理治法。
羚羊角 犀角 川連 郁金 山梔 北
秦皮 牛黃
膽星 橘紅 生石膏 寒水石
金箔方諸水法丸。竹葉燈心湯送。
此案以經(jīng)方思路來看,正是
大柴胡湯證,可合黃連、
梔子厚樸湯。
(5)木防己湯治痹
1、杜(三三) 溫暖開泄。驟冷外加。風寒濕三氣交傷為痹。游走上下為楚。邪入經(jīng)隧。雖汗不解。貴乎宣通。
桂枝 杏仁 滑石 石膏 川萆
漢防己 苡仁 通草
又 經(jīng)脈通而痛痹減。絡中虛則痿弱無力。周身汗出。陽泄已多。豈可再用苦辛以傷陽泄氣乎。內(nèi)經(jīng)以筋緩為陽明脈虛。當宗此旨。
黃芪 防風 白術 茯苓
炙草 桂枝
當歸 白芍 苡仁
又 大凡邪中于經(jīng)為痹。邪中于絡為痿。今痹痛全止。行走痿弱無力。經(jīng)脈受傷。陽氣不為護持。法當溫養(yǎng)通補。經(jīng)旨春夏養(yǎng)陽。重在扶培生氣耳。
2、周 痛勢流走而腫。后感外邪。參藥不可與也。從行痹治。(行痹)
羌活 木防己 石膏 生甘草
海桐皮 杏仁
3、某(氏) 風濕發(fā)熱。萃于經(jīng)脈。腫痛游走。病名行痹。世俗呼為歷節(jié)風是也。
桂枝 羌活 石膏 甘草 杏仁 防風
又 行痹。腹中痛便難。不知饑。
栝蔞皮 紫菀 杏仁 郁金 半夏 山梔
桑枝 4、汪 冬月溫暖。真氣未得潛藏。邪乘內(nèi)虛而伏。因驚蟄節(jié)。春陽內(nèi)動。伏氣乃發(fā)。初受風寒。已從熱化。兼以夜坐不眠。身中陽氣。亦為泄越。醫(yī)者但執(zhí)風寒濕三邪合成為痹。不曉病隨時變之理。羌防
葛根。再泄其陽。必致增劇矣。焉望痛緩。議用仲景木防己湯法。
木防己 石膏 桂枝 片
姜黃 杏仁 桑枝
又 氣中伏邪得宣。右肢痹痛已緩。血分留熱壅著。左肢痛勢未衰。足微腫。體質陰虛。仍以宣通輕劑。
羚羊角 桂枝木 片姜黃 花粉 木防己 杏仁 桑皮
5、顧 濕熱流著。四肢痹痛。
川桂枝 木防己 蠶砂 石膏 杏仁
威靈仙 6、金 風濕熱走痛。二便不通。此痹癥也。
杏仁 木防己 寒水石 郁金 生石膏 木通
7、王 身半以上屬陽。風濕雨露從上而受。流入經(jīng)絡。與氣血交混。遂為痹痛。經(jīng)月來。外邪已變火化。攻散諸法。不能取效。急宜宣通清解。毋使布及
流注。
防己 姜黃 蠶砂 杏仁 石膏 滑石
8、毛(氏) 風濕相搏。一身腫痛。周行之氣血為邪阻蔽。仿仲景木防己湯法。
木防己 石膏 杏仁 川桂枝 威靈仙 羌活
9、吳(氏) 風濕化熱。蒸于經(jīng)絡。周身痹痛。舌干咽燥。津液不得升降。營衛(wèi)不肯宣通。怕延中痿。
生石膏 杏仁 川桂枝 苡仁 木防己
又 石膏 杏仁 木防己 炒半夏 橘紅 黑山梔 姜汁 竹瀝
10、石 脈數(shù)右大。溫漸化熱。灼及經(jīng)絡。氣血交阻。而為痹痛。陽邪主動。自為游走。陽動化風。肉腠浮腫。俗諺稱為白虎歷節(jié)之謂。
川桂枝 木防己 杏仁 生石膏 花粉 郁金
又 照前方去郁金加寒水石晚蠶砂通草。
又 脈大已減。右數(shù)象未平。痛緩什七。肌膚甲錯。發(fā)癢。腹微滿。大便不通。陽明之氣未化。熱未盡去。陰已先虛。不可過劑。
麻仁 鮮生地 川斛 丹皮 寒水石 鉤藤
葉氏用木防己湯之法非同《金匱要略》之木防己湯,而似遵循白虎加
桂枝湯條文,“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jié)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4.4]” ,該方劑中,桂枝、石膏是治療身疼痛藥物,配伍的木防己則是一味祛風濕止痛的藥物。石氏一案提到“脈數(shù)右大。溫漸化熱。灼及經(jīng)絡。氣血交阻。而為痹痛。陽邪主動。自為游走。陽動化風。肉腠浮腫。俗諺稱為白虎歷節(jié)之謂”,葉氏認為該方是治療歷節(jié)風的。
(6)
小青龍湯去麻黃細辛加石膏治咳喘
■哮
朱(五一) 宿哮咳喘。遇勞發(fā)。小青龍去麻辛加糖炒石膏。
■咳嗽
范(嫗)
久咳涎沫。欲嘔。長夏反加寒熱。不思食。病起嗔怒。氣塞上沖。不能著枕。顯然肝逆犯胃沖肺。此皆疏泄失司。為郁勞之癥。故滋膩甘藥。下咽欲嘔矣。小青龍去麻辛甘加石膏。
■痰飲
1、徐(氏) 痰飲上吐。喘不得臥。乃溫邪阻蔽肺氣。氣不下降。壅滯不能著右。議用宣通。開氣分方法。
小青龍去細辛麻黃加苡仁白糖炒石膏。
2、沈(嫗) 冬溫。陽不潛伏。伏飲上泛。仲景云。脈沉屬飲。面色鮮明為飲。飲家咳甚。當治其飲。不當治咳。緣高年下焦根蒂已虛。因溫暖氣泄。不主收藏。飲邪上擾乘肺。肺氣不降。一身之氣交阻。
熏灼不休。絡血上沸。
經(jīng)云。不得臥。臥則喘甚痹塞。乃肺氣之逆亂也。若以見病圖病。昧于色診候氣。必致由咳變幻。腹腫脹滿。漸不可挽。明眼醫(yī)者。勿得忽為泛泛可也。茲就管見。略述大意。議開太陽。以使飲濁下趨。仍無礙于冬溫。從仲景小青龍越婢合法。
杏仁 茯苓 苡仁 炒半夏 桂枝木 石膏 白芍 炙草
3、方(氏) 冷暖失和。飲泛氣逆。為浮腫喘咳。腹脹。臥則沖嗆。議用越婢方。
石膏 杏仁 桂枝 炒半夏 茯苓 炙草
4、某 形盛面亮。脈沉弦。此屬痰飲內(nèi)聚。暮夜屬陰。喘不得臥。仲景謂飲家而咳。當治其飲。不當治咳。今胸滿腹脹。小水不利。當開太陽以導飲逆。小青龍去麻辛合越婢。
桂枝 半夏
干姜 五味 杏仁 石膏 茯苓 白芍
5、某 服
三拗湯。音出喘緩。可見苦寒沉降之謬。素多嘔逆下血。中焦必虛。而痰飲留伏顯然。議治其飲。
桂枝湯去甘草加杏仁茯苓苡仁糖炒石膏。
6、汪(氏) 支脈結飲。阻氣喘脹。入脅則痛。厥逆為眩。
茯苓 桂枝 半夏 杏仁 郁金 糖炒石膏
■產(chǎn)后
1、程 脈沉。喘咳浮腫。鼻竅黑。唇舌赤?曙媱t脹急。大便解而不爽。此秋風燥化。上傷肺氣。氣壅不降。水谷湯飲之濕。痹阻經(jīng)隧。最多坐不得臥之慮。法宜開通太陽之里。用仲景越婢小青龍合方。若畏產(chǎn)后久虛。以補溫暖。斯客氣散漫。三焦皆累。閉塞告危矣。(燥傷肺氣水氣痹阻)
桂枝木 杏仁 生白芍 石膏 茯苓 炙草 干姜 五味
小青龍湯去麻黃細辛加石膏是葉氏常用的處方套路,似《金匱要略》木防己湯法。然而《金匱要略》木防己湯之喘,是心原性哮喘,非小青龍湯之
支氣管哮喘。葉氏對木防己湯、小青龍湯的理解,與經(jīng)典條文不同,他用木防己湯是循白虎加石膏湯之法,用小青龍湯則循木防己湯之法。
通過以上歸納,筆者認識到葉天士擅長用石膏,其對石膏的應用范圍已超出張仲景所敘,這也是因為清代溫病流行客觀提供了大量臨床實踐機會。但是單純的明清醫(yī)家積累的經(jīng)驗還是離散的,還必須上升到方劑層面,尤其是需要上升到東漢方法論層面,一旦這些藥物應用經(jīng)驗為經(jīng)方所吸收,必將拓展石膏類方的臨床。
石膏主治身熱汗出而煩渴,脈滑數(shù)或浮大、洪大者。在此之外,從葉氏醫(yī)案歸納如下指征供參考:
1、頭昏腦熱,神倦不寧。
2、食不甘味,強食不知饑,或消谷善饑。
3、面赤;面垢;肌膚捫之熱甚;早晨清爽,午夜煩蒸;目黃晡熱。
4、身重不能轉側;腹脹脘痞,心腹中熱躁;大便不爽,大便燥,泄瀉不爽;小便短赤。
5、面浮,肢腫,陰囊腫;身痛;
6、皮膚疹點密布成片,色澤不潤、紫滯。
7、唇赤,舌紅赤,舌白,舌心干,舌黃,舌干咽燥,舌絳紫音縮,舌縮,舌強干涸。
石膏是一味抗過敏的要藥,即便舌淡紅潤,亦有配伍石膏同用可能。經(jīng)方沙龍上的jszyxby文章《一則耐人尋味的案例》 ,一間質性
肺炎,兩肺纖維化,合并
糖尿病高血壓的61歲女病人,舌質紫,苔中厚白膩偏干用石膏30~40克,每次停用石膏后,病人反而不舒服,值得思考。
-----------贊!
-----------難得好帖,眼前一亮。
-----------這么多案例啊, 好!
-----------我個人比較欣賞葉天士,用藥非常注意細節(jié).
感謝分享
-----------好好學習,體會!